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为参加中共七大,陶铸和曾志已经在延安呆了很久。年6月11日七大闭幕,第二天,6月12日,他们立即奔赴抗日前线。
作为重要领导干部的他们,不可能一边干工作一边带孩子,孩子只能留在延安。当时组织上安排老红军战士杨顺清照顾陶斯亮。
杨顺清是贵州清镇人,生于年12月,年1月跟随红军二、六军团参加长征,年11月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右腿受伤,牙齿也被打掉了一半,成为一名革命伤残军人。年到延安,当过朱德的马夫,后在中央军委办公厅任管理员、收发员,年任保育员,组织上安排杨顺清照顾陶斯亮时,她刚两岁。那时没有什么保姆的概念,革命只有分工的不同,陶铸夫妇没有给过他一分钱,反倒是他纺线得来的工钱自己一个不花,全部为亮亮买了解馋的零食,他养了只鸡,生下蛋来,自己舍不得吃,一个个都填进了亮亮的小肚子里。有这样一位好叔叔陪伴,陶铸和曾志完全放心了。
杨顺清抱着4岁的陶斯亮来送行。当曾志骑上马时,看到女儿很惊慌却又不敢哭的样子,不禁泪如雨下。此刻的曾志,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准备喋血沙场的,这一别,也许五年十年难再见,也许永远不能再见了……曾志对杨顺清说: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牺牲了,请你当她是自己的女儿,把她养大。杨顺清立正敬礼:“坚决完成任务!”
陶铸和曾志本来决定是去湘粤桂开辟敌后战场的,从延安出发,还没有到达预定地点,突然日本投降了。组织上安排他们去东北,参加开辟东北根据地的工作。
在东北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曾志都曾经想过,孩子那么小、那么脆弱,说不定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一篇文章甚至说曾志已经把陶斯亮的照片镶了黑边框放在家里,这种说法不太可信。然而,年秋天的一天,时任中共辽宁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陶铸来到曾志所在第五地委(在通辽)检查工作,他告诉曾志:女儿已到省委所在地白城子了,他还带来一张陶斯亮与杨顺清的合影!
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太不可思议了,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从遥远的延安来到吉林白城子,这怎么可能?
陶铸告诉曾志:老杨和亮亮在路上徒步走了一年多,经过了好几个解放区,后来是经过朝鲜平壤才转到东北的。一路上,他们碰到过敌人多次轰炸,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可谓历尽千难万险。初冬,省委召开地委书记会议,这个会本来应当是曾志的同事刘莱夫参加的,但他却要求曾志去参加会议,说是任务繁重他脱不开身,其实很明显他是想让曾志公私兼顾,去省委看女儿。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曾志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到了白城子,曾志立刻去找女儿。听到到妈妈的喊声,亮亮立即跑到门口,但见到妈妈,亮亮又马上躲到房门后边,妈妈伸手拉她,她不出来,妈妈抱她,她哭了。杨顺清来了,说:“这是妈妈呀,你不是天天想妈妈吗?见了妈妈怎么不让抱呢?”这就是6岁的女儿,在战火中生长,不认识妈妈的宝贝女儿!在场的省委组织部部长陈曾固告诉曾志,亮亮听说妈妈要来,几天前就不断念叨:“妈妈来了,我该怎样同妈妈见面呢?我要对妈妈讲些什么呢?”陈曾固说,亮亮好像是将要见上级领导的干部似的。他又对亮亮说:“怎么真的见到妈妈,倒把准备好的话都忘啦?还哭!亮亮,羞不羞呀?”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亮亮也笑了。仅仅几分钟之后,她就和妈妈亲热起来了。杨顺清怎么会带着陶斯亮从延安到东北的呢?
原来,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战火随时可能烧到延安。中央决定,延安所有非战斗单位一律撤离,转移到别处。王家坪托儿所的丑子刚所长告诉杨顺清,领导决定他和作战部副参谋长朱军家的男保姆一起,带两个孩子去东北找父母亲。组织上给了一纸介绍信,给了一头毛驴子,替他们炒了两袋米面粉就出发了。毛驴子驮着两个柳条筐,一边坐着亮亮,一边坐着朱军的女儿妞妞。送陶斯亮到东北,对于杨顺清来说等于又一次长征。在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独自一人,带着一个5岁小女孩,没有钱,缺衣少食,甚至要沿街乞讨,经常找不到组织,孤独无助,颠沛流离,他们历经了中国北方几乎所有省份,甚至还去了朝鲜,几千公里的漫长路途,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到达辽西。他们坐过火车、汽车、驴车、轮船……而更多的是老杨用他的背和肩膀,背着亮亮挑着亮亮,用他那残疾的腿,艰难地走过万水千山,硬是把女儿送到了父母亲身边!老杨和亮亮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一年多来的经历,许多精彩的片段,让曾志几十年以后还记得非常清楚。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这时陶斯亮才6岁,可是沿途的事却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叙述得绘声绘色,显示她经历了磨难之后的惊人的成熟。躲敌机。他们是七八月间从延安起程的,刚走出30里地,在距延安机场四五里的地方,就遇到了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幸好这里到处都是青纱帐,他们立即钻进了一片玉米地。敌机轰炸、扫射了好几圈才飞走,等到天将黑了,他们才从玉米地里出来。亮亮告诉妈妈说:“那时我们吓得直哭,杨叔叔说:“别哭了,飞机听到,会来丢炸弹的,我们就都不敢哭了。”又有一次在一个村子里,杨叔叔出去买东西,亮亮和妞妞在屋外玩,突然飞机来了,还听到“啪啪”的枪响,叔叔阿姨们都往村子后面的山上跑,亮亮同妞妞也跟着跑,跑到山脚下,就到一棵小树下趴了下来。隔了好久,叔叔阿姨都走了,亮亮同妞妞也蹦蹦跳跳一路玩着走了回去。老杨说:“啊呀,那天飞机轰炸,我们正在镇子上,孩子不在身边,可把我们吓坏了!哪里还管飞机扫射轰炸,我们一溜烟跑回村里,却到处找不到两个小丫头,急得团团转。过了很久,看到她们欢欢喜喜回来了,大家都好高兴。两个孩子经受了几次轰炸,已经知道怎样躲飞机了。”亮亮说:“妞妞见了飞机还不躲,是我告诉她,赶快躲起来,不然飞机看见了,会炸死你。妞妞就跟着我躲起来了。”妈妈问亮亮:“看到飞机害怕吗?哭了没有?”“没哭,飞机丢炸弹见多了,不怕!”受欺负。老杨说:有一阵子,敌机经常来轰作、扫射,我们白天不敢走,天黑了才上路。老百姓是用牛车送我们的,孩子睡在车上,大人则跟着牛车走。有一天朱军的女儿妞妞和保姆已经不与我们同行了,牛车里还躺着两个大人,走了一段路之后,我听到亮亮在车里时不时发出哼哼叽叽、似哭非哭的声音。初时没在意,以为她在做梦,后来发觉不对劲,立即跑上前去问:亮亮怎么啦?她带着哭声说:“叔叔的脚,压在我身上,好痛!”我往车里一瞧,顿时气坏了,一个大汉的两条腿压在亮亮的身子上。我冲着大汉大叫:“喂,大个子!你没病没伤,躺在牛车上睡大觉还嫌不舒服,还要这么丁点大的娃儿为你垫脚吗?你有良心吗?”我一叫,那家伙就一声不吭就把脚挪开,翻转身又睡了。小陶斯亮究竟是被谁的腿压了,曾志的记载和陶斯亮《杨叔叔》一文说的有不同,但肯定是被人欺负了。陶斯亮的文章说是在一列火车闷罐兵车上一个士兵腿压在陶斯亮的身上,因为火车上人多拥挤,后来杨顺清抱着陶斯亮跳下了火车。能等待。老杨说:有一次我们清晨到了一个县城,找到一家旅馆,把亮亮一个人锁在房间里面之后,我去找当地组织接洽。因为找不到人,所以去了大半天。过了很久我才急匆匆赶回旅店,心想锁了这么久、饿了这么久,还不定亮亮会闹成啥样呢。打开房门一看,亮亮却还是老老实实地坐在床上,跟我早晨离开时一模一样。见到我紧张的面孔,亮亮一下子跳起来扑到我身上,紧紧搂住我的脖子,又像哭又像笑,真是可怜噢!我问亮亮:“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怕不怕?”她说:“怕。杨叔叔老不回来,我肚子很饿,饿得好难受。听到门外脚步声,总以为是杨叔叔,可总不是。老等不回来,我就害怕了,又不敢大声哭,怕外面有坏人听见。后来我想,杨叔叔肯定会回来的,我就不怕了,就自己玩儿。”
误火车。老杨说,有一次坐火车,到一个小站后我下车去买吃的,还没买好车就开了。这下可把亮亮吓坏了,她看到车开了我跟着车跑却没有上来,就趴在窗口上号啕大哭起来。我赶紧从后面的车厢跳上车,经过了许多节车厢回到原来座位时,看到亮亮还趴在窗口放声大哭。我叫了声“亮亮!”她回头见是我,眼泪又像串珠一般直滚下来,紧紧抱住我,“叔叔叔叔”直叫,叫得我眼泪直流。亮亮说,“叔叔你是怎么上来的呀?我还以为你上不来了呢!”我告诉她我是从后面车厢上来的,她又破涕为笑了:“叔叔,你真棒!”登海轮。老杨说:由烟台到大连坐的是木帆船,船小浪大,我和亮亮都晕船了,不断呕吐,什么东西也不想吃。亮亮很乖,躺在船舱里,闭着眼不吃不喝,一声不吭,像是生了大病,一连两天都这样。我看着有些怕,担心亮亮熬不过这一关。到了大连,休息了好几天,她才恢复过来。老杨又说,由大连去平壤,乘的是大海轮,比小帆船平稳多了。但大海轮不能靠岸,泊在海上,我们要坐小划子到大船下面,然后攀着大船放下来的软梯才能上去。亮亮不能上,我也不让她自己上。我是用绑带把亮亮绑在身上背着,臂弯里拐着大行李包上软梯的。软梯是用粗绳子结的,软软乎乎,脚和手都使不上劲儿,上一步,梯子就要晃荡几下,两只脚好像随时会落空一般。软梯上人又多,一个个都在催促上面的快爬。还不敢往下看,因为下面是翻滚的海水,一看心里就更悬。爬那段绳梯可把我紧张坏了,就怕脚踏空、手抓不牢掉下海去。我死了没关系,可我还背着亮亮呢!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大海轮,放下亮亮,一看自己已经全身湿透了,那可是个大冷天哩!曾志问女儿:“上大海轮时你怕不怕掉下海去?”女儿回答:“不怕,我紧紧抱着杨叔叔脖子呢!”最怕生病。老杨说:一年多里,亮亮得过几次病,还发了高烧。有一次亮亮烧得迷迷糊糊,几天里没有吃东西,不睁眼也不说话,医院,这可怎么办?我用手摸亮亮皮肤,烫得很,看亮亮的脸,通红通红,而且呼吸急促。我急得哭了,手按着亮亮的额头说:“亮亮啊亮亮,你病成这样,叔叔怕是不能把你送到你爸妈跟前了,叔叔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的父母啊!”还算好,我在村里求爷爷告奶奶,央这家给个偏方,央那家拿点草药,吃了半个月,孩子总算慢慢好起来了。大病之后,亮亮很虚弱,就在那里住了三个月,等身体完全复原后,又再上路。听了这些事情,陶铸夫妇百感交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杨顺清的崇敬与感激。杨顺清谈起这一年多的日子,只谈亮亮怎么乖,只说一路上凭着延安党组织的介绍信,各地党组织和部队首长怎么关心、帮助、照顾他们,怎么安排他们行程,而一年多里,他是怎么克服伤残的困难,行程几千里,怎么饿肚子,自己生病怎么挨过来,他却一点儿没说,一句也不提。其实,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环境,杨顺清能完成护送陶斯亮的长征,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壮举啊!杨顺清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长征,首先在于他的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对于杨顺清来说,不因为陶铸夫妇是高官才对他们负责的,根本在于这是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完成护送陶斯亮的任务是杨顺清对党忠诚的体现。陶铸夫妇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一定兑现,这和杨顺清对党忠诚是一致的。万里之遥的路上,如果杨顺清有一丝丝的动摇,有一丝丝的私心杂念,就可能完不成任务,只要有一瞬间失去自律就可能前尽弃。但对杨顺清来说,对理想信念的一丝一毫的偏离都是不存在的,他是一个最纯粹的人。杨顺清完成一个人的长征,也在于他的聪明智慧和卓越能力。无限复杂的情况、千变万化的情况,只要有一次判断失误、应对失误,就有可能失败。敌机多次轰炸有惊无险,不是敌人不够凶狠,而是杨顺清机智勇敢、应对有方;一路上总能得到帮助、总能够克服困难,既是党组织力量强大的体现,更是杨顺清英勇顽强、善于斗争的结果。杨顺清没有文化、身体残疾,但他是一个指挥若定、决胜万里的英雄,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杨顺清能够完成一个人的长征,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爱。组织上让他照顾一个两岁到9岁的小女孩,他就为她倾注了全部的爱。万里之遥的路上照顾一个常常饥饿、常常生病的生命力十分脆弱的小孩,如果杨顺清的爱少一点点,可能小陶斯亮早就没有了。杨顺清的爱是真正无私的爱,是最纯洁、最高尚的爱,他就是大爱的化身,具有圣人的品质。杨顺清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的坚持、坚定、坚强是极不平凡的。一个人战胜了那么多困难,一个人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长征,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到了东北,杨顺清继续留在陶铸家里照顾陶斯亮,成了陶铸家的大管家。后来,陶斯亮长大了,不需要有人专门照顾了,正好陈曾固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陶铸请他把老杨带回到贵州工作,年起,杨顺清在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云岩宾馆、花溪宾馆等单位工作。由于身体不好,又没有文化,杨顺清始终没有得到提拔,但他认真负责的态度、谦和善良的个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年2月,朱德到贵州视察工作,他接见了杨顺清并合影留念。年胡耀邦在贵州视察工作,他在干部会议上讲话,专门讲到了杨顺清,他说:“我昨天见到一位老红军,他是年参加红军的,年用个筐筐背着陶铸同志的小孩,从延安背到哈尔滨。确实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你说把小孩从延安背到哈尔滨去,还不疲劳?那是真的疲劳呀!”年12月陶铸平反,成立陶铸治丧委员会时组织上安排杨顺清担任委员。他坐火车到北京看望陶斯亮和“革命的幸存者”曾志,不料在车上患了阑尾炎,医院做手术。由于在火车上耽误了一些时间,病情比较严重,出院后又在曾志家养了三个月。以前是杨顺清照顾陶斯亮,这一次像是命运专门安排陶斯亮回报老杨,让她在老杨晚年时也尽心尽力照顾了他一次。陶斯亮天天侍奉在侧,端水喂药,问寒问暖,陪着杨叔叔说话,一老一少仍像四十年前那么亲热。
杨顺清回贵州后娶妻生子,家庭幸福,年7月去世。陶斯亮写了一篇散文《杨叔叔——献给一个平凡的人》,发表在《贵州文史天地》年第4期,表达了她对杨顺清感恩的心情。年,贵州省清镇市为杨顺清举行纪念活动,陶斯亮应邀参加并讲话,她讲了一段肺腑之言:“杨叔叔陪伴我从两岁到9岁,这是人的心智开启的阶段,我的一生就是杨叔叔塑造的。杨叔叔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他把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传给了我,让我一生受益。几十年来,我一直像他那样,心地是柔软的,是善良宽容的,我为此感到骄傲。”陶斯亮为杨顺清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恩重如山”。那是真的。只是他的“恩”,并不只属于陶斯亮一个人,杨顺清的美德足以温暖所有中国人。
料在知谢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