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道家纯阳功九九还丹功

医道六不治

一,不诚不敬者不治。

二、毁谤医道者不治。

三、不信医道,不信因果承负者不治。

四、重财轻命者不治。

五、匪盗大恶,触犯刑律之人不治。

六、不听善劝,无心改过者不治。

道法十不传

一、不忠不孝之人,不仁不义者不传。

二、执迷不误、言语轻狂、自以为是者不传。

三、不尊师重道,诽谤道者不传。

四、不敬师,不遵规守法者不传。

五、心存邪急,贪财轻命,图谋不轨之人不传。

六、见色心动,好淫乐娼者不传。

七、无诚心诚信,与道无缘之人不传。

八、不守秘密揭人隐私或泄露天机及道法者不传

九·心怀私念不懂舍得之道想不劳而获之人不传十、仇恨心重,怒火攻心,脾气反常者不传

古道家纯阳内丹功,(添油续命)

练精化炁,练炁化神,练神化虚,练虚合道,道法自然。

精足不思寒,纯阳初升。

炁足不思饿,炁谷同源。

神足不思眠,益智生慧。

三步九层第一步:九九还丹功

第一层:数息站桩

这一步功;采用道家功炼丹的形式,在练法上的要点是一个“松”字,练功中要求从身体中心平空地向四周放松,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1;面向东方,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松静自然站立。心胸象大海一样宽阔无比,似笑非笑。

双臂自然垂于腿前,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内,松肩悬腋,双腿微曲,腰要正直,头稍前顷,轻闭双眼,舌顶上颚。

心里意念提醒自己:我正站在这里练功;从大脑开始放松,放松面部,肩颈腰椎,前胸后背,五脏六腑、腹部、臀部,双腿至脚,双肩、双手放得很松。这时双手有电麻或“气流”穿插的感觉,腰腿感到逐渐发热,麻等感觉。

2;意念自身来到东海,站在东海的海浪上,看到火红火红的太阳从海面上冉冉升起,随着自然呼吸的吸气,意念太阳由鼻腔进入经胸腹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五处),并在丹田发热、发光、旋转,吸1次,数1次,从1数到99,共吸99次太阳。

吸时意念在运动着的太阳上,而不在呼吸上。呼时可微微感到周身放松,每一次呼想一次松,一直到自我感觉到周身至心神无一不松,松无可松时,可不再想松,而是呼吸自然。

这时,就成了一心一意地意想太阳由鼻腔进入丹田和在丹田发热发光旋转。

3;收功时,意念自身由东海回到现在正在练功的地点,睁开双眼,两手缓缓抬起,两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稍停顿,做吸拉动作:两手慢慢向左右分开,再慢慢向一起合拢,如此反复多次(以9的倍数为宜)。动作要缓慢柔和,细心体验两手的麻、热、胀等感觉和两手相吸相斥的气场作用。然后两手合拢。掌心相对搓手,直到发热,再搓揉面部,用手指梳头,搓手,揉搓面部及梳头次数增多以9的倍数为宜,揉搓面部时先自下而上沿面部中间移动,到前额后分向两侧下行;梳头时五指分开,由前额发际一直梳到头后发际处。此收功法为返老还童法。站桩功法(解释)站桩功法,流传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另据《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丘祖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于此可见,站桩也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式.。首先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臀部后坐,双手自然下垂,沉肩悬腋,两臂自然垂于腿前,手掌心向内,,目视前方,似看非看,头直项竖,身形中正,呼吸自然,全身放松三遍,.如此站立片刻,凝神定意,排除杂念.,.如此站立,少则几秒钟,多至一分钟,即会感觉四肢全身,有麻、热、胀、沉等不同程度的感觉,说明气血已达身体之梢部,是气行全身的标志.收功时,慢慢伸直两腿,缓缓放下双手,就会感到双手更加发沉发胀发热.如此原地休息一会儿,待全身的酸胀反应消失之后,全身松快,再散散步即可,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化,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舒适挺拔.自身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浴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然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者,即合乎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血;血压高者,能使其下降而达于正常.盖因无论如何运动,都不可使心脏跳动失于常态.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溶中.但须觉察各项细胞为自然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象.如依上述之锻炼,则身体之筋肉不炼而自炼,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然切记身心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只要呼吸一失常态,或横膈膜略一发紧,便是错处,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开始站桩,由于两臂抬起的不适应,会出现"假疲劳"的现象,即肩酸、臂胀、腿抖、身晃等感觉.须知这是正常现象,是桩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坚持天天站桩。.这时再站,不仅不觉其累,反而有舒适之感,站完之后精力旺盛,犹如睡足觉早晨刚起床一样.此时方才进入站桩正轨,说明体质已明显增强.从此兴趣倍增,接着站下去,就能够进入"忘我"状态,如《清静经》所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如此则可使身心得到极大休歇,身不炼而自炼,性不养而自养,宿疾不治而愈,生活充满信心.:"久炼此功,可收到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浑厚之效,这就是所谓神足、气足、力足的真元之体,所以此法名为站桩."站桩时间,可安排于早晚,白天有暇也可以站,一般每次保持在半个小时以内为好.开始不适应,可站五分钟至十几分钟,待"假疲劳"的阶段过去之后,增加为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坚持下去,即可达到去病健身、养性延命之效.站桩功法简便易行,费时少而收效大,有病去病,无病强体,而且没有副作用,更不会出现偏差.实践证明,站桩对于慢性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半身不遂、脑血栓、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头痛、失眠、多梦、癌肿瘤、脂肪瘤、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等疾患,都有明显疗效.要在学者坚持站桩锻炼,久则自知,非站无以得之.吕祖《指玄篇》日:"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站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站桩时闭眼,容易站不稳.要双目微睁,目视前方,这样不仅可以去昏沉,亦可疗目疾.2.当腿部肌肉颤动或身体发生摇摆时,注意控制,以免前倾后倒,影响炼功效果.3.站桩前不宜饮酒,饮酒后不宜站桩.4.饭后,休息半个小时,才可站桩.空腹亦不可站桩.5.大悲、大怒、情绪波动之时,不宜站桩.6.过度疲劳不宜久站.7.女子月经期间,如有不适反应,不宜久站.8.失眠者上床前站一会,可以睡个好觉,但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引起兴奋,更加难以入睡。道家"清静无为,抱元守中"的修养功夫.《太上赤文古洞经》日:"有动之动,出于无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阴符经》日:"自然之道静."站桩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的身心在静中自然得到调养.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大妙"境界,就会明白站桩是合乎大道的.笃好修为之士,或可由此而悟出道中三味.

第二层:静坐守丹

静功的坐守式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是最大原则。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轻按丹田即可。1.全身放松坐姿盘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沉肩悬腋,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修炼打坐,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2.双目垂帘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以舌尖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修炼的程度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慢,细,匀,长,深。.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手诀",.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双手重叠内外劳宫穴相对,对着丹田(气海穴)三点一线,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附阴而抱阳,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意念刚才吸入丹田的九十九个太阳,前在丹田后在命门平行排列,然后意念九十九个太阳在一瞬间合成一个太阳在丹田,发热,发光,旋转,意念一直观想守在丹田,似守非守,万念归一念,以一念代万念,达到松静自然·,自然而然忘我的境界,静坐守丹30分钟以上,开始收功。两手对拉九次。或者九次的倍数.两手缓缓抬起,两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稍停顿,做吸拉动作:两手慢慢向左右分开,再慢慢向一起合拢,如此反复多次(以9的倍数为宜)。动作要缓慢柔和,细心体验两手的麻、热、胀等感觉和两手相吸相斥的气场作用。然后两手合拢。掌心相对搓手,直到发热,再搓揉面部,用手指梳头,搓手,揉搓面部及梳头次数增多以9的倍数为宜,揉搓面部时先自下而上沿面部中间移动,到前额后分向两侧下行;梳头时五指分开,由前额发际一直梳到头后发际处。此收功法为返老还童法。

第三层:生命小周天

周而复生。即周天运行;一转阳关精回路,二到尾闾升洞天,三合夹脊渐渐妙,四至泥丸玉枕穿,五至昆仑天涯外,六过明堂真妙玄,七赴天桥夫妇会,八转离宫火炼丹,九从元关空白处,周天火候内外翻,如是朝朝并暮暮,何愁不得人仙班.大意是说:元精(即先天真阳)发生之时,从阳关(海底)收回,再沿尾闾上升,通过夹脊,穿玉枕而升泥丸,直至昆仑顶(头顶)上,又下行过明堂(眉心入内一寸),赴鹊桥(天池),转下离宫(绛宫),归于元关(即玄关,指丹田)虚空之窍,形成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和道,道法自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运督脉阳海之气,以和肝、心、脾、肺、肾之五行相生脏腑之气,可和阴阳以利经络之传导,以益气血之流注.点穴之法,在于通经络,以养脏腑,调气血,以滋脉髓,脏腑和顺,气血旺盛,脉髓通利,年寿则可昌矣.

静修法入静法1.听息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籍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人静忘我"的境界.2.观光"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人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日:"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日听息,其实无听;虽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自然而然,方入真道。

静功之层次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起初做修炼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做到无念之后,修炼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人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一般气功修炼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未深入内在的意念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古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古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修炼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的事,非修"丹"之范畴.,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总之,古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人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窍,窍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虚之境。

静功如何止念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人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人静状态,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1.有念即止静坐之中,始终保持静心,如有杂念生出,不随念景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2.收回忘掉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入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丹阳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人静,这是古道家独有的心法.3.顺其自然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场景,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意念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人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静功止念法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人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平时如何止念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成为修炼.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炼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身,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古道家的处世修为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道家功的三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德修为随之精进.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般人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还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自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自心清静,增益功修.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古道家修炼学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修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朱清时院士: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06-09按蓝字加我西西空气

朱清时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过去四十年致力于用量子物理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他对分子局域模振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最近他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的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8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