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泰号宅院残存房舍,可见嵌在后墙上的照壁
姜泊“五大功”家族中的功泰号经济实力最强大。清中叶,功泰号的姜乃绅将东北老柜经营的烧锅、油坊、百货、当铺、钱庄所分得的红利,转投到昌邑丝绸、棉布及棉花经营行业,迅速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乡绅,并把祖上的 “功泰”改称泰和号。姜乃绅育有五个儿子,外人称为“小五功”,孙辈达十余人,实力很强大。为改变身份,他花巨资捐到了从三品的盐运使衔,并在老家十字大街路口东南一侧,盖了一处昌北较为罕见的大宅院。
(一)大宅院位置及院落布局
中国的建筑向来等级森严,各种建筑单体按照主人的身份分为不同等级。大宅院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营造讲究风水,其布局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尽显官宦门第气派,表现出主人对富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大宅院沿着村十字大街南北大道东侧向南延伸,至清末,共建房四十余间,设有四道大门,向南直通到“门子里”与外分界的南大栅栏门附近,形成了一个四进大院落(如下图)。
年姜乃绅与夫人先后去世以后,他的五个儿子分家,最小的儿子姜其瑥分得这个大宅院。老大姜其琇先后在村子中心地段盖起三座小楼,其余四家围绕村十字大街,各自盖了“三面青”式样的四合院,其形制依所捐官衔及经济实力大小各有不同。年“土改”时,大宅院一部分留作公用,一部分给了农户,后渐被拆除,现大宅院仅残存住宅大院的四间正房。
一进院
姜乃绅沿十字大街之东南一侧,盖起了六间大瓦房:高大的屋宇式大宅门,开间一间半,两侧为板墙,中间是2.5米高的两扇黑漆大门,显得宽敞庄严。门前设五级青石板台阶,两侧长方体上马石 主人骑马出行踩踏之用,规制长约1.5米,宽约半米,高约1米,侧面雕鲤鱼跳龙门等浮雕图案。门右一间半是回事房(传达室),左边三间是值夜房。进大门穿过堂厅,即进入一狭长小院,小院的东侧为花坛,花墙内植一株牡丹花卉,春季花开季节,各色牡丹鲜艳夺目,令人留恋住步。迎面是镶嵌在正房后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的影壁,上面的砖雕图案十分精湛,令人叫绝!沿砖墁甬道往西步行数十步左拐,便进入南北向的窄胡同,胡同西是大宅院的临街高墙,东面就是住宅区了。胡同两侧墙壁上,不远处就是一团精美的砖雕图案。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弯曲的甬道、窄长的胡同对住在里面的主人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由此看出大宅院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二进院
住宅大院盖的十分豪华,正房五间为三明两暗式(近似于城里街的姜家祠堂正厅),出廊檐、置明柱。大梁前柱头篆刻彩绘浮雕。半弧形小青瓦覆顶,边角饰以各式砖雕和猫头。屋顶两端装有镂空花瓶状高烟囱。山墙上部由十几层各式磨砖镶嵌成半圆弧状,山窗设有突式列角形砖雕护檐,以遮风雨。屋檐下增设透气小檐窗,以利采光通风。
屋架为叠梁式构架,前后墙内立柱顶端放置方形大梁,大梁两端各竖有短立柱,短立柱上再放置第二层方梁,三层方梁叠落至屋顶。方形长木椽子从脊檩一根根整齐地顺排到屋檐,空间则用方形磨砖平铺当做屋笆。屋内方砖铺地,正厅中央还铺一块大青石板。
当年北大门近似结构,门前有五步青石阶
东屋五间南接厕所;西屋四间,一间半作柴房。各个屋门前置三步青石板台阶,连接各房铺有砖墁甬道。整个庭院看去有点洼陷的感觉,我想,这就是人们称宅院为天井之故吧!
山窗上部列角护檐,此图窗户已被砖封
这里是家庭成员的住处和日常活动场所。北屋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正厅三间,前墙用花棂木格子玻璃窗封闭,显得宽敞明亮。靠北墙放长条香案,前面置八仙桌、太师椅。正厅也是主人用来举办红白喜事和招待客人的场所。两侧暗间是主人寝室。
三进院
顺着南北窄胡同再向南走,迎面就看到极具装饰特色的圆弧形月亮门。作为院落之间的过渡,进月亮门拐过雕刻华丽的照壁,便进入“柜屋”大院。“柜屋”是接待客商的场所,也是在家庭专设的钱庄、银库。只有做大买卖人家才在家里设有“柜屋”,“五大功”家族各支都在自己的住宅专门设立了“柜屋”。
当年月亮门类似结构
来“柜屋”办事的客商,一般从西大门进院。西大门是整个大宅院装饰最漂亮的一道门,圆弧顶高大垂花式门楼,前置石阶三步,进深近三米,旁侧竖两根明柱,迎面是四扇木屏风,它还起到照壁的作用,客商需从一旁拐进院内,只有重大活动才可展开屏风,径直步入院内。
西大门近似结构
五间北屋大瓦房是“柜屋”的钱银库。库房盖的十分坚固,屋地用厚厚的洋灰(进口水泥)混凝土磨平。窗户设的很高,伸手够不到下窗沿,内有窗锁,外包厚铁皮。屋内放满了花榈木制钱柜。大的钱柜长两米多,高大半米,宽约80厘米。小的钱柜近似大的方杌,设有靠背的可当坐椅。每个钱柜的上方有铜锁眼,特制的钥匙才能开启。清末汇兑业务开展以前,在外面挣得的银子多了不好存放,时局紊乱,更不可让大量钱银在外久待。主人只好雇佣镖车把银子运回家来,进了库房才算把心放下。民国初年,“五大功”大家族贩卖丝绸可谓日进斗金,全族的银子都存在这里。主人为保存银子才盖了这么大的房子,我们知道不难理解了。
东屋三间是账房,常年雇有管理银钱货物出入的账先生坐镇,处理日常业务往来。西屋三间作待客厅,内部装修豪华,方桌、座椅、茶几、大床……全为红木制成。
夜里“柜屋”大院四门紧锁,几名训练有素的打更人手持洋枪,围着大宅院来回巡逻,不管外面有多混乱,大宅院内从未发生事故。当时,昌邑胡子、盗贼蜂起,他们想进来,必须先经过设在“五大功”庄园四周的岗楼、炮台、大栅栏门,哪有那么容易!
四进院
穿过“柜屋”大院东南的小便门,即可到达南大院。角门平时紧闭,仅供家人出入,这里便是“五大功”的家塾院。民初私塾被取缔,改建为新学堂。南宅院盖得稍晚,北屋五间、偏房三间改用水泥瓦覆顶,作为学生教室。学生出入,需走院子西南角的栅栏门。院子东侧的两间北屋是塾师办公、休息之处。家塾一般有学生 十名人,入学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旧称作束脩。“五大功”家族出重金常年聘请县内外名师宿儒教授家族的子弟,不少亲属的子弟也可前来附读。这个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私塾,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 人才。据“五大功”家族中的四大家不完全统计,清末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六十余年间,就出现了四十余位大学生,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昌邑农村实不多见!
庭院内外设施
各院落内房门前都有三步青石台阶,砖墁甬道与各房相接。院内设有回事房、值夜房、车库房、磨坊、柴房、养鸡处、防火缸,水压井等设施一应俱全。年春节,常年在北京等地经商见多识广的主人姜其瑥从北京购回一辆双轮摩托车,在附近村子引起不小的轰动。他还带回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南大院的机井旁边,用于家庭照明和收听广播。据了解,这都是昌邑最早出现的的现代化用品。
庭院内还植有梨蘋、海棠、葡萄、牡丹等树木花卉,屋山墙上长满了凌霄花,围墙上缠满了藤萝,整过大宅院庭院装点得像个大花园。
四周砖砌围墙高约三米,顶上缠绕铁蒺藜用于防盗。外墙嵌有数十个石头拴马桩,牲口栓在那里,谁家想使役,通知一声主人就可牵走。为保护房子外墙,防止来往车辆碰撞,在拐角处嵌镶两米多高的雕石,下面又放置一大石墩予以保护。
后来,为了种地方便,又在村西另辟打麦场和马厩,里面建有房子、敞篷15间,设仓库、磨坊、大车库房、牲口棚、厕所等,空闲处还种了二十多棵桃树。
防暑和降温
为利于夏季防暑降温,厢房的花棂窗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扇窗棂可以支起通风,下扇以木板封闭,以利隐蔽、安全;窗外护铁皮雨搭。暑热天窗棂罩上纱布,外加幅纸解除室内暑热;白天卷起,晚上放下。睡藤木凉床。房门口悬挂带夹板的竹帘,以防蚊蝇。冬天为保暖,靠南面的窗用高丽纸糊严,既防寒气入侵,又保持室内光线充足;晚上则外加雨搭防风保暖;北窗一概用土坯泥封。门口悬挂有夹板的棉门帘保持室温。里间卧室有顶棚,外间用炕前炉火做饭烧菜,锅灶连土炕,炕上加木板炕阁。炕阁留一上下小门,睡觉时挂上棉门帘,既卫生、又保暖。取暖多用火炉,火盆;除外还有铜制的手炉、脚炉取暖,炉中燃烧从村西潍河边上捡的大雁屎或燃烧过的木炭、豆秸等物。
年日寇入侵,泰和号除了老大姜其琇一家留守,其余四大家先后迁居北京定居,家中只留下个别不愿离开老窝的老人和孩子以及长工们度日。他们舍弃老家迁入外地,是因为那里还有他们的大宗买卖需要料理。至今泰和号大家族在外已繁衍六代、不下口人,现在老家仅剩下两户。
发生在大宅院里的故事
1、医院医院里的故事
抗战时期,姜泊离日寇盘踞的县城较远,北临“渤海走廊”,前有潍河阻隔,“五大功”所居住的“门子里”四周有高墙遮挡,路口有大栅栏门和炮楼,又有专职日夜执勤的20多名护院人,且群众基础好,便于隐蔽,这里便成为我八路*西医院经常逗留之地。附近大院村、马疃村财主的房子也分散住过不少伤病员。
在那物资极度匮乏、残酷的游击战争年代,从战场上转移的伤病员,战士和民兵们三五人一组,一人分管警戒,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从几十里外把伤病员转移到这里。为了保密,伤病号来到一律穿上便服,不许出门,病情不重的伪装成村民的家属、丈夫、儿子或亲戚,以应付日*的盘查。重伤员要做手术,必须确定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才可进行。
冬天,主人会主动让出暖和的热炕头给伤员们居住,医院的战士们照顾伤员,看好门户;嘱咐家里的孩子们提高警惕,不要出门玩耍,以防走漏消息。孩子们都很懂事儿,平时只在院子里玩活动。伤员们需要晒太阳时,战士和孩子们就成了警卫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行动。当时,*民一心一意为抗战,保密工作做的十分好,外人根本不知道家里所发生的事情。医院撤离时,重伤员常常会留下在此养伤。整过抗战时期,*分区医院多次在此逗留,从未发生任何问题。
抗战时期,我昌北游击根据地受到敌人的严密封锁,*民的医疗药品供应都极端困难。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仅仅有碘酒、酒精、红汞,连起码的药棉、绷带、酒精都没有。消*经常用生石灰水,一页门板、或是对齐两张方桌,铺上白布就是手术台。医疗器械、纱布消*用老百姓的大铁锅,竹筷子当做镊子。伤病员多是枪伤、炸伤,伤口大,出血流血多,因为药品单一,只能以止血包扎为主。还有很多骨折伤,治疗用石膏固定,买不到石膏就设法自己做。医院的工作人员轮流看护伤病员,夜里则轮流推石碾,把生石灰碾成粉末,再筛出细粉末,放到大锅里翻炒。医院的药工大都十几岁的姑娘,每天工作十多个个小时,根本顾不得休息,争分夺秒为伤员提供石膏敷料。
医院里离不开蒸馏水,她们便在潍河河滩上挖个坑,将坑里渗出的水放到大锅内,一连煮上三遍,医院可以用的蒸馏水,然后用来配制药品。一般的伤员则用精制的盐粉加水清洗伤口:办法是把粗盐放到大锅里面,加上水一遍一遍地熬,直到提炼出又白又细的盐粉末为止。消炎药盘尼西林奇缺,只能给重伤员使用;一片奎宁会在五六个患者手里传来传去, 又回到大夫那里,谁也舍不得用。前方战事一紧,许多轻伤员简单把伤口处理一下,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
伤员在战场上负伤,常常因耽误时间,伤口感染化脓、甚至生蛆,医院只好找老乡讨点香油,由来驱除伤口里的蛆虫。伤员换药每次都是心惊肉跳。对贯穿伤口,用纱布从伤口的一侧穿进去,从另一端递出来,来回拉锯式,每次换药,伤员惨叫声不断……为让伤员尽快恢复健康归队,医院想办法把吃剩的猪骨头烧焦、粉碎,筛出粉末,用来为伤员们补充钙质。平时,他们大量采用土办法医治创伤,如用肥皂水灌肠的办法治疗大便秘结,用肥皂膏敷在伤口红肿处用来止痛消肿,拿生姜、大葱煮水喝,用来治感冒,用荠荠菜捣成烂泥状用来止血,用大蒜、马齿苋等用来治疗肠炎、痢疾,用烧的热砖块代替热水袋……伤员康复期,针灸、拔火罐、推拿更是主要手段。因为部队中集体住宿,战士们常常流行疥疮,没有硫磺软膏涂抹,就用凡士林擦遍全身,然后光着腚用火烤……
后来,姜泊医院的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人员配备也较为完整。年10月间,昌邑城发生了国共夺城的惨烈战斗,大批伤号渡过村前潍河上搭的临时浮桥,迅速转移到姜泊村,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住上了伤员。功泰号大宅院宽大的五间“柜屋”医院的手术室,医院的战士们昼夜奋战,晚上点起大汽灯照明,全力抢救伤病员。
2、发生在八路*秘密粮库和解放*公粮存放处的故事
“柜屋”大院曾长期当做八路*的秘密粮库和解放*的公粮存放处。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管各村收缴来的公粮,大院西屋常年住着两名解放*战士。每到粮食出入库或是把粮食摊到院子里晾晒的时候,有大量的麻雀前来偷食。当时房子的主人姜亦顺老先生清晰地记起小时候和战士们打麻雀的故事。那麻雀实在太多,总也打不散,他们想办法,在院子的大梨树上栓了一根长绳子,再把绳子穿过仓库门扯到库房里面。麻雀饿极了,就会顺着绳子跑到库房里面,等到进去的多了,他们迅速把大门关上,拿起竹竿在里面胡乱抽打,麻雀飞累了就会落在地上,这时候,你不用费力气,一个个被活捉。把它放在火上烧着吃,味道很鲜美;抓的多了,还用来包饺子吃。八十岁的姜亦顺老先生讲述到这里,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3、县*府和*分区机关住此发生的故事
自年2月昌邑县抗日民主*府在瓦城成立,至五十年代初,十字大街路北的小楼和这个大宅院便成了县*府机关的经常驻地。县*府主要领导江枫同志,以及民*科、财*科、教育科、粮食科、公安局、法院等机关的干部们经常在此驻防。胶东区西海*分区*法处也曾住在这里。
年至年间,昌邑县委分两批先后从支前干部和县、区*府机关干部中选拔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机关建设,这里又成为上级培训南下干部的场所,行使着现在县委*校的作用。在这里,南下干部们学习《入城守则》和对新解放区的各种*策,然后从这里集结出发,渡过长江,分头到任,为开辟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4、昌潍中学成立前后的故事
年10月底,昌潍地区战事趋于平息。我“西海中学昌潍分校”师生余人在高潮校长带领下,来到昌邑到姜泊村,校舍就设在功泰号大宅院内。他们借用乡亲桌凳当课桌,在此艰难复学,学校更名为“昌潍中学”,这就是昌邑 中学的前身。在此条件比较好,北院正房是教师们办公室,私塾院成了学校的大操场,整个大院房子被学校占满。教室比较宽敞,有黑板、有桌凳开设了*治、语文、数学、生物、音乐、体育等课程,派出了课程表,按时上课。语文、数学两门教师有教本,学生有讲义、笔记、作业本。学生入学程度底而不齐,教学困难很多。但师生积极性都很高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学生剧团、壁报也很活跃。师生们一遍学习,一遍劳动;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还要推磨,磨面自炊,生活比较艰苦。即使这样,老师们和同学们革命热情十分高涨,晚上还经常在十字大街点上 灯,演出自编自演的活报剧。
年底,“昌潍中学”因战事暂时停课。年11月,学校迁到了县城附近的董家城后村复课,直到年全部搬入北海路(原青年路)以西的新校。
4、拍摄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发生的故事
年7月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委决定拍摄革命战争巨片《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这里成为剧组的外景地。年,拍摄国民*邱清泉庆祝“徐东大捷”设宴一场,宴会就设在功泰号大宅院北大门处,这里已经成了横穿村子的东西大街。临街后墙涂上了“剿匪救国”的标语。村里的古式方桌、靠椅、旧式菜盘、几百件老式道具,摆满了整个十字大街。
年10月间,这个大宅院的气压井和“五大功”家族五眼机井上的铁管子全被拔出来,支援了 。上世纪初,大宅院还曾作为村公所办公处和速成识字班用房。
“文革”时期,东冢供销社姜泊片供销店曾在此住过,后来村幼儿园也在此住过。
电影《淮海战役》邱清泉“潘塘镇大捷”设宴场景
左侧的三排桌子就设在原来宅院内
资料提供:姜亦顺,八十岁,原功泰号后裔,居北京。
撰稿人:姜在亮
.1.11
相关连接:
姜泊“五大功”姜其璐家族事略
姜泊“五大功”史料
泰和号创办的崇德小学堂
“五大功”金融世家
清末中国四大钱庄之一
姜泊“五大功”史料之六:泰和号姜言洤先生家世
姜泊古楼依在恩人大夫难寻
姜泊
民国风
姜在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