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中国建设报年6月15日星期一第四版建筑文化
眼睛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一扇随时活动的窗口,开启时是观望众生的视窗,关闭时则启动心灵路程的梦想。人类的眼睛、电脑的windows都是这样。每个建筑也一样,都有眼睛,你在看建筑、建筑也在看你,你们的目光交会在一起,真正的交流从这一刻开始。千百年来,不断开拓的人类把梦想刻录在建筑,穿越时空的建筑也一直在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行为。
交流达到自然传神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建筑,需要建造者是一流的建筑工匠。木匠、石匠、画匠、泥水匠不少,但成为一流工匠并不那么简单,仅有独特的模仿能力还不够,同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力学、文学、历史、美术等知识。鲁班、喻皓、李诫、杨惠之、蒯祥、姚承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师。他们发明了墨斗、刨子、曲尺,建造了长城、故宫、天安门,撰写了《木经》、《营造法式》和《营造法原》。中国自古“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
巨匠的辉煌业绩,得益于非常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及其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工匠们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喜欢精雕细琢自己的作品,坚持不断改进工艺材料、设计流程和检测标准,不惜时间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细节,静心享受着品质升华造福于世的过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而言,一个技能熟练的工匠和科学家、经理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年在南宁祭孔大典的前一天,我在孔庙看见屋面有一位老瓦匠,独自在“嘀——嘀”上瓦,老师傅雕刻时光的专注与身下熙熙攘攘赶工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旁人难以做到的顺直划一的瓦线,不达工艺要求不会轻易交付使用的信念,也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匠人、匠心、匠功。
让人痛心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及其建筑业的超高速发展,受制于工匠精神的局限性,工匠文化日渐衰落,不少工艺工法和文化内涵亦相继失传,使得潜心坚守建造技能的技师越来越少。原因归结起来,涉及三个关系的协调处理问题:
其一,投入和产出。要做到建筑产品精美,必须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材料成本,因此业主要支付的工钱价格也会更高。巴塞罗那高迪的圣家堂、天津五大道的瓷房子之所以能做成标新立异的地标,业主不计成本的执着令人叹服。如今鱼龙混珠的建筑市场,盛行忽悠闯关(验收关)的游戏规则,低价竞争的结果就是压低品质。现在不少房子,不但谈不上艺术精品,连平、顺、直的基本要求都难做到。其实,基本功要认真做起了并不难,首先是工人每天收工时先看看过手的工序自己先瞧得舒服,起码不踢脚、不刺手、不扎眼,然后再交由质检、监理人员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改进。如果不想花费太大代价,那业主就只能索求标准化的大众作品。虽然雷同,但是耐看、合用,一样可以打造经典的品质。多、快、好、省的产品,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
其二,传承和创新。传统工匠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缺乏文字记录和程序指引。由于“秘不示人”、“仅传其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小生产者的陈规陋习,传统工艺上演了一幕幕人亡艺绝、水火不容的悲剧,严重地阻碍了传统工艺的更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为此,传统工匠文化必须要与现代工程师文化结合。在精致的工艺做到极致之后,已经不是散漫的工匠任性所为,无数个局部的想象突破和无数个瞬间的串连沉淀,构筑起严谨的建筑工业化文明的开端。由此也彰显出工艺的流程化、标准化、可视化的重要意义。
其三,知识和技能。独尊儒术或者仇视知识的结果把劳动分出了贵贱和上下,故意炒作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倒挂的伪命题。劳动光荣和知识崇高本来就没有冲突,都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儒匠”故事生动的告诉我们,苏州文人与苏州工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儒将合一(岳飞)或者儒将搭配(刘关张+孔明)自古就是可行的合作模式。
现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工业化真的不用工匠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工业化并没有消灭工匠,流程设计需要匠心,模具制造需要工艺,严丝合缝的工厂化装配需要人工调整和缺陷校正。工业化流水线本身无法实现进步,完全、长期的自动化会造成人类改革创新的惰性。当下,中国速度正在转向中国质量,中国技术正在转向中国标准,中国制造正在转向中国智造。大国崛起,除了圣人大师、文臣武将,还要更多的大国工匠。
如何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大国工匠呢?我们认为:
一要提高建筑技工特别是技师的身份待遇,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群体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我们赞成专家提出的在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的建议,还应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全国性分级别、工种的专业委员会,大幅度提高既有的技术能手大赛的覆盖面和奖励力度(包括时间、层级、人数),推动建筑技工向知识型、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在工会、劳模的选举给予一线技工留足一定比例,在政治上提供上升通道。
二要高薪养功,挖掘开发建筑劳动力资源。造价管理部门、协会分等级发布岗位技能津贴指导信息价,指导施工企业探索工人技能分级管理机制和办法,引导建筑技工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教育培训和技术革新。
三要根据工程产品客户的不同需求,细分等级制定优质品、合格品的标准,改变过去松紧失衡、宽严无度的一刀切局面。高端豪宅和安居工程、涉及公共安全的公建和普通居民私房的建造需求的确大不一样,长期僵化地使用一个标准,显然不恰当。对于精品工程,我们要鼓励技术突破,施工误差要从厘米级向毫米级突破;普通合格工程,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建议推广工程质量保险,由保险中介机构牵头,整合工程监理、设计、检测等咨询服务机构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资源和信息,成立新型的质量检查委员会,委派质检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开展事中旁站式检验评定,有别于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事后验证。
四要按照“公益共享”的原则大力开展建筑可视化教育培训,迅速、低成本提高广大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过度封闭商业化的知识产权和小生产者秘藏工艺的陋习,都会阻碍先进工艺的广泛传播,服务国民、国家,才是大义大利。古人的《营造法式》的还有做法图样,现今的校园足球也有3D教材,建筑可视化教育同样也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氛围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资源共享模式。现在不少的规程手册为了达到告知免责的目的,内容全面、文字周全,但只有教授专家看得明白,普通工人不想看、看不懂、记不住。我们一定要将文件规范用语、学术概念转化成易懂易学的群众语言和标准图集、3D动漫,做成像电影电视一样穿透人心的作品,工人技能才会大进步,工程事故才会少发生,建筑品质才会多提升。
五要发起一场建筑业新文化运动,迅速提高从业人员和普通公众的素质。当今年轻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哪有沉淀下来修炼的时间、空间和氛围?要加强引导,让大家知道,互联网暴富只是少数人的神话,不能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要明白积极向上的,除了财富、职位,还有学识、修养、江湖影响力……。为此,要创新建设行业文化建设活动载体,在工程建设领域倡导公共利益至上的主流价值取向,规范建筑业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为,培养久久为功的道理和功成不必在我的道德信念。
令人欣慰的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了工作目标:“到年,基本形成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老、中、青比例合理,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尽早看见新一代建筑工匠的崛起!
昨夜,写着写着一阵犯困,看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健步走来,居然是鲁班祖师爷,弟子不由得俯首叩拜。祖师爷授予《鲁班造梦图》一幅,笑言:“人筑之物,皆有一眼,汝在观物,物在望汝,人心载物,物使人为。”言毕,一股青烟飘然而去。正要追上去,脚下一绊,忽然惊醒,只记得图上有一对联:上联是“文心雕龙万世书”,下联是“匠功筑眼千古楼”,横批“点睛之作”。
又是眼睛——可视化教育的根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