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盛居骆氏后人,安徽骆姓村改名记

小村改名记,迎“西骆庄”新名

我所生活的村子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赵庄。村子不大,只有一二十户人家,百十来口人。但是不同于附近其他以姓氏命名的村子,我们村子虽然叫赵庄,却都是姓骆的。有一次去给先辈们上坟,我曾经问过我的爷爷,为什么我们都姓骆,村名却叫赵庄。他说,以前姓赵的把地卖给姓周的,姓周的又把地卖给姓王的,我们是从王氏那里买来的地,据现在快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他又指给我看,哪里是老王家的祖坟地,哪里是老周家的祖坟地,当然现在都已成了我们的宅基地了。

时值国家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家族优良传统。我们家族也在近几年通过家族联谊,和寻根问祖等活动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收集家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后来经省骆氏宗亲协会常务副会长骆炳玖先生的提议,我们的村子将更名为“西骆庄”。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我们家族,尤其是我们小村来说却意义重大。我总结有以下三点意义。

第一:留住了村名就留住了村子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会有人为之作传,使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漫漶。然而一个小村庄的历史往往不会有人记得。就拿我的村子来说,外人一听名字便知,以前这块土地曾经属于姓赵的人的。他们自然不会知道这中间还曾有过王家和周家的故事,也自然不会有人知道这几家人在这方土地上流过多少汗,收过多少庄稼,养活了多少代人。在这几百年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诞生了多少智慧……假使我不去问我的爷爷我们村名的缘由,我甚至也不会知道还有周王二家的存在。若是再过百年之后,我们骆姓也从这方土地上搬走,后人们肯定会猜测,这个庄子应是姓赵的人建立的。到那时谁还会记得我们先族也曾经用汗水滋养过这一方土地呢?谁还会记得这方土地上用了哪些仪式埋葬了哪些人呢?谁还会继续传诵家族的人物故事呢?谁还会传承村子里的优良传统,风俗文化呢?没有村庄的名字,留不住家族的故事。未来的未来,只恐骆氏后辈们迷了路,难以找到归根之处。现在,我们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村名,族谱在修缮,风俗文化,名人名事也在同步记录。我们在土地里耕作,也在书本上撰写。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留下我们的痕迹,和族人共同创造的智慧。前不愧于先达,后遗于子孙。

第二:村名是一个村子的旗帜,系着村子的灵魂。古人讲究门第出身,无论是自报家门或是别人请问时,往往都要加上自己的籍贯。有些地方是因为名人而被人熟知,而有些名人还要沾某些地方的光。比如一提起《三国》中的猛将赵云,我们知道他是常山人。因为他自报家门家门时说的是“我乃常山赵子龙”。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自称是“韩昌黎”,其实昌黎并不是韩愈的故乡。只因昌黎的韩姓是当时的望族,名声好,受时人尊崇。这些都说明,名号的意义在于它背后传递的能量。我们知道,一个部队最重视的是他们的旗帜和番号。同村的哥哥从部队回来后,就说他们第一堂课就是学习连史,因为他们的连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连。虽然连队的战士早已不是当年那批人了,可是连队的灵魂和精神还在相传。我想他们连队的人在做事时也会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使命,还牵连着连队的荣辱。对于村子也是一样,也许一个名声好的村子的影响力不会大到让全国人都知道。但是在方圆左右,如果人们一提起某个村子,都挑大拇指,那也是一件很荣光的事了。这些荣光是村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村中人为了维持这种荣光必然会对严格约束自我。这会在无形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村名,而这村名又来源于我们的姓氏,村中的人必然会不敢懈怠。且有了名号,自然也就有了精神。谁做事也不能是一人之事,无论何事不能忘了骆家的根,骆家的风,不能丢了骆家的魂,坏了村子的名。人人应恪守“村子因我而声名鹊起,我因村子而倍感荣耀”的信条。

第三:增强村子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寸木为村,广土为庄。古人造字往往有所指,以前人们从洞穴走出,为了安全,所以构木为巢。聚族而居,寸木相连,巢巢相接,就成了村子。后来进入农耕时代,土地即是生命,所以族群就联合起来保卫和扩张土地。生活在一个村子,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有我们所要守护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群体的额依赖性似乎在减弱。我想每个年轻人都会有种感觉,不浓的不只是年味,还有存在了上千年的人情味。也许高新技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工业化的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们不能忘了祖先们聚集联合在一起的意义。联合就是力量,凝聚使我们更加强大。富足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以前相依为命,互相帮衬的贫穷年代了;对于利益的追逐似乎也使村中的人忘记了我们是一个姓氏,曾有共同的祖先。以前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们村子中人们的关系何止是近邻与对门,更是血浓于水的亲人。理应互相帮助,但是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利益摩擦愈演愈烈。私下里的嚼舌头,打击报复;正面上的直接冲突也都有发生。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却都真切地出现了。现在村子改名,也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本,人不忘本方能长远发展。本是一家有难,百家来助;本是红白丧喜时共聚一堂;本是游子不忘根,富贵不忘亲。我希望,当记载着村名改动的石碑在村口树立时,村中人能欢聚一堂,牢记我们的姓,牢记我们的根。互相勉励,共同前行,在时代的号召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新村庄。

骆炳玖先生高瞻远瞩,他的功劳在当代,而利在千秋。而他本人,乐善好施,谦和稳重;推毂后生,奖掖先进;担大任而不自懈,成大功而不自矜。他是我们村子的骄傲,亦是我们的榜样。他出生于这个村庄,是村子涵养了他的品性,现在他的品性溶于村子的旗帜当中。如果说将来我们的村子能稍微有些名气,这名号背后自然有他的正能量。他是村中的长者,亦是我们后辈敬仰的楷模。他时常对村中的后生们说,今人的功劳不过是起了一个庄名,树了一面旗帜。能否有千秋之功,还在于后生们,努力奋进,不忘初心;恭勤谦让,恪守家风。家族中有这样的长者,再加上年轻的后辈们的努力,家族的兴旺指日可待。

时光匆匆,漫长的岁月里我们遗失了太多,地里的庄稼熟了又败了,一茬茬的庄稼就像一辈辈的人。先辈们的故事还没听完,父辈们已添白发。我希望我们这辈人能抓住机遇,村子的新篇章自村子改名伊始,前人的故事由我们补写,后世的故事交给后代们续写。后世的人当以村名为旗帜引领,牢记旧历史,创造新精神,不忘大使命,为旗帜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也只有这样我们古老的村子才能搭上时代的快车,获得新生。

骆勇,年正月初五

《小村改名记》是安徽阜阳的一位骆姓子孙,现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大一学生,名为骆勇,《小村改名记》读后,非常感慨,虽然以记叙文的的体裁讲说一个村庄的改名的故事,但看起来又像一篇学术论文,有论点,有论述,有事实,有依据既论据,字里行间透露着文才,是一篇好文章,值得推荐给骆姓族亲。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村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魂。村名是同村人的精神,是根的所在,是这里人的文化精髓。不忘初心,情系乡愁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谱的目的。一个大学的学生能写出如此文章,能对一件小小的村名更改发出对“根"的思念,种族留名千载的感悟,实不容易。说明骆姓后继有人,骆炳玖提出村名的更改意义深远,但能让青年人悟出其中含义,更是骆姓的幸事。

---安徽骆文龙

来源:骆姓论坛

弘扬天下骆氏文化、传承骆氏精神、宣传骆氏动态,为天下骆氏宗亲提供沟通交流平台等。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1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