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省法不轻传中医ldquo把脉r

导读: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一、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二、力度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三、粗细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四、快慢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五、停跳,很危险!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1.有规律的停跳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2.无规律的停跳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3.无规律+变速停跳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别当真。想深入学习中医把脉的朋友,这里有一些参考书目,大家可以自行学习。还有其他问题?评论告诉我吧。

滑脉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涩脉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虚脉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实脉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濡脉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弱脉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紧脉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缓脉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弦脉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促脉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结脉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代脉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革脉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牢脉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芤脉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伏脉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说起太素脉,从古至今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人也很好奇。

如此高深的脉法是不是特别难学?

而太素脉是否又如传言那般神奇?

学习太素脉又需要什么基础?

......

一个一个的问题,

带着N种问题,只要您来,

毕研省老师将揭秘太素脉的前世今生与传统脉诊、中国国学。

了解太素脉,认知太素脉,不再雾里看花。

第一天上午:传统国学文化与中医;道教蕴含的防未病与治未病。

下午:儒释道-回归尘世与良知;脉法与脉诊实操。第二天上午:脉法与脉诊实操。下午:太素脉法。第三天上午:太素脉法与太素脉诊实操。下午:赠送:易经生八卦、八卦生八方(中医经方)、八方(中医经方)推六十四方(中医经方)等。

毕研省老师一一为您开启太素脉法!

毕研省老师祖传中医,师承其父--毕宪林老师(圣惠堂第五传承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华中医药联合会针灸分会副会长);

毕研省老师把传统中医的脉诊法与道医太素脉法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脉诊法。

毕研省的太素脉法将告诉你很多!很多!!很多!!!

毕研省老师简介

毕研省,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主治医师,菏泽圣惠堂第六代传承人,师承山东省名老中医程洪顺先生,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医论文两篇,省级中医论文三篇,学术著作一部。受祖辈影响,自幼精晓伤寒内经,重视诊断,尤精脉诊,对运用太素脉法诊治疑难病症有较深体会与丰富经验。擅长脾胃病,肝胆病,失眠,抑郁,心脑血管等内科,妇科,儿科各类疑难杂症。从业20余年来,秉承祖训师训,化解百姓疾苦,诊治患者遍及各地,曾治愈数十例癌症、肿瘤、不孕不育患者。

 脉诊与太素脉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太素脉是一种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判断人的病理,命理,身体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古代还通过太素脉来预言人的贵贱,吉凶,祸福,又称“神仙脉”。太素脉是由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经隐者秘授,反复实践整理得以流传。

目前太素脉多为病例脉

脉是人体唯一能触到体内血脉流动的地方,脉能真实的反映人体内的经络脏腑的运动变化与转化。

太素脉的原理:人手上有寸关尺,左手代表着心肝肾、右手代表三焦脾肺,因为它们都是有各自的五行属性的,所以左手就是火木水,右后就是金土火。当某一个位置出现某个五行的时候,就相当于两个五行相加临,此时一方面可以谈病症,也可以谈灾福。

如:把脉的时候,见寸上见浮脉,左手寸为火,浮五行也是火,火加火。可以判断其人性格做事轻狂、急燥,更主刑狱灾殃;

尺见实脉,左手尺为肾水宫,实脉为火,火临水,喜音律,分贪花恋酒,家财渐渐败落,淫邪丧此身之脉象。

目前太素脉多为病例脉,通过学习脉法可以快速诊断出颈椎,腰椎引起疼痛的定位,定性,以及各种妇科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后遗症的预后及并发症的预防。

1、研修费每人特别优惠价每人元,食宿可协助安排,费用自理。

2、研修地点及乘车路线在开班前一周由书面形式通知各位学员。

毕研省|上半身胖,脾胃不好!下半身胖,肝胆不好!怎么改善?看这里

毕研省|舌诊身体不同部位上火的表现,判断方法

毕研省|玉米须太厉害了!膝盖痛、滑膜炎、积液都悄悄溜走了!

毕研省|看这个部位,就知道你是脾气虚、肝火旺还是肾气不足

毕研省

话说中医之道,诊病是要注意什么?

毕研省——湿气重!三个方法教你一次通通排光

毕研省

湿病”还需“湿药”医

毕研省——治疗乳房纤维腺瘤医案

毕研省——口臭秘方

毕研省——三分钟治好胃痛

毕研省——鼻炎秘方

毕研省-古方|金锁固精丸:收敛固精之妙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5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