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季羡林在东方文论和西方美学上的贡献

点击上方“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订阅

季羡林在东方文论和中国美学上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岳川

四川省安岳县人。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年以来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当代中国书法"文化书法"理论的创始人。

摘要

一般研究季羡林学术思想的论者大都将重心放到他的印度古代语言、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研究,以及中印文化交流方面。本文将研究角度放在季羡林晚年提出“河东河西论”并坚持“西化”之后的“东化”立场,东方文论和文学中的中国身份的考辨,建立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的中国学派的考量,中国文论和美学在文化自信中的价值高度上,力求展示季羡林后期学术研究的思考和创新,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新世纪文化战略的深远眼光。本文认为,季羡林后期学术贡献在于:回答了当今世界东西方现代性弊端和价值重建问题,在中国美学研究转型与中国文论失语中坚信中国文化必将“东化”,面对全球化负面性提出了解决途径——生态文化的“天人合一”。

正文

季羡林(—)在学术多个领域勤奋耕耘半个多世纪,承往圣继绝学,在绝门学术上有极高的建树和重大的开拓: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研究;2.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研究;3,糖史以及科技史和文化史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研究;5.印度古代文学《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的翻译和研究;6.德国及西方文学研究;7.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8.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研究;9.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10.散文、杂文和书法创作。然而,时下学术界对季羡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早期和中期对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开拓性贡献、佛教史研究的正本清源、火罗语释读研究、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等方面。[1]可谓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在我看来,季羡林晚期将其精力放在中国文化命运和文艺理论重建的研究高度,将笔墨重点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中国身份问题,比较文学研究中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问题,批判全盘西化坚持“西化”之后的“东化”问题,美学在重建中国人审美精神中的重要价值问题,可以说,晚年季羡林的工作平台有相当部分是文艺理论和美学思考上。本文将重点放在季羡林文艺理论研究和东方美学思想重建方面,力求展示季羡林学术研究尤其是其后期学术思想的思考和创新,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新世纪文化战略的深远眼光。这一重大学术视野是需要学术界认真对待并加以







































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1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