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祛湿牛奶要喝到老艾灸人人可用这1

目前+人已关註加入我们

1全民打鸡血疗法:疯狂的鸡血与疯狂的吃瓜群众

老一辈的人会有深刻的印象,文革期间一种风靡全国的养生方法让人人心动不已,那就是打鸡血。从小公鸡里抽出新鲜的血液直接注入人的肌肉或者静脉,让人瞬间产生满血复活、元气满满的感觉。打鸡血疗法被吹上了天,说是可以治疗百病,没有病的可以养生保健,很多疑难杂症一针鸡血就可以搞定,以至于全国的老百姓都拎医院,纷纷要求打鸡血。

事实上打鸡血所产生的精力充沛的感觉是一种虚幻的感觉,是身体对抗外来血液所产生的排异反映,没过几天打鸡血的副作用就会产生,胸闷心慌气短发烧等等,严重者会过敏死亡。

其实只要你明白一点,你就不会对打鸡血这种荒谬的疗法产生任何好奇心了,鸡肉要变成人肉,必须要经过脾胃这一道关卡,鸡血要变成人血同样如此。直接把鸡血打进体内,鸡血还是鸡血。以后遇到任何直接把营养素注射到你身体的都要扭头就走。

2全民生吃茄子:可以防癌?可以治疗三高?

生吃茄子是一个叫做张悟本的养生大师强烈倡导的。张悟本是一个骗子,是忽悠大师,后来被识破了,现在已经消失匿迹。七八年前,张悟本在各种养生节目频频现身,虏获成千上万粉丝,后来在团队策划下出版了一本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畅销百万。一时间,全民都追捧张悟本,跟着张悟本学养生,其中生吃茄子就是之一。

茄子是非常阴寒的食物,生吃茄子是开倒车的饮食行为,会伤害我们的脾胃,伤害我们的阳气。任何蔬菜都不建议生吃,蔬菜里面的纤维非常难消化,会损耗我们的元气。生吃可能会保留很多营养素,但是身体不吸收也是枉然,吃多少拉多少,得不偿失。

3全民喝绿豆汤:绿豆汤可以治疗百病?

全民喝绿豆汤也是张悟本倡导的,曾经一度绿豆价格飞涨,与张悟本的宣传大有关系。

绿豆是好东西,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绿豆,中医认为,性子比较寒凉,可以清热解毒,可以清肝火,对湿热体质的人有好处,寒湿体质的人就要谨慎了。都说夏天最适合喝绿豆汤,其实不是这样的,夏天我们的脾胃相对虚弱,阳气不足,反而应该喝温热的东西,比如姜枣茶。绿豆汤只适合湿热体质的人夏天喝。

4全民汗蒸:你蒸发的不是汗,而是血。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血淋淋的现实,多少人死在桑拿房里?

汗蒸这玩意儿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传统养生智慧从来没有汗蒸这一说。

中医对出汗非常有讲究的,汗必须要出,但只能微微出汗,除了夏天可以畅快淋漓地出点大汗,其他季节最好不要汗如雨下。为什么?因为汗为心液,汗血同源。出大汗伤的是心脏,伤的是血。所以,张仲景说,出血者不可发汗,发汗者不可出血。

有人说,我从来不出汗可以去汗蒸吗?如果你从来不出汗去汗蒸也没用,汗蒸可以出汗,大夏天自然也可以出汗。你从不出汗,说明你表寒太重,肺气宣发不足,必须要用中医调理。

5全民生吃泥鳅:害死人不偿命

如果说张悟本是养生教父的话,那么马悦凌就是养生教母。都是邪教。马悦凌的书写得不错,《不生病的智慧》出了一本又一本,一本比一本畅销,后来有人说这些书都是她背后的团队在操作。

马悦凌说生吃泥鳅可以治疗渐冻人,可以治疗阳痿等很多疑难杂症,老实说马悦凌有些观点还是不错的,但生吃泥鳅治百病太荒唐了。从西医角度来说,生吃泥鳅会感染很多细菌,会得寄生虫病。从中医角度来说,也不主张生吃任何肉食,因为我们的胃根本受不了。泥鳅性寒,用泥鳅这种寒凉的东西去治疗渐冻人,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可是,竟然还有那么多人追捧她,效仿她生吃泥鳅,真是国之悲哀啊。

6全民喝红豆薏米汤:祛湿,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祛湿是一个火爆的话题,已经代替了减肥,于是网红祛湿汤一夜之间红遍天下,淘宝上卖红豆薏米粉的笑得合不拢嘴。祛湿就等于红豆薏米,红豆薏米就等于祛湿。

红豆薏米不祛湿,文小叔已经强调很多次了,为新来的朋友再啰嗦一次。祛湿有很多方法,健脾祛湿,升阳祛湿,芳香化湿,行气祛湿,燥湿,利水祛湿等等,红豆薏米充其量只是利水,并不会从根本解决你湿气的来源,利水久了伤气,伤阳,伤脾胃,最后连阴也伤了。

真正的祛湿一定要健脾,一定要扶阳,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为湿气为阴邪,而红豆薏米是寒凉的东西,用寒凉的东西去祛湿怎么可以呢?红豆薏米可不可以用?可以,但必须要与其他中药材配伍,或者针对湿热体质短暂用一下,不可久服。

7全民吃玛卡壮阳:一场来得快去得快的商业炒作

文小叔恨死了那些炒作中药材的人。

玛卡不壮阳,就是一场商业炒作,玛卡打着天然伟哥的旗号,招摇撞骗,迷惑了很多需要壮阳的男人。那一阵子,凡是去云南旅游的人必带的礼物就是玛卡,曾经被炒作到几百元一斤,现在呢?十多块钱一斤也没有人要,可怜我们那些跟风种植玛卡的老百姓,一番心血毁于一旦,大量的玛卡烂在地里没有人要,还要花钱请人来挖掘。

玛卡不壮阳,玛卡的功效与白萝卜差不多,真是一场闹剧。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8全民疯狂喝水:一天八杯水,可能正在坑害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天八杯水成了中国人日常养生的标配,很多人保温杯不离手,有事没事就灌水,似乎不喝水就会生病一样。

没错,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但是你更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更要明白人体里面的水不是我们喝进去的自来水,而是津液,如果水不气化成津液喝进去就是废水,就是湿气。

很多人抱着水杯喝出了满脸的水斑,喝出了大大的眼袋,喝出了四肢浮肿,喝出了尿频,喝出了心脏病,依然恪守着一天白杯水雷打不动。真是悲哀。你需不需要水身体自然会告诉你,需要水的时候,喝水是甜的,不需要水的时候,喝水就想吐。

再说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的人需要喝多一些,有的人需要喝少一些,怎么可以用一天八杯水来要求每个人呢?你到底听电视上专家的,还是听你身体发出的信号?身体才是最大的专家。

9全民补钙:钙片是最美丽的谎言

中国人其实不缺钙,中国人的五谷杂粮加上各种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根本不缺钙,缺的是心眼。如果你好好吃饭都补不了钙,更别指望吃什么钙片来补钙了。

人体真正的钙必须是身体自己合成的,你吃进去的钙片无法补到骨头里,就好比你在墙上打钉子,钉子虽然进去了,但墙还是墙,钉子还是钉子。你吃进去的钙片还是钙片,没有与骨头融为一体,钉子打得越多,墙壁越容易倒塌,钙片吃的越多,越容易骨质疏松。电视上经常放钙片的广告,什么一片顶两片,别上当了。

钙片吃多了会导致鬼脸综合征,会导致卤门提前闭合,会导致各种结石,心脏不适,还会导致便秘,等等。

10全民喝奶:每天一斤奶,到底强壮了谁?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真的强壮了中国人了吗?没有,强壮的是奶企的腰包。

文小叔转发过倪海厦关于喝牛奶的文章,也转发过徐文兵关于喝牛奶的文章,自己也写过喝牛奶的文章,只要是正统的中医,都不建议把牛奶当做每天的标配,因为牛奶是阴寒的东西,是给小牛以及没有母乳喂养的小孩子喝的。牛奶还是肥甘厚味的东西,特别容易生痰湿,现在的女人每天都有吐不完的痰,该断奶的时候一定要断奶。更不用说现在的牛奶各种抗生素激素等等。

可是,这些文章都被封杀了。可见牛奶的水有多深?奶企的公关很厉害的,只要你说了对奶企不利的话,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封杀你。

11全民喝凉茶:怕上火就喝……?(此处省略三个字,你懂的)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在这个动脑不动手的年代,在这个川菜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年代,中国人越来越爱上火。如何去火?喝凉茶呗。于是乎,某王加某宝横空出世,以救世主的姿态拯救上火的中国人。

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是真的上火吗?还是真寒假热?还是上热下寒?还是虚火上炎?这三种火都不适合用凉茶,因为凉茶去的只是实火。如果你的上火不属于实火,那么凉茶浇灭的不是你的火,而是你身体无比珍贵的阳气,还会损害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越差,中焦越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来,越容易上火。

无论是某王还是某宝,里面的成分都是金银花菊花夏枯草诸如此类非常寒凉的东西,只适合实火。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12全民敲打胆经:敲打不对也会伤身体的

大约十年前,《人体使用手册》开始流传,相信你也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好不好?很好。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养生方法,那就是敲打胆经。

敲打胆经好不好?敲打对了自然好,敲打错了也会伤害身体。敲打胆经最好早上起床敲打,因为胆主生发,睡前不要敲打,睡前要收,而不是生发,睡前敲打会导致失眠。另外肝血不足的人也要谨慎,要先补肝血,再敲打,不然你都没有什么可生发的,越敲打越虚,越容易上火。

13全民艾灸: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艾灸的

艾灸属于中医,但文小叔并不想偏袒艾灸,某某帖在朋友圈很疯狂,声称艾灸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男女老少都适合,这其实不是在弘扬中医,而是在害中医。当小叔说某某帖不好的时候,某某帖说马上要来封杀我。

艾叶是纯阳之物,这种纯阳之物只适合纯阴之病。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理念,只有平和的东西,比如五谷才适合每一个人。为什么是药三分毒?因为药都有偏性。艾叶偏性很大,大热之物,偏性如此大的药物怎么就没有副作用怎么就适合每一个人了呢?

艾灸,适合寒湿体质的人,纯阳之体的小孩子别随便乱艾灸,扰乱阳气,让孩子更加躁动不安,小孩子本来就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你不好好给孩子养阴,还要用大热的艾灸去刺激他,岂不是火上浇油吗?

很多人艾灸满脸长疮,口腔溃疡,眼睛发红,牙痛,失眠、燥热、便等等,甚至腹胀胸闷便秘,去问买艾灸产品的,大多会告诉你,这是艾灸排病反应。你信吗?反正小叔是不信的。

点好看,支持我们▼

                







































白癜风治疗目标
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4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