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纪录片《强国基石》在网上广泛传播,其中第三集《奋起》讲述了面对全球迅猛发展的科技和工业化浪潮,几代人几十年奔跑追赶的故事。原来,八十年代“凡尔赛文学”的高频词是中国石化仪征化纤为彻底解决中国老百姓穿衣问题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的确良”。
40年前,国家筹资0亿,只为了多做两件新衣服
年到年,中国人口净增3.5亿,吃饭穿衣都要靠土地种出来,有限的耕地不能满足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况且“以粮为纲”“棉不与粮争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考虑通过发展石油化工、化纤来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年,龚伦兴奉命筹建仪征化纤厂,目标是要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两件新衣服。四十多年前,用十亿元人民币建一座工厂,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贷款建厂更是闻所未闻。这种独特的投资建设方式当时被称之为“仪征模式”。一期工程每天仅债务利息就达32万元,这相当于一万多名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但压力也是动力,仪征人铆足了劲奋力拼搏。仪征化纤年正式建成投产的第一条聚酯生产线,至今还在运行。到年,这里已经可以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做一套“的确良”的衣服。浙江宁波,镇海炼化,全国最大的原油加工企业。乌黑的原油被炼制成汽油、柴油和乙烯、对二甲苯,其中对二甲苯是“的确良”的重要原料。年,镇海炼化在国内率先开展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开启了国内加工进口原油的先河。如今,每天6万吨原油在这里加工炼化,中国石化工业奋力追赶,改写着世界化纤工业的版图。曾经的国民时尚“的确良”如今已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中国的化纤产量也已达世界第一,不仅解决了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出口到全世界。中国化纤发展史从化肥袋做衣服到世界最大化纤生产国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黑色裤子——它结实,耐磨,久穿不坏。就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有的裤子经过长期洗涤后,字迹更明晰,什么“25kg”“日本制造”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奇怪的裤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解决吃饭难关,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做化肥。吃饭困难,穿衣也好不到哪去。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还不够做一条裤子;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
所以,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可谓“变废为宝”。但是当时的印染技术不过关,经过多次洗涤之后,上面的字就会原形毕露。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没想到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
当时国内衣服的颜色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穿着千篇一律,外国媒体称之为“蓝蚂蚁”或“灰蚂蚁”。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服饰从单一到多样
宋以前
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所谓丝绵,就是用蚕丝织出来的材料。然而丝绵极其昂贵,绝非寻常人家可以消费得起,只能是达官贵人的享受。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用大麻、苎麻和葛做成衣服。到了寒冷的冬季,经常无以为暖。和很多农产品一样,棉花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而同样是“舶来品”,起源于现在的印度,阿拉伯地区。棉花初入中国时,人们只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
元代初年到明朝
棉花在中国的种植进一步得到扩大。到了明朝后期,织布进入了手工场的新时代,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其中以长三角地区最为流行。家家户户织机声日夜不断。
鸦片战争以来
由于中国的市场日益开放,洋布销入中国,大大冲击了中国手工棉织业。
甲午战争之后
洋布增长渐渐加速。其中主要是美国和日本布,这些布无论是价格还是耐穿性上,都不比中国本土的布逊色,因而对国内市场起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服装来源,依然是以天然材料——棉花织成的布为主,化纤衣服尚未问世。换句话说,谁控制了棉花,谁就控制了中国人身上的衣服。
两难困境:吃饱?穿暖?
作为布匹的主要来源,棉花是单亩出产率最低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一亩高产棉田在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前提下,最高也仅有斤。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棉花;即便如此,中国老百姓的吃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土地有限,是种粮食?还是种棉花?如果要满足全中国人的穿衣问题,那么很多人就要饿肚子了。粮棉争地的矛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当时,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在没有化纤的日子里,棉布的确难以独力承受几亿人民穿衣之重。
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向原油要布—芳烃技术
办法只有一个——无中生有!归根到底,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是靠化学纤维。所以,这一缕纤细的人造丝,不仅能够“丰衣”,我们今天的“足食”,它也要记上很大的一笔功劳。
化纤在20世纪初叶被发明之时,完全出于对蚕吐丝的模仿;当人们发现以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粘性可以用来抽丝,人类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千百年来支撑“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是“丝纺纱、纱织布”的自然循环,它对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的依赖造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粮棉争地矛盾。
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在西方,有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经3到5世纪的缓慢发展,最终在英国演变为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还记得“的确良”“涤卡”吗?的确良,原来是洋气的舶来品Dacron。最初在香港出现,人们根据广东话把它叫做“的确良”。因为它结实耐用,款式好看,家家户户都抢着买。(的确良,聚酯纤维的一种,也是国内最早出现的一种。早期的的确良,具有聚酯纤维的全部优点,即坚固、挺括、易漂洗;但也具有普通化纤的所有缺点,即吸水性差、易起静电、不透气等。)
女孩特别喜欢穿红裙子,男生特别喜欢穿的确良。在那个时代,如果能收到一件的确良衣服,回头率那是相当高!这就是芳烃技术。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才会发生本文开头提到的,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的辛酸往事。
广告
解决全国8亿人民穿衣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从选址、围海造地到点火试车,开拓者们用了5年多时间,在杭州湾北畔的金山卫海滩上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上海石化。
年,承载着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历史使命,仪征化纤被列入国家重点引进项目。
年2月,全国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
年2月30日,仪征化纤涤纶一厂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全线打通,生产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年4月26日,涤纶一厂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20世纪90年代,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原料的生产能力,占中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可以为中国每人每年提供一套“的确良”新衣,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是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而聚酯产业的重要源头芳烃的生产技术一直依赖进口。
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芳烃主要品种对二甲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但是我国对二甲苯自给率仅为5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芳烃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技术壁垒非常高。尽快研发出自己的芳烃生产全套技术,成为中国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是芳烃生产的一个重要难关——吸附剂,始终没有研发成功。没有合格的吸附剂,就无法获得高纯度的芳烃产品对二甲苯。
经历数次失败,8年,第二代吸附剂研制成功,芳烃成套技术只剩下最关键的一座堡垒--吸附分离装置没有攻克。因为国外技术的全面封锁,项目初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进行了几十年研发工作的专家学者们都感到束手无策,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顶着各方的压力,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丽丽开始带领大家从原理和功能进行分析,针对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吸附分离装置中承托着吸附剂的一层一层格栅进行重点研究。
年2月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广告
中国石化40年磨一剑!此剑一出,斩断的是某些国家对我们的垄断和暴利!
尽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此来提升我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但是,最核心最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东西,都是咱们自己搞出来的!现在,即使要进口,咱们也可以拿到优惠的价格。从“的确良”到仪纶,从芳烃成套技术到聚酯产业链,从让老百姓穿上衣到穿好衣,中国石化行业工作者默默地攻克着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化纤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从人们的穿衣问题可以看出,对于大国而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和其工业化的程度息息相关的。正是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才使得“穿衣难”在中国成为历史。在短短几十年里,让十几亿中国人都能穿得暖、穿得体面!
化纤的发展
随着聚酯产业技术的飞速进步,化纤的性能早已远远超过了天然纤维(棉麻丝等)。可以说,现在的化纤,秒杀一切天然纤维,包括号称“软黄金”的山羊绒。
因为它可以视情况定制:你想要羽绒,就做出羽绒;你想要山羊绒,就做出山羊绒,而且手感、物理性能都超过最顶级的羊绒。
差异化的聚酯纤维,服装设计师能想到、不能想到、想要的所有性能,都已经具备。
资料来源:央视视频澎湃新闻
轮值编辑:郭丽洁广告
驰援河南一线,捐款、捐物、派飞机......纺织企业在行动
年中总结,棉纺织行业赢利能力逐步恢复!
突发!全面降准要来了!如何解读?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梭子电台、侃刊而谈、纺织帮三大资源免费学习
66名专家报告视频,点击即可免费回看!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向全国纺织从业者免费开放海量在线纺织学习资源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
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商务合作:柴经理-
加群联系:ALEX-
梭子讲堂-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