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看此花时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28星期四
朗读者:徐龙老师(外国语学院)
手
札
杜甫
草木的汉文名字,美得神奇。
一个数字,一个单位,一个名词,组合起来就唤出一个繁星满天的大千世界: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
不够吗?还有:百日红,千金藤,万年青。
最先为植物想名字的人,总是在植物身上联想动物:
马缨丹,鼠尾草,鹅掌花,牛枇杷,金毛狗,豹皮樟,鱼鳞松,猪笼草,鸡冠花,凤凰木,蝴蝶兰,鹰不扑,猴欢喜。
不够吗?还有:五爪金龙,人地金牛,铺地蜈蚣,羊不吃草。
在一个海风懒洋洋的下午拿出一沓“人道斜坡上或旁边记录之植物”表;一个一个野草杂木的名字,随兴搅一搅,就得到行云流水般的“花间词”:
白花地胆草,东方懈寄生,刺桐,水茄,七姐果;
密毛小毛蕨,小叶红叶藤,山橙,岗松,痴头婆。
或者,读过这样的七绝“唐诗”吗?
蒲桃,绿萝,山牡丹;麦冬,血桐,细叶榕;
野漆,月橘,飞扬草;黄独,海芋,鬼灯笼。
有时候,一个词偶然地映进眼睛,我不得不停下来思索。
“黄独”?明明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这又是个什么植物?
于是钻到旧籍里寻寻觅觅——找到了。
公元七五九年的冬天,连年战乱后又闹饥荒,已经“饥走荒山道”三年之久的杜甫,近五十岁了,带了一家老小,跋涉到了甘肃一个叫“同谷”的地方,住了下来。天寒地冻,家人连食物都没有了。杜甫的诗歌,像一部“饥荒手记”,摄下自己的存活状态: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就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吗呼二歌今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天寒日暮”里,手脚冻僵的杜甫寻找的是“橡栗”,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也是《庄子·齐物论》里头描述的“狙公”给猴子选择要“朝三”颗还是“暮四”颗的栗子。《盗跖》里的橡栗,还是早期人类的主食:“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食橡栗,暮栖木上,故名之日有巢氏之民”。
穷苦的农民捡拾橡栗的辛酸形象,常常出现在知识分子的描绘里。唐代张籍就写过《野老歌》:
老翁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知识分子对农民的劳苦和饥饿表达怜悯之情,但是在杜甫的诗里,荒野中四顾茫然的知识分子却是农民悲悯的对象。一头乱发的杜甫,孤独地来到山谷里,扛着一把锄头,想要在白雪覆盖的地面下,挖出“黄独”来喂饱家人。可是“黄独”是什么呢?
《中国有毒植物》是这样介绍的:
黄独,又称黄药子,俗称本首乌,有毒,误食或食用过量,会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也有报道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小鼠腹腔注射25.5g/kg块根的水提取液,出现四肢伸展、腹部贴地,6小时内全部死亡。
图片里的黄独,像一个黑黑黄黄的癩痢肿瘤,很难看。杜甫不可能用这样的东西喂孩子吧?
然后找到《本草》里的记录:“黄独,肉白皮黄,巴、汉人蒸食之,江东谓之土芋。”杜甫弯腰在雪地里挖掘寻找的黄独,显然是山药的一种。
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属于我们的
目送
田静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班
黄独,海芋,鬼灯笼。读到这些你能想到什么?是疑惑,是不解,还是想起一个个的草药?
龙应台用黄独想起杜甫,想起他在冬天闹饥走荒路,去找黄独来养活家人,既对他是农民对于士子的怜悯,又是对于草药的喜爱与感谢。
对于我们来说,龙应台的文章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草木也可以如此可爱诗意,让人对其充满了喜爱。从杜甫着手却又让我们看到,饥荒与战乱的年代,每个人想要努力的存活下来,生存的顺遂又是多么的不易。一个士子却又被农民所怜悯,荒诞而又真实。礼乐崩坏的时代,谁又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或许,她只是点醒我,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中生存,无疑是幸福而又美丽的,和平且安宁,我可以尽情的学习生长,成长为自己喜爱的模样。
桂杨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提到杜甫,大多离不开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离不开流离漂泊、饥老困苦。但作者以草木开篇,使我为之倾叹。
一草一木,皆生而有灵,作者以数字、动物等“人”对“草木”的命名方式为引,接而以词诗作缀,点出人与草木之间生灵交融、寓情互动的和谐伦理。又在人沉溺其中时俏皮而匠心地以独以“黄独”觅得杜甫《同谷七歌》。忽而追寻“古人拾粟”的历史根源,转而谈及历代知识分子对农民形象的怜悯。人与草木,一交一错、水乳共生,成就了此文的灵动和谐。作者最终追本溯源,探得杜甫当年所觅之黄独或为山药之一种,而末段之笔也恰使此篇看似“斜坡上杂花野草”的文章寄寓了“一花一世界”的宇宙情怀。
提及龙应台,近年来多以亲情、细腻为其标签,较少有人提及其在评判时事政治上的“野性思考”。我以为在《杜甫》这样的题材下,龙应台摒弃其广为人道的“母性光辉”,却未想她亦未用其锋利的刀笔去映刻时事,而是以草木与人营造出这样一篇杂谈,确是高明。浅读《目送》,发觉龙的野火从未熄灭,而她的笔愈发深刻细腻了。
人生之事,岂能总是风风雨雨?平淡自有真意,坦然方是人生。读《目送》,总给人一种“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一如千帆过尽的明悟,是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明月的淡然,人到中年,生死大限已垂垂不远,而生离死别,更是经历太多,人生的无常早已成为肩头的落花,历史的波折,也化为江水的皱褶。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看过的景,碰到的事,不论回忆,还是期许,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的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的意义,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读《杜甫》,我们不得不中途停下,认真思考。然后也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往期作品欣赏:
共读之《目送》第一天
共读之《目送》第二天
共读之《目送》第三天
共读之《目送》第四天
共读之《目送》第五天
共读之《目送》第六天
共读之《目送》第七天
共读之《目送》第八天
策划
袁睿
编辑
周嘉慧
设计
张彦东
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