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文坊第期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82762.html

目录

散文

《说说过年》作者:庶言《爆竹声声》作者:张振羽《美到心疼》作者:王荣新《一块手表》作者:马秀敏《躲不开的缘分》作者:尹立欣《怀想年味》作者:郝玉芳《祝福》作者:韩进

诗词

《虎年祝语》

作者:爱晚夕阳

《芳草渡·一年更比一年强》

作者:李文华

《七律·迎新春》

作者:甄文华

《五律·辞旧迎新》

作者:诗雅

散文

说说过年

说说过年庶言

过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我喜欢过年,尤其是小的时候。每当春节临近之际,母亲是最忙碌的人了,打扫房间,洗洗涮涮,给每一个人备上一身新衣裳、一双新袜子。母亲心灵手巧,又勤快,自己裁,自己做,常常忙到深夜。我与弟弟倒例外,上街去买,莫非是“男尊女卑”的缘故?

母亲会烹调,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母亲在不停地忙碌着,那平时吃不上的美味佳肴终于能一饱口福了!有红烧鱼,有黄焖鸡块、焦熘里脊、炸千子、酥白肉、肉炒木耳、拔丝地瓜等,有母亲最拿手的皮冻,有清冻、混冻、肉条冻,醮酱油、蒜末吃,特筋道、爽囗。

饺子包了好几大木盘,放在院子里冻着。小时候,主要由父亲与母亲包饺子,待我们长大以后,父亲退居“二线”了,但母亲仍然闲不着。母亲下剂、擀皮,可供我们两三个人忙活了。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吃不上什么零食,譬如花生与毛克,只是象征性地买上一点点罢了。买些糖块与水果,摆在桌子上,是为了款待客人的,那对于我们来说是“陈列品”,但谁也没有觊觎之心。

父亲很少给我们买小鞭,更不必说二踢脚了。因为怕发生什么意外?看别人家放鞭炮更过瘾,既经济,又安全。

我很想吃个冻秋梨,但父亲不给买,尽管过年了。有一年,见我垂涎欲滴的样子,父亲一狠心,真地给大家买了一回。

年春节,父亲单位免费给职工们拍一张全家照。那可是全家唯一的一次合影,故而显得是那么地弥足珍贵。

当我下乡插队以后,我给家带回些年货,譬如猪肉、花生、芝麻、粘豆包等。可是,在我下乡插队的第四个年头,父亲却走了,从那时起,我对过年似乎总觉得有所缺憾。但年总是要过的,毕竟还有母亲。

我们买得起冻秋梨了,还有糖块与水果与蛋糕,尽管品种仍然单一,但亦很满足了。这年过得岂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么!

年,我们家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春节期间听一听戏曲、话剧、广播剧、相声、电影剪辑,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几年以后,商店有卖电视的了,我们也跃跃欲试。年春节前,我们抬回来一台20英寸的“佳丽彩”。全家人酒足饭饱之后,看春节晚会,美滋滋地。不必说什么花生与毛克,那已不算什么了,一边嗑着瓜籽,一边欣赏节目,那种惬意的心情简直是无法形容了。我们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母亲很高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外地的姐姐一家的归来,有说有笑,多么令人向往的天伦之乐呀!

曾经的佳肴有了很大的改观,喜欢吃的继续做,譬如焦熘里脊、酥白肉,又增添了新的品种,譬如黄焖肘子、四喜丸子、熘三样、糖熘白果、糖醋排骨、炸肉千,还有熘虾段、?大虾、烩海参,当然还有清蒸鱼。嘿!今非昔比了!

我不胜酒量,但过年了,还是要饮上几盅的。弟弟买了瓶茅台,还有五粮液,值此,我见识了什么汾酒与古井贡,让人大开眼界。尽管我品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终究亲自品上了几囗,岂不是百闻不如一见?您猜,那会是什么样的心绪?

当年春节包饺子,有肉馅也不多,剁了一大盆酸菜。母亲说:“等到我们能吃得上纯肉馅的饺子就好了!”而今,不必说纯肉馅的,连什么虾仁,什么山珍野味都成为了家常便饭了。可惜,母亲没有赶上这个年代,母亲在三十年前就离我而去了。

当年,我们在春节期间走亲戚大多是骑着自行车,或是乘公交车前往。十年前,儿子买了台中华小轿,一家人一同前往,既方便,又快捷,这让我感到很意外。然而,这是事实。

前年,儿子又换了一辆丰田,我们不时外出一游,更不必说什么过年了。

当年的冻秋梨早已被人们不屑一顾了,除非怀旧。那大小超市许许多多的瓜果琳琅满目,任您挑选。除了苹果、皇冠、樱桃、荔枝、葡萄、榴莲、丑桔、椰子、波萝、芒果、石榴、哈密瓜,还有什么山竹、火龙果,真乃是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至于什么干果,除了花生与毛克,还有什么榛子、板栗、松籽、巴旦木、开心果,还有什么梨干、葡萄干、山楂片、和田枣,以及许许多多让我叫不出名字来的各种干果与小吃。我意识到了自己OUT了。那服装上的变迁呢?岂不早已天翻地覆了吗?

过年贴的福字、窗花与对联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喜庆。各种各样的大红灯笼,譬如宫灯、水晶灯、走马灯等都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探亲访友可以自驾,可以乘公交,可以乘地铁。当年的自行车成为了共享单车,只可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了。而智能手机的出现,早已将收音机、录音机、大哥大抛在了脑后。过年了,一声亲切的问候,即刻会传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您说神不?

当年的过年与而今的过年拥有着太多的不同,让人感慨万千。不是说世纪腾飞,日新月异吗?您的亲身经历岂不是验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已经指日可待了吗?

过年,年年在过年,我倒觉得如今的自己过得越来越年轻了。在这虎年之际,那就送上我衷心的祝福!

爆竹声声

张振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烈味十足的美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对联,换成新的,祥和幸福。

春节或喜庆日子燃放鞭炮,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辟邪驱鬼祈盼吉祥幸福的美好的愿望。

我第一次放爆竹是年。那一年我七岁。农历腊月廿一那天,父亲到县城里办事。屯里一户富人家托我父亲买回几挂鞭炮和二踢脚,准备办喜事用。父亲从城里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当父亲在昏黄的豆油灯下清点物品后,落下一只二踢脚,我如获至宝。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早饭后,我和几位事先约好的小伙伴,神气十足地拿着二踢脚,来到村东的大槐树旁。我把二踢脚固定在矮墙上,胆颤心惊的用香火点燃。药捻子嗤嗤地燃烧着,只听“砰砰”两声。平地一响,空中一响,二踢脚引爆了。小伙伴们捂着耳朵,半张半合着眼睛,高兴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感到很过瘾。

当年别说小孩,就连上岁数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愿意看燃放鞭炮的热闹呢!

那个年代,各家生活都很拮据,很少有人买爆竹。偶尔听到爆竹声,确实都很惊奇,认为那是一种享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十多年过去,农村各家并不富裕。虽然大年三十、春节,能听到鞭炮声,但响声并不热烈。

今天是村里老年活动室落成典礼的日子,村民们聚集在新盖的老年活动室院内,高搭彩棚,大红喜字贴在窗上、门上、墙上,红彤彤的,格外增添了喜庆氛围。从县里赶来的宣传部长王化一和村委会的五名成员,扯着红彩带准备剪彩。当村长高声宣布:“富宁村老年活动室落成典礼开始”,急不可待的二愣子,快速地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的麻雷子、十响一咕咚、冲天而起的二踢脚……此起彼伏。人们捂着耳朵,张着嘴,乜斜着眼睛观看着……

这是年以后的某一天。紧日子过去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也一扫而光。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使爆竹的适用范围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旧历年春节和村里公共喜事之外,婚礼庆典、开业典礼、上梁大吉、乔迁之喜、高考升学等等场合,都少不得燃放烟花爆竹。尤其是旧历年春节,年味十足,家家放鞭炮更是司空见惯了。村图书馆的落成,老年秧歌队的成立,都要放鞭炮庆贺。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爆竹增加喜庆气氛,给人们带来欢乐,这是它的功劳。然而,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生成烟雾和气体,将产生大量的pm2.5,严重污染环境,甚至被认为是造成全国各地雾霾天气祸首之一。有了理性认识之后,各地纷纷出台禁放令。除了除夕、春节、初五、元宵节外,其它日子是禁放爆竹的。

爆竹声声,是年味的象征;爆竹声声,是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美到心疼

王荣新

母爱是一种天性,或许是上苍对世人的垂爱。我的母亲也不能免俗。她对我的爱让我美了一阵子,心疼了一辈子。在平凡的母爱里,她足以撑得起“伟大”两个字。

年,我还是一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暗扣翻领、斜插兜的毛呢上衣,头上戴着漂亮的纱巾,刚到教室就被同学们围住。你一言她一语,有的说我这件新衣服虽然没有图案,但是比她们的花衣服还好看;有的说你妈真舍得花钱给你买毛呢做衣服;有的说我穿这件衣服像电影演员一样美。听了她们的赞美,我的心就像掉进蜜罐一样,甜滋滋的。

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布置完有关事宜后说:“你妈妈做的新衣服真漂亮,如果选个鲜艳的颜色更好看了!”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脆弱的心扉,晶莹的泪珠像断了线似地往下滚。我对老师说:“这是妈妈的最爱,这是她用心裁出的颜色。”

每年春节前,是妈妈最辛苦、最伤脑筋的时候。我们家老少三辈八口人的新衣服,都由母亲操劳和手工缝制。她就像夜空中的星光一样无眠。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妈妈缝衣的手被冻僵;也不知有多少蜡烛在妈妈的穿针引线中化为灰烬。这些妈妈都能承受,最令她头疼的是每人每年供应的15.5尺布票,怎么精打细算也不够用。一天夜里,我正愁这睡眠还不带我进入梦乡的时候,就听父亲对妈妈说:“都快12点了睡觉吧!”然后又问:“还有几件没做啦?”母亲说:“就剩老Y头的没做,但是布料已经准备好了,只有小新(我的小名)的还没着落。仅剩的几尺布票,留着夏天给她连衣裙。”“那她能高兴吗?”父亲问道。”母亲说:“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应该没问题。”听了父母的对话,尽管满足了我连衣裙的心愿,但是,新年的期盼还是被淹没在被窝里的泪水中。

童颜无欺,第二天我的小脸没了笑容,小嘴也不说话了。晚饭后,妈妈摸着我的头问到:“哪里不舒服了吗?”我强忍着委屈的泪水,把脸从妈妈的目光中移走,回到炕上假装睡觉去了。一会的功夫,只听妈妈吩咐三个妹妹到厨房去做事,然后,她把被揭开一个小缝,塞进了一个纸包和两块橘味糖,贴着我的耳边小声说:“别让妹妹们看到,收好。”我用被子擦了擦泪水,迫不及待地打开纸包,借以被缝射进的灯光一看,哇!蓝天白云色彩相间的纱巾,这么贵的礼物是我做梦都不敢奢望的。我的心情和色彩一起涌动,兴奋地大喊却无声,那是母亲的大爱之网,俘虏了我的心,遮住了我的声音。

一天,我对着镜子,翻出几件旧袄罩挨个试穿,问妈妈哪件配纱巾好看?妈妈的脸勉强露出笑容说:“我女儿穿哪件都漂亮。”然后扭头离开了。我觉得不对劲,偷偷往厨房一看,妈妈在擦眼泪,我虽然不太懂得大人的心里世界,但是,我知道谁也没有妈妈疼爱我们。

翘首以盼的三十到了,晚饭后,母亲打开我家唯一有锁的箱子,将炒熟的花生、糖果、和动物饼干每人分一堆,然后又拿出一个包递给爷爷,打开一看,有一顶不知妈妈啥时给爷爷织的帽头和一身新棉衣,爷爷乐得合不上嘴,一边穿一边说:“不长不短正好正好!”我躲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分发她的新春杰作。这件是大妹妹的,那件是二妹的,老妹妹的最耀眼,衣服上的图案有六七种颜色,真可谓五彩缤纷。妹妹们穿上新衣服个个像小天使一样美极了。妈妈看着站在一旁的我,让我把箱子里最后一个包递给她,我心想这件一定是父亲的。妈妈拿出来对我说:“试一试看合身不?”“这是我的?”我惊讶地问,不是没有布票了吗?我刚要说出口又咽了回去,因为那是我偷听来的秘密。我接过来一看,这件衣服似乎熟悉而又陌生,我穿上后全家人都夸好看。但是,父亲看出破绽,小声问妈妈:“是不是你那件嫁妆改的?”母亲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回答道:“管它什么呢,只要孩子穿上合身、高兴就行。”父亲看我高兴的样子又能说什么呢!那个三十,父亲在厨房抽了一夜的烟。

原来,自从我问母亲哪件衣服配新纱巾好看后,她就下决心要给我做一件与纱巾匹配的衣服,苦思冥想也没想出好办法,只好将自己的结婚嫁妆拿出来,背着父亲按着我身材的尺寸刚要裁剪,手腕子就软了下来,泪水嘀嗒嘀嗒地落在衣服上,往事立刻浮现在眼前。那是妈妈出嫁以前的一天,姥姥没有告诉家人,独自步行30里路去了县城当铺,将自己的一个银手镯和一件旧夹袄卖了,加上妈妈几年来给地主庄稼院拔草积攒的一点钱,一并买了块毛呢料,给妈妈做了这件嫁妆。它倾尽了姥姥一辈子的心血和爱;也饱含着妈妈青春的汗水;也是妈妈爱的归属。她只有出嫁那天和每年回姥姥家才穿上。姥姥去逝后,她又把这件衣服当做姥姥的念想。今天要毁掉它,就像用刀割她的心一样疼痛,于是,她又把衣服放回原处。

腊月二十八,新春的钟声已经逼近,晚饭后,妈妈突然翻出姥姥的旧照片,对着照片嘟嘟囔囔小声说着什么,然后抽泣地哭了起来。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一个刚强的女人。我第一次看到她像小孩子一样哭得如此委屈和伤心。见此,我也泪如雨下,找条毛巾,边帮她擦眼泪边心疼地劝妈妈:“姥姥去逝好几年了,您没有了妈妈还有我们呢!”孩子永远猜不懂大人的心思。然后,我拿个枕头让妈妈躺下休息了。就是那天夜里,趁着我们熟睡,她又将那件嫁妆拿了出来,亲吻了一下自己最心爱的衣服,一剪子下去,将对姥姥不灭的爱和愧疚,都藏进了自己的伤口里,把对孩子的大爱,投进最深邃的圆满之中,使我的小宇宙是那么地完美。

每当有人赞美我的衣服漂亮时,我幸福的泪眼中,滴的是美到心疼的血!?

一块手表

马秀敏

寒冷的冬天里,狂风暴雪中的我,两只手对插在棉祆袖子里,在家门口走来走去,就是不肯进屋,我在等,等姐姐回家度寒假;我在盼,盼姐姐回家过年。

姐姐回来啦!那是48年前的春节前夕,远在松江河林业局子弟小学任教的姐姐回家过年了。

姐姐坐在妈妈烧得热乎的炕头上暖和着,我和弟弟则习惯地翻腾着姐姐大大的旅行包里的松树籽、大蘑菇还有山野菜,翻到最底层,就是我的至爱了,我捧起一大捧山核桃,趁着灶堂里还有余火,赶紧扔进去,劈劈叭叭的响声即熟悉又动听,树油燃烧的味道清香扑鼻,醉到了心底,这柴火烧核桃大概还得等一会儿才能进入口中吧,我和弟弟哪里有心思去顾及别的什么东西。

这时,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饭菜摆在了炕桌上,有小鸡炖蘑菇,有土豆炖白菜,主食不用说,当然是锅贴大饼子了,在当年这是不错的饭菜了,即使是过年也就是再添加上一盘饺子,还说不准一定是肉馅的呢。转过头来,看着姐姐下意识地左手撸一下右手腕,自言自语道:12点了,是该吃中午饭了,最爱吃妈妈用大铁锅做的饭菜了。此时,我的眼神却停留在了姐姐右手腕上。我凑到姐姐身边,指了指她的右手腕,“买新表了?”“嗯,瑞士进口,大菊花牌,元整。”亮晶晶的大菊花手表好漂亮,戴在姐姐的手腕上,又给教师美称的姐增添了几分姿色,我真的好羡慕她呀。性格倔犟而自信的我偷偷地想,别看我是生产队的小会计,我也要戴上大菊花手表,我要戴在左手边,因为我是左撇子,天生就聪明。

其实,情急之下的我,只有自己知道,我刚刚放下算盘子,把小队里的年终决算搞定,已经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了,当年我们小队的分值是5分5厘,也就是说十个工分折合人民币5角5分钱。我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挣生产队的工分,也是队里工分最高的了,我那年工分是分,折合钱币是元,要想买一块价值元的大菊花手表谈何容易,好在我的往来帐上有上年余额,加在一起买一块手表还有富余,我窃喜着。

到了年终分配的时候了,我把每一户的往来帐都贴在生产队队部的墙上张榜公布。分钱啦!各家各户都或多或少拿到一部分劳动所得,准备过年了,唯独我自己一分钱也没开,因为我要把这钱攒下来,买大菊花手表。

自打有了买手表的念头,我就成了供销社的常客,巧合的是手表柜台的桂梅大姐原来是我们小队铁姑娘队长,她是农转非的幸运儿,这又为我能尽快买到大菊花手表吃了定心丸。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年5月的一天,天下着小雨,我和社员一样,在家雨休。我躺在大炕的一角,吃着唯一的小食品爆米花,心里怪怪地想着,咱不求天上掉馅饼,咱要是能用自己劳动所得买上一块大菊花手表就是美事一桩。想着想着我禁不住自嘲自笑起来。

忽然,有敲窗声传来,猛抬头,听桂梅姐家张宝福二弟喊道,“小敏姐,我姐让你去供销社找她。”嘿!好事来了。我急忙穿上外衣,骑上自行车直奔供销社,毛毛细雨,泥泞的乡路全都不在话下,四里多的路程,只是我十几分钟的骑行。

我兴冲冲地来到梅姐的柜台前,梅姐边帮我抖落头上身上的雨水,边把一个小盒子拿给我,我匆匆地打开银灰色小盒的上盖,咦,咋和姐姐的大菊花表不一样啊,我急切地问梅姐,梅姐说:“我们供销社这次只进了两块进口手表,一块是西铁城男表,另一块就是这个,英格牌,也是瑞士名表,价格元,属于坤表款,适合女孩戴,这表要是在沈阳得十几张购物券才能买到,好多人在候着呢。”梅姐的一席话让我打心眼里高兴,“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它了,姐,亲姐!你千万不要卖给别人啊,我立马交款。”走出供销社,我三步并做两步地来到距供销社百米之遥的信用社开出了元的转账支票,双手递给了梅姐。再看梅姐,早已把全钢锃明瓦亮的表带给我安好了,戴在左手腕上不长不短正合适。给她表带钱执意地不收,想起来感激之情永存在心里。

期盼半年的手表终于戴在了我的左腕上,一年的劳动所得还得搭上上一年的结存买到的一块英格手表,伴随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

躲不开的缘分

尹立欣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不禁让我想起去年春运发生的一件趣事。

去年春节前,为了照顾儿媳妇生孩子,我独自前往福建。因为疫情的原因,出门的人不多,车票不紧张,我买好了票,急匆匆赶到火车站。进站时出示了辽事通健康码、大数据出行码、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一切符合要求。我刚要去安检,忽然有人来拽我的拉杆箱,我一把按住:干什么?只见一个矮个子老头正伸手捂住我的拉杆箱,对我说,这是他的拉杆箱。我立刻急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明目张胆地抢吗?我厉声道:你看好了,这是我的东西!那老头低下头,仔细辨认,这才看清不是他的,他的拉杆箱在我的身后,形状和颜色与我的拉杆箱十分相似,难怪他拿错东西。

随后过安检的时候,我有意离这老头站远一点。接下来是测体温,老头经过测温区,被告知体温高,不能进站,工作人员让他去旁边凉快一会再测温。我心想,叫你慌慌张张,进不去了吧!谁知轮到我测体温了,也是体温高,37.3度合格,我是37.4度,检测员也让我凉快一会再测。那老头在旁边把棉大衣脱下来,用手掌扇来扇去,给自己降温。我找了一个通风的地方,希望快点测温合格。不一会,那老头又去测了几次,都不合格。我也同样,反复几次测温都不达标,真急人啊!

这时候,就需要采用体温计来测温了,每人要量三次体温,那老头排在我前面,量了几次都没量到温度,继续夹体温计。我合计我应该没问题,结果我量了四次都没有量到体温,我又反复站到测温区,还是不合格。更让我着急的是,这时候想去卫生间,快要忍不住了,无论我怎么说,工作人员都不肯让我进候车室方便。没办法,我只好走出车站,去外面公厕解决,然后再重新安检进站。

我在卫生间用凉水洗了把脸,赶紧回来测温,哈哈,终于合格了!我用了一个小时才进到候车室啊!我想,一定是我着急乘车,体温才会升高,到外面经寒风一吹,又用凉水洗脸,都起到了降温的作用。总算来到候车室了,我的心才安稳下来,我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刚刚坐下,那老头又跟上来了,坐我对面,主动和我打招呼,问我体温是怎么测量合格的。听口音他是南方人,他说他夹了七八次体温计,才测到合格体温。我心想,就你捣乱,挨着你真倒霉。

终于上车了,车厢里没多少人,只有下铺有乘客。我找好自己的铺位,放好东西,抬眼一看,那老头也进了这节车厢,哎呀,怎么朝我这边来了?行吧,只要不挨着我就行。

那老头的卧铺在我隔壁,我松了一口气,正准备躺下来休息,万万没想到,他拖着拉杆箱来到我面前,说刚才看错了,他的铺位是在我对面!天呀!真是好笑。他也笑了,用他那别扭的普通话,跟我比比划划,说起刚才经历的事情,一打听,我们还都是一个目的地。他告诉我说,他在工地干活,已经三年没回老家了,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想吃啥吃啥,要不是他老母亲今年90岁大寿,他还会留在沈阳过年,吃香甜的锅包肉。说完,他摘掉帽子,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火车开动了,我望着窗外频频闪过的风景,脑子里回想起刚才经历的一幕幕,从拿错拉杆箱开始,到测量体温,随后来到同一候车室、上同一列火车、同在一个车厢、卧铺面对面,而且还是同一目的地,我和他的邂逅真是不可思议!人与人之间,不论在哪里,都有相遇的机会,有时匆匆别过,有时难以忘却。当我把这件事悄悄告诉儿媳妇时,她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10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