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记太湖溇港探寻叶港风云

治白癜风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66445.html

?文/孙菊林

叶港,太湖七十二港中的名港之一,自古以来,地位仅次于吴溇、庙港。叶港又叫“妙花港”(据《嘉靖吴江县志》),是港因庵得名还是庵因港命名已无从考证。

叶港的水系,相对比较简单。叶港太湖口直南,过叶港塘桥西庵桥,分两路。一路向东,数十米后折北,过东庵桥,向北数十米渚为一水浜,名“妙华浜”,百姓也有称“蚕花浜”的。南向一路,过“白甫桥”,在“白甫桥”桥南的地方,水道向东处又渚有一水浜,名“六石浜”,里人常用于停泊船只。

主水道继续南行,在填泥扇处,分为东西两路。向西一路即南横港,起于叶港谢家浜,过强家桥、濮家桥、染店浜南桥、贡元桥(国泰桥)、石界桥,西止于姚庄后西北的吴溇港。东行的一路,数十米后折南,向北处渚有水浜,曰“谢家浜”,南行水道过“天将庙桥”后继续直南,过“白田漾(已湮灭)”,穿过“北二扇(又作北虞扇)”,和北二扇门前横港垂直相交,再直南行,穿过“南小圩(又作南小虞)”自然村后入稽五漾。

叶港地域的湖塘路外塘边上有古妙华庵,此“华”通“花”。妙华庵,宋淳熙(—年)年间僧紫颖建,咸淳(—年)年间僧易觉重建。明正统十二年(年)僧普宏重修,万历(—年)年间州牧皇甫荆山又捐资重修。清康熙(—年)年间僧圣先再次重修。经历代修缮,古庵具有相当规模,古建筑群气派非凡。佛像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其中有一尊铜铸的地藏王神像约一吨重,解放后拆除古庵时被政府收缴。

古妙华庵自宋代以来就有“一庵两桥”的景点。妙华庵东南的湖塘路上有东庵桥(平石桥),桥跨妙华浜,此村落,俗名妙华浜,浜底是个水池。妙华庵西南的湖塘路上,有西庵桥,习惯称叶港塘桥,横跨叶港之上。此桥几度修建,桥上石头间杂武康石、花岗石和青石。桥的北侧,有塘板闸,此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发挥水利作用,“桥闸相依”,至今仍保留完好。

年9月,苏州电视台在拍摄《太湖塘浦圩田》申报世界水利文化遗产专题片的时候,就在此闸上演示了古人关闭、开启塘板闸的视频,勘为奇迹。

桥的西堍,自古是叶港的集市中心,西堍南北两侧,有街市店铺、廊棚、石驳、石皮街。叶港河是洞庭东山船只出南浔,常经过的河道,河面宽阔,河水深,位列沿太湖三十六溇七十二港第二,其地位与湖州的汤溇港相当。昔时民谣“游过三山六码头,难过叶港桥跟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叶港的繁华。

西庵桥北侧,沿东岸几十米有一河埠,俗称大轿口,直对妙华庵西墙门,方便太湖北面及沿太湖远来的香客进香。大轿口对岸的青石驳岸,始建于明代,至今完好。青石凿出的泊船系缆勾,以及排水口,今天还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妙华庵五间二进,中间一墙圈,东面横屋连结前后埭。前面有叶港河,后头有妙华浜,南面有三棵冲天榆,每棵树干都有两人合抱之粗。妙华庵里有和尚师太处理庵务,解放前夕此庵师太名“聚宝”,里人呼他“聚宝师太”。《儒林六都志》云,妙华庵东侧传有三国时期孙权家族孙夫人即孙权的母亲和乔丞相乔公(大乔、小乔的父亲)墓地。这里林木森森,遮天蔽日,解放初孩童们常在这里追逐嬉戏玩耍,只是今天已是大变样了。

叶港河东岸,北有妙华庵,南有天将庙。

天将庙在叶港东南,万历中建。清雍正年间,前殿火废。现留下一棵古银杏树,有四百年历史,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古树西侧有座天将庙桥,梁式单孔古石桥,东西走向,跨叶港河。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尚有还俗的和尚,居住在天将庙遗址上,人称“叶和尚”。天将庙、古银杏、天将庙桥组合,构成叶港南端一景。

叶港河中段有白甫桥,与西庵桥、天将庙桥等距离。此桥原以皇甫家族命名,后因忌讳“皇”字,把“皇”字下面的“王”字去掉,名“白甫桥”。是座梁式单孔石桥,与西边御史桥成一直线,位于湖塘路里塘,与御史桥、染店浜桥,成三姐妹桥。

民间在这一带流传着皇甫莲塘拆桥拆庙造祠堂的民谣。皇甫涣,字时享,号莲塘,嘉靖二十六年(年)进士,官至广东佥书、布政司参议等,著有《莲塘漫笔》等作品,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曾和曹家港(现亭子港)的曹镤,在年共同捐助出资,建造王家浜塘桥丰年桥。据传皇甫莲塘长相威猛,性子耿直,不媚权贵,在填泥扇岗界圩有居所“佥宪第”,在南阳桥西北果字圩中弯处有“莲塘”,是皇甫涣的别业,有书房数间,周围环绕种植花木,后边种有竹子。东边有一大水塘,遍植莲花,花开时香闻数里,是一胜景。他死后葬在珍字圩的南边之白田漾(现七都镇双塔桥村豆腐兜东北,已湮灭)北岸边,有华表、石牛石马等物,惜均已不存。

《儒林六都志》关于皇甫莲塘的记载,篇幅蛮大,摘录若干:

“皇甫涣,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榜中式,涣字时享,号莲塘,填泥扇人。性倜傥,有干济才。庚子(年)乡荐,丁未()成进士。初除江西南昌,今省会,烦剧,游刃有馀。未几,丁内艰。服阕,补固安,廉平明察,尤著贤声,三载报最。升刑部主事,群称其能,晋郎。秋寻出为广东佥书,备兵岭西。值苗民张琏倡乱,流毒数郡。公亲冒矢石,一鼓平之。擢布政参议,驻惠、潮,弹压海疆。贼林朝曦复为梗,围程乡。郊外民皆望城哭,公悉延之人。夜出师,为奇兵。贼疑援兵至,大惧,遁匿阴大山。山险莫可搜,坐困之,生获朝曦而还。性耿介,不媚权贵。功上,奸党持之,仅加一级。卒坐劾归里。亡何,起参政。先疽发,卒。著有《莲塘漫笔》。相传公貌甚奇,面多髭髯,色大赤,皆上巻,望之可畏。在粤时,以所割贼首,空其中,实以豕肉,当人前啖之。出则杀贼,剥其皮,悬之仪仗中,苗人见之皆胆落,威望大增。”

之所以说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源自百姓对他的误会。他的相貌,面色紫酱,胡子上卷,看起来很是凶相,有如《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一般。再是他性格刚直,办事雷厉风行,有时会冲撞百姓。故尔在民间的传说中,负面的看法,大大多于正面的。比如说,他和孙枝芳之间的恩怨,传说他没有拆成洪恩桥,恼羞成怒,欲杀了孙枝芳。碍于自己是官员,不能直接干,于是先假意认孙枝芳为干儿子,送他文房四宝,在毛笔上粘上极毒的药,让孙枝芳在用毛笔“开笔(首次用毛笔用嘴巴轻咬笔头)”时,中毒而除之。或真或假,只是传说。

还有,说他某次去苏州,看中苏州城隍庙前一对石狮子,非常喜爱,叫人把它们运到家里,放在自家祠堂门前。于是民间有谚:“皇甫莲塘,拆庙造祠堂”。传说,苏州城隍庙前的石狮子被皇甫涣拿回后,城隍老爷非常光火,就在皇甫涣的背上拍了一句,于是他的背上长了一个“疽”,慢慢地,“疽”溃烂,毒发而卒。这点到和《儒林六都志》记载的一样。

其实,我倒是想为他正一下名。且看年,他联合八角亭子港曹镤,造王家浜塘桥,又在广东平匪患,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说明他的为人不错,平叛时,“亲冒矢石”,功劳也还非常大。民间对他的评判也仅仅来源于传说,从未见过正史的记载。

他和孙枝芳(官至浙江布政使)之间斗诗句的传闻是这样的:皇甫涣做了二品大官后,告老还乡。他的家在洪恩桥东北的填泥扇,他的官船被洪恩桥挡住了,便要拆洪恩桥。这可急坏当地老百姓。

那时孙枝芳(字同玄,为斗圩人,在皇甫涣家的西隔壁禹庙港)才十来岁,他一早坐在洪恩桥上,皇甫涣的官船来了,便和皇甫涣讲道理。皇甫涣一看是个小孩,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可那小孩却是有板有眼,“只听闻,善人家都是修桥补路,哪有拆桥毁庙的”?!皇甫涣一时说不过小孩,看到小孩穿着的还是青绿色学生袍,不由得恼羞成怒,骂道:“青壳田鸡(青蛙)着绿袍”,你还小呢,要你多管什么?更何况本地有民谚“青壳田鸡活剥皮”之说,意思是杀青蛙时是把青蛙的皮整体剥下来的。那孙枝芳看到的皇甫涣穿的是红色官袍,立马应对道,“弯转(虾)落汤着红袍”。虾被烧熟后通体红色,亦即被烧死的虾。皇甫涣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最后,洪恩桥被保住了。皇甫涣也没法子,只好命人在洪恩桥南面的地方,从张港始,向东挖了一条河道,止于“石柱浜”,以利于他的官船停泊到家的附近,只可惜这段河道已湮灭了,只剩下浅浅的水沟遗迹。

当然,民间传说还有后续,那也是非常精彩的,直到今天还广泛流传在湖塘路上。

叶港的太湖出口处,曾有古湖塘路穿过,湖塘路的北侧,是历史上有名的运粮河,在元末张士诚统治苏州其间,为漕湖州之米到苏州作出过重要贡献。后因太湖风浪侵袭而毁。上世纪末,石驳岸遗迹尚存。

如今,站在叶港太湖口,遥看洞庭山,眺望莫厘峰,湖光山色,烟波浩渺,太湖美景尽收眼底。朝南看,一个新兴的叶港展示在你面前。古桥静卧,屋舍俨然,里人悠闲的过着自己的慢生活,依然是一派“吴村烟市”的景象。

我们相信,叶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xz/8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