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功是太极拳内劲或内功修炼的重要一环,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对此,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在练功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认识和误区。从古至今,尚没有一本著述把这个“瓶颈”问题论述明白。在实际中真正练出功夫的人更是很少。
所以,前辈人曾说:“在真正能松通者,一代人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堪称百里挑一。”正因为如此,使不少的太极拳喜好者,乃至专业太极拳研究工作者,在“松功”眼前产生迷惑,甚至遗憾毕生—到头来没有跨入太极门。
自己通过六十余年的练拳积聚和前辈们的教诲,并根据太极拳古典论著的思惟,对“松功”进行较深刻、较体系的摸索,对此有所觉悟。我以为缭绕“松功”应侧重研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作甚“太极松功”?修炼“太极松功”的意义?
其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那些过错意识或误区?
其三、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一、“太极松功”的内含及修炼“太极松功”的意义?
(一)、“太极松功”的内含
太极拳作为差别于外家拳种的内功太极拳,它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玫宝,不仅因为它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相接洽。还在于它的奇特的训练方式及其所产生的超乎寻常的能量或称功力,即“四两拨千斤”的神功而誉满宇宙。所以人们才送给它—国粹、珍宝、奇葩之称。
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或者称之方向,与其它拳种是截然不同的。这不是一开始就去练劲,更不是通过刚性锤炼,增强肌肉的韧劲而壮力,偏偏相反,它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找虚无的气概、找神明感应、找莫测的变更。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太极松功”。
杨澄甫说:“要松、要松、要松净,全身心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少候说:太极拳“就是由于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无比大呢!”
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难堪能,如果然能松净,太极拳哲理,余者末事耳!”又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涓滴缓和,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所以,太极拳的“松功”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含:
1、要在思想意识上,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珍藏。一拳一动不忘松净,灵慧能力生长。
2、从形体上,在思想意识的领导下,逐步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注,久之自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3、在松的尺度上,要求不仅从精神、精神、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净、松透,而且要松得一丝都不能蒙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不一毫邪念。盘拳如梦游普通。
(二)、修炼“松功”的意义
周身松开,高低完全是太极拳必须的前提。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光肩松而腰、胯、筋、背不知如何松或肘、腕、指节等不知如何松……此皆非正宗传授也。
可见,松对练好太极拳意思十分重大。
首先,松软是太极拳的法宝是灵魂,理解什么是正在松软,练拳跟推手才会提高。非松软污浊内劲不生,如不松软,反不如不练内功。极松软,而后极坚刚。
其次,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歪路。”可见,“一分松、一分功,松到赤贫如洗的真功。”
再次,松是训练内气的基础。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切不易,全身入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二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自能上手。
总之,太极拳练到老,不过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不节不松,到老还是不通。
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毛病认识或误区
从古典拳谱中看,不应带来练拳中的偏差或舛误,查其原因,并非简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阐述,固然有“专气致柔”,“稍一用力即落傍门”、“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但终没有清楚的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宗师”们,在说明“古拳谱”时,再加进了自己的领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必过剩的力”,还是使劲;或提“松紧适度”之说,还是有“紧”;或提倡“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名师指点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解决当前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扬和推广上的看重,涌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同道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因此相形之下,能真正传布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在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中,更是缺少名师领导。故而,不可防止地呈现“外行”教导“外行”景象,造成晨练点中的太极操活动。
第三、在太极拳的推广上,由于器重形状上的审美、划一、标准的要求(主要是新改编的各氏拳种竞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实践阐释,仍是在练习和评判词上的规章,疏忽了太极拳实质要求—松、软、柔、韧。凸起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势深……等外在动作。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认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从有始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拼膂力的“歪路”、“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大众活动,供给模范、典型。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因为极少数的名家,巨匠自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然地向“大松大软”挑衅,在《武当》、《武魂》等技击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拖拉”一概而论,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在心里上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工夫。用娘家拳的理念,改革太极拳。
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条,还有其余起因,如身强体壮,“好战心”引起的“争斗心”等等,也是造成走“僵直劲”的原因之一。
三、怎么修炼“太极松功”?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守“先在心,后在身”的准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如此,放松先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松,是通过思维意识的作用,到达最大限度的放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斯。尽量从心意开端松,跟着情意的松,神才干松,体也随之而松。
详细包括以下几点:
1、心松—精神松
心松—精神松是放松的要害,精神是松的灵魂,精力如紧张,全身就都紧张了。练拳时在松、稳、慢、匀的基本上,依据内功太极拳的请求,逐渐学会应用内气,达到疏松通空。要顺其天然求做作,从精神、骨节、肌肉都要放松。
推手时,精神更是要坚持松,对方进攻时,本领都不要动,特殊是接触点要松柔,对方来力过猛时,咱们把内气向左或向右后划圆,对方即坠深渊。对方来力涉及我身体任何部位,我意念一想该部位,即为意之双重,对方来力我不对抗,接触部位不动,意念随其来势微微后撤,对方即落空。假如想发放对方,随彼之后撤,我居心意微微追随即可,也等于发,对方必跌出丈外。拳决云:“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总之,练内功太极拳,在精神上不要一味的寻求功夫,精神一如既往保持松,这才是“顺其天然,求自然。”
2、骨节松
用意念把全身的骨节,都对拉拔长,是用意念使它缓缓舒开展。上肢,先从手指一节节的松,一节节舒展,然后再松手段,把腕关节松开后,松肘关节,肩关节,最后意念想两个肩井穴放松,此时肩关节以下至手指全放松了。下肢从脚趾开始放松,先把两只脚的脚趾放松,舒展开,再把膝关节放松,舒展开,松膝关节时要留神,是使膝盖微屈,不屈不成,屈大了也不成,再松胯关节。最后把头顶虚领起来,颈椎也松开了,此时意念放松会阴穴(在裆下大小便之间),会阴穴一松,全身就都松啦。骨骼的舒展,使全身有膨胀感使身体内的潜在的功能量得以充足施展,此能量属身体内部能量,它没有动感,它不会体现出动作来,这种潜在的能量,只能构成在本人的感到上,外边人看不出来,对太极拳有必定素养者来说,因为体内各关节都伸展开,达到松通。在发劲时要合乎“根松催、中通顺、稍发透。”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骨松,还是正常意义上的松。从太极拳的利用功能来说,它所要求的骨松,主要是九大关节的整体放松。上肢包括肩、肘、腕;下肢包括腿、膝、足;旁边胸、腰、胯。对此,在“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一章里已有所论述。本章作为“松功”也要加以解释。我们认为,太极内气或内劲的运行是发于脚、行于脚,主宰于腰,运化在胸,机动于腕,行于手指。可见,只有把九大关节放松干净,放松匀称才能形成整体。所以,有的拳家把肘和腕的放松看成是福气运劲的锁匙。腰为主宰;胸为运化之关,胯为承前启后、胯不落、腰不松、肩也不松,胯也是一关。
3、肌肉松
全身的肌肉都不要用力,精神不支撑它,但要注意松不是弱、也不是疲塌,而要求肌肉永远保持松柔,由于有意识地长期令肌肉放松,肌肉反而能形成膨胀,肌肉膨胀骨节松开,身体内的浊气、病气就能不断地由身体内披发出来,浊气散出一点,体内的元气就盘踞一点,因此练习太极拳,天天都在一直的放松舒展,这对于保健摄生、身心健康异常有利。特别是练内功太极拳,从练第一乘功夫开始,就应当注意在演练全套内功太极拳的进程,从头至尾都要保持全身的松静,因为第一乘功要练“腰功”,身体形状每一动都需要用腰来安排,“腰功”歌决要求:“太极腰功岂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终生研不尽,身手两忘腰劲出。”肌肉紧张练不出内功太极拳。
4、五脏六腑松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个别运动只能运动心、肺,各种活动及跑步,只能使肺活量加大,心脏耐受力加强,对于肾脏根本运动不着,肾脏在身体内是生命的本源,稳固之为“先天之本”,它的重要功能是:一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进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命门”,又叫“肾阳”或“元最”而这一能源基础叫做“精”,因而有“肾藏精”的说法;二是对身体内的水液代谢均衡起着主要作用。肾藏精,精,是人体性命活动的物资基础。肾藏精的含意有二:①是后天之精,是指由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着可能滋润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如精、血、津液),这种精气,起源于饮食里的精髓部门,是保护人的生命,营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增进其成长发育,即所谓的“先天之本”。②是指人类生养滋生的基础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和女子的胞官有关)。这部分精的天生,蕴藏和排泄也是由肾主管。
在腰部两肾之间是“命门”,命门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即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又叫“元气”或“真火”。深信所藏之精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须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发挥其营养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衍生后辈的作用。这两种精气中的温度和动力,就是命门之火的表现,如果命门之火衰,男子可以出现阳萎或精冷无子,女子可出现胞宫虚寒,(胞宫、即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带下多或不孕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现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而造成泄泻。
在水代谢方面,三焦气化功能,也是依附命门火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就会引起水肿或小便失禁等病。
脏腑是内气的发祥地,因此用意念去放松脏腑,令内气渐渐地扩散,舒展到全身。只有放松脏腑才能使内气在体内鼓荡,体内的内气越多,向四肢扩散舒展的也越多,在体形状成一个强盛的气场。五脏之中只有肾脏放松时有形态的表现,因为它在腰肌的上方,我们所训练的“腰功”,即肾脏上边的两块肌肉,训练有素者它能够上下划圆,左右划圆。它可以统领着手和脚,在盘拳和推手中做出各种各样动作。
六腑包含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前五种在放松时无状态表示,只有三焦分为上、中、下三个局部。
中焦相称中脘(胃脘)部位,包括脾胃。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畅通水道,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专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胞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应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性能活动。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物,蒸化**,把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传化作用,以化生营气。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辨,食物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代谢的残余水分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效,是身材内多少个脏腑在食品消化、接收、养分、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合。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中气(脾胃之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聚集体。
六腑的放松,使五脏在体内似乎悬浮起来,由此而发生一种虚灵顶劲。
从以上剖析可见,太极拳要求的松,但不是弱,也不是懈,更不是疲蹋。对肌肉神经来说,实际是要求保持松弛状况。对骨节来说,则要求松开,即我们常说的“对拉拔长”,通过练气,以气层为介质,自然就能做到犹如球样的六面松扌朋劲。松,是内功太极拳的基础,不能彻底放松,内功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实不轻易,全身放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要明确放松的重要性,逐步练好“松功”。在练习中,当与对方接触时,立刻即僵时,即自己人不知鬼不觉进入强力范围时,必败无疑。此时,不要说人家力大,应从自己身上找弊病。你自己不用力,怎么晓得对方力大呢?或有的人在对方进攻就往后辙,这不是松,更不是化,而是跑,是弱手,形成兵败如山倒。违反了太极拳放松的目标和太极拳走圆的要求。在发劲时,自己的内劲发不出,阐明自己没有松透,内理还有切断的处所,也因为违背了发劲的“根松催,中通顺,稍发透。”原则。太极拳内功的中级功要求是注意松和通的要求,歌决云:“劲源随着手走,身手松净劲自有。”松,除了要下功夫练外,必需要悟,在练中悟,在悟中练。光练不悟,是傻练,长功不快,当然也不能光悟不练,那是咀上功夫。
总之,练拳时须静心体会周身是否松净,是否雀跃,是否舒通。每动要静想须如何始能将意送到彼身,如何始能入里透内,久之当可先进。为此,一定要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练功之路,不可犯顶抗之病,更不可在心中存有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试想,先辈们全心全意去想放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放松干净,太极拳放松。如果你在练拳中老有一个“快慢相间”、“松紧适度”、“刚柔相济”的思想,那样是不能将身势松清洁的,当然也就永远练不出来大松大软的上乘功夫,更谈不上太极劲了
太极拳松功练习法
拳论曰:“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松是太极拳家终生所求。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呢?
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
动轻柔,上盘轻、中盘活、下盘稳。
二、松的方法:
1、拳架出松功:
太极功夫是拳里练出来的,每一位练家都应当重视拳架的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原理规范,不得贪多求快。首先作好起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
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两肩、两胯。总结起来,这种放松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以食指领劲轻轻按
着太极拳套路独有的弧形路线练习,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2、立身中正求松功: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为“立柱式身形”
指的是脚与头顶上下一条直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上身中正,两脚虚实分明:实脚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最终练就陈长兴的拳架规天矩地“牌
位陈”的太极功夫。
4、脚下生根获松功:
太极技击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稳固,自然轻灵,打拳始终两脚下踩,正确练拳
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出真功。
5、悬垂益体验松肩:
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起。在技击场上,以晃肩、摇肩、躲肩等方法“化解”对方来力。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肩俯卧撑法:
身体下俯,两手直臂扶住桌子,两肩随身体上下起伏运动,两肩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身体直立,两手直臂扶墙,两肩随身体前后运动,两肩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注意以上两种方法,整个过程中两臂要始终保持伸直,不能弯曲。
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放松后的最终功成。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
感觉。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
6、开胯松腰法:
(一)、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精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
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二)、涮腰:
涮腰主要练就腰的功夫。
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关键,拳论云:腰不动手不发!
预备式:
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
开始练习可以用两手扶一与腰同高的物体(门或凳子)。
(1)平肘:
身体直立,重心继续下沉,两脚使劲下踩,两手握拳,拳心相对,平肘与腰间。
(2)涮腰:
两脚继续使劲下踩,用两肘带动腰(整个腰部),做前后转动。
要求:两脚下踩
两膝不动
两肩不动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再短时间内获得腰胯的放松。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练中求松”。只要修炼方法对,在老师指点下定会功夫上身的。
猜你还想阅读以下内容:
如何练松功?杨氏秘传的二回劲的练法和感知!
太极内功不神秘: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及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好书推荐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松功腰功内功推手杨氏解密,李和生著!
太极拳阴阳相济地松功修炼是以“骨顺肉坠、伸筋拔骨、八面撑圆”为根本!
太极拳“松功之要,首在提举”这老爷子曾问陈发科“你练得是太极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