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肉桂,功贵纯阳

导读:法象药理学是从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的角度解释中药药效的一种理论。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本文是作者用法象药理学解释桂枝与肉桂的药效,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亲尝了这两味药。

法象药理

中医学思维方法可以概括为取象思维、宏观思维、辨证思维等。取象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像,以想象为媒介(由于万事万物的“神”的联系),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然而其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大约可以表现为意象思维、应象思维、表象思维等。

简单而言,象,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诸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味道、习性等物象或征象,也叫表象。如《周易》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如所谓“藏象”,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法象(拟象、类象),就是通过取象比类方式,进行事物间的关联类比,可以叫取象比类、援物比类。《圣济经》:“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

如意象中,《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根据五行之象,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

如应象中,中医学认为生命来源于自然,所有生物的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必然随自然界的变化而改变,如天人统一观。

法象药理,就是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理论模式。法象药理: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即药类法象。其渊源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桂枝与肉桂之象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嫩枝,以幼嫩、色棕红、气香者为佳,一年内生者方为嫩枝。张锡纯:“古用桂枝,但取新生枝之嫰尖,折视之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分者,去之不用,非去枝上之皮也。”

肉桂为其干皮,完整不碎、皮厚体重、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尝药:

桂枝:小桂枝有特异香气,味稍甜微辛辣,其气重于味,与肉桂相较,气胜于肉桂,味不及肉桂,咀嚼之香甜,刺咽喉感觉较微。现有药房用桂枝粗枝,其气味皆弱,气微香,味淡,同样重量下,气味不及小桂枝二分之一。

肉桂:香气浓厚、味甜,稍辛辣,其味重于气,饮后有稍稍刺咽喉感。

产地象:为广西道地药材,广东、福建亦主产。《本草问答》:“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矣。”

性味象:辛甘温。《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珍珠囊》:肉桂“甘辛,纯阳。”

部位、形态、颜色象:《本草备要》:药之为枝者达四肢。《汤液本草》:“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本草问答》:“用心者,取其以心入心之义,故桂心以温心气。”《本草逢原》“桂心即肉桂去外色淡,但存中心深紫,切之油润者。独取中心甘润之味,专温营分之里药。”

桂之名:汉《神农本草经》:牡桂、菌桂。明《本草纲目》:“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神农本草经》牡桂、菌桂二物出处与区分已不可考,可能指不同年份之桂或不同部位之桂。

另外桂名甚多,如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现今最好之桂为齐边桂,桂十年以上取中段位。

名称象:《圣济经》:“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若执以使。”《周礼》:“圭锐象春物初生。”《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桂有东方之名,有纯阳之性,以木生火之象。

桂枝

桂枝:《本草备要》:“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

桂枝为上经之药,攻补兼施,所用甚广,温阳而不烈,通肌肉关节而不峻,充补卫营不可多得,又散中上焦之结气,导冲脉之气血。

温宣散心肺胃之邪气。气行则瘀血、水饮不滞,温化水饮、利尿消肿、温通瘀血,故可令喘促吐吸渐平,胸痹得息;

补卫气且散卫气,补中益气。风邪伤卫,不能内护于营,使津液不固,营卫虚汗自出,常用桂枝汤,因能充补卫气,常配合用治治皮肤诸疾,又补中益气,治身体羸弱,脾胃不佳,又能散行,用治关节诸痹,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治疗痛风,桂枝用作引经。”

补卫气助心阳行气血,增强冲脉。故治妇女癥瘕、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以甘草增桂之辛甘纯阳以助桂枝贯冲脉壮心阳,“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配对:与麻黄、柴胡、荆芥、防风、生姜、葱白等同用治风寒束表,与桑枝、附子、牛膝、威灵仙、茯苓、防己等同用治关节疼痛,与白芥子、厚朴、杏仁、半夏等同用治上气咳逆,与白芍同用补益营卫,与葛根同用发汗退热,与茯苓猪苓等同用温化寒水、津液得行。

肉桂

肉桂:《本草备要》:“辛,甘,大热,气厚纯阳。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益阳消阴。治痼冷沉寒,能发汗疏通血脉,宣导百药。去营卫风寒,表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又能抑肝风而补脾土,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补劳明目,通经堕胎。”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李东垣:“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周凤梧:“桂枝与肉桂同出于一种樟科常绿乔木桂树之身。树的干皮及根皮叫肉桂,干燥的嫩枝即桂枝。两药虽同出一体,但其作用同中有异。二者都能温营血,散寒凝,辛开温通,振奋气血,是其共同之点;但肉桂味厚,主下行而补肾火,能消下焦之阴寒;桂枝气薄,主上行而发散,且能入心扶阳以助心阳。”

桂枝肉桂,辛甘温,《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珍珠囊》肉桂“甘辛,纯阳”,皆为南方离火纯阳之药。一上一下,一嫩一老,其气味本乎天者亲上,气重于味,本乎地者亲下,味重于气,气薄气厚者精辟同李东垣,一者温而发泄一者热而温里。其作用者精辟同周凤梧,然则余以为桂枝发泄向上,肉桂补肾向下,此二者不可苟同。桂枝温通之力强,解中上焦结气,助心阳行气血,令气血下行无碍,通行冲脉,交于肾水之中,又可通胞宫血瘀,其功在上亦可温通气血津液向下;肉桂温补之力强,入肾散阴寒升津液提气血,其功在下亦可温升气血津液向上,且若无令气血津液上行之功,何来养精神和颜色、诸药先聘通使?诸药先聘者,引气药入气,引血药入血。

药用举例

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常用肉桂补中益气,养精神,和颜色。

《千金方》桂汤:治卒失音。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桂末著舌下,渐渐咽汁。

《灵枢?经筋》“卒口僻(面瘫),急者目不合,热则筋弛纵缓,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能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千金方》“治凡风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搨病上,正则止。左喎搨右,右喎搨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

《景岳全书》“非风遗尿者,由肾气之虚脱也,最为危证。宜参、归、术之类补之是矣。然必命门火衰,所以不能收摄,其有甚者,非加桂附,终无济也。”

《丹溪心法》“久腰痛必用官桂以开之方止,腹胁痛亦可。”《证治汇补》“凡腰痛久不愈,古方多用肉桂者,取其性达下焦,辛温开导也”。

本文为大象医友会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应阳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2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