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591208.html
小桃源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虽然紧临热闹的腾冲城,却独有特别的宁静。从热闹的街市到这里,也就十来分钟,却有了穿越时空之感。
小桃园在过去是腾越富商聚集之地,在这里,我看到了西南丝绸之路最后的一个马厩,确切说是最完整的一个马厩。
某次因宣传工作,社区的小黄带着我们到了小桃园。
同行的于观民是著名摄影师、保山杨善洲老书记系列照作者。与我一样,他也是第一次到小桃园,一直对这个古朴又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小寨赞不绝口,不停地按快门。
那是一个冬日,和煦、暖洋洋的阳光照着,走在西南丝路边边的这个静谧小寨,一下子就让生出了许多联想。
小桃园的每条巷道都会给人惊喜,如枝蔓般延伸的条条巷道、历史老人般的幢幢古宅,无声地诉说历史与辉煌。
民国时,小桃园有很大的名气,寨子门楼题词者是大名鼎鼎的白族才子、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周钟岳。
巷道里的古宅小巧玲珑,无不精雕细琢。民居以四合院居多,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些飞罩式单层垂花门,门枋、花窗、雀替、回形纹窗,木石都饰以透雕或漏雕云纹和花卉,饰以如意头、寿带、卷草纹、云纹、龙纹等。据说当年木活以雕镂出的刨花是一比一称银子算工价的。
董南轩故居保留得最为完整。浏览了气派的董府正房后,小黄领着我们穿过厢房侧门进入后院。
后院没有任何特色,一棵孤零零的柿子树、两幢不起眼的旧瓦屋,与做工精细、考究的正房相比,寒酸了很多。起初我还以为是当年下人的居室。小黄却说“这就是当年董家的马厩”,一句话却不由让我停下脚步,仔细打量起这个院场来……
这是一个专用马厩,我敢打赌这也肯定是西南丝绸古道上保留最为完整的马厩。马厩布局坐西向东,院场很宽大,密实地铺满了未经雕凿的火山石块,石块上依稀可辨当年骡子踩踏的痕迹,形成溜圆光滑的“包浆”,院场中心摆放着两个极长的石槽。两方高大的瓦房呈“T”字形交叉,用料粗大结实,粗看有些类似吊脚楼,与正房不一样,两方房子木工平直简单,没有任何雕镂。与传统腾冲民居不同,石脚很矮,小黄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骡子上下出入。我仔细一看,果真有骡子常年踩踏留下的痕迹。
瓦房进深较深,两排柱子后面全是马厩栅栏,只是有的已抽了挡板,但粗大的木栅栏穿孔还赫然在目。过去是关骡子,现在只有三头小猪躺在偌大的马厩哼哼。楼上面朝院子的一方是漂亮的半人高的木栏杆,木栏杆后是三间住房。
马厩设计看似粗放,但对当年的马帮来说,却是极为科学和适用的。宽大的院场非常方便当年骡马进出,进深很深的下层栅栏里可以关上五六十匹骡子,楼上那些房间还能看出烟熏火燎的痕迹,说明当年曾经放置过铜火盆之类的取暖用具,便于马锅头烤火歇息。
如今,现代交通工具已取代了当马帮,当年人喊马嘶的马厩也已融入寨中耄耋老人的记忆。当我在这小桃园与这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马厩偶然相遇,拽出了我无限的遐想……
灿烂的阳光中,我的眼前仿佛走来了当年往来穿梭于西南丝绸古道的大马帮和剽悍的马锅头们。马厩才是马帮真正的家,在这里,他们星夜启程,数月后,他们满载而归。
马帮回到马厩时,是最为轻松的时刻。骡子是非常懂人性的牲口,卸了货的骡子们在马锅头带领下轻快地进入马厩,先到石槽一番痛饮,然后依次进入马厩,愉快地打着响鼻,大口咀嚼用蚕豆和秸秆配成的上好马料,享受应有的奖赏。身穿麂皮背心护胸的马锅头们总是那样慢条斯理而富有程序化,他们安顿好骡子,缓缓上楼,围着火塘,胡侃嬉笑,惬意地数洋钱,开始了一次最为轻松的“开烧(马帮歇息)”。那时的马厩气氛是最为和谐的,人与骡子都沉浸在幸福中。
腾冲这座极边第一城是西南丝绸之路出境前的最后一座城市,历来商业繁荣。有诗云:“商旅往来不停,货物运输频繁”。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起,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腾冲人直接与英帝国做起了生意,缅印紧缺的茶叶、黄丝、绸缎、石磺、纸、麻、鞭炮、火腿等货物从腾冲过境输出。又从缅甸输入棉花、棉纱、玉石、珠宝等货物。据统计,当时的进口货物多达多种,年均进出口货物达驮。民国28年(年),腾冲已拥有商号家,这些商号为便于经营,在国内的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和国外的缅甸、泰国、印度等地都有分号。腾冲商帮还把生意做到了印度和西藏,腾冲马帮还承担了印度—西藏—下关的一部分贸易(即茶马古道),腾冲成了真正的国际贸易城。而这一座国际贸易城正是那些晃晃悠悠的马背驮出来的。
一年驮进出口货物的概念是每天得有驮货物从腾冲出入境,又有0匹骡马穿梭西南丝绸古道上,再加上南下瑞丽,东往昆明,北上西藏的马帮和本地如毛细血管分布的人马驿道上的马帮,保守估计每天有匹以上的骡子在腾冲的商道驰骋。
腾冲的马帮运输和商贸自发形成互补,商贸是和顺、绮罗、城关的传统“产业”,而马帮却是腾冲山区的专属。腾冲最为活跃的有十四路马帮,全县50匹骡马以上的马帮70户,匹骡马,分别是清水、勐连、龙江、荷花、小西、下北、固东、上云、中和、大董、平山、九保、罗新寨、城关等。这些马帮多数跑密支那、八莫,少数跑夷方地的畹町、南坎,称为“走洋脚”。
我在小桃园看到的马厩其实只是为方便马帮出行或歇脚的所在,商帮并不直接经营马帮,马帮与商号间的关系类似于“承包制”。
管理马帮是大马锅头的专属,大马锅头负责揽运交卸货物,结算运费。大马锅头备有骑骡一匹,装粮食、肉食、盐巴、钉掌等,全程运费由马帮分担,揽运货物在50驮以上者,从所得运费中抽5%给马锅头,30驮以下者抽7%。马帮中有兽医、马夫、修理、钉掌等人。百匹以上的大马帮或联帮行动的,都配有一名锣手,走在大队前,逢窄狭路,险路、桥梁则敲响锣;头骡挂着碗大的两个铜铃,二骡挂有串铃,头骡和二骡都披红挂彩。大马帮路过,铃声咚咚、铓锣得得,景象非常壮观。
马锅头其实是对马帮赶马人的笼统的称谓。马锅头内部有极严的组织体系。作为管理层的马锅头又有很细的分工,一共分九种负责不同工作的职务:总锅头一人,是马帮的核心。总锅头必须由智勇双全、能说会道、善于交往、领导能力强和有一定社会声望的马锅头担任。他的职责是处理马帮内务和途中遇到的重大事宜,担任商帮、商号收、发货的中证人的押运“总管”,并负责供奉马帮的祖师神位。大锅头一人,为总锅头的助理,负责马帮的外交事务。如总锅头不在时,整个马帮听命于大锅头,由其代行职权。二锅头一人,负责马帮内务和账务往来。伙头一人,管理马帮伙食用其账务,行使内部惩处的具体事宜。哨头二至六人,担负保镖、押运的相关事宜,大多配有武器。歧头一人,即马帮内的人、畜医生。主要是负责骡马的医治。幺锅一人。对外是联络员,对内是祭师。
七种马锅头负责整个马帮的事务,属于领导指挥集团,除了这七种人之外,下面又有两类马锅头,属于“基层工作者”,负责小范围的马帮事宜。伙首三至五人,即马帮内的分队长,每人管理30匹左右骡子及其伙计,路途中开烧、打尖以伙首为中心结伙。伙首管辖范围内有事由伙首负责与大马帮中别的锅头接洽。群头若干人,为马帮的小组长,管理九匹骡马用其属内的伙计。
浩大的马帮就是当年一个活动的小社会。
特殊行业的高危性形成了马帮特殊的禁忌文化。一是要严格遵守行规;二是旅途中要说马帮的“行话”。豺狼虎豹常伤骡马,所以马帮忌说这四个字,就是谐音也要避开,从而形成了一些马帮黑话,如柴叫“占格”,篮子叫“筐筐”,虎叫“老猫”,豹叫“搂”。再如去抱一些柴来。只能说“搂一捆占格来”;马不能放远,谨防“老猫”;吃饭叫“吃芒芒”,勺子叫“顺子”,吃饭时“顺子”不能翻扑,否则就犯骡马过江河货物会翻入江中之忌,犯忌者或罚款“打牙祭”,或罚开烧时去放马。
腾冲马帮在危难时期对家乡、对国家和民族作过很多贡献。小桃园的马帮主人更是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茂恒的董氏兄弟因抗日有功而被后人誉为“抗战西董”。仅年,董氏兄弟为抗战捐出先后国币万元(当时国币与银元等值,一元国币能兑大洋一元),可购战机一架。后来又捐出大批财物、粮药给抗日县政府和在腾北游击的国军。今天谁又能想到,董氏兄弟们捐献的这些财富和物资竟然都是用骡子驮来的呢?
我抚摸着光滑的马厩栅栏,目光在马厩的每一个角落搜索,脑子中想象着当年马帮“开烧”的壮观景象,久久舍不得离开。直到老于在外面连声高呼,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坐在散发着凉意的董家祖屋屋檐坎,呷着沁香的凤山绿茶,听着董家后人说起他们先辈艰难的创业史和家族故事,我的思绪还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那个姜黄的年代徘徊,眼前似乎又踽踽走来了运筹帷幄的董氏兄弟和浩浩荡荡的大马帮……
作者年春重返腾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