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落的乡愁

北京湿疹医院网站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赣南客家人群居最典型的是方型围屋,更多的还有许多用生土夯实建起的四扇三间,不断扩展到九井十八厅这样的大屋。以姓氏家族为单元居住的客家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遍布各地的村落。明清时期至近代,赣南有几次昌盛时期,人口剧增,农林产业兴起。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富商豪绅、官宦贵族。他们为了扬宗耀祖,在家乡大兴土木,建豪宅大院,形成一个个大村落。本人此文,向大家介绍我上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左右,在赣南十八个县市拍摄的古村镇照片,配于文字说明。限于篇幅,只能每个村(镇),用上四到八张老照片,简要介绍。只是一种乡愁情感的思绪,局限自已拍摄的地点非全,只选现存有的老照片。这里没有这个古村重要,那个古村不重要的问题。依东片、西片、南片习惯说法列出。自已学识浅薄,肯定有不少谬误,求方家大师指教并谅解。

(本文刊登在年5月5日《团结报》三版)

赣县夏府村

章江和贡江在赣州城北汇合成赣江。顺赣江水下行30公里,只见江边有一块几平方公里的绿洲,那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古村——赣县的夏府村。笔者爱好访古追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曾经三进古村考察采风。后来,又去过两三次。夏府村气势不凡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客家文化村史,耐人寻味。这里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籍地,还保存着近代革命先躯孙中山、大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题联石刻。历代村史传颂的名人佳话,很有爱国爱乡传统。戚氏“追远堂“宗祠,初建于宋景定年间,后经明万历已亥年、清康熙壬子年、乾隆庚子年、光绪丙午年等九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追远堂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青砖品字马头墙,大门牌坊造型气势雄伟。黑云母花岗岩石门框,门前置石鼓一对,门额横书“戚氏宗祠”,竖刻“世封为侯爵”,意为戚氏族人在汉朝有戚鳃封侯,明代有民族英雄戚继光封爵,戚继光的六世祖就是从这里迁往山东登州的。在戚氏另一祠堂——聚顺堂,又有一段值得夏府人骄傲的历史。夏府有个名叫戚翌的名绅,早年参加同盟会,其堂兄戚修祺侨居南洋,富裕且进步,募捐资金支持革命。戚氏兄弟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民国九年,夏府戚氏整修聚顺堂,孙中山以此联答谢戚氏。其中,有一脉相传戚继光宗功伟业的意义。同时,也是为了鼓励民众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振兴祖国,实现和平盛世。栋柱上刻着的孙中山先生撰写的一副楹联尤为珍贵:“尉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明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夏府谢氏祠堂——与戚氏二祠一字排立在村中古驿道旁,风格与戚氏的两祠堂相同。谢氏祖先有理学家谢晋、出过宰相谢安,于是祠堂石门牌坊上方刻有“理学名臣”四字。

清末进士、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应友人谢成珪(夏府人,时任国立京师大学教授)之请,为谢氏宗祠敦五堂重建撰联:“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推贤子弟;地势得象山灵秀,从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

敦五堂是又一处完美的清代古建筑,祠内前厅上方的如意斗拱不用钉子,全为木工橓合,天衣无缝;四根倒悬木柱,端头各有全镂空雕花圆球甚是精巧,别有特色。

于都岭背谢家村

在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中举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步登上蟾宫折桂,乡人往往与有荣焉。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建造牌坊之风盛行,贞烈、孝悌都是足以建坊表彰族里的大事,科举高中自然也被列入其中。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的步蟾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本篇文字参照了网络上介绍,与本人釆访记录相比对,编辑而成。图片摄于年2月6日)

村中的学子名叫谢宁,他于明正统六年(公元年)中举,后又敕封承德郎,升五品奉议大夫。在谢宁中举之年,知县王琳“奉旨监立”了木质牌楼步蟾坊。全木结构的牌楼“站”在谢屋村村口,守护这一方水土已有余年。迄今已有余年历史的步蟾坊是目前赣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绝对纪年的一处全木构建筑,如此年久和完全木构建筑在南方地区极其少见。谢屋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长征路上,该村谢宝金把中革军委仅有的手摇发电机从于都背到了延安。革命前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了一代代的谢屋人。谢屋村建村多年,留存了大量古建筑群,年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谢屋社区被评为年度省级文明社区示范点、县级文明社区。会昌羊角堡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镇的羊角村(也作羊角水村),是赣南独有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军事城堡。羊角地名源于赣江支流贡水上源湘江绕城而过,形如羊角,故名羊角。羊角城堡在明清四百多年间,遭遇了大规模战火,见证了无数反抗与杀戳的历史。城堡曾多次被起义的农民军占领并毁坏,战后又屡加修葺。民国以后,因城堡与城垛整体被废弃无用,逐渐坍塌。

(本文图片摄于年10月)

羊角城堡地处会昌湘水上游,其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靠汉仙岩。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早在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曾在这里驻军,到了明、清更是成为军事重地。自古以来,羊角城堡素以"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著称。明清时期,更是江西东南地区通往闽粤的咽喉。为镇压闽粤赣湘四省边际客家地区的农民起义斗争,明成化十九年(年)明政府在羊角水村始建城堡。嘉靖二十一年,开始实施筑城工程,羊角村的周边民众对修筑城堡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仅用短短的近两年时间,一座"周三千尺、高三丈,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的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城堡,在闽粤赣边陲之要津竣工。城堡建成后,原先散居在城堡附近的近千户村民悉数迁入堡内。据明代欧阳德《羊角堡城记》记载:整座城堡约占地7.4万平方米,城墙辟有防御和进攻用的垛口个,城堡内街坊巷陌纵横交错,卵石铺成的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明清两朝,羊角城堡内先后有兵署、卫衙、公馆、宗祠、码头、圩市等诸多公共场所,堡内军民、商贾杂处,因地处水陆交通之要道,在城堡东侧辟有羊角圩,过往的货船、客商、骡马、挑夫等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古城皇庙遗迹村内残留的贞洁牌坊宁都东山坝村在客家摇篮江西赣州的宁都县,有一个鲜为外地人知的古村落叫东山坝。此村离县城30公里,坐落在梅江河边。这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它可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的神秘古村落。年初,当我第一次走进古村时,被眼前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庞大古建筑群惊呆了。这是我在赣南所见的古民居最多、最为集中的古村。(本文刊登于牟12期《客家摇篮;年8月5月《光华时报》4版)东山坝村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早在公元年曾设过虔化县(即今天的宁都县),历时年之久。公元年(唐朝光启年间),李氏家族先祖迁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此地有多人口。李姓人利用梅江河水运的优势,把生意做到了赣江、长江一带,富裕起来的就大兴土木,建房建祠堂。这里历代都是鱼米之乡,人丁盛旺,是宁都的一个重镇。全村清一色青砖房,几乎很少有新建筑夹立其中。一座座门楼的灰塑是那样的精美耐看,门额题匾清秀飘逸的字体还是那样的清晰。那门前的功名碑、旗杆石标,显着房子主人曾经高贵的身份和地位。庭院虽然已是杂草丛生,厅堂虽然青苔盖地,在夕阳斜照下,显露一种悲悲烈烈的凄美。虽然民居大部分是人去楼空,有些房子已倒塌或面临倒塌,但一排排高大的青砖马头墙挺立还是那样的威风,像是向人们展示它昔日的辉煌。村内存留下来的古建筑很有韵味,尤其那座“少一公祠”最气派。青砖风火墙的飞檐翘角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飞鸟走兽,承受飞檐的木梁上雕刻着传说能负重的鳌鱼图案。屋内的装饰水墨画、彩画,颜色有赤、青、蓝三种,绘有花虫鱼兽等祥瑞动物,有戏文典故等图案;浮雕灰塑则有造型优美的五蝙蝠喻“五福临门”,有龙凤呈祥,有麒麟献瑞等图案。古屋的木质门页窗楹雕刻上漆鎏金,甚是精美。外墙的花窗是砖雕或石雕,厅内立柱的石础都雕刻满了各种吉祥图案。据说村内仍有52户村民居住生活这是东山坝村兴旺时期的圩街遗迹直到近代,还有不少建筑物。这是留有民国风味的古建筑,上面仍有解放后五十年代末的字迹残存。我多次去东山坝摄影,对东山坝情有独钟。悲凉,尤其是辉煌过后的败落显现出的那种状态,那也是一种美,只不过是艺术眼光里另一种美,也许就是所谓的凄美。凄美有时是很感动人的,甚至是震撼心灵。作者介绍:刘年洪,赣南客家人,生于年,老三届高中学生,知青下放当过农民种过地,招工在国企做过架线工、变电工,电力工程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曾任江西省赣州市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文学、摄影爱好者,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会员,江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年聘为《香港摄影报》记者。近年来,主要侧重于国内客家风情、古村镇人文的摄影和文学研究,有专题文章和组照在《人民日报》、《中华艺术画报》、《中国民族》杂志、《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客家大文化》杂志等刊物发表。著有《赣南圩场》、《逐渐消逝的手工艺行业》等画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品投稿:lvy3w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xz/8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