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读书《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
这是一本文章合集,写成于30年代初期、50年代初期两个时间段,也并不都是林徽因写的,有一些篇目署名至少是林徽因、梁思成作。
这个书的版本似乎很多,而且篇目编排很不一致。我主要看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年版本,封面是简洁的卯榫图案,编排也很清晰。第一编的几篇主要讲中国建筑的关键特征,一开始就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三大核心要求,之后从上古开始,逐步讲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路径,汉唐是一个高峰,宋辽金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时期,而明清时代又渐入低谷。第二编的几篇主要讲的是北京和周边的古建筑常识,一处处道来,对北京古建的历史沿革、文物价值、未来规划都有很清晰的呈现。第三编是几个专题研究,计有天宁寺塔、山西考察记录、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几个部分,最后一篇文章讲敦煌壁画的,然而似乎资料遗失,讲到一半,突然一句“未完,底下找不到了”,就结束了全书,也是意外。
写于30年代初的部分,大都是初见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这是一个成立于年左右的小组织,当时林、梁二人刚从美国大学毕业回来,想来应是意气风发,遂加入此社,做了不少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研究,也正是那个时代所缺失的。那几年中,他们也真是实地考察、发现和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遗迹,在山西一带,常常步行一走就是数百公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于他们这样公子小姐出身的人,亦属不易。再过几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古建遗迹遭到毁坏,加上本身的自然风化损坏,可能他们的研究记录,已成绝版,后人很难再见原样了。抗战期间,这个学社迁到四川的李庄,似乎跟安阳考古的那批人,去的是同一个地方。抗战胜利后不久,这个“中国营造学社”就难以为继,从而解散了,其存在仅十多年,留下有价值的成果还是不少。那时候的人还是勇敢啊,几个人创建一个组织,就敢于冠上“中国”之名,若是现在有人这么做,那一定不是疯子,就多半是骗子了,诸如“中国高智商协会会员”“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一类。
那个时候的文字风格,则是文白交杂,清雅简洁,极富古典文艺之节律韵味,略摘一段,即如“迨徽宗立,以天纵艺资,入绍大统,其好奢丽之习,出自天性。且奸邪盈朝,掊剥横赋,倡丰亨豫大之说,故尤侈为营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大量的传统建筑专业词汇,诸如“偷心”“发券”“铺作”,对于外行而言,每个字都认识,但意思却还需一番查考。中国古建的基本功是木构建筑,即使后来有砖石结构,仍然保留了很多木构时代的特征,这其中,普通人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卯榫、斗拱(本书作“斗栱”)了,但即便是斗拱结构,详加细分,又有橑、檐、椽、檩等诸多条目,字既生僻,苦无插图,实物更难想象。想来林、梁等人当年得了一本宋人的《营造法式》,其阅读感受也是如此,所以四处找寻古建,观察实物以作印证,略有点“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意思在里面。
50年代所写的部分,则更强调很多古代建筑“为劳动人民所创造,如今也终于为劳动人民所拥有”的属性。对于北京各处建筑的介绍至为详尽,如钟鼓楼、天坛、天宁寺等,尤其颐和园,我们在北京多年,也未能完整地走过一遍,在这里也做了很周到详细的描写。关于北京未来的城市建设,书里将北京城看做几层的环来处理,也是很有远见了,到如今北京人口比当时的十倍还有多,其中的建设之功,也未必没有那时候这些杰出建筑家的功劳。书里还设想了打通水道,可以从什刹海到昆明湖坐船旅行,可惜现在也还没能实现。
从态度而言,作者最为强调的,是中国建筑既有一以贯之的民族特性,又善于吸收外来影响而丰富自己。这方面最优秀的代表要数汉唐魏晋时代的建筑,或体现于摩崖雕刻、宗教绘画中的建筑元素;发展到明清时代,则过于地追求形式上的繁琐复杂,偏离了“坚固、美观、实用”的核心要求,他们要是在路上看见“乾隆重建”这类字眼,往往是不屑一顾的。
这个态度,倒有点类似我司大BOSS讲过的一句话:精致的文艺不是浪漫,粗糙的宏大是浪漫。
(书里的手绘草图)
(几段文摘)
(西湖边的一个小亭子,仍留了些微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模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