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农历八月初六,我要回老家去,陪好友老廖过六十岁生日。
这一次廖哥过生日,邀请我们到他老家去,他在老家也修了房子,是木质结构一楼一底的别墅,以前只是在 这次廖哥选择在老家过生日,最困难的是没有停车场。因为从县道去他家里的几公里路,道路很狭窄,以前叫机耕路,现在打成了水泥路,就算这样把车开进去,后面的车会堵上开不出来。这是我知道的事情,我也问过廖哥,所以在县道找好了位置,把车停好走路去他家。
结识老廖,可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那是在九十年代,我在出租小说VCD,做了几年生意,小说VCD多得没有地方放!于是我就把过了时的小说和VCD拿到乡下去处理,没有卖出去的带回县城。
那天我收了摊位,提着两大包小说和VCD在路边等车,突然一辆小车停在我身边。车窗摇下来一位男士问我:“你走不走,我带你一程。”
我正在等车,等得心急,便回答:“要走,我回县城里。”
“走吧。”听说我回县城里,他下来帮我把东西放到后备箱里。
一路无话。下车的时候我问他:“车费多少钱?”
他笑了笑,对我说:“不用给车费,这是我们自己的车。”
我感到很奇怪,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好心把我带回县城,还不收车费,难道真的有活雷锋?
他见我很迷惑,笑着对我说:“黄夕德是我三哥的女婿,你是他的朋友,我是他的亲戚,这下你明白我为什么要带你了吧?”
“哦,你是黄夕德的长辈,那我也该称呼你为叔叔吧!”
“不用,我们各交各的,你比我也小不到几岁。”
我想也对。看着年龄我们差不多,这样不是把他叫老了吗?于是我们排了年龄,他比我大两岁,我称呼他廖哥,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廖哥虽然只比我大两岁,但是他很有学问,到乡镇上不只是收长头发,还要收古玩。在成长的路上,他算得上为我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廖哥也是乡下人,在城里租房住,和他妻子丁姐两人都在做收长头发的生意。他们带了一儿一女两个小孩,两口子靠着收长头发赚的微薄收入供养了两个大学生,那时候,过得也挺艰难。
直到近些年,廖哥的儿子廖涌泉大学毕业后,和同学贷款搞创业,在城里开了一家装饰公司,搞得很红火。他们家才突飞猛进,在城里买了住房,门面,私家车。
二
廖哥的老家我以前去过,是和他一起回家去看望他母亲。他家在中江县集风山区,位置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条大河,叫龙王滩。
我们到的时候,老远就听见音乐和唱歌的声音,像是开音乐会。走近了才知道,原来这“音乐会”就在他家院子里。
廖哥请了演艺队,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在开始表演了。我和老婆、孙女找好座位,坐下来欣赏艺术表演。
正在表演川剧变脸,这种传统文艺现在几乎很难看到,也不知道会不会失传。我原以为,一个乡村演艺团体,没有什么看头。没想到这个演艺队还真有能人,把川剧演的是惟妙惟肖。
孙女宝宝看得认真,非常兴奋问我:“爷爷,以前为什么没有看过这种表演?这个比电视好看。”
“这叫川剧表演,我们小的时候只有看这种表演,没有电视看。”我趁机会给孙女上一课。
川剧表演后,接下来是单口表演。自称是彭州市的一位老师表演《娶媳妇》,讲的是娶媳妇难的故事。这位老师的演技绝妙,我觉得都可以上春晚了。他把重金娶媳妇儿的过程,表演得非常真实到位,他说话更是幽默,不时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
接下来,中江表妹李永玲的传人,把小品中江表妹表演得惟妙惟肖。如果不看表演只听口技,竟然和李永玲老师没有多大差别。表演的节目还有猪八戒背媳妇,魔术表演,演技很有水平。
表演结束,廖哥的儿孙给廖哥夫妇齐唱一首感恩的心。廖涌泉十三岁的女儿廖红带着弟弟,妹妹跳了一支舞为婆婆爷爷祝福。
拜寿仪式开始,廖哥家的弟兄多,他是老幺,在廖氏家族中他很有威望,廖氏祠堂就是他承头修建的,他是会长。修建廖氏宗祠牌楼,他不只是出力,并带头捐款。
拜寿仪式有演艺队主持:“请寿星的儿子廖涌泉全家人给他父亲拜寿。”
廖涌泉带了一儿一女,他带着妻子儿女给廖哥拜寿,全家人齐喊:“祝寿星生日快乐,爸,妈身体健康!”
涌泉一家人拜过以后,主持人继续喊:“请寿星的女儿廖巧巧全家人给她父亲拜寿。”
廖哥和他老婆丁姐坐在上面看着儿女拜寿,他们是笑得合不拢嘴来。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我们一起来唱,生日快乐给寿星祝福。”切蛋糕音乐放起来,加上鞭炮齐鸣真的是震耳欲聋!
吃饭了,我们到的时候就坐在唱戏搭的帐篷里。
廖巧巧对我说:“徐叔叔,你们全家人到屋里去坐。”
“就在外面好看演出。”我对廖巧巧说。
帐篷搭在院坝里,伸手就能摘到水果。廖哥的家乡现在不以做粮食为主,主要是栽水果树,不只是满山片野的水果树,廖哥的屋前屋后,到处都是水果树。看戏的时候坐在下面,偶尔有凉风吹来是很舒适的!吃饭的时候就与别墅里有天壤之别了。明明已是中秋,早晚很凉爽!今天的太阳很大,直接照射在帐篷上,加上吃饭的体温升起来,人人都是汗流浃背。
饭后我们打算去观赏廖哥的别墅,同桌吃饭的人,邀约我:“徐哥,我们带到有渔具,一起到龙王滩去钓鱼。”
我没有钓鱼的雅兴,也不会钓鱼,只好推辞:“谢谢,你们去钓吧,我还有事。”
我们从帐篷里出来才知道廖哥做的宴席有多大,帐篷里安了几桌,邻居家里也安了酒席桌,不知道廖哥做了好多桌酒席?只知道做酒席的厨师坐了一桌。
三
廖哥修建的防腐木别墅,从外观上看很美观。
丁姐说:“这是老廖几个哥哥的老屋基,他们都搬出去修房子。”
别墅的使用面积有三百多个平方米,占地面积是八百多平方米,走进别墅犹如进酒店一样!别墅里面开了空调,在里面吃饭的人很舒适。别墅的大厅里安排了几张酒桌,厨房卫生间装修的很豪华,卫生间都是双卫。
我带着家人又到二楼去观赏,楼上跟楼下装饰一样,客厅里摆放了豪华的沙发,电视家具样样俱全,全部是精装,因为廖哥就是搞装饰的。
“丁姐,这套别墅要是放在城里可能要价值几百万!修这套别墅用了几百万?”
丁姐笑着对我说:“50万包干就能修一套,只管把地基交给我们,所有的装修水电都在内。”
“这么便宜啊!那就情愿在农村修,这里离城里也不远。”廖哥家离城里顶多十公里左右的路程。
“其实我们修这套房子只花了三十几万,防腐木和隔热板,所有的材料都是进口的。”
“丁姐,你所说的,那是你们自己修的房子,没有赚钱吧?别人肯定修不起。”听廖哥说过,这套房子是他和儿子亲力亲为修建的。
丁姐对我说:“有人要修防腐木房子,把图纸交给我们元平方米包干,包括装修水电,只管住房子。”
“修这种防腐木房子的人多不多?”感觉实在太便宜,我疑或地问丁姐。
“修的人多啊!现在都有钱了,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好多人修这种别墅。”
廖哥现在是村干部,不光自己富了,还牵挂着村里乡亲,整天琢磨着带领村民致富。也是在他的带动下,有国家的扶贫政策,乡亲们才富裕起来。
“丁姐,你好有福气哦!街上有住房,农村里也修这么好的别墅。”老婆封玉华很羡慕丁姐的生活。
“这是老廖和儿子的功劳!老徐最清楚,过去我们家只分到一间住房。”
是的,我清楚,廖哥家弟兄多,分家的时候只分了一间正房,自己撘了一间偏房煮饭和养猪。
记得第一次去廖哥家,他在城里租了一间住房,里面安了两张床,煮饭在街沿上,安一个烽窝煤炉子。那时候我和廖哥几乎每天都在跑乡镇,他收长头发只用背一个挎包,每天收完摊就来帮我提小说,VCD一起回县城。他和丁姐两个人,一人赶一个乡镇,谁先回家谁煮饭,反正他们舍不得在街上吃饭。起初我不知道廖哥为什么这么节约,常邀请他去吃饭。
“廖哥,这么晚,快到一点了,吃了饭再回去吧。”刚认识廖哥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我是每天要在乡镇上吃了饭再回去。
“我一个人在街上吃十几元钱,不如买十几元钱的菜回去,全家人都能吃。”
后来,受廖哥的影响,我也每天回家去吃饭,他说的有道理,一个人在外面吃一顿饭,几乎能买一家人的肉菜钱。
廖哥和丁姐一般上午赶乡镇,下午回家去做农活,他妈妈帮他养猪,看家他不只是要抚养两个小孩,还要孝顺家里的老妈,用他的话说“家里有个老妈妈很幸福,农忙季节把粮食种下去,有妈妈帮我看守,只管回去背粮食。”
他儿子廖涌泉毕业后打算开装饰公司,我是最清楚的,刚开始接到有业务,只请有技术的工人,小工杂活苦力活,就是廖哥和丁姐,亲历亲为。廖哥一家人是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成就。
他的家乡现在很富裕。三绕从他家门前路过,只有几百米远。这里现在是旅游开发区,芍药花观赏,农家乐,水果业家家户户都有几亩果林。再也不是上次来看他妈妈时的贫困山区,看不到一点以前的样子。
告别老廖,回来的路上,妻子感叹说:“现在农村真好,吃得好,住得好,都是现在的政策好!”
我想了想说:“还有一样,你没说。”
“那还有啥?”
“还要人好啊,不勤劳善良,也不行啊!”
妻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
一篇表现农村变化的散文。散文记叙了作者参加好友老廖的生日宴会的经过,介绍了生日庆贺的隆重场面,在其中回忆了老廖家过去清贫拮据的生活,尤其侧重描写了居住条件的窘迫,以及老廖俩口子辛勤劳作维持家计的情况,通过新旧变化,歌颂了党的富民扶贫政策和新农村建设,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农民的幸福感。同时也赞扬了老廖吃苦耐劳、勤奋节俭的好品质,以及带领村民致富脱贫的担当精神。散文语言朴实,侧重叙事,结尾富于思考性。是一篇难得的反映农村变化的散文,充满正能量。
摆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