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摘要:在“民国热”的影响下,关于民国政要、文人等精英人物的趣闻逸事广泛地流传在通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节目等大众媒体上,其中有大量荒诞不经的谣言。这些虚构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民国怀旧的产物,承担起了历史反思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效,寄托了中产阶级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历史叙事的意愿,也表达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安与焦虑。在大众消费历史的需求下,关于民国的叙事越来越传奇化、娱乐化,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与情节由此产生。轶事的编造者们毫无保留地拥抱了消费主义,历史反思因此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反思与批判效果,反而被娱乐所解构。中产阶级对“民国范儿”的想象并未突破“修复型怀旧”,这种白日梦并不具备对于当下的行动力与召唤力。
关键词:民国名人轶事;怀旧;历史反思;娱乐消费;谣言
在民国怀旧热潮的激荡下,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大量民国名人轶事。这里说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指关于民国政要、文人等精英人物的趣闻逸事,如今在新旧媒体上广为传播,其制造和传播者强调这些轶事曾经被权力压制,如今再次被发掘出来。然而,传说、轶事和谣言向来具有亲缘关系。仔细辨识起来,当下流传的民国名人轶事里有大量虚构成分,比如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爱情的传闻,称蒋介石为了示爱特地在南京修建美龄宫、种植梧桐树的美谈,经不少历史爱好者的考证,已经被证明是谣言;影响极大的梁思成以德报怨,在“二战”时拯救奈良、京都免遭空袭的佳话,也被人考证出是“一个疑点重重的神话”。这些带有虚构色彩的趣闻轶事高度赞扬民国,且比正史的论述更具传奇色彩,往往颇受大众的喜爱。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真假莫辨的民国名人轶事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话题。比如,关于《刘文典飞踹蒋介石》的美谈:
刘文典,年他因所任的安徽大学闹学潮,被蒋介石叫过去谈话。他当面顶撞蒋,并大骂蒋是大军阀,被蒋扇两耳光。他飞踹蒋下身。刘文典的下场是以《治安条例》打架斗殴论处,关七天,出来后去清华任国文系主任。
这则言语夸张的轶事不仅出现在作家岳南的《南渡北归》等关于民国的通俗读物中,还在微博等新媒体中频频露面,其影响不可谓不广。
这些虚假的民国名人轶事篇幅长短不一,有的只有三五句话,有的篇幅颇为可观,有的独立成篇,有的被镶嵌在各种真实的史料中,都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是制造者立足当下,将过去浪漫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辟谣非常必要,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谣言背后的社会因素做充分的揭示。本文将借助怀旧(nostolgia)的相关理论,把这些轶事看成与当下的社会情绪和文化生态紧密相关的产物,分析其制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窥探这些谣言背后体现出的怀旧情绪和历史反思与消费主义的复杂关系,才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民国热”:徘徊在反思与娱乐之间的怀旧我们要讨论的民国名人轶事产生在“民国热”的潮流里,故有必要先分析“民国热”的产生。从《大宅门》《金粉世家》等民国影视剧的热播,到商务、开明等老出版社教科书的畅销;从陈丹青等人对“民国范儿”的高举,到新旧媒体对民国故事的反复书写,对民国的想象和缅怀近几年来“高烧不退”,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民国热”是怀旧的一种体现。在文化研究学者们的努力下,怀旧与当下的关系日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