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地方要从何说起?
一幢房子、一条街道、一条河流、一所学校、一种美食、一群人的故事……
//慢时光下的八七厂//
年,在国家“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下,一大批技术专家、工人离开家乡来到遵义,贵州钢绳有限责任公司(八七厂)就此诞生。人们从此以这里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上下几代人存在集体,长在集体,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八七厂就像是一座独立的小城,从厂房、家属院、街道、医院、学校、运动场、食堂等应有尽有。
五十多年春秋,五十多年风雨,这里记录着八七厂的辉煌和鼎盛,也记录着一代人的豪情和梦想。
蓝色的工作服,便是厂里工人的代表,一穿上就几乎是一辈子。
那时候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青烟,生产车间机器轰隆,成批的钢材被输送到各个生产车间,工人们在岗位上热火朝天的忙着,春夏秋冬,日复一日。
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川流不息的工人从厂房内走出来,踩着自行车叮叮铃铃朝着食堂奔去,在饭菜香弥漫的空气中,吃得不亦乐乎。
如今日渐空荡的厂房留着这群八七厂人的记忆。驻足瞭望,一栋栋厂房,屹立在这里,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旧事。
虽然曾经高温油腻的车间已染满风霜雨雪,但仍包涵着温度和柔情,在无声的岁月长河中,细细流淌。在经历了50多年起伏跌宕之后,八七厂又该何去何从呢?
//饱含故事的老街//
街道是八七厂的封面,更是几代八七人行走的回忆录。
在那些光阴耳鬓厮磨的老街,路很短很短,承载的回忆却很长很长,时间加重了她的苍老,数不清她到底承载过多少人。
从前这里人流如潮,如今空无一人,再也听不见车子的轰鸣声,此时,她是多么的孤寂。
在这些寻常街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八七厂最真实的脉搏与灵魂。
蔚蓝的天空下,极少有人记得她以前的样子。时代在变,老街在变,人们也在变。
//岁月铭刻的家属楼//
那时候的工人住在离厂区不远的家属房,几十户人家就这样紧紧挨着,虽然拥挤,但也很快乐。邻居们亲如家人,常常去东家蹭饭,西家玩耍,生活无忧无虑。
红砖灰瓦的老筒子房是八七厂的标志,走进这些小巷里,房屋的门扉已经生锈,花窗已经残缺,往日情景一幕幕上演。
并不宽敞的巷子里,人们从家里搬来椅子、小方桌,便能组成一个热闹的牌局,麻将子相碰,传出的叮咚的声音,打牌的,看牌的,全都自得其乐。
家属房人去楼空,人们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正在慢慢被时间淹没。
岁月在老屋的天空上不断流转,大家慢慢的搬进了新家,红砖房依然美得沧桑优雅。
那些悄然爬上房顶的藤蔓,见证着八七厂的过往与变迁。
对于家属房的感情,也许只有经历过国企改革的人们,才能懂得。
//铁路上的小时光//
“八七厂”货运铁路,每天都可以听见火车轰轰隆隆的声音。
这是和小伙伴嬉戏打闹的天堂,在这里捉迷藏,踩着铁路摇摇晃晃。
这是和爱人最喜欢的约会地,在这里牵手、拥抱,梦想着有一天带着她从这里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通往远方的铁轨,是我们英雄梦想的去处,纵然光阴易逝,仍然不忘初心。
//时光轴上的公交车//
八七的公交车,坐过无数次,对每一个站台都非常熟悉。最喜欢在公交车上,开着窗户,戴着MP3听当下的流行音乐。
载着我们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那些等车、挤车的日子,还是远去了,后来无论坐车到哪里,都会想起那些美好时光。
//记忆里的拦河坝//
那时候的拦河坝清澈透明,小伙伴们在这里戏水、游泳,不愿归家。
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一大群人,穿着各种样式的泳衣,泡进河里,一呆就是整个下午。
最喜欢和小伙伴在铁桥上赛跑,赢的人就会觉得自己英勇无比。
//念念不忘的青春校园//
八七子弟的青春便沉淀于17中学,那些在熟悉的耕耘楼、思源楼、操场,食堂、寝室的一幕幕,挥之不去。那些曾经和蔼可亲的老师们、同窗好友、同桌的你都在脑里回转。
走进教学楼,仿佛听见了学生们的郎朗读书声,仿佛看见了昨日在楼梯间的嬉戏打闹和在走廊里背单词的身影。
想起那时候,一到下课时分,千军万马从教室里涌向食堂,瞬间排起百米长龙,食堂阿姨们挥勺如飞,每人一勺汤菜,场面有如救济难民。
记得那时天还没有亮就起来跑步做操,也记得下午在这里打篮球,踢足球,更记得同学们席地而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观看比赛。
十七中静静的伫立在绿树掩映中,这些旧式小楼变成了一个记忆的符号,深埋在学子们心底。
//藏在草丛中的欢声笑语//
厂里的灯光球场,是小朋友们欢乐的的城堡。那时候的八七天团,是这里最大的看点,每当有赛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旁边,欢呼鼓掌。
这也是厂里工会活动的举办地,比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文艺汇演,工人们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擦着红脸蛋唱歌、跳舞,整个场面热闹万分。
清晨,人们总喜欢在这里跑步,逛圈圈。傍晚,一群人搬着小板凳来看露天电影,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讨论剧情,有说有笑。
//街头巷尾的美食//
三线建设的人们将各地的饮食习惯带到了遵义,南北饮食文化的差距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家开始慢慢分享各地特色美食,久而久之,便在饮食方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大杂烩模式。
那条散着烟火气的街道,把北方和南方的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八七味道”。
红砖房下每个街坊簇拥着的摊档,沁透着沉淀几十年的吃饭手艺,铺展着八七厂的人生活的劲头。
虽然已经看不到食堂,但是厂内的大食堂,热腾腾的羊肉粉、包子、馒头还有数不清外面吃不到的菜。却是人们最喜欢的。
那时候学生时代的早餐,从街头到街尾,变着花样的吃。老街的棒棒冰,袋袋水,冰粉,豆浆油条,豆花面,羊肉粉,肠旺粉,炒洋芋,糯米饭,油果子,油炸粑,烙锅,红油米皮,电厂酸汤,八七馒头,炒螺丝,各类美食多不胜数。
特别是电厂的酸汤火锅,一直是大家心心念念的人间美食。
那个童年最爱去的小卖部,是存了好久的零花钱,才能去消费的玩具天堂。从最早的陀螺,洋画,滚铁环,皮筋、弹玻璃球在到后面的贴纸,拉哨,游戏机,洋娃娃,泡泡胶,丰富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不凡的八七厂人//
八七厂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留下欢乐无数。
不论是和小伙伴们骑自行车、滚滑轮、耍单杠、玩陀螺、踢足球、打篮球,总之就是不亦乐乎。
不管是散步还是广场舞,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好的安全感。
八七厂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岁月的流逝。就像眼前的老人,默默守护着周围和它一样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守护着整座八七厂的记忆。
历经五十多个春秋的八七厂早已立下赫赫“战功”,一代又一代的八七厂人用他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不凡的贵绳事业。社会的变革,往往令人不舍。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时代的变革,更是时代的进步。
请不要忘记
八七厂曾经的辉煌
八七厂的辉煌
也有八七厂人曾经的功劳
图文:孤舟
//本期话题:
关于你在八七厂的故事
留言区见
//END
推荐阅读:
?遵义这家开了16年的老店,一碗酸辣粉,好吃又暖胃!?遵义要建两个万达广场,你希望建在哪里呢??遵义碱厂,一座厂和一群人的大小时代。?美得如此惊心动魄!知道这是遵义哪里吗??发现遵义境内一好地方,美如仙境.....?和我在茅台的夜晚走一走↓↓点这里更精彩
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