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94678789028524&wfr=spider&for=pc
上部(战前篇)
第二集
烽火角的藏兵洞
年
2月7日晨,李伦祥、张子列、黄文希、徐木波四人,爬上烽火台,四人汗流夹背,气喘如牛……
4人在山顶平台转了一圈,远眺三夹河出海口,站在山上,微风吹过,令人很是快意……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感觉.使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上图广海烽火台照片
李伦祥问黄文希、张子列、徐木波有何感想?
黄文希回答说:“从防务上考虑,此山是烽火角制高点,若有敌情,必须马上派机枪班控制山头。
黄文希紧锁眉头,古时烽火台必有兵士把守,按道理应该有“藏兵洞”,可现在怎么找不到呢?
李伦祥说:应该在临海这一边,出入用小船。徐木波一头雾水,不知几位连长在讨论什么……黄文希说我明天去军务科找张军用地图来。(关于藏兵洞,李伦祥、黄文希上烽火台很多次,都没有找到,究竟在那里,也许永远是个谜)
照片《望海》是李伦祥、黄文希、张子列、许木波四人上峰火台,远眺大海时所拍。
上图为《望海》照片(由李伦祥提供)
2月8日,李伦祥、黄文希在地图上看了看、画了再画,一套《烽火角防务图》正在生成……警卫连所在的地方,名莲花山脚下。师部最近的是“东荣村”又名“老朱村”。
离师部大门口米远,是“龙翔村”(姓黎)、“仁和村”(姓徐),“南安村”(杂姓),
师后勤部修理所路边水塘叫“仁美村”(姓何)。水塘弯曲路直入,名“林屋村”。
幼儿园所在地名“蛤乸龙”。
师后勤养马场,名叫“吊颈坑”。
上图林文彬、田占友观看原师幼儿园所在地(背影林文彬)
3月1日,70年入伍的新兵,陆续分到连队,同时补充到各班排。(兵源大部分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
下面70年入伍名单,是根据《重走烽火角》到会填表收集,(其中熊立新,马希水是76年才到警卫连)
熊立新、王刘军
马希水、谢福来
李海涵、王克展
林锦松、梁吉元
黄启亮、姚戴佳
廖潮生、肖亮城
朱国荣、吴俊坚
上图澄海、潮州部分老战友照片
蔡顺海、陈徳超
李开忠、陈美河
洪少义、余成云
林创辉、蔡汉川
卢俊琴、刘松辉
何茂添、周光玉
黎光琪、黄石荣
陈德继、周定能
黄文昌、戴光学
杜炎如、谢武
周明、陈如林
黄澄国、姚足民
3月3日夜,张子列查崗回来,见王刘军在日记写下:
我闭上眼睛,想着早点入眠,可却怎么也睡不着。身边的呼噜声、磨牙声、放屁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环境对我来说,真的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我正式到连队的第一夜。
3月5日,六班长吴膺任在带新兵的日记里写下:
3月5日、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
新兵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头做起,他们将会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3月6日、晴
“军营,苦!”
刚入军营时,新兵都这么说。
上图老班长吴膺任照片
训练任务重,想家心里苦,突然被丢到陌生的环境里,不太适应。这种苦,是对未来的迷茫,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也有训练队列时“尿裤子”,也有人夜里在被子里“哭鼻子”,有些跟班长闹情绪的,作为班长、要像“保姆”一样,多关心、多劝道,让他们觉得部队有家的温暖。(班长带兵之道:第一回听到“保姆”的理念,带兵首先要爱兵,这是多年以后自己当班长时才深深体会到)。
3月7日、小雨
品尝军营的苦,咂摸军营的甜,怎么走好军旅的路,让这群新兵们渐渐找到自己的答案。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3月10日,在烽火角大桥东侧的海边滩塗上,召开师《誓师大会》,师直和各团都到会,会场左右两侧,摆放各种高射火炮,榴弹炮,各兵种全副武装,进入会场。这是师有史以来,仅有一次万人誓师大会,担任守卫任务的警卫连,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师首长和各团代表逐一讲话发言后,最后宣誓:
刀出销,
箭上弦,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英勇战斗,
不怕牺牲,
时刻准备着,
歼灭敢于来犯之敌!
上图《访谈》照片(由李莹提供)
这张《访谈》照片,是指导员李光德参加小组讨论时发言,李光德对70年新兵,第一次提出“断奶”的理念,对着照片右起有:
李光德、王振国;
陈德超、陈德继;
王存宵、王忠实。
照片背景是原仓库后墙,由李光德女儿李莹在老家找到。(作为男兵,当时听不太懂“断奶”的含义,只知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有些失落感,有点想家,但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才慢慢领悟到“断奶“的真正含义)
4月5日,急促的哨声响起……
“紧急集合”!何连长大声喊着:"动作快点、不许说话、不要打手电"。只见黑暗中,战士们翻身起床、穿衣、插打背包、携带武器装备,五分钟齐刷刷站在集合场。
上图副连长李伦祥照片(李伦祥提供)
何连长简单作了动员部署,部队开始拉练,往大隆洞方向,在返回时个个都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二班有个小个子名谢武,扛着子弹箱,体力已透支,走不动了,何连长跑过来,拔出手枪,吼叫着:“谢武!再不跑,我枪毙你!”谢武连滚带爬,马上跑起来……(老兵怕哨、新兵怕号,老兵才真正懂得,碰到突发敌情紧急集合,是不会吹号的,除冲锋号之外)
第二天,何连长到二班看望谢武,发现他两脚都起泡了,拿来针线包,用火柴烧一烧消毒,把水泡一一挑破,挤出浓水,连长告诉谢武:等一会卫生员过来,拿点酒精消毒……
6月10日,排长黄文希带领连骨干,参加师直打坦克训练,当时42军派两辆坦克配合训练。打坦克训练,战士士气高涨,刻苦认真。在强敌压境、战云密布的形势下,表达了战士同仇敌?,御敌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上图训练打坦克照片
7月10日,副指导员李文章带领二排到团二营支援“双抢”,每天早出工、晚收工,在田间吃早、中餐,天黑时收工回营地吃晚饭,每天在田间劳动时间,均在十五小时左右,基本没有时间休息,如此強度的劳动持续了六十天才结束,回来时个个后背都脱了一层皮。(李文章回忆: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也经过无数次抢收抢种的劳动,但从没有这次“连轴转”的极限高強度,刻苦铭心、终生难忘……)
7月20日,老朱村干部朱益生、朱观瑞、朱振龙、朱福荣等到连队慰问,席间村长朱观瑞讲解烽火台的由来:
广海境内沿海岸,明代建有3座烽火台,紫花岗烽火台居中。东面的烽火台建于大同河出海口的临海山上,此地因此沿用“烽火角”为地名。西面的烽火台建于广海湾西沿突出部分的鸡罩山上,这3座烽火台成不对称品字型。
“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通往烽火角的左右两侧山坡,有坑道直通暗堡。(关于暗堡在什么位置,始终未找到,据老朱村俊姑回忆:有暗堡,小时候还去玩过,在那个位置,也许永远是个谜)
照片前排左一为刘继升
7月20日,九班廖潮生到政治部宣传科,找刘继升干事,不在。陈毓群告诉他:刘干事在电影组。于是廖潮生来到电影组,见到李建民在倒片,找到了刘干事对他说:“毕政委有事找你。”刘干事瞪大眼睛对廖潮生说:
一、以后见到我要敬礼!
二、要说毕政委“请”我去!不能说“叫”我去,懂吗?
电影组李建民在偷笑。廖潮生马上立正、敬礼!回答说:“是”。(据廖潮生回忆:当时太小才16岁,什么都不懂,刘继生给我上了一课,终生难忘。)
7月25日,警卫班所在地老招待所师宣传队正在排练,由宣传科吴汉秋干事拍照留念。照片由胡华庭保存,麦惠奇提供,后面女兵名字,由萧惠娜提供。
后排女兵从中间数起
张广军、曹月平、
张小珍、王晓兵、周小华。
上图师宣传队照片(由麦惠奇提供)
8月1日建军节,黄光明副指员组织一个小宣传队,到乐家大隊举行联欢晚会,大队宣传队也同台演出,大队宣传员有一个名字叫何碧珠,向黄卫东借了一本红色《毛主席语录》,演出后还给黄卫东。过几天后,何碧珠的胖男友找到连队,告状来了:“说黄卫东抢他的女友”。
指导员李光德接待了他,回复他待调查问明情况后,再回复他。于是找来黄卫东,问明《毛主席语录》是否夾有情书一事,黄卫东死不承认。后来黄光明登门乐家大队,做了工作才了却此风波。(50多年后,在《重走烽火角》时,笔者追问黄卫东,是否真有情书,黄卫东承认有此事,一张小纸条而已,看后在厕所烧了……50多年后,通过老朱村的热心人俊姑,先找到了何碧珠。
9月5日,警卫班到桥头训练举枪瞄准,在验枪时,蔡汉川忘记昨晚子弹已上膛,一扣扳机,“呯”地一声,子弹打到正前面山上石头,反弹回来,幸好对面山沒人,不然就麻烦了。这是警卫班第一次枪走火,也是唯一一次。照片《桥头晨练》是九班在训练时拍的。照片一共七人,从左至右:
陈维庆、蔡汉川、杜炎如、
蔡顺海、廖潮生、洪少义、熊香桂。
上图警卫班《晨练》照片(由廖潮生提供)
10月1日,下雨。连队集中饭堂,由冯全福教普通话和上文化课。只见冯全福在黑板写上五个形声字:
清、晴、情、蜻、请
最后,指导员李光德站起来讲:“冯全福教得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好!”指导员说:“连队文化水平和普通话语音提高,应该感谢北京兵冯全福。”
冯全福,69年兵,北京人,讲北京普通话是一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口齿伶俐、清晰、清楚……连队总结出《冯全福语音法》在各排推广。
(据林汉定、黄卫东回忆:冯全福祖先就是承德滦平县人。不久,冯全福被调往师部广播室,任广播员。后于年在连队退伍,可惜至今联系不上。
据师宣传队长胡华庭回忆:73年到北京见过北京兵张旭高,是否是冯全福的同批兵,未核实。)
10月5日,黄启亮背着背包,从团二营营部(塘美桥边)徒步来到“烽火角”,来到警卫连。先到连部见过连长何炳荣,见过指导员李光德,排长张子列……见过文书林锦松,通讯员王克展。据黄启亮回忆:(三排长张子列领我到九班,那时九班在老招待所后面平房,见过班长蔡汉川、副班长周光裕,安排我住下,张子列叫我明天去连部领枪,当时安排我去跟杜副主任)。
上图《苦练》照片(由黄文希提供)
照片右起:黄文希、邓其嘉、
张景富、吴明国。
照片《苦练》是师宣传科吴汉秋干事,到我们连采访时拍的,当时排长黄文希在讲解《单兵战术》的要领,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选择进攻路线,怎样隐蔽自己,减少伤亡,去打击敌人。(这张《苦练》的珍贵照片,50年后才出现,由黄文希保存下来。)
10月9日,黄文希排长在投弹训练现场,休息时间,大家围着黄文希讲故事,黄排长被缠着没办法,笑着说:那就讲一个,有一次派去新兵连当排长,早上集合,我口令喊到报数,排头兵傻呼呼没有反应,我又下了遍口令,他还是没有反应,我冲上去,面对他,大声怒吼着:我叫你报数!你听到没有?排头兵很不情愿的看了我一眼,转身很不情愿的抱住一棵大树……
11月1日,九班长陈维庆调团五连当排长,蔡汉川接任九班长。陈维庆在警卫连干不到一年,要离开这些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战友,依依不舍。在告别班务会上,他提了两个问题:
提问(1)
首长晚上到海边散步,警卫员在后面距离3步、5步、10步,多远才算正确?
提问(2)
我们平时听到枪响,是子弹快还是声音快?
接着,陈班长说:我的提问你们以后去好好总结,最后我提三点要求:
1、百倍提高警惕,确保首长安全的任务高于一切。
2、警卫工作的细节决定成败。在座的请记住,错误只能犯过一次,不能再犯第二次,要学会吸取教训。
3、练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快速反应,冷静应对,判断准确,一秒出枪。平时遇事三思后行,知轻重、知急缓、知进退。
(陈班长的话,在当时听后似懂非懂,但在以后的人生轨迹中,慢慢的体会到是金玉良言。后陈维庆任排长、连长、营长、基地主任,转业后到佛山国土局任局长,直到退休,现居佛山)
上图九班长陈维庆照片(由陈德超提供)
11月2日,老赵副师长和蔡顺海坐吉普车从外面回来,当时小車班姓莫司机,去洗车回家,刚好驾车与老赵副师长的車相遇会车,由于一时紧张,车头往右一转,加油误刹车,把吉普车腾空开上路边石头顶上,真是奇迹。
老赵副师长下车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问莫司机,你是怎么开上去的。后来叫来小车班李班长,在那里开了一个事故现场会。不久莫司机离开小车班,重回汽车连。(《回炉》故事,老赵给我们讲过很多次。听说小莫后来去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了功,当了英雄)
上图师部小车班车库照片
11月5日,连队开始自己建营房,三排长张子列找来两块木夹板,组织和指导战士们拌三合土,开始夯土墙。很多战士建完营房,都学会三合土建房。到盖屋顶就不行了,必须请木工做架,泥工盖瓦。当时新会籍祝沃民,原是建筑工程出身,在伴三合土、水泥沙浆等材料配比,立了汗马功劳。(夯土墙是我国长城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
照片夯土墙照片
12月20日,警卫班在例行擦枪。黄启亮请教周光裕,晚上执行任务时总老打瞌睡,有什么妙招。周光裕随手在山边摘了几颗“朝天椒”说:这就是我的“灵丹妙药”。
后来晚上跟首长外出,身上就备了几颗“朝天椒”,瞌睡虫一来,咬一口马上麻醒,由于这一妙招,招来了胃痛,有时顶不住深夜到连队饭堂,拿起锅巴就咬起来……
12月30日,老部队41军师从广东台山广海烽火角撤走归建(师是至年在烽火角参加建筑烽火角海堤工程,劈山建埧,围海造田,修渠引水,改造盐碱地,完成烽火角水闸配套工程,包括6公里的内外引河,8公里的海堤,造出了上万畝良田,后归建回桂林。
上图副指导员李文章照片
老部队师撤走归建同时,大学生连也陆续撤离,据张子列回忆:听说当时有三个女大学生留下来。
杜谦文原是师参谋长,组建师时留下来任副师长,69年文革军管时调江门任革委会主任,后任江门军分区副司令员。
据陈维庆回忆:杜谦文副师长去江门时,是我安排一个69年兵,何某某,是中山人,跟随杜当警卫员去江门。后因偷看首长文件涉密,被首长就地将他复员回中山老家了。
据陈德超回忆:71年“营进攻”演习期间,由我负责赵和杜两人副师长的警卫工作。演习没多久杜就回到江门了。林彪事件后,听说杜去了桂林五七干校工作了。
这正是:
烽火三台列阵行,
鸡罩莲花紫花岗。
藏兵洞址难寻觅,
风雨千年阅兴亡。
万名将士诤誓言,
服从命令骋疆场。
围海修渠筑堤坝,
万亩良田竞芬芳。
上图斗门黄卫东到广州照片
下接
战前战后(3)
参考资料:
1、烽火台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古代通常称“藏兵洞”,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上图广海烽火台照片
2、《冯全福语音训练法》
指导员李光德在总结时讲:应该说,连队文化水平和普通话语音提高,应该感谢北京兵冯全福。
冯全福,69年兵,北京人,讲北京普通话是一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口齿伶俐、清晰、清楚……
指导员李光德安排他当文化教员,同时教战士们学讲普通话。
有一天,指导员要求他给全连讲讲“普通话的来由。只见他讲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他讲: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王朝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上图北京兵冯全福照片(合照截图)
历史沿革:
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
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
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年向全国普及和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