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食艾贝保热合曼包子盛宴,沙

包子盛宴,“沙木萨”为先

作者:艾贝保·热合曼(图片选自网络)

提及维吾尔族特色美食,一定少不了包子,其中以“沙木萨”最具代表性。“沙木萨”,维吾尔语烤包子音译,因做法考究,味道独特,成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味,

和馕及馕坑肉一样,沙木萨也是馕坑烤制而成,皮色黄亮,入口脆香,荡气回肠中,体验的则是馕的芳醇,肉的鲜嫩。喝茶要喝“烫心茶”,吃饭要吃热乎饭,烤包子最好也吃刚出炉的,看着咝咝冒热气,摸着有点烫手,乘势掰一块送进嘴里,嚼着有滋有味,吃着可口舒心,如果再来一碟切好的皮牙子(洋葱),不但味道汆,还能预防高血脂,排挡子得很。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座棚子下,同时立着一大一小两个馕坑,大的烤馕,小的烤包子。烤馕先将面团擀几下,随即两手急速翻转,须臾馕就成形。然后撒上芝麻,或者抹点洋葱,腰子一躬,手一伸,馕就贴在了坑壁上。而烤包子的,身旁一个面盆,早已拌好的包子馅,羊肉鲜红,油脂白嫩,掺和于洋葱之中,特实在,也特诱人。就见一人负责擀皮,一人专事包馅,死面擀成的皮子薄而松软,融入羊肉的馅子香而绵长。沙木萨呈方形,拳头大小,贴在馕坑里,先发白,后焦黄,最终油汪汪,亮堂堂。盖子一揭,掀起烟雾般热浪之后,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成为挡不住的诱惑,让人垂涎欲滴。近日去了南疆和田,又实实在在享用了一次地地道道的和田烤包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大,肉多,味道独特。一个个就像烤黄的大馒头一样,色泽鲜亮,绽放金光,极富诱惑力。因为个头大,无法像吃一般烤包子那样,立马塞进嘴里,感受其与众不同的味道,必须要有耐心。一是因为烫手,二是要体验那种独具魅力的过程。也就是用一把小刀子,如同切瓜般从底层慢慢切开,要么让丰厚的内瓤(肉多菜少)原分不动留在烤包子底托上,要么轻轻一翻手,将内瓤倒如碗状的包子壳里。这期间,香气四溢,扑鼻而入,沁入肺腑,令人垂涎欲滴,吃进嘴里,美在心中啊!

吃烤包子的最大收获,不仅能够享用特色美食,还能近距离感受整个制作过程。从和面、剁肉、拌馅到擀皮、包馅直至最后贴上坑壁,实际就是一条流水线,分工明确,动作连贯,看上去是一种视觉享受。不过我觉得切皮牙子是一个劳道活,不是说消耗多少体力,关键是那种辛辣和刺激,一般人眼睛承受不了。

记得以前乡下谁家有红白喜事,街坊邻居女人都会聚拢过来帮厨,其中尤以切黄萝卜和皮牙子最重要。一个甜丝丝,一个辣眼睛,就见不少女人,嘴上嘻嘻哈哈笑,眼里却一个劲流泪。一边切皮牙子,一边擦眼睛,最后都成了红眼睛,你看着我笑,我瞧着你乐,都说害了红眼病。其实维吾尔族大多视力很好,特别是乡村,人都七老八十了,看东西却像十七八岁,就说这和饮食有关,是洋葱的功劳。

乌鲁木齐迎宾路有家烤包子店,铺面不大,生意却红火,慕名前去造访,果然别有特色。一间小屋,三五张桌子,这边人还没吃完,那边已经有人等候了。再看屋外树底下,桌子座无虚席,没有一时半会,凑不到跟前。

大大两个馕坑,这个刚揭开盖,那个就开始贴了,依旧供不应求。食客一人手里端着个银色铝面盆,排着长队,踮着脚尖,伸着脖子,眼巴巴望着耐心等待。挨到我们时,小舅子一下买了80个烤包子,起先觉得太多,吃了之后才觉得不虚此行。尤其是我,本来饭量不大,或许烤包子太对胃口,一次就吞下去7、8个,算是破了记录。

南门新华书店斜对的一个巷子里,有一家叫米吉提的烤包子店,名气也很大,来的都是回头客,吃了都说味道好。一次路过进去一瞧,连一个空位子都找不到,着实人满为患,一个突出印象,就是烤包子做工精致。不但馅子讲究色香味,而且擀皮超薄,仿佛经过一个模子加工,大小匀称,白中透明,一排排整齐摆列在案子上,就像一群静卧的小白兔,吊人的胃口不说,看着都是享受。

水磨沟七坊街那里,也有一家,名曰开塞尔江营养烤包子。虽说铺子简陋,包子质量却一点都不差,肉多,价格也便宜。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吃的人多,而烤包子数量毕竟有限,店主就采取发纸条叫号的办法,出一炉烤包子,叫一遍号,成了一道风景。

除了沙木萨,还有一种包子叫“皮特尔曼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皮包子。所谓薄皮包子,顾名思义皮如蝉翼,耐人寻味。具体做法是:先选上好新鲜羊肉,切成筷子头大小肉丁,等皮牙子也切碎,加入胡椒和孜然,和羊肉搅拌在一起。而和面则要用凉水,先做剂子,再擀成薄片,最终捏合为鸡冠状,入笼屉旺火蒸,大约20来分钟即可食用。

薄皮包子出笼以后,撒上少许胡椒粉,吃着别有风味。一是皮薄色美,二是肉嫩油丰,三是富含营养,吃上美美一笼屉滑溜爽口包子,再喝一壶添香提神滚热茶,拍拍肚子,抹抹嘴,可谓人生一大乐趣。

薄皮包子有3种吃法,一是只吃包子,别无他有,心无旁骛品味独一包子之美。二是就上馕一起吃,最好是常见的薄馕,先把馕放入笼屉蒸馏,再把薄皮包子放在馕上面。薄而软绵的包子,柔而筋道的馕,肉味粮食味融会贯通,不想吃都不行。三是和抓饭搭配,平常都说抓饭包子,这个包子特指薄皮包子。无论南疆还是北疆,人们很喜欢把这两样美食放在一起享用,一个盘子,下面素抓饭,上面肉包子,荤素结合,口感不一样,味道都很美。

有些人名曰是吃抓饭包子,实则是来领略那独树一帜的吆喝,这种吆喝,也只有在这种特定场合才有。“马纳,比日曼塔、乌希曼塔、白希曼塔、奥呢曼塔……”拖着长长的音,提着高高的调,从1数到10,乃至更多,再倒着从10数到1,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嘴忙着,手也不闲,盛一盘抓饭,抓几个包子,从来也不出差错。

还有一种包子,我们称之为“卡瓦曼塔”,也就是南瓜包子。馅以南瓜为主,掺入少许肉丁,包子皮薄,味道独有,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吃了易消化,还很养胃。可我儿时不识好歹,除了不喜欢吃面肺子,还有就是对南瓜包子不感兴趣,前者觉得口涩,后者感到味怪,直到后来年纪大了,才猛然发现这两样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南瓜从形状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圆形,一种长形,圆的小如方向盘,大似车轱辘。长的也一样,有的三五搾,有的一臂长,一头大,一头小,像个马勺。从前有个邻居,是上了一把年纪独身女人,我们都叫阿娜尔汗大婶。大婶屋后有个园子,不种其他菜,一律是南瓜,因没有肥料,就挨家挨户掏鸡粪,两手糊得脏兮兮的。再就是不辞辛苦,从渠里一桶一桶提水浇地,后来还是吃了鸡的亏,整天价乱叨乱抛,一年下来吃上有数几次“卡瓦曼塔”,就算很不错了。

虽说我们家有不少自留地,却因地离家远,除了玉米和土豆,再没有心思种南瓜。不过山里的大伯家,却以种南瓜见长,一到夏天,南瓜秧子顺着棚架爬到房顶,再往上一看,密密麻麻都是南瓜,黑的、绿的和红的,或掩映在翠绿里,或半吊挂在空中,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哥哥心血来潮,叫上一个伙伴,套着毛驴车赶往大伯家,满怀着希望满载而归。然而大伯看看这个,瞧瞧那个,一个个南瓜都像心头肉,总也舍不得摘一个。还是伯母看哥哥远道而来,又是套着毛驴车,就摘了几个歪瓜裂枣一样的小南瓜,算是打发走人。

如今再吃南瓜包子,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是那些特色餐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随处可见,不要说“卡瓦曼塔”可劲吃,就是烤包子、薄皮包子、南瓜包子一起上,也是应有尽有,新疆话说:麻达没有,尕尕的事情。

维吾尔族的包子,实际上是3大1小,大的如上述3种,小的则是“沙木萨”的浓缩版,我们称其为“帕木尔丁”。帕木尔丁小巧精致,香味浓烈,因为面里掺了鸡蛋,色泽鲜亮,口感很好,不失为款待宾客上佳选择,和抓饭包子一道,并称维吾尔族特色美食。

.01.26写,.10.11.修改

作者简介

艾贝保·热合曼,男,维吾尔族,生于年8月15日,年2月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多次获得区内外奖项,著有散文集《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拌面传奇》《味蕾的旅行》《九颗珍珠》《一张纸拴了人一辈子》和小说集《瓜棚记事》等。

《丝路听雪》编委

顾问:孤岛、赵英、秦一

主编:心悦

副主编:潭影、白梅、郭梦臣

编辑:西北望隆回、四海纵横

主播:温晓萍、王丽楠、贾安合、马踏飞燕、墨志、李新泉、轻言细语、杨佳妮、蝶儿

《丝路听雪》投稿须知

1、本平台只刊原创作品,题材不限(诗词、散文、小说、篆刻、字画等)。现代诗歌3首以上,古诗词5首以上。散文千字左右,不限篇数。来稿请附字以内个人简介及本人高清照片3张。

2、投稿邮箱

qq.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