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以来,陆续收到社会各界来稿余篇。即日起,“寿阳发布”将每期遴选多篇作品集中展登,并将组织网络投票,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最终在年底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敬请作者、读者及社会各界人士
我不失时机地夹起一块大大的南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不停地感叹道:“真香,比红烧肉还要好吃几百倍。”一直沉默不语的母亲说话了,言语中带着几分忧虑:“娃儿,是不是特别想吃红烧肉啊?”我违心地摇摇头,不想让父母知道我心中所想。然后,我又夹起一块南瓜,仍然有滋有味地吃着。弟弟可是实话实说,一点儿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想啊,我和哥哥一直都在想。”后来,父母只管埋头吃饭,一声不吭。那顿午饭,我吃得格外香美,我好像闻到了红烧肉的味道,尽管我知道,南瓜与红烧肉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令我振奋的是,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我竟然在老远就闻到了肉香,那是真正的肉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往厨房奔去,但是在门前,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因为厨房里传来了父母的说话声。只听见父亲在说:“有这个必要吗?那可是你的心爱之物啊!”一会儿,母亲说话了:“你知道吗?孩子们一直都在想吃红烧肉,可从来没对我们说过,显然,他们非常懂事,知道家里的实际情况,所以也没为难我们,我这样做,很值得!快别说了,他们该回来吃饭了。”
我一下子明白了,尽管我不知道母亲用什么心爱之物为我们换取了红烧肉,但我十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我怔怔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中华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面貌在日益提高,南瓜当饭吃、南瓜当肉吃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仍然历历在目,每每跟儿子谈起此事时,他总是舔舔嘴问我:“爸爸,南瓜真的如您所说的那么香吗?”我微笑着点点头。
于是乎,儿子拿起手机给住在乡下的奶奶打“奶奶,我要爸爸以前吃的南瓜红烧肉......”然后很失望地挂断电话,我问他:“奶奶怎么说的?”儿子嘟着嘴回答道:“奶奶说,屋前屋后都是水泥路了,找不到地方长南瓜了,她还说,现在的生活都富裕了,还吃什么南瓜?以前是粮食不够吃、舍不得吃,才用南瓜充饥的,现在啊,大鱼大肉都吃不完,南瓜连乡下人都不愿意吃了。”
是啊,现在的生活好了,农民种地不要上缴农业税,还有补贴,多好!农村满眼都是水泥路,轿车都可以开到家门口了,多方便!城里、乡下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势头,多开心!这些丰硕的成果,都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是它指引着我们迈向幸福、走上小康之路。
微不足道的南瓜,不值得一提,甚至不屑一顾,但我对它一直是念念不忘,因为对我而言,它不仅散发着母爱的芬芳,更是40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父亲的扁担
文/陈勇连
我的家乡在寿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自从我出嫁后至今,利用小长假回老家探亲三次,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父亲的那条扁担。
其实,父亲的扁担在我上学时就有。那是一根非常普通的扁担,是用楠竹剖成两半,加工成的竹扁担。一头挂上一个筐,因楠竹韧性好承力强,有时一担要挑一两百斤,扁担叽嘎叽嘎响,时间一久,父亲的肩膀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扁担也蹭成金黄色。当时,由于地处山区,偏远闭塞,到二十多里外的集市上购买化肥、卖农产品、搬运货物什么的全靠肩挑背抬,用得最多的是扁担。
因此,扁担成了父亲用得最多的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辅助工具。
年,是我出嫁后第一年回家。这时村里修起了乡间土路,一直通到镇上。父亲他们院子里大伙儿又齐心将土路修到院坝门口,稻田垅里也修起了机耕道。于是,父亲就请个木匠,买两个车轮做了一辆板车,每次一个人能拉上四五百斤,到集市买化肥、农副产品,到田地里收割稻子都可以用板车来运输,既轻松效率又高,板车代替了父亲的扁担。原来那根肩挑的扁担只隔三岔五地用上几回。
年,我第二次回家乡探视父母。
那一天,当我在镇上走下汽车时,惊喜地看见父亲骑着三轮摩托车来接站。父亲看到农村交通得到改善,每个村子通了公路,代替了过去的土路,人们出门方便了,用板车搬运货物费力费时,不划算。加上这时经济条件允许,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父亲高兴地对我说:“这家伙真管用,每次拉上千儿八百斤,爬坡也不成问题,自己还可以骑在上面,路也不用走了。去镇上一会儿就到,真快!”
三轮摩托油耗小,油费也不高。看来真是既经济又合算。
此时父亲的扁担,又被三轮摩托车取而代之。
今年春季,我又一次重返故乡。事隔几年,当我踏上这片古老的热土,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了:过去通到我家的那条窄窄的乡村公路,已经拓宽变得平坦;父亲开着一台拖拉、耕田两用机,在公路上、田间地头运输劳作。
原来,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农机补贴。父亲对拖拉、耕田两用机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机器农忙时可以耕田,农闲时挂上车箱就可以拉货,而且运载能力比三轮摩托更强,除去农机补贴,自己只需花几千块钱。父亲和母亲一合计,卖掉三轮摩托车,购置了这台拖拉、耕田两用机。
有了拖拉、耕田两用机,父亲如虎添翼,尝到了甜头。不但承包了二十亩田地,而且还将村西山那片荒坡承包下来,种植果木,使家庭经济收入翻了番……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闲置墙角多年的扁担,对父亲说:“这扁担已经没有用了,还不如……”父亲从我手里抢过扁担,深情地说:“我要留作纪念。”是啊,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扁担,伴随父亲度过了大半辈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更是改革开放40年变迁和时代进步的见证物!
电话情怀
文/王加月
那一年春天,父亲做小生意赚了点钱,就在家里装了部电话,也是我们村里的第一部电话。那个时候的农村,对于乡亲们来说,电话绝对是个稀罕物,看都很少看过,更不要说打过电话了。前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纷纷争抢着观望那部红色的电话,小心翼翼地摸摸,羡慕不已。母亲说,大家以后有什么事就打这个电话吧,方便!于是,我家的电话就成了村里的“公话”。
其实,前来打电话的人几乎没有,接电话的占多数。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改变生活。我家的电话号码以书信的方式,传遍了全国各地。叫人接电话、等听电话成了我家小院一道靓丽的风景,接到通知的人在等,没接到通知的也在等,因为他们都迫切想知道家人在外的情况,乡亲们围坐在院里,有说有笑地谈论着,谈论的话题很多,而最多的是各自的子女,有充满骄傲的眼神,有布满沮丧的脸庞,大家总会随之奉承或者安慰几句,这样一来大家的心里会好受一点,气氛更融洽起来。
放假回家的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通讯员,一有电话来,母亲就会吩咐我跑西头跑东头地叫人来接听。前来接电话的人,往往会带点家里种的韭菜、南瓜之类的东西给我家,当作谢礼。而母亲也并非贪图小便宜之人,往往会拿家里的东西一一回赠,看着他们相互推让的情景,让我感慨万千:一部电话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还能增进邻里的友好关系。
一天下午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书,接了个电话的母亲让我叫刘大爷来等电话,说是他远在兰州打工的三儿子打来的,我很不乐意,坚决不肯,正看着书呢!天又那么炎热。母亲迟疑了片刻,最后只好自己去了。不一会儿工夫,刘大爷跟着母亲后面来了,在等电话来的工夫,母亲给刘大爷端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跑进屋里找来支香烟敬给刘大爷。刘大爷满脸的疑虑,似乎还有点不太自在,他犹豫着接过香烟,手明显有点颤抖,我想,他老人家应该是对我母亲的热情不知所措吧?
接完电话的刘大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母亲忙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接个电话吗?您不必放在心上,以后尽管叫你家老三打来,我保证及时将您喊到。”刘大爷走后,母亲开心了好一阵子,还哼唱起了黄梅戏,我有点莫名其妙。
我问母亲为什么如此高兴?母亲乐呵呵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去年秋天播种时,刘大爷跟我家为了田间灌溉的事大吵了一架,后来他见着我们也不理睬,当然,父母对刘大爷一家人也是视而不见。今天多亏了他儿子的电话,刘大爷才硬着头皮来我家的。母亲又说:刘大爷肯来接听电话、肯抽我家的香烟,说明他心中的气已经消得差不多了,大家都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老死不相往来,也没这个必要。
一部小小的电话,传播的不仅仅是意味深长的乡音,还有亲人之间的无限牵挂,它更能筑起一道坚实的和谐之墙,让所有的情感拉得更近,走得更远,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年到年,改革开放走过了风雨兼程的40年,40年的发展、40年的蜕变,这40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开放的果实
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向着小康迈进,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电话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电话、手机已经是再平常不过了,几乎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这些巨变都离不开党的建设,是党的正确指引,是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劲动力,我们才会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相信未来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发挥的重大作用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然而那段情感交融的等待,至今我仍然是记忆犹新。
审核:苏静
总编:韩慕青柳月丽
本期编辑:张帆
《寿阳发布》所有内容欢迎转发
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