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喜马拉雅”一词,梵语意为雪域,藏语意为雪的故乡。顾名思义,这肯定是一片艰苦的地方。
那么远征喜马拉雅山呢?这可是古代不可想象的壮举,不知道比欧洲的翻越阿尔卑斯厉害多少倍。
所以,在我国古代,那些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王朝,别说远征喜马拉雅山,就是进军西藏高原,都没有几家能做到。
汉魏以降,西藏高原外围的西羌部落就搞得中原王朝焦头烂额;隋唐时代,强如贞观朝、永徽朝、开元朝都没能彻底解决来自高愿的吐蕃王朝的威胁。
到了元朝,虽然吐蕃地区版籍入朝,蒙古骑兵也开进了西藏,但管理上还是靠一些宣慰司之类的羁縻组织;后来明朝虽有僧官制度、羁縻卫所、册封法王、建立宣慰司元帅府等,也是更多的依仗当地土司。
直到最后的清朝,虽然土司还是土司,但驻军、册封、金瓶掣签等逐渐规范化。最重要的事,清朝还在西藏做了一件震铄古今的事。
那就是远征喜马拉雅山。
说到这,大家也许会说,吐蕃强大时,经常去喜马拉雅南麓打仗;唐朝的王玄策也翻越喜马拉雅打过印度。但吐蕃是地方割据政权,王玄策是个人行为,还是借兵打的。
所以,我国古代,真正的中原王朝劳师远征喜马拉雅山,只有一次,就是清代乾隆朝的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之战,是实实在在的自卫反击之战,小小廓尔喀,竟然明目张胆的先后两次入侵大清,还烧杀掳掠,岂不是开国际玩笑,乾隆大帝能忍?
于是乎,强人乾隆帝出手了,调兵遣将,派出了手下第一战将福康安。
说到福康安,在民间传说和小说中形象可不太好,十足的浪荡子、纨绔子弟,在《雪山飞狐》中还欺负姑娘,据说还是乾隆的私生子啥的。
但实际上,福康安还是很厉害的,为乾隆妻侄,一生征战,先后平定大小金川、平定甘肃回民田五、平定台湾林爽文、驱逐廓尔喀之役、平定苗疆等,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乾隆年间的很多大战几乎都有福康安的身影,福康安本人也画图紫光阁,是成色十足的乾隆朝名将。
事实证明福康安也的确不是吃素的。
接到命令行,福康安带着副手海兰察,马不停蹄的赶往西藏,在西宁短暂修整后,福康安率部入藏,期间步行50余日,走完了藏民都需要走一百二三日的崎岖路程。历时三个月左右,到达拉萨。
在拉萨,福康安玩了一把策略,先会见达赖、班禅等藏区上层,晓以反击廓尔喀的重要意义,争取团结,然后再远交近攻,檄令布鲁克巴(不丹)、哲孟雄(锡金)及界外的作木朗、披楞(指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发兵合攻廓尔喀。最后,在乾隆的敦促下,开进后藏前线的日喀则。
(此图非喜马拉雅山)
到了日喀则,福康安麾下集结了各民族士兵余人,在反复晓谕廓尔喀王子,但不被接受后,开始用兵。
第一阶段,清军在福康安、海兰察的指挥下,痛击廓尔喀侵略军,连下擦木、济咙等地,一举收复所有被占领土。
第二阶段,福康安大军沿吉隆河东岸南下,经过热索桥、协布噜、东觉山等战役,一举攻入廓尔喀境内,开到了里廓尔喀首都阳布(大概在今加德满都附近)三四十里的地方。
(福康安本尊)
这下可把廓尔喀吓坏了,连忙请降,福康安列出了五项受降条件,包括首都阳布北线不得设防等,并给7天时间考虑。7天后,廓尔喀方面没反应,清军再度出击,又是一波六战六捷。
一直连胜,也让清军上下麻痹大意,在其后的帕朗古之战被廓军伏击,损失不小。但是清军仍然屯兵阳布城外四十里,给廓尔喀人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此时,清军方面,水土不服的影响渐渐凸显,廓尔喀境内水土恶劣,霖雨不止,清军非战斗减员激增,福康安决定退兵至雍雅,等待朝廷指示。随后乾隆下旨:鉴于西藏冬季将至,可接受廓尔喀王国乞降,班师回国。于是廓尔喀遣使进觐见乾隆皇帝,成为大清藩属国。
回国后,福康安又在拉萨呆了四个多月,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从此西藏更加团结稳定。福康安此行的功劳,着实不小。
不过,尼泊尔人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廓尔喀战败得主因是清军人多势众,而他们能以蕞尔小国困扰大清已经很值得骄傲了。
乾隆朝用兵喜马拉雅之举,绝对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