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到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这是本功区别于其他气功的根本之点,也是它有特殊养生功效的原因所在。所以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总之,本书所介绍的十三步功法都是较为实用的,它是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养生健身的法宝。经过刻苦修炼,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道家养生功的创始人是老子,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元代丘处机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我父亲牛金宝。我学龙门功法于父亲。在父亲的熏陶下我自幼喜武乐道。从50年代起,父亲逐步传给找一些实用的功法,如收炁、收精、固精关门等。年我正式拜父亲为师,父赐我道号妙成子,从此正式成为千峰先天派的门人。在学习道功的同时,我还学习多种内家拳。50年代先后从名家杨凤翔老师学习朱砂掌和岳氏连拳,从李天骥、孙剑云老师学习太极、形意、八卦拳。年我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武术对抗赛,获次轻量级太极推手金牌和太极拳考核最高分,为北京市填了这个项目的空白。—年任北京太极推手队总教练。所教学生在全图对抗赛中曾获八枚金牌、五枚银牌和三枚铜牌。两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队。太极拳方面的收获也促进了我的道家功的进步,二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年以来我先后在广州、香港、澳门以及瑞典、丹麦等地传授武术及道功,年在广州成立形意拳会,在广东省成立千峰普恩全丹功专业委员会,以传武授功为业。应弟子和道功爱好者的需要,我根据先父的传授和自己几十年的修炼体会编成本书,希望它能对道功学习者起点指导的作用,并给他们的身体带来切实的好处。能如此,我也就可以自慰了。本书力求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来编写,将历代秘而不传的道家养生功法公诸于世,并力图做到深入浅出,用较浅显的词语说明古老的秘诀,有的地方用语言表达不尽的,只好待有机会用口传身授来弥补。
本书由我的徒弟林帅(号先慧子)协助整理而成。由于我师徒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及广大道功爱好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源流概述
一、养生功的滥觞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龙马负图、伏羲观象画卦时代。据传,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成先天八卦,后来经周文王将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说是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远在六合之外,近于一身之中。在《周易》和《黄帝内经》两书中对八卦和生命运动及祛病养生的原理有更为详尽的叙述。我们的祖先运用这些理论,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祛病强身延寿的、行之有效的养生功法。但这套功法在奴隶制社会一直被统治者所占有,成为秘而不传并为少数人所掌握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普及。
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教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周公之礼,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都着重阐述孔门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则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把握思维,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这有益于心身的健康。诸如“仁”、“中”、“诚”、“理”、“性”都是孔门正心修身的核心,也是古圣先贤独觉之处。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养生之道无他,就是懂得“收放心”,这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儒家的养生之道是与其治世之道合二为一的。道教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庄子的《南华经》、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道教正统的《丹经道书》,无不以《道德经》为依据来阐述发扬个人的养生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又称“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释家即佛教,西汉年代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佛家也自有一套养生之道。自古以来儒、释、道名为三家,其养生之道则互有传授,互相吸收。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这些养生功法被披上神秘色彩,说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测。加上一些江湖术士的渲染,竞成了成仙升天,长生不死的法术。不过,养生功法虽没有术士们说的那样神秘,但确有其难于理解和神奇之处。如果得到真传而又按照要求进行研习,持之以恒,定能使身体转弱为强,甚至返老还童,安度百岁亦非虚言。
二、道家养生功的源流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为道家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相传老子传道于金母,金母传于白云,白云传于王玄甫。另一说:老子传于王玄甫。王玄甫又名王少阳(另一说是李凝阳,即李铁拐),东华帝君,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遂隐于昆嵛山烟霞洞,修养性命。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又名汉钟离,咸阳人。全真道尊为正阳帝君,是北五祖之一。后将全套道家养生功法秘诀传于辽进士刘操即刘海蟾、唐进士吕喦即吕洞宾。刘海蟾又名刘操,字昭远,北京宛平县人,为辽进士。后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遇正阳帝君度化,遂弃官而去,隐于华山、终南山。后将养生功法传于张伯端。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浙江天台人。自幼聪慧,少中进士。精通三教经典,及医卜、战阵、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师事刘海蟾,并得刘海蟾传授周天火候、大丹秘诀养生功法。为正一派创始人,南五祖的初祖,著有《悟真篇》流传于世。后将金丹秘诀传于石泰。
石泰,字得之,号杏林,江苏常州人。精于医理,常以医药救人,不受其谢,惟愿植一杏树,久遂成林,故人称石杏林。后得张伯端授金丹秘诀,成为南五祖第二代。著有《还元篇》流传于世。下传薛道光。薛道光,字太源,又名式,四川阆中人。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后转为道士。喜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五年得石杏林传授金丹秘诀,成为南五祖第三代。著有《还丹复命篇》、《丹髓歌》流传于世。下传陈楠。陈楠,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人。以盘栊箍桶为业。后得薛道光传授金丹秘诀。常捻土疗病,故人送外号陈泥丸。后归隐罗浮山,为南五祖第四代,著有《翠虚篇》流传于世。下传白玉蟾。白玉蟾,南宋道士,又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海南岛琼山人。12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更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亡命于武夷,改装道士,浪游华南各地。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为南五祖第五代。以上是道家正一派,又称紫阳派之南五祖。吕喦,字洞宾,号纯阳子,又称孚佑帝君,自称回道人,籍贯京兆,一说是河中府永乐县人。传说唐懿宗咸通三年64岁进士及第。后游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乃授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痴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对北宋的道教发展影响甚大。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又相传为人仙之一。传说其化身将大丹秘诀传于王重阳。王重阳,金代道士,全真派创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改名得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威阳人。出身豪门,应武举,中甲科。遇仙人吕洞宾,传以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云游终南山一带。金世宗大定元年,在南时村穴居,名其穴为“活死人墓”。后往山东昆嵛山(在今山东牟平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师事之,题其庵名曰“全真”,凡从其学者都是全真道士。继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传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倡全神炼炁、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书传于世。其弟子马钰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后世称为北七真,又各立门派。马丹阳(-),原名仆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弱冠能诗。擅针灸疗法,有马丹阳神针八法之称。金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马丹阳与妻孙不二师事之。王重阳见其夫妇求道心诚,遂将内丹秘诀传于二人。马丹阳立遇仙派,孙不二立清净派。马丹阳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孙不二著有《不二元君法语》,流传于世。二人同为北七真之一。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山东掖县人。少为屠户,金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后立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流传于世。谭处端,原名玉,号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人。传说身体瘫痪,针药无效,闻重阳自终南山来,扶杖往谒,欲求治疗之法。重阳闭门不纳,乃坚守终夕。其门忽然自开,重阳大悦,以为是“仙缘”所契,乃召之同衾而眠。次日清晨下床,旧疾遂愈。因乞侍左右,终身不退。重阳以仙术相授。后立南无派,为北七真之一。又传谭平常爱书“龟蛇”二字,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时人争相收藏,视为珍品。著有《云水集》传于世。王处一,号玉阳,又号华阳子,山东宁海人。师事王重阳,居昆嵛山烟霞洞修炼,为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金章宗召见,问其何以能前知?答曰:镜明能鉴物,此自己灵明之妙耳。著有《云光集》、《清真集》传于世。为北七真之一。
郝大通,自称太古道人,号大通,又号广宁子,宁海人。明周易,善卜筮。后从王重阳学道,为全真华山派创立者。世称“广宁真人”。为北七真之一。著有《太古集》、《太易图》等传于世。
三、道教龙门派本支的传承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创始人。山东登州栖霞县人。19岁在宁海昆嵛山出家,拜王重阳为师。后在陇州龙门山隐居修道,创立龙门派。元太祖十四年遭使召之,翌年应召与弟子尹志平、宋德芳、赵抱元、李志常等18人同往西域雪山。太祖问治世之方,丘祖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赐号“神仙”,爵“大宗师”,命其掌管全国道教。常住北京白云观,坐化后遗体留白云观处顺堂。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传于世。后将“金丹秘诀”、“周天火符”、“道戒衣钵”等传于弟子赵抱元。并立40字作为接续龙门后裔的辈序。后又续60字,共为代。前40字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夷衍自宁”。后60字为:“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实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继仙号,三界都是亲。”龙门首代祖师赵抱元,又名虚静,号道坚。前曾随师云游,后住白云观。丘祖亲派其当家,白云观祖先堂留有其大幅画像。后来赵将“性命双修全诀全法”、“道戒衣钵”传于张碧芝。二代祖师张碧芝,道号德纯。在白云观当家,祖先堂有其大幅画像。后将“道戒衣钵”与“性命双修功法”传于陈冲夷。三代祖师陈冲夷,道号通微。在白云观当家,祖先堂有其大幅画像。后将“道戒衣钵”与“性命双修功法”传于周大拙。四代祖师周大拙,道号玄朴。在白云观当家,祖先堂有其大幅画像。周祖将“道戒衣钵”传于张静定当家,自己外出云游(据传说白云观各代当家都是明传道戒衣钵,暗传性命双修功法。对于周祖传张静定一事,实非庙外人所知,更不能妄言)。后入西蜀碧阳洞修炼。有张虎皮者,为当时名医。一天来洞拜访,谈道数日夜。周祖见其心诚,遂收为弟子,赐号静虚。数年后周祖对张静虚说:“庙外我只度尔一人,子速下山度人接续龙门命脉。”从此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开始传于庙外,后成庙外教外秘传。五代祖师张静虚,奉师命下山度道,因常带虎皮为座,故世人皆称虎皮坐张真人。张真人走遍数省没遇见一个真心学道之人。明嘉靖帝闻知张真人有长生之术,便遣使强请求道。张真人见其非是真心学道,便假称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竟至三请四不传。嘉靖帝恼羞成怒,将张真人问罪发配邳州。三年后至六安州庐江县马神庙,将性命双修全部功法传授给以卖水为生的寒儒李虚庵。张真人对李虚庵说:我这一生只传了汝一人,今后汝要继续传人接续龙门命脉。六代祖师李虚庵,道号真明,安徽省六安州庐江县马神庙人。自幼聪慧过人,父早亡,事母至孝。虽是儒门秀士但无意功名,靠卖水为生。于万历己卯年遇师张静虚,张师授予“性命双修功法”。后张师至李虚庵家,资助养道费银五六两,仍然不足养道。至万历丁亥年,南昌县武阳里曹还阳,将李师请至家内,连同曹家二兄三友皆得性命双修真功。各友助银六两还是不够过大关之用。曹还阳与二友又助银三十两,如此方助道成。由此看来,采大药、过大关,法、财、侣、地四者缺一不成。七代祖师曹还阳,道号常然,南昌县武阳里人。生于富家,自幼好武,万历丁亥年,得李虚庵师“性命双修秘诀”。传说曹祖得决后三十余日,火珠奔驰自突三关。其见功之快,古来少见。当时南昌县令向其求道,曹祖知县令是贪官,拒而不传。彼怀恨在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曹祖押狱。曹祖用撒手闭气法假死脱离狱难,同弟子伍冲虚、伍真阳兄弟二人离家出走,并嘱咐家人照样办理丧事。俟县令升迁离去,曹祖师徒三人,复回故里。后将“性命双修全决全法”传于伍氏兄弟。
八代祖师伍冲虚,道号守阳。伍真阳,道号守虚。二人是堂兄弟,江西南昌县辟邪里人。兄弟二人从万历癸巳年师事曹祖,至壬子年方得“性命双修”全部功法。其间20年未闻曹祖一句道话,求师之难可想而知。伍氏二祖自幼好道,曾拜真伪师数十位,卖田舍,破家计,苦心苦行,最后始得曹祖真传。伍冲虚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传于世。清乾隆年间,伍冲虚将道教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传于在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的佛门弟子柳华阳。九代祖师柳华阳,道号太长,洪都之乡人氏。幼而聪颖好佛,常怀方外想。后虽翰林及第,却无意宦途。终于投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入庙后始知寺内无性命双修真诀。出于求道心切,忽发一念,每夕二鼓,五体投地,虔心祷告早遇明师。逾半载,事巧合,幸有龙门第八代祖师来双莲寺,传予性命双修真功,又遇壶云老师开通周身关窍。伍祖临行嘱曰:“佛家双修今已失传,子当继其命脉,三教一家万勿分门别户”。柳祖谨遵师命度了然、豁然、会然等。后于嘉庆四年五月,在北京前门外、天桥西仁寿寺内度了空,授予“性命双修全诀”,是为龙门第十代。柳祖著有《金仙正论》、《慧命经》流传于世。十代祖师了然,道号清祥,在乾隆年间遇柳祖授予龙门派“性命双修全诀”,后住瓜州金山寺修炼,是了空祖师的师兄。柳祖著作中有《了然五问》。十代祖师了空,道号清净,北京人。自幼在北京天桥西仁寿寺出家,属禅宗临济派。清嘉庆四年五月,柳华阳祖师来京住仁寿寺,将性命双修秘诀授予了空师祖。住月余离去。后来了空师祖见仁寿寺不是用大功之地,遂出庙云游,至金山寺挂单与了然师祖一同修炼。二祖师后传功于赵避尘,是为龙门十一代。十一代祖师千峰老人赵避尘,道号一子,又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自幼好武,更酷爱道学。为了追求性命双修之功,曾跑遍数省,投师36位。这些师傅有的虽知性命双修而不知全部功法。赵避尘并不满足所得,继续追求,终于得遇“了然”、“了空”二位禅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赵避尘自淮安关由水路至金山寺。人寺拜谒了然、了空二位禅师。见二位禅师像貌出奇,日光如电,炯炯射人,遂跪地求教。了然、了空见其求道心诚,便收为庙外弟子,赐道号一子。并在静室内秘授真功三昼夜,指点性命根蒂,诀破周身关窍。临别时了空禅师再三叮嘱避尘:“汝是俗家,一定要生儿育女留下后代再用大功。”避尘归里后隐于商界。年,了空禅师来到避尘家中传授“性命双修全诀全法”,并赐“天命”、“法卷”,同意避尘自立千峰派,开门授徒,接续命脉。避尘师祖自年开门教授至年,徒众有二千余人。师祖收徒的原则是不分贵贱,不劝不拽,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重道德品质,不论职位高低,所以虽说徒众二千,其中领天命法卷者不过四十余人。师祖在当时是法继龙门、派衍千峰、龙门派教外秘传的一代宗师。著有《性命法诀明指》、《性理学》流传于世。并为千峰派立40字辈序:“玄妙先天道,自然性体空。悟真圆光现,慧命上昆仑。金丹乾坤大,礼义善养功。虚灵清静意,留名万古春。”家父牛金宝,祖籍河北省清河县朱唐口村。自幼家贫,八岁丧母,随父苦度岁月,十四岁赴京做学徒工。十八岁时(年秋),由马洪太师叔引见,在北京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88号拜赵避尘为师。年龄虽小,但事师勤恳,故博得赵师祖喜爱。师祖曾说:“我和这小徒弟有缘”,并赐道号玄金子,成为千峰二代。一天晚上,父亲把所学到的功夫编成一首长歌,开头两句是:“千峰派,无别功,只是教人讲卫生……”老师回来一看,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立刻顺手拿起自己著的《性命法诀明指》一书送给我父亲,并满面笑容地说:“这算我给你的奖励吧。”父亲受师祖教诲五载,蒙赐“天命”、“法卷”,授予“性命双修全诀全法”,又赐号普恩居士。并将普及道功弘扬功法以利大众的希望寄托在我父亲身上。父亲将功法传予我兄弟三人,并著有《性命双修养生延寿法》传于世。
八代祖师伍冲虚,道号守阳。伍真阳,道号守虚。二人是堂兄弟,江西南昌县辟邪里人。兄弟二人从万历癸巳年师事曹祖,至壬子年方得“性命双修”全部功法。其间20年未闻曹祖一句道话,求师之难可想而知。伍氏二祖自幼好道,曾拜真伪师数十位,卖田舍,破家计,苦心苦行,最后始得曹祖真传。伍冲虚著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传于世。清乾隆年间,伍冲虚将道教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传于在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的佛门弟子柳华阳。九代祖师柳华阳,道号太长,洪都之乡人氏。幼而聪颖好佛,常怀方外想。后虽翰林及第,却无意宦途。终于投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入庙后始知寺内无性命双修真诀。出于求道心切,忽发一念,每夕二鼓,五体投地,虔心祷告早遇明师。逾半载,事巧合,幸有龙门第八代祖师来双莲寺,传予性命双修真功,又遇壶云老师开通周身关窍。伍祖临行嘱曰:“佛家双修今已失传,子当继其命脉,三教一家万勿分门别户”。柳祖谨遵师命度了然、豁然、会然等。后于嘉庆四年五月,在北京前门外、天桥西仁寿寺内度了空,授予“性命双修全诀”,是为龙门第十代。柳祖著有《金仙正论》、《慧命经》流传于世。十代祖师了然,道号清祥,在乾隆年间遇柳祖授予龙门派“性命双修全诀”,后住瓜州金山寺修炼,是了空祖师的师兄。柳祖著作中有《了然五问》。十代祖师了空,道号清净,北京人。自幼在北京天桥西仁寿寺出家,属禅宗临济派。清嘉庆四年五月,柳华阳祖师来京住仁寿寺,将性命双修秘诀授予了空师祖。住月余离去。后来了空师祖见仁寿寺不是用大功之地,遂出庙云游,至金山寺挂单与了然师祖一同修炼。二祖师后传功于赵避尘,是为龙门十一代。十一代祖师千峰老人赵避尘,道号一子,又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自幼好武,更酷爱道学。为了追求性命双修之功,曾跑遍数省,投师36位。这些师傅有的虽知性命双修而不知全部功法。赵避尘并不满足所得,继续追求,终于得遇“了然”、“了空”二位禅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赵避尘自淮安关由水路至金山寺。人寺拜谒了然、了空二位禅师。见二位禅师像貌出奇,日光如电,炯炯射人,遂跪地求教。了然、了空见其求道心诚,便收为庙外弟子,赐道号一子。并在静室内秘授真功三昼夜,指点性命根蒂,诀破周身关窍。临别时了空禅师再三叮嘱避尘:“汝是俗家,一定要生儿育女留下后代再用大功。”避尘归里后隐于商界。年,了空禅师来到避尘家中传授“性命双修全诀全法”,并赐“天命”、“法卷”,同意避尘自立千峰派,开门授徒,接续命脉。避尘师祖自年开门教授至年,徒众有二千余人。师祖收徒的原则是不分贵贱,不劝不拽,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重道德品质,不论职位高低,所以虽说徒众二千,其中领天命法卷者不过四十余人。师祖在当时是法继龙门、派衍千峰、龙门派教外秘传的一代宗师。著有《性命法诀明指》、《性理学》流传于世。并为千峰派立40字辈序:“玄妙先天道,自然性体空。悟真圆光现,慧命上昆仑。金丹乾坤大,礼义善养功。虚灵清静意,留名万古春。”家父牛金宝,祖籍河北省清河县朱唐口村。自幼家贫,八岁丧母,随父苦度岁月,十四岁赴京做学徒工。十八岁时(年秋),由马洪太师叔引见,在北京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88号拜赵避尘为师。年龄虽小,但事师勤恳,故博得赵师祖喜爱。师祖曾说:“我和这小徒弟有缘”,并赐道号玄金子,成为千峰二代。一天晚上,父亲把所学到的功夫编成一首长歌,开头两句是:“千峰派,无别功,只是教人讲卫生……”老师回来一看,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立刻顺手拿起自己著的《性命法诀明指》一书送给我父亲,并满面笑容地说:“这算我给你的奖励吧。”父亲受师祖教诲五载,蒙赐“天命”、“法卷”,授予“性命双修全诀全法”,又赐号普恩居士。并将普及道功弘扬功法以利大众的希望寄托在我父亲身上。父亲将功法传予我兄弟三人,并著有《性命双修养生延寿法》传于世。
具体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俗说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说成是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个小天地,看成是由无到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且通过运用功法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过程,甚至做到返老还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样使人返老还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进行论证的。当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圆、瓜熟蒂落,降生后体软如绵,其象属坤。脐带一剪,先天炁断,后天气由口鼻而入;两眼分开,舌亦不接任督;性带气上移于心,命带气下人于肾,性命相距八寸四分(传统说法);元神失位,识神掌权;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终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历三十二个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铢。从一岁至两岁零八个月生一阳,长元炁六十四铢;至五岁零四个月生二阳,又长元炁六十四铢;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三阳;至十岁零八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四阳,至十三岁零四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五阳;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六阳,体变纯阳,共长元炁三百八十四铢合一斤之数(其中包括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钵)。月圆必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阳极阴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到十六岁(这里是指男子;女子为十四岁)身俱六阳,在卦为乾为天姤,六交皆阳。阳极阴生,月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身的年龄。当元身已破,元炁下泄,从十六岁起,每历九十六个月,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从十六岁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如此类推,从二十四岁至三十二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阴,二阴出现;至四十岁又生一阴,三阴出现;至四十八岁又生一阴,四阴出现;至五十六岁又生一阴,五阴出现;至六十四岁又生一阴,六爻皆阴,至此三百八十四铢元炁耗尽。按以上原理,人至六十四岁,元炁耗尽,应该是炁尽人死,为什么人有七十未衰,又有未老先亡的呢?根据八卦阴阳的道理回答:即卦尽炁未尽,或炁尽卦未尽。寿夭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遗传,另方面在于个人的修持。当然天灾人祸例外。明白此理,就可设法补救,身破炁补,精亏精补,就是用哪里丢了哪里补的办法来补救。三百八十四铢钵元炁,是一点一点丢失的,再用养生功法一点一点补回来。虽然六十四岁年逾花甲,若能立志按着养生功法修持,从静养功修性入手,待静极而动,一阳来复,炁发则收炁,精动则炼精,炁亏则炁补,精亏则精补,似胎儿刚落生一样,以有为法消阴长阳。用功百日长六十四铢元炁生一阳,此时身体的健康状况好像由原来的六十四岁回到五十六岁。再坚持用功百日,又长六十四铢元炁,又生一阳,而身体健康状况又好像回到四十八岁。又用功百日,又长六十四铢元炁又生一阳,而身体状况好像又回到四十岁那样。再继续用功百日,又长六十四铢元炁又生一阳,而身体状况好像回到三十二岁那样。再继续坚持用功百日,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阳,身体状况像是回到二十四岁左右。再继续用功百日(所谓百日指的是个约数,是因有“百日筑基”这个名词而来,不是确指一百天)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阳,此时又变成六交皆阳,从身体状况来说,已经成为十六岁童真之体。这就是道家的所谓返老还童,当然这不是三年五载轻而易举之事。古人将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从无到有,直到六十四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岁至六十四岁。三百八十四爻的阴阳变化,则成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铢元炁的消长过程。所以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间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这就是养生功的理论基础。
三、人生三宝精、气、神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炁、神。当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说法未免不够全面。不过精、炁、神作为人身之三宝还是不容否认的。何谓精、炁、神?精、炁、神为什么称人身之三宝?善养生者应怎样利用和锻炼三宝以达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下面依据养生功的传统说法,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1.为什么说精、炁、神是人身之三宝,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首先谈一谈“精”。精在人体内是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即精液。精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人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当精撞阳关奔放欲出之际,顺出阳关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炼精化炁之时,但必经师传。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所谓炁,有后天气(米谷之气)和先天祖炁即元炁(无火之炁)之分。先天祖炁受之父母,后天气是口鼻呼吸之气。故中医把人的本质虚弱说成是先天不足,把不知调养身体,说成是后天失调。先天祖炁藏于大脑中心,道家称脑炁胞。解剖学命名前水房、后水房。由于人的一身无不听从大脑指挥,此炁又受之父母,故名先天祖炁。此炁虽然看不见,但能摸得着。这即是寸、关、尺三步脉搏跳动之炁。中医以三指诊切寸、关、尺三步脉的浮、沉、迟,并判断内里的病变。如果内部肾水上升,心火下降,阴阳和合,人就健康无病。倘若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偏阴偏阳都为之病。人的生命是靠先天祖炁而定兴衰的。先天祖炁充沛,人身体就强壮,先天炁微,人就多病,先天炁枯,人就死亡。人断炁就是断的先天祖炁。俗话说,三寸炁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先天祖炁从何而来呢?以先天而论,其根源来自父母。以后天而论,其根源来自饮食。简而言之,人吃了食物,吸收营养,化而成津。津化而为精,精化而为炁。这是由后天生理功能自然而来的先天祖炁。道家深知此炁乃养生之宝,以有为之法通过用功,静中求动,逢动即收,积炁养身,日积月累,达到先天炁足而致益寿延年。所以,先天炁还必须凭后天气培养,先天炁和后天气相互依存,不能偏废。神,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又谓之性神。当婴儿落地时仍是元神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识神逐打成长,元神逐渐退位。待知识日开,识神掌权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时。所谓识神,即思维之神,它决定着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动。根据道家养生功的说法,静则为元神,动则为识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动念驰为识神。元神、识神只有心念动止之分。精、炁、神虽然名分为三,实则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精为生炁之源,炁为养神之所。精炁似渊水,神似水中鱼。精旺炁足,神鱼活跃,可以应万事。精竭炁枯,神鱼无所依存而死亡,则万事归空。所以说,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精、炁、神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故柳华阳祖师说:“精为炁之母,神为炁之子”,“人身有精则生,无精则死”。人身上内而五脏,外而发肤,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活动着的思维,无不依赖精、炁、神来履行各自的职能,以达到新陈代谢而卫护躯体的生存。虽然人们都知道精、炁、神是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也知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但真正知道珍惜者仍是少数。知珍惜而又知如何锻炼者,则更少。明知是宝,无法能保,任水自流,一了全了。况且人还有摆脱不开的七情六欲,时时刻刻腐蚀和消耗着精、炁、神。而作为神炁之本的精,又是那样难产而易消,以有限的收入,去对付无限的支出,这可以说是促人早衰的主要原因。驻颜无术,止流无方,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不提倡,也根本做不到断六欲、绝七情。我们不是为僧为道的绝欲者,但求能够珍惜三宝,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有开支,用之得当罢了。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视勤俭节约,勤能多入,俭可少出,这也算是富家强身之道吧。2.怎样锻炼精、炁、神?道教龙门派性命双修全部功法,都离不开精、炁、神的锻炼。其全部功法,不外乎四手,即下手炼精化炁,转手炼炁化神,了手炼神还虚,撒手炼虚化无(合道)。道家养生法,是以身、心、意为主,以精、炁、神为用,摄三归一而道成。故心印妙经开始第一句:“上药三品,神与炁精。”只此一句就道破了丹道之秘,也直截了当地指出精、炁、神三宝是上乘药品的基本原素。
有人间,道家所说的精、炁、神与武术中所说的精、气、神有无区别?我的回答是:儒、释、道、医、武源出一家,对精、炁、神也别无二致。稍不同的是道家专讲锻炼精、炁、神。如下手炼精化炁,精与炁交,炁与神交,炁与炁交,神与神交等等。对于武道皆通者,从古至今不乏人。古代释家西来的达摩老祖,既得释家禅功之秘,又是少林在中国的创始人。道有武当张三丰,既是武当太极拳创始者,又是得道高人。他们把武功与道功融为一体而达到高深境界。华阳祖师曰:“仙道炼元精为丹(凡炼丹下手之仙机,即肾中之原精。精满则炁发生,复炼此发生之炁,收回补其真炁,补到炁足,生机不动是谓丹也),则人之根窍不漏。无漏精之路,便成人仙矣。”以上所说,是从炼精化炁,炼炁补炁,进而达到精尽化炁,马阴藏相,阳关自闭而丹成。再进行大周天采大药服食过关,炼炁化神,达到炼神还虚的高深境界。精炁神三宝,人身不可少。精为生炁源,炁是养神堡。三者似鼎足,缺一势必倒。精采一旦尽,生命随之了。趁有一息存,修持贵在早。会得炼精法,保君推迟老。
四、龙门派的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功夫,是余师祖千峰老人继承丘祖师传下龙门派代代相传的养生功法。在谈性命如何双修之前,应首先弄清什么是性命。用现代的话来说,性命即是生命,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若用道家写在丹经道书上的传统说法,其名目繁多,如乾坤、坎离、铅汞、龙虎、刀圭、心肾、阴阳、金乌玉兔、婴儿姹女等等。不过千名万喻,无非是神炁、阴阳而已。故吕祖师云: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山江;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此个功夫真是巧,得来平步上天堂。若将性命分而言之,性有性根,命有命蒂。性在天边,命在海底。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命者肾也,发于淫根。性为心,心为离,离为火,故离中之炁为火龙,其性宜飞。道家称离中之炁发为龙,从火里出。命为肾,肾为坎,坎为水,故坎中之炁为水虎,其性宜坠。道家称坎中之精动为虎,自水中生。这里所说的性为心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灵心,又叫元神、灵魂、活动着的思想,是锁不住的心猿,只有把心猿锁定,整个乾坤才能安定下来。这个灵猿即性命双修的真性。儒家称之为“天命之为性”、“穷理尽性”之性。释家称之为“见性成佛”之性,“明心见性”之性。家则称之为父母未生之前的先天之性,修身养性之性。虽然名目不同,但都是指的这一个性。性神居于大脑,是人身上最高统帅。静养功的收心求静,最主要修的就是这个性。只有将这个性修得圆陀陀、光灼灼,明如秋月,才算炼性性圆,完成性命双修的一半功夫。这就是道家龙门派先从修性入手的渐法。修性又谓炼己。命者,肾也,发于淫根。命即是精,在这里指的是元精。柳华阳祖师说过:“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此自然之理也。”人身有精才能生炁,有炁才能养神,精旺炁足则神活,可以应万事。精竭炁枯则神灭,万事皆空。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故古人称“精炁神”为人之三宝,是人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以前这些养生保命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不但没有被人们珍惜与重视,反而随便被人们抛弃。所以说,心动神驰性宜于飞,情动炁发精随之泄,命宜于坠。若再恣情纵欲,不知所养,上耗其性,下耗其命,以有限的精力收入去对付无限的消耗支出,焉能不未老先衰呢?《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以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以上这段话,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养生的座右铭。从古至今,凡是善养生者,无不以留阳锁命、固精养炁为基础。
何为性命双修呢?古人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张三丰祖师参禅歌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歌中也强调性要自悟,命要师传。那么到底性命怎样双修呢?我的回答是:初步打坐,含目光眼不外视,凝耳韵耳不外听,调鼻息息息归根,回光返照,心不外驰,神不离舍,至虚极,守静笃,这即是修性。当静极而动,一阳来复,也就是在没有丝毫杂念的情况下,外阳勃然兴起。这是静养功得来的可喜成果。如果不用法收回,任其自生自灭,将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付之东流,这就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其结果是真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性命双修是先从修性人手,当静极而动一阳炁发时即用收炁法收之。倘龙从火里出,即用降龙法降之。待二候到来,虎自水中生,就要用下手炼精化炁伏虎法,将欲夺关而出的有形之精化成无形的元炁。神动则用收神法收之。将这沿着自然规律而欲去的精炁神三宝用强制的有为法,统统收回,合三为一,使精炁神三宝三家相见,性命合二为一,这就是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的筑基炼己。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完成筑基炼己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待阳光三现,用六根震动,五龙捧圣,采大药过大关,大周天练气化神,养道胎出阳神以至道成,如此才算完成性命双修的全功。以上所说是我对性命双修的一点浅薄的概论,其具体用法可参看后边的各步功法。
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阴阳不调和,万物不生育。
水无源则竭,鱼无水自毙。性命必双修,单一空劳力。
性靠自己悟,命要师传递。会得坎离配,再求神交炁。性命归一体,得一万事毕。五、养生功的功能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但经证明,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其具体功能有以下个方面:1.补脑养神。静养功的入静,首先受益的是大脑中枢神经。当心定念止入静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抑制和休息,这样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得到补养,从而加强和大了中枢机构的指挥功能,起到补脑养神的作用。2.固精养炁。养生不固精,结果一场空。只知守死精,不会精化炁,止水易生腐,此为养生忌。养生功法中的固精,是为了精足而下手炼精化炁,炁足而炼炁化神,神足炼神还虚。即使达不到高深程度,也能自然地收到精化炁、炁养神的效果。精旺炁足则神灵。只有具备充沛的精力,能产生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健壮身躯,才是摧不倒、拖不垮的铁汉。固精养炁正是为筑基炼己奠定基础。3.调息理炁,扩大肺活量。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的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养生功的调理呼吸(息),要求深、细、长、匀。这样自然会加强和壮大机体内部运动的力量。4.调节五脏。养生功的修炼是要使人的机体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生津。津液多则食欲强,食欲强则肾水足,肾水足则七宝(即涕、唾、津、精、气、血、液)全,七宝全则五脏和,五脏和则内病除。故养生功对医治心脏病、脾胃病、肺病、肝炎、肾亏肾寒,以及各种慢性病有独到之处。5.清神明日。五脏之精华聚于二目(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属肾,大眼角属心,小眼角属脾)。二目是心灵的窗户。古称二目为日月,又为金公木母、金乌玉兔。又称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二目的名目繁多,不可枚举。在修炼道家性命双修功的整个过程中,人的二目肩负着最艰巨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如含眼光、返观内照、回光返照、久视、运行日月、大小周天、运河车、转**以神驭气等,都必须借它的神威来达到预想的效果。功纯者不仅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一直到老日光炯炯,神清目明。
6.舒盘活血,通盘活络。养生功中的开通奇经八脉、干沐浴等功,不但能使百脉流通,筋舒络活,而且能保持皮肤润泽有光,防治脉管炎等病。7.久炼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长夜失眠、梦遗滑精、阳瘘肾虚、身体虚弱等症有独特的疗效。8.久炼养生功不但能改变身体素质,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素质,还能开阔人的视野、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的智慧才能,化愚为贤。9.修炼养生功而持之以恒,就能运用四步下手炼精化炁,收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再进一步深造,倘真的达到十三步,就会出现奇迹:白发变黑、齿落重生、藏相、返老还童,并能出现特异现象。
六、养生功的特点道教龙门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有其独特之处。其特点如下:1.运用的是与人的生理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逆行法。人的生理自然规律,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壮,由壮到老,由老到死。可养生功偏要逆天而行,倒转乾坤,要用功法由老返壮。这是逆着自然规律,走返老还童的道路。这种逆行在用功时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眼睛是往外看的,练功时要求二目垂帘返观内视;耳是听于外的;练功时则凝耳韵敛神内听;鼻是嗅外界五味的,又是呼吸器官,练功时要调息理气,行深呼吸或逆呼吸,以至胎息,至最高境界达到停止呼吸(释家称二禅息住);口舌是用来吃饭说话的,练功时要闭口藏舌,舌顶上腭,有话藏在腹里;心(指管思维活的灵心)是往外想的,练功时首先必须把它集中于双目之间,方算收心求静。即要求心定念止,神不外驰,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正是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有放心而不知求”。意思是说,人们早晨把鸡犬放出去,到晚上还知道找回来。可是人的心向外跑,则不懂把其收回来。又如,人的精、炁是宜于外泄的。正如孟子说:“食色性也”。这就是说,食与色是人的天性。然而释家和道家(这里是指出家入庙的和尚、道士)都是畏色如虎。故释家有“断淫”(即淫身、淫心、淫根)之说。他们认为淫身好断(即出家入庙不近女人),淫心难断。当情动炁发、外阳勃举之时,必将牵连身心。食与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所有的有生命物的本能。不论是鸟兽虫鱼,还是草木花卉都离不开雌雄交舍、阴阳交配,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确切地说,没有阴阳交配就没有人类,没有万物,也就没有世界。我们不赞成男不婚、女不嫁的绝门户。我们所提倡的养生之道,是既要生儿育女,又不能脱离家庭的养生之道。不过要想老而不衰,并能享受百年之乐,就必须做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对性生活更要有时有节,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一套养生功法:心动收心,炁发收炁,精动收精,神飞收神,把将顺自然规律而去的东西,用逆行功法统统收回来,为我所用。用现代话来说,这叫扭亏增盈,变害为利,转弱为强。人们都习惯于顺从自然规律任水东流去。而道家的养生功法,偏要逆着自然规律迫使顺去的东西逆着回来。这一点即是异于常人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效果也异于常人。所以我说,逆行法,是养生功的主要特点。2.谨守的是勤俭治身的原则。这是养生功的第二个特点。勤是练功要勤。凡学一门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方能达到自己所企求的目标,故有业精于勤的格言。勤是事业成功之母。俭是节俭少用的意思。把俭字用在性命双修养生功法上即是要求:眼从俭少往外看;耳从俭少听外事;鼻从俭呼吸深、长、细、匀;舌从俭少开口说话;心从俭减少思虑,心静念止;精炁从俭少用于外而多用于内。这合乎增产不忘节约、开源必须节流的原则。勤能多入,俭可少出,缺能补圆,亏可补足,以德润身,方是真富。勤俭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以此治国则图强,以此持家则家富,以此修身则身不衰。养生功称之为攒炁法:钱多家可富,炁足身必强。故勤俭治身也是性命双修养生功的一个重要特点。
....................................................待续..........................................................................
本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