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海口文学社请记住樊发稼先生的笑容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点击蓝字·   

看到这个消息,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有上海朋友传来确证的消息,我才相信,顿时难过得不能自已。是夜,翻开书柜里的影集和日记本,看到先生生前的照片,还有和先生交往的友情记录,一幕幕往事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和樊发稼先生是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中认识的。在九十年代中的一天,我在中国少年报社参加一个会议活动,遇到了我一直敬仰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先生。当先生知道我是上海人时,他微笑着作了自我介绍。这时我这才知道,原来先生出生地是在上海长江口的崇明岛,我们是同乡人。于是,我们从家乡的日新月异变化谈到儿童文学创作。他说:“我在少年报、广东儿童、小博士等报刊上经常看到过你写的文章。”那天,我听他谈童年时代在崇明岛上的艰苦生活,谈他创作的作品与故乡的关系,很是投缘。

  从那以后,我和先生的交往开始多起来了。后来,在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时候,他还和上海著名作家任溶溶先生一起当了我的介绍人。所以我们之间既是老乡关系,又是忘年交的好朋友!从我和他认识以后,我们每年逢年过节都会通电话,谈论的话题依然离不开文学创作,每一次总是得到他暖人心的肯定和鼓励。有时,他在外面出差途经上海,我们总会创造条件见见面。在我去北京参加有关会议的时候,也总是和他相约见面,除非他在外面出差。

在与樊发稼先生的交流中,我略知了他的人生经历。先生出生于年我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那时,崇明岛和我所在的宝山故乡一样同属江苏省,在年又同时划归上海市管辖。崇明岛因地处长江口,又被称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岛。

  樊发稼从小很聪明。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在太仓浏河一带农村学校教书,由于交通不便,一年中回家次数不多。他从小跟着种地的母亲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日子。那时村里读书人不多,爷爷从小念过几年私塾,被誉为村里的文化人。

  那时,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在上海和江苏工作,由于交通和通讯联络不便,村里人大多通过写信与外界联系。爷爷心地善良,常为村里那些不识字的邻居和村人代为写信,有求必应,从不收钱、收礼。有一次,爷爷帮村里一位老奶奶代写一封信,那奶奶为表谢意,专门送来一小篮子鸡蛋。爷爷坚决不要,但老奶奶放下篮子就走了。爷爷立即把樊发稼叫到身边,让他把鸡蛋送回老奶奶家。樊发稼拎着鸡蛋篮一口气来到老奶奶家,把篮子放在了老奶奶家的桌上,就一溜烟似的走了。爷爷为村民义务办事,在樊发稼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从小开始要做好人的种子。

  在樊发稼六岁时,他就跟爷爷学算盘、读和背诵《论语》中的许多文章。还读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书。由于父亲在江苏教书,相隔了一条长江,所以家中有了什么事情,母亲就让他学着给父亲写信。他也乐意。由于字识得不是很多,所以常常会在信中出现错字和文句不通的情况,被爷爷看到了就生气地批评他,说他是“白字先生”。从此,樊发稼暗暗立下誓言,要把作文写好,不能写错别字。

  此事发生后,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从小有志向,很高兴地给他寄来了《楷模作文》《高小国语课本》等其他一些书。樊发稼看到这些书就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在煤油灯下阅读,看到好的故事情节,还用心熟练背诵,有时在睡梦中也会突然发出朗朗读书声,把母亲也闹醒了。

  那时,偏僻的海岛上也有琵琶艺人,崇明岛上的艺人喜欢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艺人们弹弹说说,兴致一来唱上几句,很有意思。一天,樊发稼在上学时,途经一家小茶馆的时候,听到里面有弹唱的声音,走近挨上木窗口一看,原来是一位艺人正弹着琵琶在说《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板坡救阿斗的故事,樊发稼听得入迷了。从这后,他经常在上学和放学时来到茶馆的木窗口边听,还听《水浒传》《杨家将》等故事。在窗外听得入神,好多次忘了上课的时间。这事被老师知道了,曾当着学生的面用戒尺在他的手心上打了好几次,但他常常我行我素。由于他学习成绩好,后来老师也原谅了他,叮咛他不迟到不早退。可以这么说,在小学读书那段时间,他从茶馆艺人那里,听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和其它文学经典历史故事,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也许那时,文学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萌芽。

  童年的乡间生活,孕育了他许多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读书期间,农村孩子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还要帮助家里养蚕。他总是喜欢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用身体散发的暖和热量去孵“蚕籽儿”。把年前蛾儿们产纸上的比芝麻粒儿还小的卵用手纸包着,放在空着的火柴盒内,然后放到贴近胸口的内衣袋里,让身上的温度为这些小生命出世加暖。他常常把自己心跳的声音当作孵化蚕儿的摇篮曲,就连晚上睡觉时,也会把火柴盒放在枕边陪着,惟恐它们挨冻。经过几天的暖孵,小蚕卵很快成了小蚂蚁似的幼蚕,他就把它们放在大的纸盒子里,再爬到村口路边的桑树上采来鲜嫩的桑叶,盖在小蚂蚁似的蚕宝宝上面。小蚕宝宝们蠕动着身子,小脑壳一仰一仰的就会爬在桑叶上觅食,然后开始长大。他经常说:农村年少时的生活,组合起来,就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

  小学毕业后,樊发稼考入了崇明中学,该校是海岛上的“最高学府”,师资队伍较强,教学质量上乘。在中学,他各门功课都好,尤其偏爱语文,对作文特别感兴趣。在他的印象中,他对教他语文的二位老师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是徐辅周,虽然那时已经年近花甲,但学识渊博。老先生上课的特点是不局限于课本,而是重其“情节”、“人物”的特点进行讲解,还旁征博引地进行阐释,犹如艺人说书一样,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享受语文知识带来的欢愉。在徐老师的熏陶下,樊发稼对作文的兴趣日益浓厚。一有空闲他就走进学校图书馆,开始接触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文学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写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点赞,作文簿上的美句常被老师在课上读出来。

  另一位语文先生叫刘锡荣,当时只有30多岁,年轻有为。由于年轻,年龄上没有代沟,平常喜欢和学生一起活动,对待学生如亲弟妹,很平易近人。刘先生常常帮助作文成绩较好、酷爱文学的同学开“小灶”作指导,还专门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那时,樊发稼专门备了一个小簿本,把先生上课讲的和自己在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和喜欢的佳句、成语格言、诗词歌赋等抄录下来,并在作文时加以应用。这样的努力,终于有了好成绩,他的整篇作文多次被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当众朗读,还被展览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成为他心中的荣耀。

  年,樊发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从崇明海岛走向上海市区,这不仅仅是他的光荣,而且还是乡人们的光荣,因为那时农家孩子到上海上大学是不容易的。所以樊发稼在读大学时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就是体育和活动也不放松。那时的他,身材比较瘦小,但由于长在海岛,从小练就了步行和奔跑的素质。所以在大学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他一举突破了大家都认为能夺冠的一些高个子学生,以他的爆发速力在田径角逐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还荣获了大学“劳卫制奖章”,令许多高头大马的同学敬慕不已。

  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大学的图书馆书多面广,他捧读着喜欢的书,看得如痴如醉。一天,他忽然看到了上海出版的一本《少年文艺》。他前前后后翻看了以后,觉得许多故事和诗歌都围绕少年生活而写,有些小说中的情节几乎和自己的少年生活相似。他想,这些文章自己努力一下也能写下来。于是,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生活,他和班里同学一起谈志向和学习生活的情景,便喜不自禁地连夜写了一首诗《咱们是一群年轻的初中毕业生》。第二天早上,他把文稿带进附近的邮电局,买了信封,写上了邮发地址,寄给了《少年文艺》编辑部。这是他人生中尝试写的第一首发往杂志社的诗。稿寄出后,他就一直等着,看自己的文章能否够格在《少年文艺》上发表。

  那是年6月,一位同班同学在门卫看到了《少年文艺》杂志社寄给樊发稼的厚厚的一封信,立即把消息告诉了他。樊发稼立即奔到门卫室,拆开了信封。喜从天降,他的作品竟然被杂志社编辑相中发表了。天啊!樊发稼欣喜若狂地手捧《少年文艺》看了又看,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茅盾、王若望、贺宜等名家的名字排列在一起时,他高兴得竟然流出了眼泪。尽管这是一首诗,杂志社寄给他11元稿费。在五十年代,能够有这样的稿费,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伙食费。樊发稼用5元钱买了一块布料,花去1元钱在成衣店做了一身蓝布青年装,余下5元钱就寄给在海岛的母亲。那一天,樊发稼母亲病着躺在床上,听到邮递员的喊声,下床走出门口。当她看到樊发稼将所得的稿费寄给她时,当她从投递员手中接过汇款单的那一瞬间,病中的母亲竟然病都痊愈了。她逢人就说:“我的儿子在上海赚到钱啦!”此事是后来村里人告诉他的。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樊发稼决定要走自己的写作道路,长大了要当一个真正的作家!

  由于他的认真和创作上有成绩,年,他被吸收到上海青年文学创作组学习。在学习班,他和一些业余作者一起,得到了上海著名诗人芦芒、沙金等的面授指导。在学习班里,作家们谈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道理,这对于樊发稼来说是如鱼得水。他不仅认真听,还认真记录了满满一大本子。同学们知道樊发稼参加了写作培训,都唤他为“樊作家”。

  樊发稼清楚记得,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写的许多儿童诗中,有不少是诗就是他童年乡间生活的实录、白描。由于从小生活实践活动多,一动笔写,就像录音机和录像机在他眼前播放一样。童年时代,他所看到的小河,野花,蝴蝶,画眉鸟,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水里的鱼儿……和小伙伴们一路玩耍,在小水沟里摸螃蟹、钓虾;捉迷藏,夏游泳;冬天堆雪人,在河面上溜冰等等。乡间的生活装进了他的脑海里,童年世界成为他写诗的精彩。例如,他写的一首诗《春天里》:崇明岛的春天,老是细雨绵绵,下个不停,将平坦的乡下小路酿成一片烂泥巴。脚踏母亲亲手做的油布面钉鞋,深一脚、浅一脚……油菜花被太阳镀金,绿柳照着水池的镜子,榆树枝头的鸟儿欢唱……等等,充满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北京国务院部门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秘书。后来又在管理部担任副处长,那时他才43岁。业余时间,他坚守文学创作阵地不停歇,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他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调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单位工作。

  这样的日子终于来到。年,经国务院批准,建院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向全社会招贤。此时,正值单位领导找他谈心,有意让他当局长。但是,始终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樊发稼决定“弃官从文”。他毅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了名。这一年,四十三岁的樊发稼考进了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儿童文学。在文学研究所时,单位领导见他工作干得好,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副所长,但都被他婉言谢辞了。

  从此,他在文学研究所一干就是几十年,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许多人都说:樊发稼先生了不起,他是懂得抓住生命中最钟情的文学这一件事,心无旁骛地一路走下来,终于心想事成,在文学上获得累累硕果。

  樊发稼先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懂得感恩的人。这是先生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养成的好习惯,是他人生的美德。他曾经告诉过我的几件事情,至今仍然十分清晰。

  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在野外游玩后回村,在经过一座小木桥时不慎滑落掉在水中,同行的伙伴赶忙呼喊救人,一位路过的伯伯立即跳下河中,把在水中挣扎的樊发稼用双手托举出河面,抱上岸进行吐水施救,经过这位好心人的抢救,樊发稼才得以活下来。但在情急之下,不知道这位救命恩人的伯伯姓名,这件事情一直被樊发稼记在心上。长大后他多次寻找无果,这样过了若干好多年后,他才终于打听到这位伯伯的音信。原来这位伯伯不是附近村子里的人,距离救他的河道有十多里路。就在伯伯下河救他的那天,他家的孩子得了急病,急着要赶到镇子去请医生上门。在途经河道时,这位伯伯听到呼唤声就赶了过来。可因为救樊发稼,耽搁了孩子的抢救时间。樊发稼获救了,而他自己的孩子因失去救助时间死去。没过几年,这位伯伯也在贫病交加中离去……几十年来,樊发稼一想起童年的这一幕,就会感谢这位不留姓名的伯伯,是他给了樊发稼第二次生命,这也成为他创作中的一个素材。

  樊发稼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作家。还记得樊发稼毕业调配到北京工作时,一年后回到崇明,母亲一见他就紧紧抱住说:心肝宝物你终于回来了,姆妈日夜想你啊!”母子深情在他的脑海里特别深刻,一想起来,头脑里就像电影一样翻滚,滔滔不息,他后来写的诗《年夜饭和孩子》就是以这事情为素材的。

  他常对我说:他从年青到老睡觉时总喜欢做梦,最喜欢在梦里写诗,梦中带给他许多灵感,醒来了他就把童年在故乡的事记下来,成为一首首他要写和发表的诗,他信奉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就在樊发稼退休那年,他在北京的寓所突然梦见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仍然像以前一样,在农田里割野菜,还挑着筐子上街去卖……醒来,他自然想起母亲已经离世多年了,在故乡的崇明岛上,还有母亲的一块坟茔。于是,回忆的幕布在樊发稼眼前拉开。她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子,一共生下9个孩子,但由于生活贫困和海岛上缺医少药,生病逝去和离散的就有5个;两个是病故、两个是送人;一个在河畔玩耍不幸淹死的。最后只剩兄妹四人。他一直记住母亲对他说过的话:他生下的时候母亲突然没奶了,全靠母亲用粥的米汤喂养长大,所以长得不像哥哥那样看上去高和健壮。但不管怎样,他从骨子里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他清楚记得,勤劳的母亲为了让兄弟姐妹冬天穿得和暖,白天下地后还要在夜里坐在煤油灯下的织布机前织布。那时家里所有的被子、床单都是母亲所织的土布制作而成,每年过春节,母亲总要为他们兄弟姐妹做新衣服,而衣服的布料就是用母亲亲手织出的土布缝制的。他曾经十分形象地写过母亲织布的文:织布机发出的悦耳声,成为我甘甜的安眠曲。我是听着这样的音乐睡着的。长大了,它就酿成了我写的一首首童诗,如诗歌《春妈妈》,就是那时在回忆妈妈的过程中酝酿而成……

  樊发稼是个孝子。他常说,搞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如果没有爱心,搞荒诞的作品,那是不可取的。爱心是作家的本色。在他梦见母亲之后,他每天坐立不安,一心想着要赶紧回老家看看,去为忙碌了一辈子的母亲扫墓。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于是就利用假期回到了远离已久的家乡崇明岛,见到了哥哥、弟弟和妹妹。当他又一次来到母亲坟前祭扫时,他跪在那儿那里嚎啕大哭:“妈啊,儿子来看你了!”

  樊发稼先生十分关心文友们的成长。他是一个讲尊严和仗义的人。十多年前,他惊悉一位文友在响应国家号召、为希望工程做好事的活动中含冤负屈。他知道后,就立即进行了调查,还亲自找到四川省巴中市全国优秀辅导员陈家富老师,面对面了解事实真相。当他把事情调查明确之后说:响应国家号召争做好事应当提倡,关怀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事情,应当大力发扬,如果那样谁还敢做好事?他举例说,做好事的人身上大多具有蜜蜂精神。蜜蜂嗡嗡唱着歌,不怕路远采蜜传粉,对养蜂人来说是收获了蜂蜜;对农民们来说,经过传粉后的庄稼能够确保丰收,两全其美。但必须指出,蜜蜂在采花粉过程中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踩在花蕊上。这难道就可以否定蜜蜂的功劳吗?说得入木三分。他说:我一定要向有关方面反映!他的无私和关爱的精神彰显了对文友的真挚之爱。

  樊发稼曾告诉我:在他的第一本《儿童文学的春天》评论集出版之际,冰心大师曾专门为他题写书名,并且叮咛他要爱孩子们,爱世上的一切好人,为儿童文学开创新目标。所以他对我说:冰心的话带着嘱托,他理应努力做好。樊发稼在岗位上,对老一辈作家和年轻的文学作者们也非常尊重和关心。他走到哪里,都会以身作则,告诉年轻人,有了成绩勿骄傲,有了困难向前冲。强调:一定要尊重前辈、尊重文友。他说,我们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上一路走来的,儿童文学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是属于一代代作家们的。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火炬传到我们手中,就要认真接力!

  年,我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自选集十卷本,计万字,这是我在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中选出来的。先生和原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缪力女士专门为自选集写了序言,在书出版过程中,先生帮我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为我题写书名,留下了珍贵墨宝。

  书出版后,先生和缪力女士还决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自选集首发式和研讨会。能够走进中国文坛最高殿堂开首发式,令我兴奋得几天都没有睡好。由于我人在上海,召开首发式的筹办工作就落在了先生和缪力女士身上。那时,先生已八十高龄了,他和原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缪力一起,为我召开首发研讨会奔忙,整整一个多星期。

  在召开首发式前二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全国优秀辅导员柴前胜、全国优秀模范教师杨希木等,还有我的文学徒弟、学生冯云香、燕红妹等,还有参加首发式的文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北京。热心的樊先生不但为我订好了在他住处附近的招待所住宿房间,就连吃饭的地方也帮助联系好了。

  年1月18日,这个日子也是樊发稼先生和缪力女士为我选择的,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会议准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在京的各大媒体都光临。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善达网、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公益时报、中国社会报、作家通讯、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社等记者和编辑到场采访,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高洪波因有事特发来贺信。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束沛德、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国学大师李荣胜、文艺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吴泰昌、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社长林子云、中国和平出版社副总编李金本,中国中学生报主编杜立等出席,会议安排得井井有条。这里必须说一下,除了缪力老师的大力支持联络外,樊发稼先生和缪力一起互动商量,他付出了很多时间,功不可没。

  先生常说:文学是在鼓励和评论中走出来的,心底无私,自然就会仗义执言。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研讨会上,各位著名老作家和老领导纷纷发言,我的学生冯云香也代表全国各地文友发了言,来自贫困地区的教师代表杨希木、全国优秀辅导员柴前胜等都作了专题发言。他们的发言是对我文学创作的鼓励和鞭策,为我以后的创作积聚了新的力量。樊发稼先生不遗余力地推荐,让大家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夸耀我在文学创作上是多面手,成人、儿童两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都会写,题材内容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夸我品德高尚,为人豪爽,乐善好施,自觉以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为自己的天职……彰显了他的“樊氏”发言风格。当我听到先生说的这段话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因为我知道,文学创作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种别样的鼓励!

  会上,我当众宣布:向国内甘肃、四川、河北、安徽、江西、吉林、海南、湖南八个省市的贫困县以上的图书馆赠送自选集六百套。还向故乡上海高校和各区图书馆捐赠。其实,我的这一发言,也是先生和缪力为我设计的。

  会议结束,国内30多家媒体报导了首发式和研讨会后,先生开心地说:首发式开得很成功,得到这么多的媒体认可,这是文学的骄傲!就在我返沪的前一天上午,我去樊发稼先生的住处告别,谁知当我准备敲门时,他穿着红色的羽绒服打开了门,他知道我要返沪,是准备来旅馆送我的。

  他拉着我的手,微笑着走进了他的书房。他的电脑旁边堆满了书,原来他正在编辑他的一套儿童文学丛书。在聊谈中知道,他为了我的首发式诸事,放下了自己的事情,把我的事情放在了首位。这种想他人所想,为他人办事胜过自己的事的高尚精神,让我感动得情不自禁流泪。先生的为人和人品真的令人敬佩。

  先生看到了,笑着说,我们是老乡,又是朋友,我为你做这点事情是应当的,文学人能够把自己的书捧进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文学的骄傲。说着,他鼓励我继续前进,努力创作,希望再一次能看到我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

  首发式之后,我和先生保持着长时间的书信往来。信中,我们在坦诚的交流中谈文学创作,夸我的五个徒弟走进了省市级作家协会,并表示祝贺。他的鼓励使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先生为人和美好的修养。

  这些年来,我通过有关报刊媒体,进一步了解樊先生的创作经历和辉煌的成果。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始终信奉着冰心大师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他创作和出版了五十多种文论集、作品集,出版的有《儿童文学的春天》等8本评论集和《春雨的悄悄话》等40多本作品集。选集有《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作品选》、《樊发稼童话》、《樊发稼儿歌》、《樊发稼寓言集》、《兰兰历险记--樊发稼儿童诗选》、《樊发稼幼儿诗选》、《书香芬芳--樊发稼书评集》等。主编、选编《新时期儿童文学名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小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卷》等论文集、作品集、文学丛书20多种。论著和作品多次获全国奖。其中《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因“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及评论,三者兼备成就斐然”,《春雨的悄悄话》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樊发稼作品选》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将军和跳蚤》获第二届金骆驼奖;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主编、选编文学著述40多种,并获得冰心图书奖。曾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年其小传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词典》。除创作外,他还担任了许多社会兼职,他先后任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先生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祖国的儿童文学文学健康成长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令人钦敬。

  当我赞赏他取得的成功时,他说:我永远是一位崇明岛上的村童,我要把自己的笔变得物有所值。先生年过八旬,笔耕不辍,奋斗不已,令人敬佩。每到逢年过节,我们总要互通电话,或发   年10月16日,先生在北京告发我短信,告诉我他去了上海刚返北京,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通知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怕麻烦别人。他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也曾经这样告诉我。

  年10月1日,我发他   现在,先生走了,走进了天国另一个地方。先生为热爱的儿童文学事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儿童文学和寓言文学界的重大损失。樊发稼先生,您安息吧!天堂依然留有您的文学讲堂,您一路走好!

摄影/闲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7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