林希虹访谈科学之旅从数学到生物统计学

年11月18日,作为84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林希虹老师以清华校友身份回到母校清华做西阶论坛之”毕业三十年向母校汇报“系列第一场讲座,接受采访并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林老师于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并于年获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博士学位。她曾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系,现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前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系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过去30年,林希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既有成功时的喜悦与欢笑,也有挫折中的痛苦与反思,她的演讲既是一场科学之旅的饕餮大餐,又给在校同学带来了人生之旅的心灵启迪。

学生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应用数学系?林希虹,以下简称“林”:我在年从北京八中高中毕业。我想我的经历大概跟我的同学们差不多。因为我高中的数学还不错,所以数学老师便跟我说“你学数学吧”。而中国学生都比较听话,我那时也很听话,于是就选了应用数学。但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像我当年那么听话,他的专业要自己选,这点我想也是非常好的。现在的学生们要更独立一些、更有主见一些。

记:作为清华大学本科生,你的班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林:进入清华后,我从老师、同学们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这张照片是我们数4班在年拍的毕业照。

年清华大学数4班毕业照。照片前面一排都是当年的老师。左4是萧树铁老师,左5是承毓涵老师,左6是蔡大用老师,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是很兢兢业业的。

记:请谈谈从萧树铁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林:萧树铁老师是当年清华应用数学系的系主任。在50年代大学院校改革时,清华研究纯理论数学的老师都调去北大了,作为一个工科大学清华只把应用数学留在了本校。萧树铁先生对清华数学系的建设有很大的功劳,他非常强调实际问题跟数学领域的关联和重要作用,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数学时觉得数学是如何更“有用”的。这跟我现在做的统计领域在理念上是相近的。比如研究统计时,我们经常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出好的有代表性的统计问题,建立统计模型和方法后再运用到实际中去。萧树铁先生是个有远见的领军者,他对我们这一代数学系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记:也讲讲承毓涵老师的故事吧。林:承毓涵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研究概率的。我每次回国内来,承老师都跟我讲清华要建立、发展统计学,常年都是如此。后来数学系统计学科得到了发展,前几年清华也建立了统计中心。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和信心,以及奉献精神。

记:那蔡大用老师呢?林:蔡大用老师当时是我们的副系主任,萧树铁老师退休后接任系主任,是另一位对我们有长远影响的老师。他教我们数值分析。当年我们的数值分析课是在老图书馆西边的三院上课。当时三院冬天特别冷,上课都要穿着大衣。蔡老师每次讲课都热情洋溢,让我们觉得数值分析特别美。这种热情感染了我们以至于淡忘了寒冷。他讲课的热情及对学科和顶端技术重要性的注重,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你对同学们有什么印象?林:照片后三排是我班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很有特点、各有才华,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五年我们相互学习和支持,得益匪浅。毕竟大学时身边的同学,很多会成为终生的朋友,彼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10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