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卫萍华洋之恋

华洋之恋

俞卫萍

1

临走的早晨,望着窗外绿色,望着远处的黄河,不舍地收拾着行李。一股翻涌着浪花的视频,出现在大群里,我忙问:这是哪里?有人回:天池。

离发车还有一点时间,不到五分钟我就跑上了山顶。平时没有一丝涟漪的天池——活了,池的北角涌着一朵浪花,池周的出水口细水流淌,我知道这是在给山脊补水,是在给绿洲输氧。天池担负着千亩山林的浇灌,建在山顶上形状漂亮,两头的小椭园,交集中间那个大椭园。边上围有一米多高的不锈钢护拦,起到了美观安全的作用。

天池浪花把各条小径上的人,迅速汇聚到了这里。这时,太阳从云雾里钻了出来,就着轻盈薄雾般的云彩挂在天空,衬着山顶的那些枝叶,等着给不舍离去的人做个背景。此时,太阳似一幅美丽的图画,不拒绝相机对着它。鲁锁印老师变幻着专业姿势,站、俯、屈、蹲忙个不停,庞全林老师合着太阳笑在画框里,更多的人没有闲着。

2

7月下旬随“奔流”学习,来到了桃花凹,即培训地华洋科技生态园。餐厅门口有棵桃树,结出的桃子不大,青青的带点红,密密咂咂地压弯了枝头,密密咂咂地掉了一地。我从餐厅出来,被那棵桃树吸引,第二天从地上拣起一个,发现它已失去了魅力,可也让我确认了它是红心离核桃。这棵树上的桃子,两手一瓣能一分为二,咬一口脆脆的,找回了三十多年前吃桃的感觉。

这种桃子熟透了也是青的,外表略带点暗暗的红,只有核是红色的,青肉与红核是分离的。忍不住将它发到了朋友圈,懂行的说是野生的桃,经过十几年栽培长成的。才想起这里是桃花凹,是冯华坚持了17年,才把荒山变为绿洲的华洋,这些野生的桃树,还没来得及重视。华洋的山是绿的,四季的花是美的,四季有果子在成熟,当下季节是美国杏李,客房里放着没断魂的(刚摘的果子)美国杏李。果子随着返回的学员,流上了巴士和小车,流去了各自远方的家。

3

来华洋这样面对面学习,还是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多的大作家,我非常虔诚地听课。在这一周的学习时间里,我的内心非常愉快。鲁奖得主乔叶老师主讲《认识照亮生活》从怎样认识我们的内心,怎样认识写作的道德,怎样认识虚构和怎样认识自由。为学员创作引导。茅奖得主李佩甫老师《把生命改造成文学作品》在文学里吃面包的人,在书本里过高级生活的人,在阅读中感受高贵和卑贱的人,把生活体验改造成文学作品的人。《生命册》,是李老师对自己创作最满意的作品。第十一章,是李老师车祸住院,三个月的生活感受。那感受是很前卫的切入点,看到一个个不同情况进来的病人,都汇成写作素材。胡玄老师、冯杰老师、李炳银老师、王剑冰老师……聆听大师们诙谐幽默的传道授业解惑,引来满堂的欢声笑语,每一堂课都给我们带来了庞大的知识信息。

我的同桌何夕,年轻漂亮的女学员,齐耳短发身材优美,思路敏捷口齿玲利。课堂交流时,她张嘴就来,只用了一句话:能不能留给女士一次机会,胜取话筒提问。学员发言时她也上了台,洋洋洒洒声音甜美不用发言稿。还有年轻的学员霍昊天、年长的庞全林老师的发言,都那么文思泉涌热情洋益。呵呵,真是一个人材云集的课堂。邢晶凌学员华洋有感,出诗作六题,李世琼学员喜欢散文,留《黛眉山》之作,还有更多的作品,都来自于课堂老师的感受,鲁锁印老师小诗四首等,诗是最早出现在奔流群里的,热情地歌颂着华洋,歌颂着为之努力付出的华洋人。走在穿过山间的小径,三五成群的讨论侃侃而谈,都离不开文学、离不开华洋人的开拓精神。

4

到达华洋的那一刻,觉得这是我久寻未遇的地方,肖龙老师发来一个定位,说他们已经在黄河了,没有见过黄河的我,望着青山里的母亲河,就想跑去亲亲它吻吻它。安顿完毕黑幕也快降临了,看黄河急切的心念丝毫没减,约上学员摸着黑、拍着摸糊的照片,丈量了到达黄河的距离。对着那片模糊的河床,心许明早再来,早晨的黄河一定更美。

天还没有亮,窗口树影在灰雾里揺曳,明白了经纬度不同与杭州,5点了天才露亮。放眼曲曲弯弯的小径上,开始有了红红绿绿的衣裳,手机相机结成了群。我下到房前那片怒放的月季花边,同伴也来到了,美国杏李在月季边招手,小鸟在枝头上轻轻地歌唱。清新的空气弥漫着山间,母亲河点燃了学员对它和生态园的迷恋,每天伴着不同的学员穿越不同的小径来到渡口,一路上闻着木槿花淡淡的清香,感受露珠落下滑过指尖的清凉。

一串串小枣结在它细长的枝条上,珍珠般地挂在小路的沿壁,两傍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花草。鲁锁印老师笑着说:你们撸一下那珠草,吻一吻是什么味道,我们忐忑地照着做了,结果是满手的清香。和丽丽吻着花香,小径上留下了我们的悠闲信步。黄河边的旗雕,是华洋人创业的精神乐园,空地上丽丽把那块红丝巾,丢得那么开心那么专注,丢出了母亲河畔的拥抱。

从废窑前走过,花香瓜垂滕叶起舞,青青黄黄的蔬菜生机盎然,布满了一片山间。渡口的小路汇合处,我喊出了高昂悠长的声音,把身体里的浊气换出去,一群人站在河岸上追着喊,最后变成了咯咯咯的笑声。和绚的风从左边吹来,又钻进了右边的黄河里,渡口能见度异常清晰,整个人都心清气爽。黄河干枯斑裂仰面朝天,那种触摸底部的想法油然而生,只是河坡实在陡峭,探知秘密的欲望在心底汹涌澎湃。

有人说我们不巧,遇到了黄河枯水期,我说是太巧了,见到了黄河宽敞的河底。平时五十米水深的底部,怎能有机会见到它,很多人用树枝做柺如愿下到河底,用脚踩着它的柔沙丈量着它的宽广。用眼睛去寻觅它浸润的奇石,用相机定格人在河床里的飞跃。在我们离开不久,冯华发来的照片里,河水复位到了平时,小浪底水库讯期蓄水了。

5

黄河涛涛源源流长,流经河南新安石井镇华洋段,每年都有小段时间的河床裸露。距华洋20公里的下游,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调好了水和水库里的沙,等待着讯期蓄水。华洋段河岸原是荒山,对黄河十分不利,要建设生态园保护黄河,要有实现梦想的领头人——冯华就是。人的不同是看他做了什么,这个看似平常人的汉子,17年来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打造了生态园保护了母亲河。

回首年,这里是荒山野岭,原中国海事服务中心主任郭洁平签订了这项荒山开发合同,中共党员冯华为了感恩回报家乡,毅然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优越条件,踏上了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要绿化这方土地,首先要有深爱这方土地的人,冯华就是这样的人,才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来,用到大山深处,用到这方土地。这十七年间多个日日夜夜,有了冯华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四季常青,四季有花果的世外桃源。17年来园区种植了余种,30万株苗木,籽播造林20余吨。绿化了山体固定了大量的泥沙,减少了黄土流入母亲河,下游的小浪底水库、悬河减轻了压力。如果说小浪底水库是治理黄河的重点工程,那么,华洋段的千亩荒山是治理黄河的重要工程。

谈先进事迹时,冯华总是将功劳归功于大家,郭洁平、赵明高以及刘瑞本等等。冯华太爱自己的专业,太爱自己的家乡,太爱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起初那几年,他站在山头,看着一棵棵嫩绿的树苗,心和母亲河一样奔腾,只想着赶快栽树,把山栽得满满的,然后补草植花盼着树苗长大。当他看着山一天天变绿,花一天天变美,果树一季季地成熟,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里,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6

小径上花枝招展的彩蝶飞舞,花园里果树热情露珠清凉,草木深情地打着招呼,心里情不自禁的快乐和舒爽。我吸着清新的空气吐故纳新,观看宁静的暗夜慢慢织上天空,揺揺椅上感受空气从身边流过,稀有的吠声消失了夏虫的啾啾。我缓缓地翻身舒展着肢体,黑暗里纱窗纳进新鲜空气,声音消失了耳鸣也没有了,这是喧嚣的城市无法给予的。

山顶、天池、小径、渡口或休息的房间,只要是一个人,我都会双目微闭,感受着清风拂面的惬意,不断地想着我要留下来。想留在这山中一草一木间,度过一段美好的日子。

作者简介

俞卫萍,女,浙江杭州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经济师,爱好文学,以散文为主,叙事、诗歌散见于《美术报》《浙江日报》《浙江老年报》《浙江家庭教育导报》《深圳晚报》《杭州园林古建》《浙江国际旅游报》等报刊杂志,年进入小小说网校学习,曾在《文学百花园》《文安文学》《群岛小小说》《当代小小说》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奔流》邮箱:benli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7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