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05/8814693.html
译者:尼基塔
讲座栏目主持人:陈柏旭
全球知识雷锋联合创始人、UCA优思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阴差阳错下诞生的x光、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技术与观念的革命、被文青和权贵青睐的避世生活...著名建筑学者科伦米娜从医学话语和成像技术的角度探入宛若一团乱麻的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思潮,领一众西方名流客串出演,为读者献上《X光建筑之“是躺平生活哲学带我们走向了现代化”》。
阿道夫·卢斯也是一名受虐癖学生......你们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有点神经过敏的人,瞧瞧他那双手的姿势,整个人都紧张兮兮的。
密斯收藏X光片,勒·柯布西耶也收藏X光片......现代建筑甚至开始从外表上就接近于医疗影像:有着透明的玻璃幕墙,并且把内部结构暴露出来。
白立方的形式跟精神和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强烈了,建筑的功能就好比某种有效的安慰剂一样。
现代建筑之所以现代,也有肺结核的功劳。这并不是因为现代建筑师设计了现代的疗养院,而是疗养院使得建筑师走向现代化(modernized)。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篇讲座。
本文整理自年4月30日在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举办的讲座,讲座原题为
BE—DeansLecture-BeatrizColomina:X-RayArchitecture,由BeatrizColomina教授主讲。讲座尼基塔记录,由菜菜、Eileen.W校编。
记录者:尼基塔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硕士,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学者(技术哲学与伦理方向)
主持人:茱莉·威利斯(JulieWillis)
澳大利亚建筑史学家和学者,墨尔本大学建筑学教授,建筑、建造与规划学院院长
主讲人:
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BeatrizColomina)
普林斯顿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著名建筑理论家、历史学家、作家,普林斯顿大学“媒体与现代性”跨学科课程的创立与指导者之一。她的研究涉及建筑学与艺术、技术、性学、媒体的交叉领域,对建筑学之外的纸媒、摄影、广告、影视等方向也颇有涉猎。知名出版著作包括《性与空间》,《私密性与公开性》,《我们是人类吗?关于设计的考古学》,《X光建筑》,等。
正文共6字图,阅读完需要30分钟
开场白
(图1:讲座PPT标题页)
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以及所有到场的来宾们:
欢迎各位来听院长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特邀建成环境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及领导者来主讲。我是茱莉·威利斯(JulieWillis),建筑、建造与规划学院的院长。今晚的讲座邀请到一位世界一流的建筑史家、理论家、研究学者、策展人及写作者来建成环境学院主讲。
(图2:茱莉·威利斯院长开场介绍)
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BeatrizColomina)是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建筑史专业霍华德·克罗斯比·巴特勒(HowardCrosbyButler)讲席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课程主任,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指导并开创了“媒体与现代性(mediaandmodernity)”跨学科课程。她是柏林高等研究院(Berlin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年度访问研究学者,这次她也是专程从那儿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图3:墨尔本设计学院大楼外观)
贝奥特利兹在建筑、艺术、技术、性学与媒体的交叉领域著述广泛。她的著作以超过25种语言出版。其中两本书——《性与空间(SexualitySpace)》()和《私密性与公开性(PrivacyandPublicity)》()曾获美国建筑学会国际图书奖。
(图5、6:《性与空间》书籍封面/左;《私密性与公开性》书籍封面/右)
她曾策划过众多国际展览,包括近期作为年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展览主题为“我们是人类吗?物种设计(AreWeHuman?TheDesignoftheSpecies)”。年她参加首届首尔建筑与城市主义双年展并展出一件装置。
在西班牙完成学业之后,贝奥特利兹于80年代以访问研究学者的身份来到纽约人文研究院(NewYorkInstitutefortheHumanities)。在那里她接触了沃尔夫冈·施菲尔布施(WolfgangSchivelbusch)*、卡尔·休斯克(CarlSchorske)*、苏桑·桑塔格(SusanSontag)等人的作品,并深受他们的跨学科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图6、7、8、9:沃尔夫冈·施菲尔布*施肖像/左1;《铁路之旅》书籍封面/左2;卡尔·休斯克*肖像/左3;《世纪之末维也纳》书籍第一版封面,插图来自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Klimt)的画作“PallasAthene”初稿/左4)
注*:沃尔夫冈·施菲尔布施(WolfgangSchivelbusch,-),德国文化研究学者、历史学家和作者,著有书籍《铁路之旅:十九世纪的工业化时空(TheRailwayJourney:TheIndustrializationofTimeandSpaceintheNineteenthCentury)》()等。
注*:卡尔·休斯克(CarlEmilSchorske,-),美国文化史家,曾以著作《世纪之末的维也纳:政治与文化(Fin-de-SiècleVienna:PoliticsandCulture)》()获普利策非虚构文学奖,该书对现代欧洲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IllnessasMetaphor)》于年出版,给贝奥特利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开始透过各种真实的以及臆想中的疾病,透过病理学的关系角度来梳理现代建筑,包括: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a)、肺结核(tuberculosis)、卫生、细菌和新鲜空气。她的这一兴趣持续了几十年,期间创作出许多论文以及书的章节,最终这些成果都收录于近期出版的《X光建筑(X-RayArchitecture)》这本书。
(图10、11:《X光建筑》书籍封面/左;密斯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摩天楼北立面透视,年建筑师手稿/右)
这本书也是今晚讲座的主题。书中探讨了医学话语和成像技术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建筑的形成、表现形式和概念吸收。书中所论述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二十世纪建筑师,如密斯·凡·德罗,喜欢把建筑的内部暴露在公众的视野,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年的透明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摩天楼(FriedrichstrasseSkyscraper)。
那个时代的主流医疗风尚,包括一些重要的医疗诊断工具,X光等,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影响呢?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着迷的问题。我非常期待贝奥特利兹在讲座中与我们分享她的探索。请大家和我一起掌声欢迎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教授!
讲座正文
(图12:贝奥特利兹·科伦米娜教授演讲)
非常感谢院长的慷慨介绍以及邀请。生日快乐!周年,哇,真令人感动!当然,还要感谢唐纳德?贝茨*(DonaldBates)以及其它朋友们的接待——家庭拜访、参观校园等等。还有,同学们也都非常棒!感谢你们在这些天里跟我分享你们的作品。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唐纳德?贝茨(DonaldBates),墨尔本设计学院副院长。
(图13:《X光建筑》插图之一,西班牙语《国家建筑杂志》年第期封面)
如院长所言,这本书的写作陪伴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下面我从书的引言部分摘取一些内容。实际上,建筑和疾病之间的纽带,可以说是我最长时间专注和研究的东西。就像刚才院长所说的,可以一直追溯到我初来纽约时,也就是年。彼时我刚完成在巴塞罗那的学业。我的运气出奇的好——坦白讲,我靠的真的是运气——我在纽约的人文研究所担任访问研究员。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其中包括苏桑·桑塔格。
(图14:苏桑·桑塔格,-,摄于年11月3日)
那时桑塔格的书《疾病的隐喻》刚出版不久,从中我深受启发,并开始从各种病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建筑。这些疾病有真实的,也有臆造的,如广场恐惧、幽闭恐惧症、神经衰弱,等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肺结核病。同时我也对卫生、细菌、新鲜空气这些东西痴迷。我心想:这是个很棒的题目,可以拿来做一篇毕业论文。当时我身处纽约,沉醉于一种狂热状态之中,洋洋洒洒地写了几百页。
但是,在那个年代,建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所谓的跨学科研究。在我念博士的巴塞罗那没有,在后来我做访问学者的哥伦比亚大学那里也不存在。所以,最后我就做了现代建筑和大众传媒的研究课题——摄影、杂志、电影,等等。这项研究后来发展成了《私密性与公开性》这本书。但有趣的是,现在回头看,当时建筑领域甚至还没准备好接纳跟大众媒体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在80年代讨论建筑中的媒体简直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听起来像是在攻击建筑,或者是揭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人们把媒体本身也视为疾病般的存在,讳莫如深。
(图15:《疾病的隐喻》书籍封面)
那么,回到有关肺结核和现代建筑这个课题上,对于我而言,它就有点像是一种被压抑已久的能量释放。尽管这股被压抑的欲望一直潜伏在那里,像是病毒一样会时不时出没,以散文或会议论文的形式出现,但是它一直没能够被正大光明地开展。实际上,我不得不对自己写过的文章做一个统计,结果我发现已经写了超过12篇了。而当我真正坐下来着手写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其实这本书的一半篇幅都已完成,只是我本人毫无察觉。
因此,最后我利用了我的学术年假来完成这本书的写作。那年我在柏林的美国学院(AmericanAcademyinBerlin)*做研究,起初我准备要做的是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课题,但是在我来到柏林的研究院时,我发现万湖(Wannsee)这个地方有好多肺结核疗养院,空气也比柏林的其它地区要干净很多,有很多人专程从其它地区来到万湖治疗肺结核。
注*:柏林美国学院是柏林的一家私人的、独立的、无党派的研究和文化机构,致力于维持和加强美德之间的长期智力、文化和政治联系。每年,学院的独立搜索委员会都会从数百名申请者中提名大约20位研究员,前往位于万湖湖畔的历史悠久的别墅汉斯·阿恩霍尔德中心(HansArnholdCenter)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研究项目。
于是我决定要换一个研究课题,亦或说这是命运的安排——我的意思是说,在我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无意中发生的。于是就重新回到我已经陆续思考了很长时间的这个问题。我立马开始想象自己就身在万湖的一个类似于肺结核疗养院的地方,周围从事学术研究的同仁也都成了我的病友。后面你们将会看到,其实这也是围绕着肺结核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健康与建筑
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补充一点背景知识,下面我会讲一点《x光建筑》中第一章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健康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呢,这并不仅仅是有关肺结核的问题。这本书里提出的理论旨在论证建筑和医学之间一直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古典时期关于希腊城邦的理论指出,希腊城市的建设遵照的是四体液学说*,而在当代,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恰恰是设计理论的组织架构来源,也就是说,这个做法一直持续至今。因此,建筑学话语本身就是在同身体和大脑相关的理论当中编织出来的;在它的构建模式中,建筑师类似于医生,而客户则是患者。
例如,维特鲁威在公元一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建筑学理论,强调建筑师必须要同时接受医学的训练。因此,今天你们要是觉得光学建筑学的知识还不够,那么不妨想象一下,假如现在大家还被要求必须上医学课,那该怎么办。
注*:四体液学说、四体液说,或称体液学说(Humorism,Humoralism或Humoraetheory),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对应到四种元素、四种气质,四种体液在人体内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疾病。这个学说在希腊化时代广泛传至地中海区,受希波克拉底著作影响,古罗马医学、波斯医学、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都以古希腊的体液学说为理论基础。印度医学受古希腊医学影响,也采用四体液学说。
(图1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这是维特鲁威说的。实际上,他在《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里花了大量笔触去探讨健康的问题,对城市选址是否符合健康标准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城市选址要参考古代动物献祭的方法,要通过解剖来检验当地的动物肝脏是否“健康”;假如是健康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适合建造城市。同样道理,在为房屋选址的健康标准上,他也用到古希腊的四体液说,并强调风和太阳的方向。反过来他也讲到,假如一个人患病了,那么建筑设计可以怎样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这是维特鲁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建筑学院里大家都有读过维特鲁威,但是几乎没有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