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张倩华l成都游历散记

成都绝对是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为此,我曾细细品读过四川作家肖平的《成都物语》一书,那里的山、水、人、情已经通过生动朴实的文字深深映射在我的脑海里。初夏时节,当我终于有机会乘机从高高的云端首次降落在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迎着绵绵细雨徜徉在“蓉城”的大街小巷,感悟小街锦里的“妙”、圣地武侯祠的“仁”、草堂杜甫的“忧”、麻辣火锅的“爽”,我的心便深深醉在了这个天府之国……

锦里的“妙”

早就听说锦里是“成都版”清明上河图,外地人到成都如果不逛逛锦里,就好比到北京不去逛“王府井”,到上海不游“南京路”一样令人遗憾。于是在飞达成都饥肠辘辘之时,我和几位文友兴致勃勃逛了回锦里,享受了一番舌尖上的川味。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这条全长不足400米的街巷,全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和“精华”,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浓缩着巴蜀民风民俗,给人以古朴宁静深邃的感受,成为成都旅游的新亮点:幽幽青石板,艳艳红灯笼,黑瓦、灰墙、青苔,酒肆、戏楼、茶舍,工艺品、土特产、风味小吃……好吃的、好玩的都为您“一网打尽”。商店里卖的是茶叶、蚕丝被和“张飞牛肉”;小吃馆里摆的是三大炮、肥肠粉、钟水饺、赖汤圆、回锅肉、夫妻肺片、龙抄手。单听那名儿,你便可以感觉到锦里历史的悠远,风味的别致,而品尝之后,也确实赞不绝口。赖汤圆之类的甜腻滋润,让你完全明白了何以成都人一提起北方的元宵就嗤之以鼻,夫妻肺片、麻婆豆腐虽麻得你又哈气又流泪,在众人面前出点儿洋相,但你还是会竖起大拇指,说不错,有意思。至于那三大炮,糍粑团儿搓成圆球,随师傅手一扬,在依次排列的铜盘里咚咚咚连跳三下,雪白一身便沾满一层香酥酥的黄豆粉花生末,再蘸蘸红糖汁,岂止吃起来又香又甜又糍,同时还观赏了一遍杂耍绝活。尝罢锦里的小吃,你不得不称赞成都人真有口福,怎么寻常材料竟可以弄出这千种花样、美不胜收的“佳肴”来?难怪世界各地的游人把小街挤得满满荡荡的。

我们一行七人,花了不足百元,就品尝到十余种特色小吃。说实话,“小吃”其实是“大吃”,色鲜、气冲、味辣,没有理由不吃,没有借口抵制,我们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川味的刺激与实惠去的,价格指数和美味指数的对比绝对让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丝毫不担心钱包迅速“缩水”。就算你是最最想要苗条的“窈窕”淑女,要是不放开肚子山吃海吃,那你算是对不起成都人民了。

吃饱喝足之余,我们自由活动,富有浓郁三国特色和川西民俗的店铺让人目不暇接。神奇的皮影、精致的蜀绣、夸张的面具引得游客流连忘返……文友们围在手艺人周围,或捏个泥人,或转个糖画儿,或买张剪纸,或留个书签儿,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而最吸人眼球的是“米上刻字”,艺人娴熟的手法俘虏了我们的心,于是不顾价格的“昂贵”,一人刻了一枚。

在成都停留的一天里,锦里把我迷得神魂颠倒的,我拿起相机,来回穿梭,对着大景小情一阵狂拍。逛累了,拍酸了,坐在竹椅上小憩,抬眼看街道两侧高低起伏、如射线般绵延而去的房子,在细雨中颇有杜甫笔下“锦官城”的韵味儿。各家的招牌也不甘寂寞,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招摇着成为历史过往的风景线。

我不知道别人像不像我这么迷恋锦里各式各样的小酒吧。一家挨着一家,融现代气息与古色古香为一体,拥挤而热闹。几张方桌,两条长椅,相对而摆,一盏大红灯笼悬挂在头顶上,和几位文友小酌,有酒,有诗,有音乐;有情,有爱,有期望。此起彼伏的歌声,不管是流行音乐、或是山寨民歌,一切都显得悦耳动听……不知为何,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我想起了烟雨中的凤凰古城,想起了夫子庙上的秦淮河,想起了上海滩的新天地,但锦里比那些地方更滋润,更自在。我陶醉在这样一个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的“仙境”中,真想在成都安家落户,把余生“打发”在锦里的古街巷,在音乐中迷醉,在美酒中舞蹈,在霓裳飘洒的木椅中静默到老……

武侯祠的“仁”

到了成都,才知道其武侯祠并非单纯的“武侯祠”,而是“汉昭烈庙”、武侯祠(诸葛亮祠)、惠陵(刘备墓)的统称,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民国年间邹鲁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许是对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印象颇佳,总想从成都武侯祠挑出“刺儿”来维护南阳人的“尊严”,然而游览之余,却觉得成都武侯祠的“大气”与“仁厚”是包括南阳在内全国数十处武侯祠所无法比拟的。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见成都武侯祠最迟也应建于唐朝。导游小姐讲,明朝初年“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清康熙年间重建时规模扩大,解放后屡次修葺,才形成了今天“君臣合一庙”的特有格局。其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廊,过厅至诸葛殿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包括文臣武将)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均出自清代民间艺人之手。因此,确切地讲,成都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

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至二门之间浓荫丛中共有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在西侧碑廊内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因文章、书法、刻技俱佳被称为“三绝碑”,这与南阳武侯祠岳飞书写《出师表》的“三绝”碑说法截然不同。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清人完颜崇实撰联犹存:“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殿内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他的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导游小姐讲,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等人撰书的对联。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借对蜀汉政权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国时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被毛泽东誉为诸葛亮一生功过最贴切的概括,颇负盛名。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句。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陵墓中还合葬有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传说唐代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咀。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三国文化陈列区。该区由外环境和展厅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由三分桥、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部分,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一看。

游览之余,我对才智超群的诸葛亮敬佩不已,特意拍了武侯祠的荷花池留念,并把赞美武侯的许多名联也“咔嗒”进“行囊”。他从一布衣经刘备三顾之请拜为军师。先铺佐刘备,创建蜀国;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刘禅治蜀达20多年;他选贤任能,严明赏罚,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蜀国政治清明、仓廪充实、民风淳正。他死后,人们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忠臣贤相的典范加以崇拜,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

虽然“武侯”诸葛亮的声名远远盖过刘备,使得人们以“武侯祠”来称呼这座君臣合一的祠堂。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从纪念刘备的祠堂到武侯祠,要拾级而下。诸葛亮的功劳再大,哪怕盖过刘备,但等级是不变的。诸葛亮再伟大也不过是刘备的军师,在地位上自然是要低于称帝的刘备。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塑像,包括那些武将,都慈眉善目,少了杀气和霸气,多了仁爱和宽厚。

杜甫草堂的“忧”

六月的成都不算闷热,因为天空中时不时会飘下淅淅沥沥的“雅”雨,草堂内更是竹林成荫,芳草青青,清幽淡雅,正应了“诗圣”名句:“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听导游介绍说,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博物馆,草堂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木交错,显得既古朴典雅又秀丽清朗,营造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野老篱边江岸回”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大概是周末的缘故,草堂内游人如织。一群消防官兵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在大廨内高声谈笑着,神情里既有对诗人的敬仰,又有集体活动带来的兴奋。大廨东西两壁悬挂着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我特意走到“诗圣”清癯忧愤的塑像前——年老的杜甫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跪立船头,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我用手轻轻抚摸着“诗圣”铜质的清瘦的塑像“身躯”,目光几乎不敢与他对接---在他的忧国忧民的目光下,我的多愁善感显得特别渺小。

草堂内的“水槛”与“柴门”再现当年杜甫“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诗人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小儿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菜圃青青,药栏郁郁,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的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不是吗,我们今天也怀着倾慕的心情,不远千里加入了瞻仰草堂的行列。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性的。

从一座小小的石桥上走过,便来到了真正的“茅屋”。就是在这个清苦和简陋的“茅屋”中,杜甫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我在光线幽暗的茅屋内走着,感觉杜甫的生命还在这几间屋子里长存。草屋的门槛和窗户都是没有上漆的陈旧的木头。屋檐下挂着一串风干的玉米穗儿,像农家院落一样带给人温暖的感受。杜甫的卧室和书房异常简陋。卧室里的床是用楠竹做成的,宽大结实,像是北方人躺惯了的土炕。而被称做厨房的房间里,则布置了灶台、水缸、石磨等日常生活的器具。书房中仅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只很不像样的书架,桌案上竹制笔筒里插放着一只毛笔,旁边的书卷静静地翻开着,上面落满了灰尘,我想像和体味着诗人当年的清苦和幸福:在蛙声四起、桃花盛开的春夜,略带寒意的河风从浣花溪的水面上轻轻吹来,诗人坐在一盏荧荧燃烧的油灯下,一边磨墨,一边构思他那些千古名句。

史料记载,公元年岁末,穷愁潦倒的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并挥笔写下《成都府》一诗,表达对成都的由衷赞赏:“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次年春天,在亲友的资助下,于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了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当时草堂四周充满了活泼的田原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但现在站在杜甫草堂茅屋旧址,已看不到诗中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

从茅屋里走出来的时候,阴霾的云层间忽然洒下几束明艳的阳光,安静地照在茅屋的屋顶和门前几棵桃树上,给诗人故居以明艳和温暖。我把这座简朴的茅屋和一株桃树(人工造四季开花)留在我的影像之中。

在诗史般的草堂漫步,看的最多的是后人对杜甫的歌咏和赞颂。郭沫若撰联概括了杜诗忧国与忧民的思想:“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我特意买了一本《杜诗今译》,选择了杜甫在草堂写的一部分诗,坐在外面回廊上翻看,得到了杜甫在成都生活的大致印象。杜甫在成都写的诗,明显受到成都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影响,显得比较温婉、细腻、清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而他以前的诗充满了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情怀,最著名的就是《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

表面上看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安闲和自足的,然而他的内心却时时处在焦灼和不安之中,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例证。

杜甫在成都期间,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他在游武侯祠的时候,感叹一代贤臣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在驻足已经荒凉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曾经开过的酒店,想起卓文君“动人的笑靥”和“绮丽的罗裙”。随着年龄增长,诗人对河南老家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公元年春天,杜甫站在草堂外面看见一群大雁展翅朝北方飞去时,当即写下《归雁》这首令人心碎的思乡诗。于是次年带着家眷坐船离开成都,沿着长江迂回向故乡进发,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病逝于湘江舟中。

也许是杜甫草堂的名气太大了,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杜甫不是河南巩县人,他一直是生活在草堂这座成都人特意为他营造的园子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诗篇、他的塑像、他的书桌和床榻都让我一直坚信这个错觉的真实性,所以现在让我来想象杜甫离开草堂时的情景,也许他在萌生离别草堂念头的那一刻,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逐一做过话别,当然这也仅仅是想象。一千二百多年以后,诗人冯至在为杜甫所写的传记中深情地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在草堂馆史陈列厅中,我在一幅放大的照片前伫立良久。这是一幅年毛泽东参观杜甫草堂时的照片,它之所以吸引我,并不是因为伟人的莅临使草堂有了某种荣耀,而是因为照片中主席的神态紧紧地抓住了我。主席当时站在写有“草堂”二字的高大的影壁前面,他穿着军装的伟岸身躯长久地背对着我,让我无法看清他脸上的表情,然而他的双手是反剪在身后的,两只大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在这里,我把主席的身份看成是一个写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著名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面对一个一千多年以前的、同样是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想到了什么?他对中华文化的迷恋和坚守是否也有杜甫的一份功劳——包括杜甫的人格力量和诗性光辉?

杜甫草堂不像武侯祠,它不是用来纪念满朝文武,而仅仅只是纪念一个曾经在成都客居过的穷诗人。因此,当我在疏朗、青翠的园林间漫步,我会全神贯注去想象感悟诗人如竹般的品性、经历、愁苦、诗篇,直到泪流满面。

麻辣火锅的“爽”

老祖宗有句至理名言,叫“民以食为天”。但人与动物之不同,吃东西除饱腹之外,还要吃味道,吃花样,吃安逸,讲求色香味美。法国大菜,美式牛排,意大利通心粉,日本生鱼片……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美味佳肴,展示着各自的吃文化。来到成都吃得最“安逸”的自然数麻辣火锅,那味道真叫一个“爽”。

来到成都“百雅”火锅酒店,古朴凝重的蜀汉风格装修,使人沉浸于对遥远历史的追忆之中。营业大厅或雅间虽装修各异,但从壁龛里陈设的古代青花或彩釉瓷器、过道旁摆设的雕花太师椅、墙上挂着的表现川西风物人情的立轴、以及独特的仿古黄铜方形火锅,无不显示着厚重的文化、浓浓的情趣。我们头一顿火锅吃的是清一色“全红汤”,一个怕辣的女文友拿一大瓷碗盛了白开水,每样菜都要先涮一涮才吃,结果还是吃得满脸通红,全身是汗,但她一边喊辣一边喊麻,一边还在不停夹菜,真够“刺激”!第二顿吸取教训,来个“鸳鸯锅”,也就是一半清汤一半红汤,可以自由选择口味。什么鸭血、毛肚、香菇、泥鳅……不管荤的素的,生的熟的,不管是珍馐佳肴还是下水杂碎,也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只要是能吃的,都一锅给涮了。一把花椒、一块牛油、一堆辣椒、一撮调味,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就能让你吃得欢天喜地,满头大汗,直呼一个字――“爽”。吃火锅是不需要讲形象的,呼天喝地、吵吵嚷嚷最为过瘾,汗流浃背最为痛快。吃到最后,浑身毛孔喷张、热汗唰唰地冒、舌头滋滋地打转、嘴皮簌簌地发抖的时候,才叫吃出了川味的感觉。什么“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内容丰富得很。直到夜风吹走暑气,汗水被空气吸干,我们才打着酒嗝回旅店休息。

成都,是一座在水边长大的城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更是一座气定神闲的城市。世上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成都一样,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享受而存在的。去成都旅游了一次,去了就不想走,走了就还想回。这样的感觉慑住了我的心魂,我渴望着再次与它相逢。

作者简介:张倩华,女,笔名天涯孤客、沙漠胡杨林、雪之恋等,中国银行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中国银行南阳分行,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金融》、《金融时报》、《金融作家》、《工人日报》、《中国金融工运》、《中行职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广播电视报》等纸质媒体及中国金融新闻网、中行职工网、红袖添香网、重头戏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白殿疯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2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