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索中草药可以治病的秘密

中医作为华夏民族的国粹,传承使用历史已超过千年,为华夏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其中药物治疗作为临床应用范围广,效果显著的特点,为医师手中的利器,行走在人类抗病驱邪的一线。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运用八纲辩证法(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准确清晰的判断病症、病因,从而对症下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驱赶病邪于体外,提升人体的正气,恢复人体健康。

上千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口口相传或经典记载传承的方式,对中药的使用总结了几个特性,以便后世熟练运用其中的智慧,做到药到病除,造福百姓。

一、中药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品种意味着其先天拥有能量差异,不同产地意味着其吸收的天地精华的能量差异。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不仅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而且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二、中药的采集时节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且采集的当下天地所蕴含的阴阳能量不尽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三、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四、药性理论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有毒无毒、严谨配伍等。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它因本身所含能量属性有阴阳偏性,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调和人体阴阳盛衰,从而治愈疾病。

对于虚证、寒证的患者,用温热性的中药补益疗效比较显著。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的作用,如附子、干姜、桂枝、紫苏、当归、川芎、陈皮、菖蒲等均属温热性的药物。

根据凉者温之、热者寒之的中医治疗原则,对于热病阴伤的患者,用寒凉性的药物进行清热、滋阴一般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寒凉性药物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的作用,如黄芩、板蓝根、桑叶、菊花、石膏、知母、丹皮、石决明、钩藤等均属于寒凉性药物。

除了寒、凉、温、热四性以外,尚有一些中药,药性平和,四性不明显,对于寒证、热证都可应用,这类中药称为平性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亦有微凉、微温之分,实质上仍属于四性的范围。平性中药有枸杞子(微温)、灵芝、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甘草、鸡内金、酸枣仁等。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备不同的能量倾向。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止汗、止咳、止泻、固精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泻痢、遗精、遗尿等证。过则伤胃、脾。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过则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苦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辛味药大多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过量服用则会耗气伤阴。

咸味药大多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过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药物归经

常说的“五行配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代表五种味道入不同的经脉,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与机体因素即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5、毒性说明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6、严谨配伍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药物治疗效果有多快多好,同样杀人速度也可以多快多猛,身为医者或者老百姓平时的食疗养生,我们应该熟知药物的基本药性,可读《神农本草经》,深刻感悟大医们倡导的药物使用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唯有使用道地的药材,科学的配伍,正确的煎煮服用,方可助人养身保全。

原创不易,小爱赞赏,大爱转发,传播正道!                







































白癜风吃什么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4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