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点击上方“佛像雕塑艺术”→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
设置星标后,从此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而在中国,木塔不仅仅层层可以上人,而且每一层都是有着佛像空间可以膜拜的,尤其是在唐代之后,因为木塔容易失火,对于宗教的永久保存性质很不利,所以后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石制砖制佛塔了,著名的大雁塔小雁塔就是那个时候的。
因为是飞鸟时代开始的,日本这个时期的建筑,都叫做“飞鸟样式”,可以说大家要想看所谓的“唐风建筑”,那也就这个时期算是最接近了。不过说到这里大家也会发现,飞鸟样式的建筑的初衷,是日本想要彻底吸收汉文化以及汉传佛教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后来下层贵族“中臣镰足”帮着天智天皇斗掉了专权的日本保守势力苏我豪族,几乎全盘汉化的“大化改新”就开始了,但是我们也能看见一个端倪,就是日本人学到的东西其实是简化的,而且会加上很多自己的突发奇想,只不过由于那个时候日本还是不停的派遣唐使和遣隋使,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尤其是经常被拿出来说的唐招提寺金堂,几乎被很多人搞成了唐代建筑的典范了,关于这个之后会说。
不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彻底走了下坡路,最终黄巢让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遣唐使菅原道真以唐朝过于衰落,而遣唐使的人身安全也不能保障为理由,停止派遣遣唐使,这个时代也正好是桓武天皇从佛教势力过大的平城京(奈良)脱离出来,迁都平安京(京都),日本开始了“平安时代”,从此京都作为日本多年首都的历程开始了。
这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是,当年那个大化改新的中臣镰足被天皇赐姓“藤原”,藤原氏的“摄关政治”比起之前的豪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安时代的前期就是藤原家一手遮天的时代,而在停止遣唐使之后,日本的固有文化开始复苏,以一系列“和歌”“和画”为代表的“国风文化”时代开始,当然建筑也就不例外了,比如我们看下这个时代的几个建筑。
图
法隆寺新添的“綱封藏”是一个专门存放经书宝物的建筑,可以看出来,曾经的干栏式的支架又被拿出来了,这个可就是完全的日本产物了。
同样还有东大寺的东大寺正仓院,我们看一下。
图
东大寺正仓院你要是把这个脑袋去了,怎么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唐风建筑的味道在里面了。
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筑也出现了。
图
藤原家的伽罗御所,不仅下面仍然是架起来的而且这个建筑不仅仅按照日本的炎热的气候条件,出现了特有的回廊,并且出跳也在加大以增加更多的阴凉,飞鸟时代一直以来学习中国的“瓦葺”屋顶也停止使用,木片叠出来的柿葺又杀了回来,甚至发展出了柿葺的最高升级版檜皮葺(ひわだぶき),也就是拿这种高贵的树皮进行房顶搭建,同样现在的京都御所也是用的这种材料,同样房顶也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大,总之日本土著的建筑风格开始和飞鸟奈良的唐风建筑融合。
图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当然了,同样属于这个期间的建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
图
法界寺和寝殿造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而且斗栱还有立柱进一步的减小,少了很多唐代建筑的雄浑,而且你会发现,这个时候那个椽也就是垂木已经不是主要支撑房顶的结构了,只是日本人觉得好看硬加进去的,这个也是最后去说。
同样,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的地方。
图
襖(ふすま)看这个字也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的在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这个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推拉门,由于推拉门这个东西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以现在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出自哪里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的“小木作”,所以这样一来两边就又走远了。
而对于外面的墙壁,本来在唐代主要是不能动的直棂窗和实心的木板门,比如我们看一下唐招提寺的金堂,这个还是很还原唐代建筑的。
图
唐招提寺的直棂窗和门等到北宋的时候已经演变成了“格子窗”。
只不过日本由于受到屋子里面的“襖”的影响,再加上前面说过日本的气候经常需要通风,所以等到北宋的格子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也就有了外面的“明障子”和里面的“襖障子”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的推拉门,所以说推拉门这个可真不一定是什么“中国传统”,我们一般用的还是带轴的门和屏风。
图
日本的“障子”(しょうじ)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个时期的建筑,也就是后来被称作“和様建築”(わようけんちく)的时期。
当然了,“和样建筑”这个名词,就是相对后来的“禅宗样(「禅宗様」ぜんしゅうよう)(也叫唐样)”以及“大佛样(「大仏様」だいぶつよう)(天竺样)”来说的,当然了这个和唐以及天竺都没啥关系,其实一般认为和宋代的江南建筑有关。
(好了可以记一下,和样、禅宗样、大佛样就是在唐风建筑之后先后出现的三种式样。)
再说一下历史大背景,宋代不断繁荣起来后,中日的交流又重新升温,不过不同于原来以官方为主的交流,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交流佛法的中日云游僧人,所以南方的很多建筑模式也就又一次传到了日本,而这个时候的日本也乱套了,天皇不满藤原家族的专政,开创了老天皇出家作为“法皇”操纵小天皇,让藤原们无处可用的制度,这个也就是所谓的“院政时期”,结果这些法皇总是对曾经被下野的皇族“源”“平”这两个“武士家族”吆五喝六,让他们帮自己消灭敌人。最终平家的老大平清盛趁着这股春风消灭了源氏,控制了法皇,武家专权的先河就这么开启了。
当然了,平清盛的专权肯定让地方势力很不满,所以在其他人的拥护下,源家老大源赖朝趁势崛起,而这个时候的平清盛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儿子平重衡在东大寺的僧兵叛乱的时候杀到奈良一把火烧了这个日本最高佛教中心,后来源赖朝就是以这个为借口,最终灭掉了平家,也开创了日本的第一个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源赖朝也就成了第一个幕府“征夷大将军”。
好了我们说回正题,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建筑,基本都是镰仓时代之后建造或者翻修的,正如伊势神宫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早就不是原来的了。
先说一下平安后期直到镰仓兴起的“禅宗样”,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唐样,实际上和唐没半毛钱关系,只不过日本人爱把所有和中国有关的都叫做“唐”(から)举个栗子——
图
镰仓时代的功山寺甚至还有了飞檐。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建筑除了脑袋依然如同和样一样巨大,也同样是柿葺的材料,尤其是房顶的歇山顶(之后会说),还要搞出来一卷进去的边防雨,这种造型中国肯定是没有的。下面很多东西就有点恢复汉人的建筑样式了,比如,相比于和样越来越少的斗栱,禅宗样的斗栱恢复了大量的“三跳”,而门窗也引用了宋代的格子窗,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应用,就是“卷杀”。
卷杀这个东西在日语叫做“粽”(ちまき)(为什么一个听起来这么吓人一个听起来这么萌),含义就是那种把柱子的上下两端削出来倒角和曲线的做法,唐代的建筑一般都是比较直的柱子,等到宋代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宝典《营造法式》里面说道会在柱子上面?的部分去卷杀处理,但是到了日本,这个粽被搞的更加变本加厉。
我们就不得不说到这个“大佛样”,其实和禅宗样也是同出异门的两个变种,最典型的就是被平家一把火烧了之后重建的“东大寺”,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东大寺的基本架构了。
图
大佛样的东大寺当然了,我之后就会说一下那个房檐上凸出来的神奇东西——破风,这个好像也是题主问的一点。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多到变态的一层一层的斗栱,这个虽说和福建浙江一带的宋代建筑有一定相似形态,但是搞得这么厉害那绝对是日本人的独创,中国不会抢这功劳,斗栱不但回来了还被疯狂应用,而这个柱子的卷杀也是卷的够厉害的了,其实在飞鸟时代,法隆寺的立柱就有了非常独特的卷杀,而大佛样的柱子不仅仅上面有卷杀,下面也有卷杀,柱子基本是一个梭型的存在,至于这种样子的建筑好看不好看,那就见仁见智了,总之你要说这是唐代建筑,李渊会气的跳出来。
图福建浙江一点典型的“多层”偷心造,一般认为可能是大佛样的源头。
所以虽说这个时候的日本建筑名字叫的好听,其实已经和中国建筑越走越远了,尤其是后来经过无数次战乱又翻修的清水寺——
图
京都清水寺所以下面就说一下日本建筑的屋顶问题。
其实镰仓时代发生的著名事件,就是忽必烈的军队打到日本,这样大家也就知道,宋朝也完蛋了,所以这之后中日更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路线发展,就比如我们之后的明朝,因为树木减少加上政策开始偏向工匠,制砖业大量发展,终于出现了神奇的硬山顶建筑开始发扬光大了。
那么就在这里讲一下屋顶的几种常见的形态。
图最常见的几种代表性屋顶。
首先这个硬山顶,就是我们看到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的那种,平心而论这个确实不好看,只不过明代之后烧砖业飞速发展,所以这个不怎么需要木材和榫卯,只需要两边搭建出山墙的建筑类型就成了最低级的民居主要样式,甚至到了后来,“卷棚顶”这种建筑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之前的宋代,按照等级划分的话,民居大多数都是悬山顶,日语叫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房檐两边还是露出来的。
而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应该是这篇文章里出现最多的“歇山顶”,宋代叫这个“九脊顶”,这种房顶不仅仅造型美观规格较高,也和日本最早的草房很像,所以也受到了日本的大量应用,日本人一般叫这个入母屋造(いりもやづくり),而最高级的自然是“庑殿顶”,宋代叫做“四阿顶”,日本叫做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去过故宫的知道,天安门就是歇山顶,太和殿就是庑殿顶,不过清代的建筑因为不需要夯土台以及砖木的发展,已经不需要那么大的出跳了,所以斗栱基本就成了摆设,仅仅是个装饰作用,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明清建筑不怎么好看的原因。
所以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下那个“破风”了,实际上破风本来来源于我们的一个词“博风”。
图悬山顶和歇山顶的“山面”起到遮挡和装饰作用的博风板,中国的一般是悬鱼装饰(第1张),日本一般是惹草(第2张)。
而日本在自己独创建筑的时候,逐渐就演变出来了——
图
破風(はふ)所以后来所谓的“唐破风”,其实一般认为很有可能是把卷棚顶和上面这些破风结合形成的一种东西,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受到中国影响的。
图
唐破风和卷棚顶好了,我们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房顶内部结构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提到唐代建筑,因为我们没什么翻新修葺的传统,所以留下来的建筑已经不多,这里就拿非常有名的两个庑殿顶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日本的唐招提寺来比较一下吧。
图
梁思成手绘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这个庑殿顶的建筑,内部的架构是明显的“抬梁式”构架,也就是说通过柱子以及斗栱,一层一层的抬高若干的梁(横着的),在梁的上面那个圆柱的木条叫做槫(音团),当然这个后来也叫做檩,日语叫做桁(けた),这东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举折”曲线,可以说是个非常精密美丽的结构,而且按照我们的《营造法式》,举折的角度是有着很严密的规定的,但是这个跑到日本那里就非常的自由了,尤其是前面和样、禅宗样等等日本建筑,基本都是一条直线。
图再放个透视图就更清楚了。
可是日本的唐招提寺吧,鉴真刚去的时候,确实也是类似佛光寺这种结构的,结果元禄年间,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三个幕府时代镰仓、室町、德川),来了个非常大的地震,这样一来唐招提寺不得不面临彻底的改修,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日本从镰仓时代就开始疯狂使用的自己的技术“小屋组”(こやぐみ)就被应用进去了。
图
唐招提寺我大唐招提寺直接增高一大截,全都怪这个神奇的“小屋组”,实际上我们所看见之前的很多大脑袋日本建筑,都是这种小屋组的结果,他们一方面想恢复原来巨大屋根的外观,一方面又不太会我们的抬梁建筑的技术,尤其是地震越来越多导致原来的唐风建筑损毁大片,所以就自己突发奇想,搞出了一层一层的附加结构,我们看一下——
图小屋组,他们在建筑内部加上了一个一个的小格子,就是为了固定这个巨大的房顶。
有了这种技术,日本的房顶的大小终于可以突破天际了,但是光一个小屋组还不够,日本人觉得这么弄太缺少人家唐风的美感了,于是就发明了个新东西,这个也是前面说的“和様建築”里面常用的——化粧垂木(けしょうだるき)
图化妆垂木,这个在法隆寺大讲堂里面就出现了,前面说过,垂木本来是椽的意思,而化妆垂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这个房顶空间做的一个假的椽,单纯为了塑造出房檐下面一条一条好看的样子。
同样还有一个技术,也是日本为了自己这个大房顶的独特设计——桔木(はねぎ)。
图桔木,也就是第二张图那个粗粗的一条黄色的东西,这么一来本来屋顶的结构“椽”就和这个桔木形成了个三角形的空间,小屋组就是放在这个空间里面,唐招提寺最早也没这玩意,也是后来的大修加进去的。
有了小屋组、化妆垂木、桔木这三个法宝,日本建筑其实可以说和唐代建筑相比面目全非了,平成年间,唐招提寺的柱子内倾极其严重,最终日本为了保护国宝,请到了上面提到的古建筑维修的权威会社“竹中公务店”进行大修,我前段时间就是根据这个竹中公务店的报告,按照里面的数据用Rhino进行了一次建模,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了无数次大修的唐招提寺,外表看着好像是个唐代建筑,实际上里面真是日本各个时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就当我是褒义吧)——我们看图。
图先让我们打开唐招提寺的瓦,嗯,这瓦最起码还是唐代的模式。
图当我们把这些放瓦的椽取下来的时候,就会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屋组,好的我们再取下来这个钉子钉的小屋组。
图一条一条的桔木和下面的化妆垂木就都露出来了,我们再从下面看一下化妆垂木。
图化妆垂木好了我们看一个线稿。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中日建筑分道扬镳之后的两个集大成者——
图第1个是德川家康的京都离宫“二条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屋组,第2个是我们的太和殿,斗栱已经沦为摆设,出跳也大大减小,剩下的是粗壮的柱子架起来的高高的梁。
最后看一下
实际外观图“元离宫二条城”(歇山顶)和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所以客观来说,这两个都是唐代建筑生出来的两个后代,没有谁可以真正代表那个时代带有朴素和雄浑美感的唐代建筑。
所以说,日本建筑就是唐代建筑这样的谣言,还是不要继续说下去了,而且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很多中日建筑的细节了,包括鸱尾、瓦、栏杆等等的构造,大家以后也可以多多注意一下。
待续。。。
回复文字阅读历史文章,如回复:北齐01可阅读文章:北齐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历史消息”查阅。
近期点击量较高文章:
北齐01
北齐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辽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韦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释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