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艺园”剑川木雕传承馆负责人施顺华
▲施顺华
施顺华的“天艺园”木雕传承馆屋外绿树青草围绕,屋内清幽雅致,是一座集作坊、商铺、居家功能的两层的白族古院。走进屋内,里面有四五人正认真地进行着木雕作业,他们俯首向前,双手握着工具刀,一丝不苟地进行雕刻。雕刻声与说话声相互交集,将“天艺园”衬托着更加生动。
施顺华生于年,与大多数年轻的木雕师一样,施顺华小小年纪就已开始跟着父辈学习木雕手艺。他个子不高,说话声音小,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将自己与木雕的故事娓娓道来。
▲施顺华与《今日设计》出品人史鑫
在施顺华小时候家境贫穷,家里为了脱贫,便承包了一百多亩的果园和二十多亩的农田。为了降低成本,施顺华父子俩为了降低成本,不敢请帮工,两人便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地辛勤劳做。但是,这种艰苦日子给他们每年带来的只不过三万左右的收入,施顺华倍感艰辛,在种地4年后,施顺华放下手中的锄头,拿起刻刀跟着哥哥学习木雕技艺,这一年是年,他20岁。
懂得了日子艰苦的施顺华,在学习木雕技艺的时候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每天刀不离手的学习12个小时以上。学习了一年左右,木雕技艺的基本算是扎实了,便与多个擅长不同雕刻样式的木雕手艺人学习,增长自己的技艺。年各方面技艺都比较成熟的施顺华想开点创业,便将家里的两头猪卖了换得元创业基金,在甸南镇上租下了两件小门面,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他的店里花屏、地屏、挂屏、格子门、茶台、摆件……产品齐全,生意火爆,虽起早贪黑,但是还是供不应求。施顺华便从村民手里进货销售,或按客户的订单要求,转给农民加工。施顺华一边开店一边学习木雕技艺,生意、手艺两手捉,第一年下来就挣了三万余元。
年,施顺华已经积攒下了16万元。也是那个时候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由于家里困苦,三兄弟只有一套房子,他将积蓄、铺面留给兄弟和身患腺癌的父亲,自己净身出户到妻子家上了门。岳父是聋哑人,家里也是贫困户,只有祖上留下的四间有多年房龄的土坯房。妻子勤劳善良,两人结婚时,只添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和梳妆台,连沙发、电视都没有就筒筒单单结了婚。
施顺华从头开始,用彩礼钱2万余元和贷款1.5万元又租下了三间门面,稍作装修,从哥哥那里借来两套木屏风镇店,新店开业了。几年间已经形成了客户圈,村里又有5位师傅在给自己定向制作,建立了商店+农户的合作模式,经营得以稳步发展。年,施顺华贷款3万元、借款4万元,将周转资金增加到20万元。手下的木雕师从7人增加到12人,加上零散供货的木雕师,下线计有20余人。他再次扩大经营规模,年销售四条屏余套,基本垄断了当地屏风市场,也位居全县前列,资产从20余万翻番到40余万。
年,手艺和收入都还可以的施顺华,想寻求突破和升级。那时,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达非常快速,年轻的手艺人很容易获得业界信息,便盲目跟风东阳、福建的木雕。直到有一天他的店铺迎来一位上海客人,说施顺华的作品明显有别处木雕的影子,失去了当地特色和传统的东西。随后,他们两人进行了一番交流。客人的话语令施顺华沉思,到底该如何让当地的特色呈现在木雕上。他查阅资料,到当地古镇城区观看、临摹等方式学习,并有意识的收集本地古旧木雕实物。期间,他听说鹤庆多古建、古旧木雕,便到鹤庆收集。当他得知鹤庆县朵美镇的一批老宅将被拆除,其中有一座原主人为茶马古道上的淘金人和盐商,老宅精美完整。施顺华深思熟虑后,花费了60余万购买了7套老宅上的精美木构,运回甸南镇复制重建。耗资了多万,历时半年,终于复原了一套原汁原味的滇西白族大院,即现在的“天艺园”。
“天艺园”创立于年,是以宅院为载体,以木雕为对象,传习技艺,生产制作、交易交流等等的一个综合性平台。目前,“天艺园”手艺人众多,但是施顺华从不拖欠他们的一分钱,“其他地方的一些木雕师,五年以上的工资每天可达八九百一天,而剑川的木雕师做到六七年,雕的最好的也就差不多两百块钱左右,一个青年人,一个人养家糊口也比较困难。所以自己有困难也自己扛,不能让跟着我的人吃不起肉。”施顺华说。
传统为“功”,创新为“艺”。“功”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真技术,而“艺”则是思想和实用上的创新,这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件具有价值的作品。施顺华为了能做出更有内涵的作品,保留着阅读的传统文化书册的习惯,希望能将其以无形化有形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除此之外,施顺华还积极探寻新的销售方式和渠道,为“天艺园”的木雕能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开拓新疆土。也希望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出具有剑川特色的木雕作品,让其扬名海外。
-END-
《今日设计》杂志于年创刊
围绕设计、艺术、生活
定位高端、时尚、原创
深耕行业十年有余
相关业务合作及信息交流
可发至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