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钀ラ攢姹傝亴鎷涜仒QQ缇? http://liangssw.com/bozhu/14836.html
中国大运河,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6倍,巴拿马运河的倍。年6月22日,第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此次申遗的大运河项目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及浙东运河沿线杭州、北京等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0公里。
这是地球上对自然地理面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亚洲大陆东部的天然大河,都被它联络贯穿,支流多到无法计算,这是中国人用了两千五百年时间,与自然共同完成的壮丽奇观。京杭运河,只是人们最熟悉的那部分,中国大运河还包括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数千公里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看到无数智慧、勇气、决心,还有温情。今天,超过三亿中国人,生活在大河两岸。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条河流支撑生活,激发灵感,启迪心智并指引末来。这就是中国人和一条伟大河流间共同的故事,故事的起点在中原,转折在燕赵,终点在江南。古往今来,这部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故事,已经被讲述了许多遍。此刻,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条河流的时候发现,故事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故事还在继续。
第一集大地史诗
20年春天,在琼花的故乡扬州,一个建筑工地里,无意间发现了两处墓葬。其中一处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这样的墓室,在有经验的考古人员眼里,只能算是中小规模的古代墓室,但同时出土的墓志石碑,却爆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在这个荒落寒酸的墓室里,掩埋的,正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初缔造者,隋炀帝杨广!20年月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确认了这个千古之谜。
“历史上有名的叫‘旱地行舟’,就是隋炀帝杨广。据说扬州出琼花,隋炀帝杨广要到扬州去看琼花……”三十年沿着运河跑码头演出,朱建平常用的开场段,就是那运河工程起源的传说,这是一个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说。在这个广泛流传的版本里,下令开挖一条浩瀚大河的动机,竟然是为了扬州的琼花和美女,事实当然不可能是这样。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作为古老的民间演绎,不断叠加的岁月,让它的形象愈发神秘。
回望历史风云,有些帝王的功绩,仅仅属于一个王朝,而有的,则属于一个民族的千秋万代。隋炀帝杨广开创了科举制度,之后的一千多年,这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准则。隋炀帝开挖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水道工程,中国人也由此开始了跨越千年的宏大工程。这是一个帝王的魄力与眼界
山东济宁森达美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即使已经是三月底,这里的一早一晚温度,有时候还会在零度上下,上过机油,起了锚,马达声一响,刘园松的这趟船运的活计,就算开始了。刘园松的船是平底拖船,总共八条,首尾用这种钢筋部件相连,保证船与船之间不会碰撞。他说:“我们这一趟呢,是济宁森达美装的焦炭到常州的。我们这个船别的地方也可以去,像浙江、安徽啦都可以去。其他的地方,小地方名字也记不住,反正大多数去的地方很多,像浙江钱塘江那边,还有宁波吧,像这个船都可以到达的。”刘园松从小就在运河上长大,祖辈都是跑船的,从木船、水泥船到现在的铁驳船,对刘园松而言,运河不只是一条线,还是一张网,在这张庞大的水网里,他的船队可以从山东济宁到达浙江宁波数百个城市乡村的任何一个港口。(江苏扬州邵伯船闸)在今天的运河上,像刘园松这样的跑船人还有很多,运河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今天的中国东部,已是世界上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即便像苏州这样现代化的城市,仍然有一半的货运量,是通过运河水网完成的。(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州段)每天有超过六千艘船只,从苏州城边的大运河通过。这个古老的工程,仍然维系着现代都市的运转,而且不可或缺。
李宏辉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运河疏浚工作,迄今为止,他工作的范围,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千五百年前隋炀帝开凿的那条运河线路。(江苏徐州湖西航道)年月,这条从江苏徐州到山东的湖西航道,已经基本疏通完成,施工队正在抓紧代替渡口的桥梁工期。航道工程师李宏辉说:“我们是从20年月2日开始的,全线27公里,都是按照二级航道标准。”在今天的技术支持下,仅疏通这二十七公里,李宏辉的团队,就需要三年多的时间,而在一千五百年前,古人建造它的时间,施工周期不过四年。
公元六世纪末,隋炀帝着手开始一项过去从未有人做过的超级工程。隋炀帝先后动员征调了五百多万民工开赴运河工地,多年以后,人们称这条运河为隋唐大运河,虽然工程持续了二十多年,但如果除去停歇的时间,而把真正的施工时间连缀起来,仅有四年!这条运河全长超过二千七百公里,就算用今天的施工手段,想这么短的时间建成也非常困难,隋炀帝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需要逐段了解隋唐运河工程。
隋唐运河大体上分五段:广通渠、通济渠、邗沟(山阳渎)、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公元年,从大兴城东到潼关开广通渠;公元年,沿用春秋吴国开凿的邗沟,开山阳渎,公元年,又开邗沟;同年,利用战国的鸿沟、汉代的汴渠,开通济渠;公元年,利用曹操开凿的白沟,开永济渠;公元60年,沿用吴国在江南开凿的五条运河,继开江南运河。加上沿途利用的自然河道,至此,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竣工。
(鸿沟开凿于约两千四百年前)实际上,当隋唐运河第一次全线贯通时,中国人开凿运河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千年。(古邗沟,开凿于约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的历史上,运河的最初起点,是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代吴国开凿的邗沟。(汴渠开凿于约两千年前)从此,那些用简陋工具挖掘出的大大小小运河,就像无数文明的碎片,也永远改变了这片土地。(白沟开凿于一千八百年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运河的存在,隋炀帝才得以用最短的时间,建成隋唐大运河这样一个古代超级工程。这条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起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经济圈,这正是帝国的使命所在。
(河南郑州惠济桥遗址)这个隋唐大运河的挖掘现场,令人惊讶。桥墩、桥身,甚至连车辙都清晰可见,但唯一无迹可寻的却是运河本身。据考古学家推测,它的河床至少都在十几二十米的地下。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不通,运转了五百多年的隋唐运河,逐步荒废。中国大运河需要新的开拓者,他们来自草原。公元十三世纪,当大帝忽必烈,率领他蒙古铁骑,把都城确定在北京的时候,隋唐运河曾经显示出的运输效率,让他无比惊讶。草原民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同样惊人。庞大的元帝国必须要有一条运河,而且,它必须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中国人的运河工程再度启动,横贯中国东部。
元帝国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不再转向洛阳、西安,而是将北京与杭州间的水路通道,尽量拉成直线。公元28年,开济州河,打通山东济宁到东平;公元年,开会通河,打通山东枣庄到临清;公元年,开通惠河,打通北京昌平到通州。加上同样利用的自然河道,以及隋唐运河的大量遗产,一条新的路线应运而生,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今天,人们一提起大运河,指的就是这条由忽必烈开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约一千八百公里,从杭州直达北京,比隋唐大运河要少走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浙江杭州段)假若探寻挖掘运河的直接动机,那么,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开凿的初衷几乎都是一致的:运河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他们最想要的东西。这些用箬叶包裹着的散发着清香的米肉,这些热气腾腾的由稻米蒸熟了的米糕,这一颗颗沾田野露水的米粒,在封闭的空间里被发酵,变成了另一种香气弥漫的美味。这就是历代帝王最为看重的东西——江南的稻米。江南是水稻的发源地,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已经超过六千年。今天,人们用稻米创造着美食的艺术与市场,而在古代,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对于民间来说,运河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流通。漕河之上商船密集,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竹、木、漆、陶瓷等物资,源源流入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亦纷纷运往南方,南北贸易盛极一时。流通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江苏扬州)渐渐地,在聚散与流通之间,带来的是财富的积累。从最早的邗沟开始,(江苏扬州古邗沟)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两千多年运河的聚散流通,共同塑造了一座座繁华城市,其中的一座是扬州,财富,是这个城市的关键词。五亭桥,今日扬州的标志,从空中俯视这座桥,如同浮在瘦西湖上的五朵莲花一般,人们更愿意相信,它寓意着运河带来的五谷丰登。在扬州财富快速聚集的三四百年间,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流动的运河让这座城市登峰造极,这就是盐。
(陶艺,扬州盐商后裔)今年五十岁的陶艺,他的祖先就是专门从事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商人。他介绍:“我们家外曾祖父他们家里面,世代都是做官和做盐商的。有了运河才有经济的发展,如果光生产盐,没有运河怎么把盐运出去?我们把盐运出去,回来要压舱,带来的就是瓷器,带来的就是木头。扬州这些盐商过去都很富有,你想想看,他们要吃鸡蛋,都是用糠,用珍珠粉,用人参和起来,给鸡做饲料。(江苏扬州盐商会馆)因为做了盐商,有了钱,才有在文化上面的内容。(江苏扬州东关街)整个文化都是以盐和运河围绕着脉系,来做这些事情的。”
运河上的南来北往,滋养了扬州城的富足豪奢,扬州人也从这流动的运河上,开始了梦想照进现实的追求:扬州人喜欢清新雅致,于是就在靠近运河的地方,建起玲珑剔透的园林;扬州人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就有了云集南腔北调、轻歌曼舞的大小戏院;扬州人喜欢山珍海味,于是融合各地食材口味的淮扬菜应运而生;扬州人喜欢休闲享受,于是,运河边的街市,就出现了一家家挤满人头的茶馆和澡堂。曾经,这座城市在扬州人财富疯狂膨胀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市民文化和消费市场;今天,这座财富之城仍旧充满活力,新修复的东关古渡旁,两千多年的运河还在流淌。在这座城市古老的符号背后,是现代城市映照下的流光溢彩。
(浙江宁波镇海港)跑船,是个凭经验吃饭的行当。(陈良韦,港通一号船长)二十年时间,陈良韦从水手成为船长,大多数时候,他的船在宁波与嘉兴的海港间往返。陈良韦现在驶入的是宁波镇海港,这座港口曾是中国大运河唯一的出海口,从这里往陆地延伸的水路,就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浙江宁波三江口)浙东运河。
相比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知名度尽管不高,但历史同样悠久,(浙东运河)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浙东多山多石材,浙东运河为石材的开采与运输提供了可能。(浙江绍兴东湖)绍兴的东湖就是千百年来,先民们劈山采石留下的人工湖泊。运出去的石料铺就道路,垫起房基,砌成宫殿,而剩下来的,造成今天的美景。
对于中国浙东运河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使得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终于圆满对接,一个更加宏伟壮阔的运输网络得以形成。
几天后,陈良韦拜过妈祖,再度上货启程。在河与海之间,中国人正在将应对河水的智慧,应用到海上航行之中。
(京杭大运河江苏高邮段)十五世纪以后,一再延伸拓宽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杭州段)开始带来结构性改变。一座全球最辉煌的宫殿,在运河的北端出现,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由此基本固定。这条运河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始终关乎国家经略,被形容为“国之命脉”。在大运河流经的地方,(北京、天津、沧州、德州、聊城、济宁、枣庄、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培育一个个富贵的城市,创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神话。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运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此时,整个世界也在因为运河而重构。
(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因为市内运河纵横交错,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重要的港口和贸易都市。十七世纪,这里一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
德国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因为有了四条人工运河,将七十四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德国基尔运河)七千吨海轮由此可以直达北海。
(美国伊利运河)年,美国开通伊利运河,五大湖的水运得以与纽约港连通,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得多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都市。伊利运河的通航,开启了纽约的曼哈顿时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而扼守世界脉搏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它们的开通和争夺,甚至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毫毛疑问,世界运河发展史,为人们呈现出这样一幅清晰的景象:无论中外,运河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劲引擎。有人以此为通道,有人视它为纽带,甚至脐带。
对于中国人来说,运河不仅与国家发展、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甚至深刻浸润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这首几乎和运河同龄的古琴曲《流水》,(马维衡,古琴演奏家)马维衡已经弹了三十年,他同时也是斫琴师。他介绍:“像这个琴的材料,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过去没有大的交通工具,都是靠把木头扎成木筏,在江水里面漂动,通过运河把它运到我们扬州来的。水有点点滴滴的,平静的,有到秋天以后水位大的,也有疾浪奔腾的感觉。所以,一个琴曲也是千锤百炼,一个琴曲不弹到一千遍,也弹不出味道来。”年,这首在水面上河流了两千多年的琴曲,被送上了太空,凭借着人类对于水的理解与诗意的表达,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探索者,奔向浩渺星空,寻找天外邻水而居的生命。
(费国瑾,中医)每天上午,费国瑾医生都会按时走进她的诊所,她是中医世家。在中国,人们相信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以疏通经络为主的针灸疗法,非常盛行。她介绍:“其实针灸就是,我们讲究的是经络,经络就像河流一样,里面的血液,里面的体液在流通。所以流通那是正常的,流通得只要不畅就会生病。(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州段)就像我们运河是一个大的河流,如果运河不通畅,其他小的河流也不通畅,不通畅交通就阻塞了。”“通”与“塞”,是中医对人体的理解,他们将血脉视为人体上的一条条河流,中医说“通则不痛”,而在帝王的视野里,运河畅通则意味着国富民强。运用中医针灸疏通,这些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智慧,与当年先民治理河流的智慧,一脉相承。
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拳术——太极,(周英,太极馆助教)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为此痴迷的年轻人。(金晖,太极馆馆长)这种从水的流动中,领悟的古老拳术,可以令练习者在对抗中,感受动静、强弱、阴阳,体会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太极,既是武学,更是哲学。金晖指导着说:“上下要连贯,不能这样乱动。就跟水一样,是一种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刚柔并济。不是像这样,突然冲上来一样。跟水一样自然,在暗中的力量,对对对。”
琴艺、医术、武学,都是中国人在水的流动中,所获得的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条大运河,映照着多少情怀。几千年岁月长河川流不息,我们的先民用流动与变化的哲思,指引生活,丰富内心。
(江苏窑湾)江苏窑湾至邳州的运河段,船上的鱼鹰正在认真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渔夫,因为船上的鱼鹰,每天能有一百多斤的捕鱼量,使得渔夫和鱼鹰,能在穿梭如织的机动船间缝隙里,让千年以来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和绝大多数出现在景点的鱼鹰不同,这不是表演给游客看的。今天的运河像一面镜子,漫长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并存,我们如何面对现实以及未来,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传承历史。与目前中国很多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一样,运河的困境也无法避免。几天以后,这个由五条船、五十只鱼鹰组成的团队,还将迁徙到下一个河段。虽然水质彻底恢复还需要时间,但可供渔猎的河段正在增多。
(浙江绍兴古纤道)相对于正在逐步复苏的自然环境,罗关洲所关心的事情则更为迫切。他说:“浙东运河上,保存着中国古代桥梁的一人完整的系统,里面有梁桥、五折边拱桥、七折边拱桥、半圆拱桥、马碲形拱桥。这些世界上的主要的石桥的种类,在大运河上面都存着一个系列,完整地保存着。”罗关洲用了五十年时间,研究中国运河上的古桥,他最担心的就是,镜头下的古桥,将来只存在于照片与档案里。他说:“那时,茅以升估计,在解放初的时候,有四百多万座石桥,现在我估计,只有一万座左右古桥了。”
正在逐渐消失的,还不仅仅是风格迥异的古桥,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码头密集,老屋比邻,商铺连绵,深巷交错的运河风光,也渐渐成为记忆,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非物质遗产,也在悄悄消失。因为有了运河,河岸上的生活就有了牵系,心灵才有了栖息的场所,浪漫与情怀才有依托。
历史只走一遍,时间只会向前,在未来的岁月中,这条大河依旧充满变数,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留住过往和创造未来之间的矛盾,任何当下的取舍和主张,都必须谨慎。幸运的是,面对大运河,中国人的行动从未停止。
(今天三亿中国人依然生活在大运河两岸)年甲午马年正月,(北京什刹海)京杭运河的最北端,北京人正赶在化冻前,享受着后海冰面上的快乐;(浙江杭州香积寺)京杭运河最南端,杭州人在香积寺,祈求来年继续走运;(浙江宁波镇海港)浙东运河最东端,宁波人的集装箱货轮,开始转往更多的内河港;隋唐运河最西端,洛阳人积攒了十三朝古都的文明,开启了新的城市繁华(河南洛阳周王城广场)。由这四个端点连接的广阔大地上,春天已经启程。
这条古老的运河深藏着中国巨大繁荣的神秘信息,埋藏着中国和世界文明沟通的奇妙代码。它身上所印刻和折射的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痕迹,它对其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蕴涵在天地之间的生命的力量,令人感动!人们也更愿意把运河视为,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乐观向上的象征!
面对未来,中国要做的,就是继续书写这首镌刻在苍茫大地上的史诗!
(第二集)
年深秋,安徽省0省道,修到淮北濉溪县的柳孜村时,在地下,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建筑石块。年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的专家们,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个东西长4.米,南北宽9米,高5.05米的巨型石构建筑。
大部分专家认为,这个石构建筑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一个码头,但也有人认为,通济渠并不流经柳孜,所以,这个石构建筑,不可能是通济渠上的码头。年,年,位于淮北市柳孜东南50多公里处的宿州,位于宿州东面80多公里的泗县,也先后发现了隋唐大运河遗址。这三处遗址的出土,彻底澄清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线路问题,证明通济渠的确是流经柳孜的。
但有专家认为,在柳孜出土的这个石构建筑,并不一定是码头。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柳孜大运河遗址,展开第二次发掘,他们竟然在运河古道的北岸,再次发现一个体量几乎相同的石构建筑。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研讨,确定这两个石构建筑并非码头,而是一座横跨通济渠的虹桥的宋代桥墩。专家们认为,这座虹桥可能是一座和《清明上河图》里一样的虹桥。
在年柳孜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在年宿州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很多木桩,这些木桩或横卧在地上,或直立,或斜插在泥土里,这些木桩的用途,让专家们非常疑惑。此次柳孜大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中,这些木桩再次出现。那么,它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更离奇的是,在柳孜多平米的考古区域里,竟然发现了8条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这些船只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这里呢?
(杨建华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挖到六米多深的时候呢,发现了一个独木舟。有一大半压在了这个石构建筑的实体里头。”这条独木舟,是考古队发现的第一条沉船,它当时被压在桥墩的下面。(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独木舟比较完整,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非常重要,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搞。”如何取出这条独木舟,让考古队非常为难,最后,考古队决定,把桥墩下端拆除了三分之一,才将这条独木舟取出来。取出船体后,他们对独木舟做了迅速的防腐处理,然后整体装箱运到了淮北市博物馆。(杨建华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这条独木舟,当年发掘的时候,它的一多半是压在码头下面的,它形式比较完整一些,从测量的长度来看,长度达到0.05米,最大的宽度将近.5米。好在这长船还比较完整,另外,做了下木质的检测,它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一根整木头把它做成的。”
几天后,考古队又在桥墩下方,发现了一条货船,之后,又有6条沉船相继出现,在仅仅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8条古代沉船,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8条沉船,都处于唐代文化层中,都被认定为唐代沉船。由于提取和保存的难度太大,最后,考古队只取出了三条船,其它的船都被重新埋了回去。“这条船,就是当年我们柳孜码头出土的,一个三号船的复原模型。当年三号船只出现一个船。这个,是我们当年运河发掘出土的,叫一号船,一号船出土的时候,只存在半条船形,和一把完整的舵。残长当年是2.6米,现在专家把它恢复起来以后呢,应该达到27米长度。”
那么,为什么会在如此小的范围里,发现这么多沉船呢?专家们认为,这恰恰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昔日的繁华。(王林淮北市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这种景象,整体看上去以后,这种感觉,就是正好印证了文献资料上,所讲的那种舳舻相继啊,船头接船尾,这样一种运河里面的繁忙景象,那是一个最最最好的印证,准确而生动。”隋唐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帝国的漕运需要,还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全国的商业流通。正因为如此,隋唐大运河日渐繁忙,在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数量,也是极其可观的。而隋唐大运河运转的季节因素,也使得运河上漕船更加密集。(杨钰侠宿州学院教授)“当时汴河的水,到夏天的时候比较大,到秋冬的时候就比较浅,到秋天,深秋以后,就基本上不再运行了。”每年到了农历的十月下旬,大运河就不再使用了,等到来年的春天,从南方出发的第一拔漕运船只,就会再次进入通济渠。在清明前后,这批漕运船会再次到达开封,再到郑州,最后抵达长安。由于隋唐大运河每年有4个多月的枯水期,大量的漕船,只能在不足8个月的时间里,运输货物。因此,在丰水期,隋唐大运河上的运输船只,是非常繁忙的。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会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古代沉船。
(陈超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队长)“我们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石锚,石船锚,大小从几十斤到一百斤左右,基本上是散落在河堤的两岸。”在考古现场,在隋唐的古河道里,这些石锚都被堆积在一边,这些石锚,和8条唐代沉船一起,见证了大运河上行船如织的繁忙景象。当时的大运河,不仅连通了中国的南北,而且也是中国商品的出口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中国商品,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西安汇聚。再经西安到渭水,经渭水登陆后,输入西亚和欧洲。同时,隋唐大运河,也正是各国遣唐使进入长安的通道。(高雷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实际上当时的遣唐使啊,像日本、朝鲜,他们到京师去,都从这条河道通过。”当时的遣唐使们,先从海路到达扬州,然后再经扬州入邗沟,从邗沟进淮水,经淮水进通济渠,从通济渠直达郑州,然后借道黄河,再到广通渠,最后到达长安,拜见唐王朝的皇帝。隋唐大运河不仅沟通全国,而且沟通了东面的日本、朝鲜,也连通了西面的中西亚国家和欧洲,它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
由于大运河里漕船密度极大,正所谓,舳舻相继,也就是船头连着船尾,所以,在柳孜出土的运河船,有着非常显著的船型特点。现在,在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保存着三条从柳孜发掘出的唐代沉船,这三条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瘦长。所有沉船的宽度都不超过5米,长度最长的有0多米,最短的20多米。专家们认为,这种瘦长的船型,充分体现了运河船的特点。(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它装满了水的河面,也最多就40米宽,船需要有来有回,如果船很宽、很大的话,就没有办法走。所以,当时的船很多,它叫舳舻相继,就是船头连着船尾。那么你要在运河行船当中,在河道里面掉头是不可以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被保存在博物馆里的沉船,都没有发现船帆或者桅杆。“这个船呢,这个动力,在运河里边,它完全是靠人工动力,它是拉纤,在岸上拉纤。再一个就是,有的地方要用撑杆撑,就是篙撑和拉纤,是这个运河船的主要动力。因为它很窄,它不可能有帆。”这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船只模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船只。而《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运河船,也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在还有一些馆里边,在画运河的时候,把船上还画了一个帆,那么我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们就不懂,他们说你看我这《清明上河图》都有,我们你打开看看,你给我找个帆看看,他说上面都有柱子、绳子,那不就是搞帆的,我说帆在哪里?那是纤杆、纤绳,拉纤用的。”
8条唐代古沉船,在多平米的考古范围里,密集出现,令人惊叹。那么,这些船只,又是如何沉没的呢?考古队发现,除了那条独木舟之外,这些沉船都有残缺,有的甚至只剩下几块木板。据此,有专家认为,这些船是废弃的运河船,因为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被船家抛弃在河道里。但这个说法遭到了质疑,(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这个运河的河道是比较窄的,不可能把这些船都堆在这个地方,那河内就不能走船了。”更河况,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即便船不能用了,那些船板总还是有价值的,船主一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弃船之说是很难成立的。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有的沉船,会被压在桥墩的下面呢?另外,八条沉船之间,呈相互挤压,相互叠加的位置关系,这又是为什么呢?(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很多木船都是破碎的,和互相叠压,我们曾经推测过,这个会不会有一次天灾人祸,比如说龙卷风,龙卷风在我国内也有过,那么,这个龙卷风,在过去在我们这个地区有过,我小时候还看过。”阚绪杭的说法只是一个推想,但当年古河道的出土的四个多年前的人类头骨,似乎在支持着这个推想,现在,这四个人类头骨,陈列在淮北市博物馆里,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小孩子的头骨,出土时这四个头骨就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几乎是同时沉入运河的,他们很可能遇上了一次自然灾害。从这个推想出发,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多年前的唐朝,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隋唐大运河一派繁荣景象,突然,一场龙卷风,或者其它什么自然灾难降临,大运河上的大量船只,在此相互碰撞,倾覆,沉没。之后,这一段河道由于沉船太多,难以清理而被废弃,于是大运河在这一段改道了,原来的河道变成了陆地,沉船被深埋在了地下。到了宋代,新的河道,由于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而淤塞严重,于是大运河再次改道,这次改道,又改回到当年发生自然灾难的那段河道,并在上面建设了虹桥,这样,虹桥的桥墩就建在了唐代沉船的上方,而当年的建设者们,可能对这一切还浑然不觉。
不仅是自然灾害,大运河上的险滩,也给运输船只带来了很多变数。(杨钰侠宿州学院教授)“从江南,把粮食一直运到当时的京师长安,那么这个中间,主要要经过一个三门峡的风险。三门峡那个地方险滩比较多,船到了那容易翻。”为了解决长途运输,给漕运船只带来的危险,唐王朝政府采取了转搬法。(杨钰侠宿州学院教授)“转搬运输,就是在沿途,设了一些转搬仓,来进行级级运输,船从江南过来以后,设了几个仓,汴河的船不进黄河,黄河的船不到渭河,到了河阴,然后船就回去了。在河阴设了一个河阴仓,河阴仓那个地方,用陆运避过了黄河的险滩。”今天的运河运输是非常安全的,但在年前,极端的天气,湍急的水流,密布的礁石,都可能给航船带来灭顶之灾。在柳孜出土的这8条唐代古沉船,似乎告诉我们,在绵延千年的运河古道的地下,还埋藏着更多的沉船和秘密。
在年柳孜,的宿州两地的考古发掘中,都曾出土了大量的木桩。这些木桩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卧在地上的,另一种,则直立或者斜插在泥土里,这些木桩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这里呢?它们和隋唐大运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年柳孜大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这些木桩再次出现,尤其其中一根木桩,长约0米,令人惊讶。这根木头,仿佛是一棵树倒在泥土里,有意思的是,它的末端是被人工削尖的,埋藏于泥土中已近年,从表面到内部,都呈现出腐朽的特征。考古人员要把它运到博物馆保存起来,首先,要对它的表面喷上一层药水,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再用塑料薄膜,把整个木桩完全包裹起来,最后,0多个人一起才能把它安然无恙地抬起来。如此之长的木头,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其实,这根长达0米的木头,就是当年虹桥桥体的建筑材料(陈超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队长)“虹桥,基本是用木头和铁水铸成的一个整体,捆绑,所形成一个虹桥。这个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上能够查到一个资料,可以看得很清楚,它们也是一头尖一头圆,修整好的木头捆扎在一块,并且也很坚固。”“作为桥板还是作为桥的什么,桥的支撑,骨架,上面还有可能是铺一些木板。”“这个不可能作为桥的木板。”专家们认为,和那些沉船一样,这些木桩,之所以会散落在大运河的古河道里,也是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这些建筑构件,也出土在古河道里,其做工繁复华丽,造型生动。这是一个双鱼纹陶器,是挂在漕船上使用的壁灯,中间低洼处是放灯油的,它颜色泛红,造型别致,极其罕见,堪称国宝。
除了那些横卧在泥土里的木桩,在柳孜和宿州两地的考古现场,还发现了很多直插或斜插在泥土里的木桩。这些木桩,也是虹桥的建筑材料吗?如果不是,这些木桩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此外,据文献记载,隋唐大运河的宽度,一般是40米左右,但柳孜的这段古河道却只有7.7米,而宿州古河道的宽度,也只有9米,这消失的20多米河道,到那里去了呢?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认为,这消失的20多米的古河道,竟然和这些直立的木桩有着必然的关系。这些木桩,正是一种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这种水利工程叫木岸狭河。
原来,由于黄河的泥沙,大量带入隋唐大运河,严重影响了运河航道的通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定期进行清淤。但由于泥沙量太大,政府清淤工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河床还是不断抬高。(宫希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床不断抬高,影响通航,他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把堤坝加高,采取加高堤坝的方式,来抬高水位,保证航运的正常运转。”但河道不能无限制地升高,为了保证隋唐大运河的通航,古人想到了另一个办法,这就是把河道修窄,加大运河水的流速,把运河里的泥沙冲走,这样就解决了大运河里泥沙阻碍通航的问题。
那么,古人是如何修窄航道的呢?“在河道内再筑河堤,筑河堤有一个方法,就是木岸狭河。”(胡均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木岸狭河,主要就是将这个木桩,成排地打入河中,然后在中间呢填上泥土和沙石,木桩呢就被连接成为木岸。”“岸边打木桩,使木桩是直立的,很紧密的一个木桩,但现实上,我们看到的木桩有直的,也有斜的打进去的,这肯定和加固河堤有很大关系。”(胡均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这样呢,河床由这个斜坡变为竖排,用木料做成这个木岸,使河面宽度束窄,可以使这个(运河水)冲刷运河河床,减轻这个淤积,木岸狭河,应该是人工运河渠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所谓木岸,就是这些木桩,建筑成的新的大运河的河岸。正是木岸,使得河道变窄,加速了水流的速度,冲刷了泥沙,解决了大运河的通航问题。也正是因为木岸狭河的使用,使得有40米宽的大运河,缩窄了20米左右。所以,我们今天在柳孜、宿州两地的考古现场,发现的古运河的河道,都不到20米,比文献中记载的足足少了20多米。
关于木岸狭河,这一水利设施的记载,原来只存在于古代典籍中。但今天,我们通过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发掘工作,竟然在年后,看到它的遗迹。(元和郡县图志)
尽管在柳孜、宿州,都发现了木岸狭河的遗迹,但在泗县却并没有发现。而这里的古运河河道的宽度,达到了42米,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也再次验证了木岸狭河的工程特点。同时,也说明,木岸狭河,在通济渠里的推广是有选择的。(陈超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队长)“(木岸狭河)只能在某一段,整个沿线都去做的话不太现实。”“成本太高。”“对。这个地方是柳孜镇,在当时比较繁荣。”正是木岸狭河的建造,筑高堤岸,和人工疏浚等多方面的办法,才使得隋唐大运河得以维持使用了数百年之久。
在柳孜的考古现场,还出土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宫希成,是年柳孜考古发掘的领队,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研究动物的一看就知道,我们确实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小动物的头骨,“这个比较完整了,应该很好认”。这是一个桃核,在大运河的古河道里,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桃核,“因为没有人类加工过的痕迹,人们日常吃完以后,往河里扔,或者是自然就落到河里的”。
在柳孜大运河遗址,两次发掘工作中,在宿州大运河考古发掘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瓷器的发现,让专家们惊叹无比。在柳孜多平米的考古范围里,在宿州多平米的考古范围内,竟然分别发现了28个窑口的瓷器。北方窑口有磁州窑、耀州窑、邢窑、定窑;南方窑口有建窑、吉州窑、越窑、龙泉窑、长沙窑、景德镇窑等等。如此多的窑口瓷器被同时发现,这在考古史上是空前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些瓷器是怎么埋入大运河的古河道的呢?
第三集
年深秋,安徽省0省道修到淮北市濉溪县柳孜村时,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年,年,宿州、泗县两地,也发现了大运河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彻底澄清了隋唐大运河的流经线路问题。
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柳孜大运河遗址,展开了第二次发掘工作。曾经被认为是码头的石构建筑,最终被确认为桥墩。专家们认为,这两座桥墩所支撑的桥,和《清明上河图》里的桥,应该是同一种桥——虹桥。在柳孜、宿州两地,都有出土的横卧在地上的木桩,其实是虹桥的建筑材料,而那些直立或斜插在土地里的木桩,最终被专家们确认为当年的一种水利工程——木岸狭河的遗迹。
在柳孜、宿州,两个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其中以瓷器最引人注目。在柳孜多平米的考古范围里,在宿州多平米的考古范围内,竟然分别发现了28个窑口的瓷器。北方窑口有磁州窑、耀州窑、邢州窑、定窑;南方窑口有建窑、吉州窑、越窑、龙泉窑、长沙窑、景德镇窑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瓷器,和已知的南北方各大窑口,都对不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一些未知窑口出产的瓷器。(王林淮北市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有一个专家这样总结,运河里面有很多没娘的孩子。所谓没娘的孩子,就是说,我们在其他已知的窑口里面,瓷器,跟这个出土的瓷片,对不上号的也有,也有不少。”如此多的窑口瓷器被同时发现,这在考古史上是空前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其实,这恰恰在多年后,提醒着人们,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功能,和当年的繁华。(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它把中国的南北连起来,把五道河都连起来,从海河,到黄河,到淮河,到长江,到江南河,一共是五条河,它全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把整个的中国的交通,全部都连起来。”正是大运河的这种连通全国的功能,让它成为瓷器流通的重要渠道。当时的瓷器并不仅仅供应国内,还有很多瓷器,通过运价低廉的大运河,远销海外。
(王红五淮北市博物馆原馆长)“在唐宋时期,瓷器只有中国能生产,欧洲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宫廷和教皇、教廷,他们所使用的瓷器,就要完全依赖中国供应。所以,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我把它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大运河的瓷器运量巨大,历时数百年,其间天灾人祸,兵劫匪盗,黄河泛滥等,造成无数的事故,而大量的瓷器就在这个过程中,流入了大运河,被掩埋尘封了千年,现在又得以重见天日。
此次发掘的瓷器中,三彩器非常引人注目,唐三彩、宋三彩,出土很多,让考古人员非常兴奋。(杨建华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唐三彩呢,一般来说,都是些陪葬品,像人物俑、骆驼俑、马俑之类的,(唐代三彩十字花纹四方枕)而在运河里挖掘出的呢,(唐代三彩碗)很多三彩的实用器。”
这是一只唐三彩的双系钵,一般认为是当时僧人吃饭用的器皿,它胎体丰满端庄,釉色莹润肥厚,色彩鲜艳明丽,虽然是一件实用器,却很有观赏性。这是一个宋三彩的虎形衔叶瓷枕,是一只老虎衔着一片大芭蕉树叶,气势浑厚,形象栩栩如生,这种器型的瓷枕非常罕见,也显得非常珍贵。
这是一只柳孜出土的,有“梨花白”字样的宋代四系瓶,是宋人盛酒的器皿,上面的“梨花白”三个字,则是酒的名字,也就是说,当时的酒,就已经有品牌的概念了。
这也是一只宋代四系瓶,上面是“仁和馆”三个字,有专家考证,南宋时期,杭州附近有个仁和县,这个瓶子应该是为仁和县驿馆专门制作的酒瓶。但五红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红五淮北市博物馆原馆长)“‘仁和’这两个字,是当时很时尚的一种名称,就像现在有一些时尚的名称是一样,什么宏发啊,宏达啊,这个很正常,那么过去很多店肆,都起名叫仁和。”
在宿州也出土了一件四系瓶,不同于柳孜出土的瓶子,这只四系瓶是出自金代,它上面写着“风花雪月”四个字,这四个字的书法之美,让专家们惊叹不已。(高雷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风花雪月’四个字,就写得非常,就是行草非常洒脱,非常飞扬,在艺术上给人一种非常陶醉的这样一种感觉。”
此次大运河考古发掘中,很多越窑、建窑的瓷器,都让专家们惊叹不已,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建窑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越窑瓷器,极其精美,冠绝全国,而隋唐大运河出土的瓷器,完全验证了这个说法。
这是一只五代时期的青釉葵口碗,胎体非常薄,拿在手上分量极轻,造型非常精美。
这是一个青釉出筋碗,造型别致,色彩典雅、安静,体现了五代时期江浙古人偏文人化的独特审美风格。
这是一只建窑的兔毫盏,在碗的内壁可以看到金色如兔毛般细密的纹路,令人惊叹。虽然只是一个小盏,但极其罕见。据专家说,这样的小盏,市场价值不下数十万元。
这是一只宋代景德镇窑的影青釉三连贴花盒,这种盒子是古代妇女用来装胭脂等化妆品的盒子,这个盒子造型考究繁复,釉面鲜亮,色彩庄重,体现了古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这是一件北宋白釉珍珠地的花卉纹钵,它色泽淡雅,釉面温润如玉,其珍珠地的工艺极其罕见,虽然不是什么官窑,但绝对是民窑中的精品。
在柳孜、宿州两地的考古发掘中,一部分出土瓷器是整器,更大一部分则是有些破损的器物和瓷片。这些瓷片在当时不值一文,但多年后的今天,它们却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尤其其中一件青绿色残损瓷器,引起专家们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