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大篇幅中央省级权威主流媒体集中

白癜风检查需要做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22.html

8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网、人民论坛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浙江新闻等权威主流媒体和客户端、   “浙江的水好”,这是外地人的印象。欣赏“溪边照影行”的美景,体验“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壮阔,这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水资源丰沛的浙江,其实也一直被水污染“困扰”:数年前,全省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均为劣Ⅴ类。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17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推动“千万工程”实施。而其中之一就是“治水”。

  年,浙江省委打响“五水共治”战役。这一干,就是多年……

金华市浦江县翠湖,昔日“牛奶河”变身“游泳池”。

1

水岸同治促转型

河水污染,根源却在岸上。

作为工业大省,要治水,必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做了套“加减法”:“加”是做大做优、提质增效,“减”是限小汰劣、治污减排。

去绍兴诸暨,人们会告诉你:电镀业让人赚了不少钱,但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却导致河黑、水臭。“五水共治”开始后,诸暨系统推进五金加工业整治和集中入园工作。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关停,另有19家企业整合组建成5家公司,入驻工业园区。如今,在鼎恒电镀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原来污水乱排的情况,早已成为历史。”

  衢州,钱塘江的源头,护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前些年,衢州这个生猪养殖大市,饲养量达多万头。“五水共治”开展后,当地关掉低端猪舍,实施集中养殖、废物统一生态循环处理,饲养污染问题得到治理。

  在治水的倒逼下,浙江持续推进工业和农业“两转型”。截至年底,已累计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13.5万家,关停搬迁养殖户40余万个。

  推进“水岸同治”,污水、厕所、垃圾的整治必须在列。

  为治理陶畈江水污染,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多措并举。不仅建造污水收集池,还取消了沿河32个河埠头,并统一安装护栏,杜绝了沿河洗涤的陋习。之后,再对河水清淤,砌河坎、铺石板、装路灯……很快,“臭水河”变成了“景观河”。

  “五水共治”实施仅两年,浙江就有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院子不再养鸡养猪,瓶罐种花种草,摆上一绿一灰两个分类垃圾桶……一番拾掇,小院变得清爽起来,这得益于近年来浙江推开的“垃圾革命”。在浙江农村,“农户源头分类,分片包干劝导,统一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

农村垃圾分类“贺田模式”

岸上干净,水清除了污染源,相当于“釜底抽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直接针对水体的“清三河”——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至年,全省清理“垃圾河”“黑臭河”1.1万余公里,各地水质明显好转。

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风光。夏利新/摄

2

五级河长保清流

行走在浙江各地,只要在水边,很容易看到“小微水体管理公示牌”,写着镇级、村级负责人及河长的姓名和电话。老百姓发现问题,可随时电话举报。

  年底开始,浙江推出“河长制”——由机关干部担当河长,对包干河道的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改善负领导责任。在浙江,都是当地“一把手”担任最难治河道的河长。

  一上任,河长们便全面诊断所管辖的河道,排查河道排水口、沿河排污情况、污染源构成……情况全面掌握后,实施“一河一策”,对症下药,不治好水不收工!

  很多时候,河长发现问题并不能立刻解决,怎么办?

  “不能就地解决的就上报,由市、镇两级协调。”杭州建德市航头镇的村级河长傅远辉介绍说。

  不久前,傅远辉在巡河中,发现水上漂浮着油污。油污何来?傅远辉一时难以查清,就将问题上报。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很快查到了源头:一家针纺企业没有管住自家的废油,雨天时出现渗漏。

  很快,这家企业就关停整改。

  目前,浙江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5.7万余人。所有河流水系分级分段设置河长,落实河长包干责任制。

  “五水共治”落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是关键。为此,浙江专门设置了省委、省政府30个督查组,严格落实治水责任。建立“四个一”督查机制: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

  这一抓,取得了成效。一鼓作气,“湖长制”“滩(湾)长制”相继建立,管理体系又延伸到湖库、海湾以及池、渠、塘、井等小微水体。“五水共治”,越做越细!

倾心养护水清如镜陈永建/摄

3

多重保障求长效

开展“五水共治”,浙江投入多少财力?

  有统计显示,年至今,全省“五水共治”各类社会资金累计超过亿元。

  浙江省委、省政府定下两个“规矩”:第一个“规矩”是“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将各级削减的‘三公’经费用于治水……”用足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措施。除此之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第二个“规矩”是将“青山绿水”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财力支持、制度支持,于治水干部而言,是“奖励”。为考核订下的硬性指标,则是“督促”。

  千岛湖的水,天下闻名。能常年保持Ⅰ类水质,与省里的“生态指挥棒”有关。浙江近年来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而是把各县市分为“工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三个类别分类考核。用当地干部的话说,GDP增长是政绩,抓生态环保同样也是政绩。

  在浙江,从跨行政区域水质交接断面考核管理、行政问责,到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环保成绩“一票否决”,再到“出境水必须优于入境水”这一刚性指标,一项项制度,督促广大干部用心、用力治水。

  然而,有一件事还要避免:不能“党员河里干,群众岸上看”。

  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胸有成竹:“我们现在是全民治水。”当下的浙江,已实现了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的转变。

  的确,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浙江各地依托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建设了一支支庞大的治水志愿者队伍。

  在杭州桐庐,有维护池塘水质的“池大爷”“塘大妈”;在宁波宁海,有参与巡河的“洋河长”;在金华东阳,有为治水捐钱捐物的“乡贤河长”;在丽水庆元,民间河长发现有人把剩饭菜倒进水里喂鱼、河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会及时劝导,并清除干净。

湖州市安吉县民间环保公益协会开展巡河清洁“母亲河”活动。周红庆/摄

4

剩余“四水”捏成“拳”

“握指成拳”——浙江竖起“治污水”这个“大拇指”的同时,也把剩余“四水”捏成“拳头”。一大批急难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水利工程接连上马,使浙江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防洪水

7月8日,新安江水电站开启9孔泄洪,虽然这是浙江史上最大流量的泄洪,但整体上新安江没有出现大险情。这与浙江狠抓“防洪水”密不可分。

全力提高防洪水平,浙江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在杭州,“百项千亿”“海塘安澜”等工程齐头并进;在诸暨,智慧水利工程促进防洪“硬件”、“软件”双提升……

排涝水

“一下暴雨,就有积水,烦不胜烦。”在杭州,居民对城市积水“深恶痛绝”。近年来,杭州系统实施道路积水点工程改造,并针对摸排出来的40多条“断头河”排出计划,一河一策,逐个打通。

  开展“排涝水”工程,浙江多地因地制宜。在绍兴上虞区,实施“断头河”整治项目40个,此举被百姓称为“再造半条曹娥江”;在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加大管网改造的同时,筹建小区排涝站,解决排涝问题……

保供水

“以前,遇到干旱天气,农村争水打架是常有的事。近年来,我们没接到一起争水纠纷报告。”浙江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说:“保供水工程实施以后,浙江数百万人的供水问题解决了。”

保供水,浙江水利部门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到年,浙江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城镇集中式多源供水的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也基本与城镇同步。

抓节水

江南水乡还要抓节水?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浙江人均水资源很少,不足世界人均的1/4。

抓节水,浙江系统推进“雨水示范、屋顶收集、改造器具、一户一表、节水型载体创建、农业节水改造、工业节水改造”七大工程。同时,还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在浙江,节水成效好坏,已直接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5

碧波清流又重现

年,是“五水共治”实现“决战全胜、展示成效”的关键之年。

如今,浙江水环境如何?

一项项数据显示:浙江已完成“剿灭劣Ⅴ类水”任务,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消劣任务提前3年完成;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2万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现实情况又如何?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迂迢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穿过整个村;行至杭州市桐庐县,秀丽的富春江穿城而过,一路青山绿水……

安吉县迂迢村,清澈的小溪穿过整个村。

“浙江的水环境治理可以为全球提供先进经验。”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浦江、安吉考察后,这样称赞浙江这项工作。

  在“五水共治”的带动下,浙江还着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下,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了90%,水晶产业产值和税收仍增长24%和2.6%……金华浦江县的发展成绩让人惊讶。浦江当地人介绍:正是因为“五水共治”的倒逼,县里大力整治“低小散”后,建立工业园区,推进集约发展,才有了当下的成绩。

金华市浦江县金狮湖昔日是城区最大的“黑臭湖”。经过治理,“黑臭湖”蜕变成美丽的“景观湖”。何敏/摄

小桥流水、垂柳拂岸……最近,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村头,停了不少来自上海的旅游车。一湾清澈的小溪旁,农家乐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虽说疫情未消,但凭借着好山好水,我们最近已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妙西镇党委委员张寅介绍。

  “五水共治”的开展,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绍兴柯岩街道河塔村保洁工季云珍很有感慨:“以前,从早到晚要不停地捡垃圾。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我的活儿也轻松起来——这么好的环境,谁还好意思乱扔?”

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塔远眺,满目“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犹如一幅山水油画。徐益/摄

水秀山青宜为家(记者手记)

在绍兴市亭山桥村溪边廊桥上,一副对联让人过目难忘:上联“西来东去为名为利莫失德”,下联“你下我上往南往北不忘家”,横批“水秀山青宜为家”。

  “水秀山青宜为家”,村民朴素的文字,是对“五水共治”工作最高的赞美。

  数年时间,消除全部城市黑臭水体,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浙江何以能?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数年来,浙江历届领导班子持续发力、梯次推进,按照分段时间表和路线图,逐个突破,有的放矢,实现事半功倍。

“一把手”带头。治水工作,有难有易。硬骨头,谁来啃?在浙江,都是当地“一把手”担任最难治河道的河长。有了这样的担当,何愁河湖不清?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近年来,浙江的领导班子虽有调整,但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劲头没有变,共同推动“五水共治”走向纵深。

  “千万工程”到“五水共治”,再到“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立足长远,务实苦干,就会打造出水秀山青的美好家园。

8月6日,浙江日报专版头条文章以《会种会卖会玩浦江两颗“致富果”熟了》为题,报道浦江县抢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契机,搭建“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桃形李和葡萄产业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农旅齐步”的致富新路子。

(滑动查看)

会种会卖会玩浦江两颗“致富果”熟了

浦江县仙华山下,桃形李嫩绿色的果皮泛起了微黄,它鲜甜爽口,兼具桃李风味;浦阳江畔,数万亩葡萄园果实累累——巨峰葡萄身披紫衣、“美人指”丰腴诱人、“阳光玫瑰”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浦江的仲夏夜满溢着瓜果收获季节特有的甜蜜芬芳,熏得果农们喜上眉梢。作为浦江县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的桃形李和葡萄,其种植、控产、保质、销售……每一环节都有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果农们的钱袋子鼓了,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智慧农业擦亮品质“金名片”

浦江黄宅横山村精品葡萄园,种植葡萄30余年,那里是浦江葡萄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江南吐鲁番”之称。近年来,为了减少气象条件对葡萄生长的不利影响,所有的葡萄大棚升级为钢架连栋大棚。为提升葡萄品质,当地还运用了滴灌工程,并施行全新的套袋技术,不仅改善了葡萄果面光洁度,还能预防病虫害。

有了现代化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也要跟上。黄宅镇政府整合专家、党员、电商等力量开展“三农三员三服务”,为每名种植户配备技术指导员、销售联络员、民生服务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户答疑解惑,并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检。今年,在原有亩葡萄高品质基地的基础上,全镇又新增0余亩高品质基地,将每亩产量控制在0至0公斤,以保证品质。

仙华街道为促进桃形李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联合浦江县农业农村局,为各村桃形李种植户提供了种植、修剪、施肥、病虫害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着力打造优质桃形李种植基地。通过精心培育,仙华桃形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种植面积现已扩大至余亩,年收成超万公斤。同时,仙华街道在汲取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精神,凝结群众的辛勤汗水后,成功推出独具仙华特色的“默默有李”桃形李品牌。

拓宽销路让好果子“不愁卖”

为拓宽桃形李销售渠道,仙华街道多次召开桃形李销售专题会议,成立销售专班,做好市场开拓和营销对接工作。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充分挖掘仙华资源,做强做优产业品牌。为了让农户在增产的同时真正增收,街道基层干部多方奔走,多方洽谈,积极拓宽桃形李销售渠道,以公司收购、超市订购、直营店带货等形式帮果农分忧解难。同时,对果品包装进行改良,推出平版精品装和生态礼品装,进一步提升产品颜值,打响品牌知名度,开通仙华桃形李走向全国各地的直通车,真真切切让农户种得好、卖得好、赚得多。

浦江葡萄质优价廉,却常在葡萄集中上市阶段遭遇“供过于求”、果农“为销路发愁”的窘境。如今不同,品控葡萄吸引了水果连锁销售商“鲜丰水果”,其将连续3年每年在黄宅镇采购不少于吨一级优质葡萄,价格高于二级果2元/公斤,通过家门店到达千家万户。另有不少平台、客商纷纷上门谈合作,黄宅镇政府严把客商质量,坚决打击“恶意压价”、损害果农利益的行为。为降低物流成本,黄宅镇在县级部门的帮助下设立了4个智慧物流揽收点,省内邮费从25元/箱降为15元/箱,并且实现了“农户上午在家门口自助下单寄葡萄,当天下午葡萄就能出现在客户餐桌上”的高效物流。另外,依托“浦义同城”战略,当地还同义乌做好结对销售工作,并将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销售。

农旅齐步走出致富“新路子”

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地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契机,与县农商银行搭建“党建+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农业+文旅”齐步走的新思路。

在仙华街道,通过桃形李种植规模化,当地着力打造集采摘、销售、观光于一体的浦江最大的高品质桃形李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民宿、农家乐、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切实将农业基地变身成为旅游景点,将农产品开发成为旅游商品,实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综合效益。为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果农获得感,浦江县仙华街道首届乡村振兴“桃形李采摘节”将于8月8日在仙华街道方宅村开幕,活动现场可享受亲自采摘鲜果、开怀任吃的乐趣,感受果林寻宝、网红直播、丰收晚会的热烈氛围。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浦江仙华街道农旅融合态势喜人。而在那个有“中国最美葡萄园”之称的横山村,悠长的“七彩葡萄长廊”,绚丽的3D葡萄墙绘,高悬的“甜蜜蓝宝石”葡萄令人流连。自年起,浦江县政府邀请省农业厅和省供销合作联社,年年举办葡萄节。通过开展“优质客商请进来”“县长带您摘葡萄”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浦江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文化。往届葡萄节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葡萄、摘葡萄,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8月5日,“第十三届浙江·浦江葡萄节”在横山村开幕。

打通“农旅融合”只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步尝试,接下来,两地将利用当地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积极拓展集加工、培训、科研、文旅、展示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空。

8月9日,人民日报、浙江新闻相继报道了23岁浦江小伙陈桉民主动担当,替换女同事奔赴当地受灾严重乡镇开展应急医疗救援,不幸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引发缙云、浦江两地人民悼念。

(滑动查看)

痛悼!他才23岁

日前,在抗击台风“黑格比”中,浙江省丽水医院急诊科90后医生陈桉民主动担当,奔赴当地严重受灾乡镇开展应急医疗救援,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3岁。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医院,人来人往。医院急诊办公室一角,一件白大褂静静地挂在那里,而它的主人却已经不在了。

8月4日,受台风“黑格比”影响,缙云县遭遇持续降雨并引发洪水,导致当地壶镇镇白竹村遭受重创。缙云县卫生健康局组成应急救援队,奔赴白竹村开展应急医疗救援。

医院院长助理李伟杰说,考虑到台风天现场情况恶劣,90后的陈桉民主动提出顶替队中的一名女同事。“他说女同志上去不方便,‘我是男同志,年轻力壮,我先上’。当时听了感觉很感动,关键时候我们的年轻小伙子站出来了。”

当天晚上,陈桉民与其他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到达白竹村,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援行动。这时,陈桉民发现医疗箱落在一辆救护车上,便动身去取。

“在我们医生眼里,如果没有医疗箱,即使有再大能耐也是施展不出来的,它是救人用的关键设备。”医院急诊科医师吴杰说。

陈桉民工作的急诊室

然而这一去,陈桉民就再也没有回来。

“发现联系不上他的时候,是晚上大概9点钟。我们当时正在分晚饭,发现他没来领饭,就马上打电话,但提示关机了。于是我们分头去找,但还是没找到人……”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沈耀玲回忆说。

接报后,缙云县公安局组织力量全力搜救。

从8月4日到5日,连续30多个小时搜寻,未果。直到8月6日16时许,搜救人员才在壶镇潜明水库库尾附近找到陈桉民医生,不幸的是他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陈桉民生于年,年参加工作。在医院院长助理李伟杰的印象里,陈桉民平时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冲锋在前。今年年初疫情严峻,陈桉民还向他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他主动提出到发热门诊工作。当时防护服很紧缺,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从上班到下班,他就忍着不喝水,因为上一次厕所一套防护服就报废了。”

陈桉民(左侧)工作照

在医院急诊科ICU副主任陈颂如的眼里,陈桉民还是一个大男孩,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爱玩爱笑,但关键时刻却总能站出来。

“在我印象里,就是一个小男生,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觉得他确实表现得非常英勇,很有担当!”

陈桉民,一路走好!

(滑动查看)

感动!主动请缨换下女同事去救援浦江小伙陈桉民殉职第二故乡

百年一遇的暴雨中,在缙云当医生的23岁浦江小伙陈桉民,主动请缨换下女同事去救援!他这一去,再也没回来

这几天,丽水缙云、金华浦江,这两座城市都在传颂他的事迹。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6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