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维药重要科普祖国传统医学中那些灿

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有.88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1.3%,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北部和贵州等省区。

壮医药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已形成了具有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治疔方法的一门民族医学。

经考古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以广西为主的壮族地区。年在柳江县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化石,表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时期的人类,一代代繁衍下来而逐渐形成的。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地挖掘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大量遗物中发现,已有可供医疗用的泛针、陶针、骨针。

大量的史料证实,壮医与中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历程,约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以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医药独特理论

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规范化文字,使得壮族医药理论得不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文字总结。除了在一些史书、志书中有分散的记载外,主要是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近年经对壮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壮医基础理论已初具雏形,形成了理论框架。在《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中,该文归纳和整理了:从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生理病理观(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病因病机(毒虚致百病)、诊断方法(重视目诊,多种诊法合参)、治疗原则(调气解毒补虚)、治疗方法(外治法、内治法、内外兼治法)等全面的壮医理,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并被收载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一书中,确立了壮医药的学术地位。

壮医药虽然部分引进中医经络理论(如经筋理论),但作为主体和特色的是“三道两路理论”:“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为龙路、火路。

壮医学的特色病种和药方

外用药方:两五三九汤、枫杨盘叶汤、了哥羊角仙人老虎汤、苦楝桉叶过塘汤等。具有杀虫止痒、解毒、祛风、排脓、止痛、止血、通龙路、通火路等作用。黄病药方:利湿解毒退黄汤、三草黄根玉米汤、葫芦竹节仙鹤汤等。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病。解瘴毒药方:风艾黄皮胆子汤、扣马葫芦汤、青蒿一球倒扣汤、一三马鞭鹅不食汤等。具有解瘴毒的作用;适用于瘴毒症。补养药方:鸡参首乌水莲汤、归参水莲汤、荠菜鸡血汤等。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症。脉漏药方:五月仙鹤莲草汤、血余田七止血方、大叶紫珠方、扶芳藤方等。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止痛药方:救楼两鸡附蛸汤、二皮二核小茴汤、齿叶泥花草汤、田七两面汤等。具有通火路,止疼痈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痛症。骨折药方:骨折八味散、骨折止痛酒、骨折止血散、骨折消肿汤等。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蛇伤药方:重楼蛇伤方、江龙半边方、耳草乌桕方等。具有解蛇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毒蛇、毒虫咬伤。风湿药方:极荷二藤汤、地灵丢棒汤、五藤千斤汤等。具有祛风邪,除湿毒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骨痛诸症。跌打药方:驳骨方、六鲜草方、九里透骨驳骨方等。具有通龙路,散淤肿,止疼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疼痛,烫火伤等症。淸解热毒药方:救必朱莲草汤、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穿心一点九甘汤、金山马草汤等。具有清泄热邪,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作用。适用于热症、疔疮肿毒、虫蛇咬伤、无名肿毒等症。尿闭药方:风艾青蒿汤、蛤蟆方等。具有通水道的作用;适用于尿闭之症。排石药方:车前玉苇通肾汤、透骨滑肾汤等。具有通水道,排砂石的作用。适用于水道砂石症。止汗药方:芭蕉皮汤、千斤黄花汤等。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多汗之症。淋病药方:凤尾灯木银肾汤、鬼刺石油一点桉鞋汤、樟柳逐水汤、凤尾金沙肾茶汤等。具有解热毒,通水道,止淋痛的作用。适用于淋病。水肿药方:白大金车吊甘汤、玉白灯木肾茶汤、老君丹方、凤尾二莲汤等。具有通水道,消水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之症。定喘药方:百马一点出林汤、虎杖败酱功劳汤、仙桃花汤、蛤蟆酒等。具有通气道,降气逆的作用;适用于咳喘、哮喘之症。化痰止咳定喘药方:五汁汤、鱼马一点肿节汤、功劳百部枇甘汤等。具有化痰、祛痰、止咳、减轻或消除咳嗽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等症。伤风药方:山芝枇把大鱼百草汤、哥王甘草汤、黄皮公根冰糖汤等。具有祛除风邪,畅通气道的作用。适用于伤风之症。驱虫药方:苦楝根皮汤、瓜子生食饮、贯众龙芽汤等。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止呕药方:温中汤、胡椒绿豆猪肚汤等。具有温暖谷道,止呕吐的作用;适用于谷道受寒呕吐之症。通便药方:红碧藤菜、芦荟茶油汤、蜜糖饮等。能消除肠内宿食,使燥屎从大便中排出;适用于大便难结,腹部胀满之症。壮医学的用药广西是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气候潮湿多雨,溪流河往,高山峻岭,草木繁茂,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年调査统计,广西境内的植物、动物、矿物药资源达多种,药物资源基源总数雄居全国之首。而壮族聚居地区也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据统计现已发掘的常用壮药达余种。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许多药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薏苡仁、铁冬青、金银花、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壮药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药材有:田七、肉桂、绞股蓝、蛤蚧、蚺蛇、葛根、薏苡仁、八角、罗汉果、金银花、铁冬青、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壮医学的特色疗法经筋综合疗法:分“査灶”诊病和“消灶”治疗疾病。前者采用手触诊察法,即适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作为探査工具,识别阳性“病灶”,为诊断提供依据。常见经筋“病灶”高发区点有:肌筋的起始点及附着终点、肌筋的交会点、肌筋的力学受力点及骨缝沟、线和骨粗隆等。后者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从而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常用的消灶方法有手法消灶、针刺消灶、火罐消灶等。壮医按摩疗法又叫“推拿疗法”,常用的按摩手法有:①按法;②摩法;③推法。壮医接骨术的原则是:整复、固定、敷药、功能锻炼、预防合并症等。常用接骨草药有大罗伞、小罗伞、小接骨、常山、鬼画符、铺地稔、苦叶、姜黄、救必应、骨碎补、两面针、土鳖虫,加小鸡捣烂外敷;待肿消后,改用接筋续骨、补益肝肾药内服以加强疗效。壮医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施法时可配合药酒,边搽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点压相结合。主要用于陈旧性内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落枕等病症。壮医敷贴疗法是将壮药贴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刺激,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常用的敷贴疗法有草药外敷法、穴位贴药法、药膏药散外敷法等。壮医药锤疗法,是用直径3至4厘米的杉树枝在中间打小孔,用适量棉花放人药罐粉,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即成一个药锤。药罐粉用水泽兰、九里香、大风艾、七叶莲、九龙川、两面针研粉后和少量冰片、樟脑配制而成。使用时用药键直接捶打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肩周炎等。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壮医药物熏蒸疗法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烟火熏法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干黄牛粪、硫磺等晒干后混合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熏供患处。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毒引起的足银痛。

壮医药保护和传承

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开展中草药、民族药的调查工作。据年普査,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中草药、民族药就达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种,矿物药50种。《实用壮药学》及《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民间验方、秘方多条。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査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任务,趣,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査,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种,其有当今世界广西独有的名贵植物药一金花茶,这样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广西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平方米,是我国及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

壮医学的典籍

在20世纪年代以后,关于壮医药的理论典籍才慢慢丰富。年5月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收载了广西常用的民族药、中草药多种及处方方。至年《广西民族药简编》,收载民族药种,其中壮族民间常用药多种。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多种。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实用壮药学》及《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了民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秘方多条。年由黄汉伤等编著的壮医史专著《壮族医学史》。本文内容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6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