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原文摘录与短评
1.书中涉及文物及其时间表
2.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3.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像
4.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
5.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6.中国古代使用的玉石,有软玉和硬玉之分,前者以角闪石族矿物中的透闪石、阳起石为主,从化学成分来讲,是一种含水的钙镁硅酸盐。这些软玉占到了中国史前玉石使用量的绝大部分。硬玉则以辉石族矿物为主,其中的代表翡翠,要到很晚的时代才被中国人所熟悉、使用。
7.就像当年周穆王的祖先因为十对玉璧开始为商朝效力,并最终推翻商人的统治一样,周穆王用于买马的这些经费,可能也产生了同样的后果。利用这些玉璧,周人从西北人群中为自己招募了不少守卫边境的部队。后来,也许是因为对周人给出的价格有所不满,或者因为征调、派遣的任务过于繁重,总之,西北的犬戎部落第一个起来反对周王。要知道,犬戎可是当年周穆王的买马路上,最拥护他的群体之一。他们奋起反抗的原因,可能就是周王后来用来买马的玉璧价格不够优厚。犬戎的反抗迫使周王做出调整,开始让另外一些来自渭水上游的西戎部落,替代犬戎为王室供应马匹。从这些来自西戎的部落中,诞生了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祖先。
8.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使用的主要货币,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还因为中间的方孔,又被称作“孔方兄”。尽管大小尺寸和上面的年号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形状是一样的。铜钱就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开始流行的。而秦国之所以铸造这样的货币,大概是为了纪念改变他们祖先命运的玉璧。秦国人最初铸造的货币,其实是一种圆形圆孔的圜钱,就像缩小版的玉璧。后来之所以演变成了圆形方孔钱,是因为浇铸技术出现后,同一批铜钱都是从一个模具中浇铸出来的。为了集中打磨铜钱的边缘,中间要插一根用于固定的棍子,圆孔中插的棍子容易滑动,索性就把圆孔改成了方孔。这种纯技术的因素,最终确定了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但是,这也难以改变铜钱和玉璧的相似之处。
9.对于玉石的货币价值,管仲还作了重要总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这里说的“刀布”,就是齐国当时通用的铜铸钱币,相比珠玉、黄金,它的价值是最低的。怪不得在春秋战国时代,有那么多关于玉璧的故事流传,比如著名的“和氏璧”故事。这些著名的玉石、玉璧,都体现了它们原来的货币属性。
10.《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玉德比君子,生了儿子得让他用小手摸弄一下玉璋,久而久之生儿子就被称为“弄璋”了。而生女儿称作“弄瓦”,瓦是纺砖,古代妇女纺织所用。
11.从中国著名的四大名玉产地来看,岫岩玉的辽宁辽东半岛、独山玉的河南南阳、蓝田玉的陕西关中,以及和田玉的新疆和田,都曾经是古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12.《周礼》中说的“六器”对应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实更大的可能性,是“六器”代表了当时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流行的玉石货币的形状。
辨:《周礼》成书有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之说,此处的当时,若在西周之后,则应当是当时人对前代的记忆与当时现状结合而成的印象,而不完全如作者假设的那样。
13.青铜器就是用铜、锡、锌这三种金属的合金制成的器物。纯铜的颜色是红色的,性质比较软,加入另外两种金属,不但增加了铜的硬度,也改变了它的光泽。其中,铜是主要成分,占百分之八十;锡占百分之十多一点;锌很少;有的还包含一些铅。青铜器刚制成时的颜色,是比黄铜色还浅一些的金黄色,光泽度非常好。只不过因为埋藏在地下,时间久了经过氧化,出土时变成了铜绿色,才有了青铜这个名称。如果进行除锈处理,还是可以还原成黄澄澄的色彩的。
14.铜矿石虽然产自南方的古铜矿,但商周青铜器是在北方铸造的。那么,这些铜矿原料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历程,就构成了一部商周时代的历史。
15.吴、越两国,几乎垄断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所有青铜宝剑的传说,成为春秋名剑主要的供应商。今天在中国各地,考古发掘出十几把吴王剑、越王剑,山西、山东、湖北、安徽都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年吴国的外交大使、王子季札,带着本国特产青铜剑周游北方列国。他为什么把宝剑留在北方?道理很简单,作为吴国大使,总要兼顾对外贸易,吴国青铜剑的主要市场在北方,把样品给北方的国君,自然就是一种无声的推广,对吴国青铜兵器的销路有莫大的好处。
释:对于青铜器南方出土多于北方,作者解释道,周王室对铜矿资源十分渴求,所以与荆人常年征战,之后又派亲近部落楚族去做诸侯,争夺矿产。楚于是征服周边产矿的部族,使得这些部族奔逃到吴地,于是吴楚便有了世仇。为了阻止楚国东扩,吴人努力沟通北方国家,把自己的青铜兵器提供给北方,以获取后者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16.缺乏战马可供驱驰,也没有铜兵器用以御敌,周王室被犬戎攻破。而站在犬戎背后的,则是全面接手王室铜、马专营的秦、楚两国。铜、马的匮乏,是王室经济的真实一面,也是今天几乎没有什么西周末期的青铜重器出土的原因。
17.楚国的衰败和中国青铜时代的落幕一同到来。战国后期,由于战争频仍,原本可以铸造青铜彝器的铜料大都被制成了兵器,表面上的文字和纹饰大大减少。楚国受到的致命一击是,资源分布更广的铁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北方各国逐渐普及铁器,铜矿原料的交换价值迅速下降。经济上,主要依靠青铜兵器出口的吴、越两国先后消亡。曾经占据江南大部分疆域的楚国,也随着铜料价格的大幅跳水而走向没落。
(战国)楚国全盛期疆域图
18.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用作结尾的“子子孙孙永宝用”,代表的可能并不是虚设的敬语修辞,而指的是具体用处,即周王将铜料铸成宝鼎等重器赐给臣下后,相当于给予后者一笔真实的财产,臣下有不时之需时可以将其熔化,以小块铜锭进行交易,而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将铜鼎、铜簋代代相传。
议:可以进一步寻找诸侯将赐予的青铜器转赠、熔化的实例佐证此观点。私以为倘若可以熔化,或许也可以直接以铜器原件进行交易,但若出卖赐物有违国法,从隐蔽性来看,熔化再分批交易就显得有些可信了。
19.战国时期的著作《列子》中的《汤问》篇提到了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前两座神山后来沉没了,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被统称为博山。而以这些神山为原型制作的模型,自然就被称作博山炉了。
20.在古代的华南、华东,有一种观念,人死了以后,死者的灵魂不会消散,它们会生活在生者附近的高山上,尤其是云雾缭绕的山尖。它们时不时还会回到自己的后代身边,看一看后人的生活。比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把自家死者之灵从山顶的云雾世界邀请回来,等节庆欢度结束,再把它们送走。古代华南地区高山上的悬棺葬,大致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些想象出来的灵魂,既是人们的祖先,又是一群永远生活在幸福天堂里的“仙人”。这就是“神仙”观念的原始形态——世界上本没有神仙,祖先去世的多了,就有了神仙。
秦始皇寻找神仙是为了长生不老,但他把东部地区人们头脑中祖先安息的永恒彼岸,当作了真实存在的现实仙境,这注定了他的徒劳无功。
21.我们今天看到的博山炉,大多来自西汉诸侯的墓葬,博山炉大概能代表当时上层社会比较普遍的精神追求。汉代后期,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大部分铜料都被拿去铸造铜钱了。东汉及以后制成的博山炉多是陶瓷的,失去了原先的那种神韵,或许让神仙的法力也下降了不少。
(东汉)陶博山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22.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为秦汉时代带来了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从一开始对“仙界”物产的热衷(天马),到最后和“神仙”关系的变化(以武力手段对待天马的拥有者),不管是造成了国家财富的迅速流失也好,还是为中国引入了更多外界联系和产品也罢,这些活动都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原王朝本身的发展轨迹。这些迷你版的神山,也并非毫无用处。通过它们,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人想象中的天堂模样。在这之前,对于这个神仙世界,都只有模糊的文字描写,现在被汉代的工匠用立体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而且,从这座海上神山开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被基本定型,以后包括绘画、雕塑、园林,甚至地毯编织在内所有的平面和造型艺术,全都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浓缩在博山炉中的神仙世界,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
23.在汉代,尤其是西汉,最有名的武将,不管是战功显赫,还是留有瑕疵,以李姓居多。
注: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车骑将军李傕为北地(今宁夏、甘肃一带)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李氏家族迁徙史》[1]
24.自东汉以来,汉朝的边防将领开始有意识地把这些同样骑马放牧的人群武装起来,鼓励他们和汉朝军队一起进攻北匈奴。就这样,汉朝赢得了对匈奴的压倒性优势,匈奴部落不断向汉朝投降,在汉朝定居。
25.原来的乌桓和鲜卑,只是一些一百多人的小型部落,他们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可能比这个规模还要小。但在东汉政府,以及历届护乌桓校尉的鼓励下,他们在短短一百年里,就演变为上万人的部落国家的雏形。这完全是汉朝的基本政策产生的必然结果。
26.鼓励鲜卑和乌桓进攻匈奴,为东汉节省了大量开支。这让东汉既不用担心劳动力减少,也不用操心往战地运送粮草的开支,只需要准备不算太多的赏钱就行了。
书友“马永祥”评:花钱总比流血划算,况且不需要专门派人当兵,也不需要帝国专门安排物资的运输,采用高效的商业性运输就能满足需求,最重要的是原有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
27.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汉朝以及之后的大部分战争,都发生在自己的边境以内。早先,汉朝政府努力把战火阻挡在疆域之外,先是招募氐羌出征西域,接着征召南匈奴平服叛乱的氐羌,最后“贿赂”鲜卑骑士进剿匈奴。这一切的前提是,汉朝至少能保证自身生产(农业、纺织)区域的稳定输出,用山东、河北的钱粮,去满足雇用氐羌、南匈奴和鲜卑的费用。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招募费用的节节攀升,难以应对的华北平民,走上了逃避、叛离之路。
28.陈寅恪先生曾经论证,和王羲之交往最密切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书法名家,另一类就是当时有名的道士,就像他的叔父和岳父一样,而这两类人士其实是高度重合的。东晋流行的道教,是名为“天师道”的上清派,这是东汉末年“太平道”的最新支系。它受到佛教的很大影响,鼓励人们通过修行,让灵魂进入上天的仙境之中。
29.在天师道的修行方式中,除了归隐山林外,还有三项具体行动:第一,抄写大量道教经文,积累修为;第二,想象自己遨游玄妙的仙境,并把这些经历用“奋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成“草书”;第三,高等级的道教人士,可以为普通信徒书写用于消灾的“符箓”,也就是我们通常调侃的“符咒”“鬼画符”。这种道教符箓今天仍可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论多么复杂的符文,都是“一笔”草成,堪称龙飞凤舞。王羲之家族世代信奉“天师道”,也在教中任职。可以说,练习书法,就像是一种世代流传的家族技能。正是这种大量抄写经文的积累,加上写“符咒”时的行云流水,赋予了王羲之书法那种与众不同的洒脱和飘逸。
符箓秘诀.明嘉靖中期内府朱丝栏钞本
《兰亭集序》王羲之
30.根据道教文献记载,王羲之晚年由于眼睛逐渐失明,已经看不见字,更无法书写。有一种可能是,他长期服用含有硫化汞成分的丹药,导致双目失明,并最终因为重金属中毒而去世。而之所以养鹅,是因为当时的炼丹者认为,食用鹅肉是缓解汞中毒的一种理疗方案。
注:
1.《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鹅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能解铅毒。”
2.《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有言:“依医家言,鹅之为物,有解五脏丹毒之功用,基于本草列为上品,则其重视可知。”在这篇文章中写鹅肉能解五脏的毒,而五石散毒正好侵蚀五脏,而且鹅肉性凉,吃了可祛热。
31.在平城通往塞外的山崖上有一座石窟,即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另外三座分别是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不是四大石窟中最早建成的,但是是规模最大的。这四座石窟的开凿顺序依次是自西向东,从敦煌到麦积山,再到云冈,最后才是龙门,符合佛教沿着河西走廊向东传播的进程。
32.按照今天对佛教寺院的研究发现,佛寺最初源自一些著名苦行僧的坟墓。他们生前会在洞窟中苦修。这些洞窟往往在山岩上挖掘而成,为了避免塌方,开凿者会学习古代采石匠的技艺,在洞窟中央留下一段石柱,使之成为洞窟的天然支撑物。这些苦行僧去世后,追随者会把他们的形象用塑像的形式再现,把他们生前的种种事迹刻画在岩石上,尤其是洞窟中央的石柱上。这些充满苦修者生活信息的山洞,就成为石窟的最初形式,而中央石柱则演变为我们后来所熟悉的佛塔(梵语称作窣堵波)。这些佛像由于雕凿在自然界的山体上,与山石浑然一体,所以无法移动。信奉者无法先建寺院后建佛像,所以只能先在山体上开凿巨型石龛,然后向外搭建屋檐,这种形式的石窟称作佛殿窟。而相应修建的大殿以及僧舍等建筑的寺院,则被称作石窟寺。
33.佛教与道教的区别在于,佛教还具有一种轮回观念。借此,它修正了彼岸世界所带来的现实疏离感——之前已经离开此岸的著名修行者,会重新降生到这个世界,使当下变成一个真实的佛的国度。
34.在南方和北方同时蔓延的佛教,对于南北方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用。南方佛教尽管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记忆,但无论是天台宗还是净土宗,都选择将彼岸世界作为自己的解脱,远离了当下的世俗生活。因为佛教寄托了人们逃避现实去往极乐世界的愿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俗政府的统治,降低了社会的生产能力。这就是南朝各代在信奉佛教,大规模开建寺院后,实力逐渐削弱,无法有力抵抗北朝的原因之一。
而北朝佛教“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的观念,直接决定了将佛教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愿望。自从北魏开始建造云冈石窟,完成昙曜五窟后,北朝社会的整体气氛有了显著改变。信奉佛教不再是一件逃避现实、追求来生的事,所有的修行都在今生有了结果和回报。在最初五窟开凿后,云冈石窟之所以不断扩大规模,绵延百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已经不仅是官方行为,而且是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富裕百姓都积极投身的一场全民运动。石窟成为个人能力得到旌表的一张公开的“排行榜”。与其说北魏云冈石窟是人们想象中的西天景象,不如说这是一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北魏众生写实图。
35.除了一佛、二佛的造像外,中国石窟和寺庙中还经常有三座佛像并存的结构。从云冈石窟中的造像可以得知,这种结构又可细分为两类,即按照时间划分的竖三世佛,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按照空间划分的横三世佛,分别代表东方净琉璃世界、婆娑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它们的共同点是,居于中间位置的都是释迦牟尼(现在世、婆娑世界)。
36.南北朝双方都信奉佛教,但对佛教的不同解读,对两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南朝佛教令国民远离现实,削弱了国家的实力。而北朝佛教既有前者的一面,也存在与现实结合的一面,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转变,从而凝聚了从上到下的全体国民,增强了社会的生产能力,为北朝最后的胜利,打下了精神和组织上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具有积极意义。
37.在中国的史书中,双边对等的贸易活动往往被表述为朝贡。实际上,突厥的马匹并不是免费赠送的,隋唐王朝一直需要花大价钱才能购得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而用于购买马匹的资金,就是汉地特产的“绢帛”,也就是广义上的平纹丝绸织物。
评:在大中华语境下,常体现双边贸易之不对等,上赐下奉,地位分明,是以不得不作详细之分析,跳出王朝政治语言的光环去考量经济之得失,并考察时人对贸易之看法,是否如官方一致。只图政治优越感的经济往来,显然是不明智不实际的。但当轴者宣传如此,所想亦复如是乎?所谓朝贡,自然是以己度人,以主待客;但各取所需,也未必太在意些小折损,这样达成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多重作用下的平等,在国富民强之时益处颇多;但若江河日下,为维持政治上虚伪的不对等,造成经济上的实际不对等,又是得不偿失的。但政治平等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并不是朝夕间可以弥补上的。
38.在从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上,丝绸从来不是以货物的形式出现的。汉地王朝把丝绸当作酬劳发放给自己的兵卒或者来自草原的雇佣军,丝绸相当于给他们的工钱,而草原部落通过物品交换,又将其还原成纺织品,流入西方世界。这便有了“丝绸之路”。
议:丝绸不是作为商品来直接买卖,而是作为雇佣的工资来发放,而流通手段则主要在于游牧部落的以物易物,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之于丝绸之路,更多是作为丝绸启程的背景而不是开端。这样,以丝绸命名的商路最终却不是以丝绸作为主要买卖商品,这样的丝绸之路,就有些不自在了,好像阿拉伯数字并非阿拉伯人发明一样,但更可叹在于我们竟连传播者都算不上。姑妄言之,且待进一步考证。
39.起初,茶叶只是喝茶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早期的茶水里,不仅有茶叶,还有葱、姜、红枣、橘子皮、薄荷叶、茱萸的果实,等等。
40.和陆羽差不多同时期的邢州刺史封演写过一本《封氏闻见录》,书中专门提到,在当时的泰山灵岩寺有一位高僧,严格遵守佛教过午不食的规定,但晚上并没有精神萎靡,反而修行得更加厉害。原来,虽然他中午以后不再进食,但可以通过喝茶来提神。这个神奇的故事很快就在佛教界传开了。巧合的是,陆羽就是在寺院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很可能对茶叶中的茶碱能够刺激中枢神经,使人保持兴奋,从而促进佛教修炼有所体验。他提出打破传统,不在茶里加入葱姜、红枣、橘皮,而改用清茶的喝茶方式,也很可能和佛教修行中只能喝水而不能摄入食物的饮食习惯有关。另外,他还特别强调,喝茶所贵的是头三碗,不宜加水多次冲泡。这与其说是重视茶香,不如说和茶水中茶碱的浓度有关。
41.直到《茶经》完成不久后,茶叶市场迅速出现。当时最有名的茶市,莫过于饶州的浮梁,也就是今天江西景德镇市的浮梁县,当时的景德镇还只是浮梁下面的一个市镇。浮梁茶叶的知名度,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证:“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42.中原各地商人买卖的茶叶,有很大一部分也流入了周边地区。唐朝的外围还有吐蕃、党项等许多民族,他们毫无例外地都经历了从起初的对外扩张到后期生产乏力,进而向内坍塌的发展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一如既往地成了民众的精神选择。可以想见,茶叶的妙用也很快为他们所知。
43.由于茶马贸易的场所都在中国的北方或西北,为了节省茶叶的运输成本,唐朝政府也把茶园从赣东北、皖南,迁到了陕西、四川等地。
44.唐代人喜欢喝工夫茶,所以通透的越窑青瓷受到追捧,成为首屈一指的瓷界精品,把原本“类玉”的邢窑白瓷给比了下去。
到了宋代,喝茶方式有所转变。宋朝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茶膏,进行“斗茶”。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