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佛教文化

医药双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誉为“医药双圣”。后为楚王府奉祠正、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年)完成了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此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李时珍修本草,广征佛书

重禅悟的佛学起源于古印度,光大于中国。佛学东渐对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药学文化影响深远。李时珍无论在医学理念、医学实践,还是在编著《本草纲目》中,都注重了对佛教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使之成为李时珍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时珍是蕲州人,蕲州历史上与佛教禅宗文化的渊源很深,历代志书载有“南北之宗,皆寓于蕲,其胜迹犹有存者”的史实。明代还有99座,而李时珍就居住在禅学之风盛行的蕲州城外。他家离雨湖边的贞慧寺不过百米,离莲花池边的法胜寺也不足两里路。另外出入路旁的一些小型寺庙如“三脚两座庙”等,在他每天行医时也是抬头必见,竖耳即闻。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一名名医,受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影响到儿子。李言闻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几近于痴。有次蕲州城里有兄弟俩不和,弟弟恃强与哥哥争田产,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弟弟将哥哥告到州府,打官司也没断出个谁对谁错来。李言闻听说后,感到弟弟太过分,就自己掏钱,买来酒菜,请来几位蕲州有名望的人士从中劝和,把兄弟俩的矛盾化解掉。闹矛盾的兄弟俩也来了,酒席上弟弟喝得大醉,因一言不和,在桌上又与哥哥打起来,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解。李言闻心里很悲哀,没与他计较,自责德行不够而未能感化他。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那个弟弟因犯法被官府抓捕,后来死在监狱里。而他房族人乘机瓜分了他田产,没一人收敛他尸体。李言闻知道后,不计前嫌,出钱将其敛葬了。乡邻们看到李言闻的义举,竖起大拇指,称他是大善人。嘉靖年间长江发大水,蕲州城遭淹,贫苦人家没粮吃、没衣穿李言闻将自己家的米面衣服拿出来,分送给这些,使他们渡过了饥荒年月。大水过后,蕲州有很多人患臌胀病,无钱医治,饱受煎熬,州府也没办法。李言闻与李时珍一起,在蕲州城外设诊所,收病号,倾尽全力,免费为他们治病。父子俩开方煎药,给病人喂服,精心照料患者,使他们以康复。

李时珍与蕲州僧人归宗禅师很友善,禅师曾为宗远庵住持,距李时珍家不远。禅师平时的言行不同于常人,每当他与蕲州友人交谈时,言必有据,从无虚语。归宗禅师与蕲州文人结成“十斋社”,吟咏清淡,弘扬佛法,李时珍深受归宗禅师的影响。

在《本草纲目》卷一所列“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中,“时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四百四十家。”其中佛教经典《金光明经》、《涅槃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名列其中,从而丰富了《本草纲目》。一是丰富了中药药物。佛典中载草类、木类、动物类药物达数千种,其中常用的药物种。有些原产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伴随佛教传入我国,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本草纲目》之《草部》卷十四“郁金香”,“释名”曰:“《金光明经》谓之茶矩摩香。”“集解”曰:“《杨孚南州异物志》云:郁金香出罽宾国,人种之。先以供佛,数日萎,然后取之。色正黄与芙蓉花里嫩莲者相似,可以香酒。”《草部》卷十七“曼陀花”,“释名”曰:“《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曼陀罗,梵言杂色也。”《菜部》卷二十六“干姜”,“附录”载“天竺干姜。”“生婆罗门国,一名胡干姜,状似姜,小,黄色也。”《木部》卷三十四“沉香”,“释名”曰:“梵书名阿迦矑香。”“集解”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二是丰富了药方和使用方法。如:《草部》卷十二“仙茅”,“释名”曰“婆罗门参”。“梵音呼为河轮勒陁”,“其根独生。始因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发明”曰:“五代唐筠州刺史王顔著《续传信方》,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茅方,当时盛行。……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供给事齐杭、仆射张建封服之,皆得力。”《草部》卷十四“藿香”,“释名”曰:“豆叶曰藿,其叶似之,故名。《楞严经》云:坛前以兜娄婆香煎水洗浴,即此。”《木部》卷三十四“檀香”,“释名”曰:“释氏呼为旃檀,以为汤沐,犹言离垢也。”“发明”曰:“《楞严经》云:白旃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今西南诸酋,皆用诸香涂身,取此义也。……隋有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济人,沉香饮、檀香饮、丁香饮、泽兰饮、甘松饮,皆以香为主,更加别药,有味而止渴,兼补益人也。”

吴承恩与李时珍的结缘

《西游记》以奇诡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异幻的世界。随着人们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入探究,又惊奇地发现《西游记》与李时珍有着紧密的关联。《西游记》中涉及中医、中药的故事很多,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李时珍及《本草纲目》进行叙事,令人拍案叫绝。在《西游记》全书回卷中,有50多回涉猎中医药和养生学内容,阐述医理药理、咏赞药膳的诗词文赋多达80余处,读来脍炙人口,别有一番情趣。

湖北蕲州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也是吴承恩撰写《西游记》的成书地。据考证,明隆庆二年(公元年)秋,吴承恩到蕲州出任荆王府纪善,当时荆王府的王爷正是第五代荆王朱翊钜。王爷喜欢舞文弄墨,热情接待了吴承恩,在宴席上吴承恩结识了比自己小14岁的名医李时珍,便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席间,李时珍见吴承恩身弱体衰,回去后便以人参、沉香、枣皮、当归、茯苓、麦冬、川芎、五味子、忍冬藤等32种药材,配七成陈年谷酒,泡制成药酒赠给吴承恩。这种药酒有强筋壮骨、祛风活血、补血健脑、滋阴壮阳、静神安眠、益寿延年之功效,吴承恩坚持饮用,不仅一扫怏怏病态,而且身体一天好过一天,精神焕发,耳聪目明,写作精力充沛。所以说西游记成书也有李时珍的一份功劳,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交。

吴承恩从李时珍那里学到了很多医药学知识,在创作《西游记》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当时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吴承恩在写《西游记》,二人都在写后人眼中的旷世奇书,同是著书立说人,情投意合,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他们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一起到当时属蕲州治下的圣山、名山、药山等地探奇览胜、行医采药,各得其所。《西游记》中许多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医药故事,都是来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不过将文字、地名、人名等略作变动。

《西游记》《本草纲目》与武穴匡山

吴承恩是文人,李时珍为医生,两个不同的行当,怎么会都与湖北武穴匡山密切相关呢?

湖北武穴匡山由横岗山、太平山、层峰山、五峰山和灵山五座大山组成,横跨蕲春、黄梅和广济(今武穴市)三县,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南庐北匡”之盛誉。这里既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又有变幻莫测的云海;既有神奇多姿的飞泉瀑布,又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里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匡山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云雾缥缈,时隐时现,宛如仙境,有时脚下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情趣异常,给人一种独特的神奇之感。

匡山珍奇异兽出没,奇花异草芬芳。据统计,匡山有木本植物多种,草本植物余种,中草药多种,银杏、水杉、七叶一枝花、一柱香、何首乌、黄精、茯苓、仙鹤草、猕猴桃、山楂、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匡山山高云深,草木茂密,飞禽走兽繁多。天上飞的有苍鹰、猫头鹰、啄木鸟、野鸡、蜻蜓、蝴蝶等80多种鸟类和昆虫类,地上走兽有老虎、豺狼、金钱豹等多种兽类及爬行类动物,水中游的有蝾螈(象娃娃鱼)、乌龟、鳖、癞蛤蟆、蜥蜴等60多种水生类动物。

匡山是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地。禅宗三祖、四祖、五祖和六祖都曾在匡山一带修行和卓锡,并传授衣钵。历代诗人和帝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徐霞客和乾隆皇帝等都到过匡山,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匡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如诗如画的名胜古迹和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山形地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提供了写作源泉。因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武穴匡山是《西游记》的发源地、《本草纲目》的标本山。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横岗山,他总是背着竹篓、拿着药锄行走在武穴匡山之间,采药行医,呕心沥血著书。《黄州府志》记载了李时珍留下的诗《登横岗山采药》:“背篓提锄上大岗,为修本草记端详。奇材多在云崖里,好药偏生虎穴旁。就叶和根身整取,析疑辨味口亲尝。连朝满荷归僧榻,共话岐黄蝶梦香。”荆王府纪善吴承恩经常陪李时珍寄居匡山,运筹帷幄写《西游》,有吴承恩的诗《送人游匡庐》为证:“问君匡庐有几高,青天一道挂飞涛。何当作我芙蓉项,接取银波润采毫。”事实证明《西游记》和《本草纲目》这两部旷世奇书与武穴匡山有着不解之缘。

《西游记》中的李时珍元素

《西游记》中大量引用了李时珍行医治病的手法、用药方法及《本草纲目》的偏方,可见作者中医学的底蕴非同一般。

如《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中,孙悟空一行来到朱紫国后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去为国王治病。孙悟空向众人讲解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道理:“医门理法至微宏,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孙悟空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国王患了双鸟失群之症,实际上是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然后用大黄、巴豆、锅底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国王因正在吃粽子时闻听妖精赛太岁抢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官而受了惊吓,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因而苦疾三年。人受惊恐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粽子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孙悟空所制乌金丹中的成分,马尿腥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是泻药,锅底灰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药到病除。用药方巴豆、大黄通闭塞,破结肠,正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偏方,非深谙医药者难以写出。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孙悟空在朱紫国为国王诊病时说,国王“如果不敢见我,我可以悬丝诊脉”,恰好是由李时珍当年为王妃悬丝诊脉治好疑难杂症的故事演化而来。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年),李时珍入宫给皇室和贵族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脉,只好用根丝线拴在病者手腕处诊脉,叫做“丝线诊脉”。

《西游记》第六十九回中,国王问众官道:“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症?”医院官在旁道:“主公,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炎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血蛊,补虚宁嗽又宽中。”国王笑道:“用得当,用得当。”文中对中医药知识和脉理药用的叙述真是精彩绝伦。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多目怪为了毒死唐僧师徒四人,特制了一种毒药,制法如下:“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三分还要炒,再锻再重熏。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这些章节把中医学切脉精要、症状、主何脏腑、制药方法说得在情在理,如无相当的医学根底是断然不行的。

再看《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那顽猴“扯葛藤”、“采花觅果、捉虱、理毛”、“煨山药,煮黄精,捣茯苓薏苡”等动作和植物描写,没一样离开蕲州和武穴匡山的影子,且“山药、黄精、茯苓、葛根”既在《本草纲目》中屡屡提到,又在武穴匡山处处可寻。

《西游记》中的本草都可在《本草纲目》中找到

在《西游记》中,有关中医药的故事随处可见,并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许多诗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药名,阐述医药药理的诗词文赋有80多处。如第二十八回里,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战斗时的情景:“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种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对方战败后的惨烈场面,耐人寻味。第三十六回“必猿正处诸缘状,辟破傍门见月明”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种种艰辛磨难,表明决心时,巧用中药加以阐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诗中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9味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取经过程的情节,将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匠心妙笔,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第二十一回中,孙悟空在与黄风怪交战中被伤到眼睛,眼珠酸痛,眼泪汪汪时,老者给孙悟空的“三花九子膏”,能治一切风眼。第九十五回中,玉兔将广寒宫的捣药杵当作随身作战的兵器等等。

以上中草药名和药具,都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西游记》中涉及中药名称、性味、功能等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甚至还将黄精、山药、竹笋、龙眼、胡桃、莲子、枸杞等等搬上国王和妖魔鬼怪的筵席,真是妙不可言。同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关“述药菜谱”也均被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极大地丰富了《西游记》的生活内容,突出了地方特色,也因此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情趣和感染力。如第八十六回讲述孙悟空与猪八戒救下山中樵夫儿子后,樵夫摆席答谢,全是地道的素菜药膳:嫩焯黄花菜,酸齑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漉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上,倒灌窝螺扫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清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这些素菜中的黄花菜、马齿苋、雁肠英等30多种菜名都是独具蕲春、武穴、黄梅等地方色彩的野菜名,带有浓厚的方言俚语。如果作者不熟悉蕲州的生活习俗,没有蕲州本草文化的积淀,是绝对写不出这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药膳菜谱。

综上所述,《西游记》不乏浓浓的湖北蕲州和武穴匡山元素,吴承恩的《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渊源极深。《西游记》作者别出心裁,用文学的笔触融合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中医药文化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西游记》作者没有深谙医药之道,没有蕴藏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没有中医人文氛围之熏陶,没有耳濡目染中医文化之浸润,没有在湖北蕲州和武穴匡山的生活经历,是绝对写不出《西游记》这部鸿篇巨制的。

李时珍亦熟稔禅宗“调心之道”

《摩诃止观》中论述修习养性应具五缘、弃五盖、调五事。“具五缘”是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劳,近善知识;“弃五盖”是指:弃贪欲盖,弃瞋盖,弃睡眠盖,弃掉悔盖;“调五事”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与中医养生八要诀,即“悦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常运动、顺性情、服药饵。”异曲同工。

唐代著名禅师无际大师,91岁无疾而终,生前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无际大师的心药方,是修身修心的方法。李时珍亦熟稔禅宗“养心之道”,并应用于自己的行医实践之中。

一次,一个得了腹泻的病人来到李家门前,请求李时珍给他看看。李时珍给他把了脉,发现无恙,只待静养两日,恢复体力便可,于是让他回去。谁知病人不信,说找大夫看过,至今无效,不肯罢休,一定要李时珍给他开些药才行。李时珍想了想,就在路边拔了几根草,交给病人并告诉他回家洗净用水煎服即可。几日后,那人体力渐渐恢复,前来答谢李时珍时,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吃了几根没有药性的野草而已,因此不得不佩服李时珍,无药胜有药。

还有一次,李时珍在一个小镇行医,镇上一位财主闻得李时珍大名,拿出几天前当地一位中医开的药方给李时珍看,说吃了没一点效果,请李时珍另开一处方。李时珍一看,药方上开的是“四君子汤”,共有四味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李时珍再给财主切脉,看舌苔,发现病人症状属气虚,当地中医让他服“四君子汤”是对的。但看财主的表情,似难说服,告诉他药开对了也不一定信,李时珍思虑片刻,给财主另开了一张处方,依然是四味中药:鬼益、杨抢、松腴、国老,连服半月。财主一见处方上的四味药很是眼生,以为是什么药到病除的好药,兴高采烈吩咐仆人买来煎煮服用。十五天,果然病愈,遂登门道谢,称李时珍的药方灵、医术高。李时珍笑道:“其实我开的药也是‘四君子汤’,人参的别称叫鬼益,杨抢也就是白术,松腴就是茯苓,国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药啊!”李时珍利用病人求医的心理,帮助病人“调心”,在心理上战胜自我,值得后人借鉴。

来源网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类型分期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1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