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看字识日本
文、西岭雪
日本离中国太近了,近到不觉得是出国。无论是从北京还是大连出发,无论是飞到东京还是名古屋,航程都只有两个多小时,翻开膝上的小书,慢慢啜完一杯咖啡,就已经身在异乡了。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容易就会忘记这是在国外,除了因为周围到处都是与自己一样*皮肤黑眼睛的亚洲面孔外,还因为大街上到处悬挂着中文招牌。
然而字同音不同,意思也常常不一样,真是让我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在箱根时,路经富士山脚下御殿场的金时亭餐馆,看到檐下木牌上斗大的字写着“馒头”,仿佛具有某种魔力似的,召唤着饥饿的游人。那天早早出发长途跋涉,早午饭混作一顿吃,眼睛接收到的信息还没来得及传输给大脑,胃已经先做出了反应,仿佛立刻捧起一个又大又白又绵软的热馒头,一口咬下,胃液翻滚。
然而迫不及待地登楼而上才知道,所谓“馒头”,指的是一种黑黑瘦瘦的小豆包,跟我想象里的香喷喷热腾腾大白馒头实在相差太远。
原来,日本的“馒头”是“点心”的意思,真是大相径庭啊。
还有一次,是在京都岚山渡月桥的老街闲逛,路经烤肉店时,香味实在迷人,于是站下来研究了半晌到底要点哪一种串烧。
各种鸡肉烧鱼肉烧之间,我看到了“豚烧”字样,猜想难道是海豚肉?这倒是没尝过呢。一小块肉日元,价格不菲,然而吃到嘴里才发现,原来就是猪肉。
十块钱人民币,在国内可以买一斤猪肉了。
唉,识得字不识得意思,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竟然汉字也一样啊。猪生中国谓之猪,猪生日本谓之豚,却到哪里想去?
走不多远,我又在拐角处看到一家店的招牌鲜艳醒目,写着“岚山本格舞妓体验处”,顿时浮想连翩:难道是招伎宴演的地方?都说舞妓已经快成了日本的“非遗”了,需要通过有身份的“社长”熟客介绍才可以看到。但是这里明码实价,似乎也不是很贵啊。
但也不敢造次,拿了张传单仔细研究半天,虽然是日文,但是看图识字,连猜带蒙,居然也看明白了,原来是摄影馆。所谓“体验”,就是帮你换上舞妓的妆容与和服,带你去各景点拍几组照片,也就是国内流行的写真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啊。
日本女作家茂美吕耶在《字解日本》里说,在东京和大阪,从商店的招牌还有居民的举止就可以判断出关东人和关西人的区别来。因为关东是武士文化,人们习惯低调;关西是商业文化,商家刻意张扬。
当然这种习惯的形成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要一直追溯到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的战争去,因为关东在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的*治中心,鱼龙混杂,警备森严,稍不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京(都)、(大)阪、神(户)一带则是早已发展成熟的经济中心,街市繁荣,奢靡成风,艺伎文化尤其为关西风情涂抹了一层浓丽的颜色。
今天的京都虽然为了保持古都风范,对于城市建设给予了各种限制:比如不能盖高楼大厦,市区建筑限高七层,招牌不能过于炫丽惹眼之类。但是商家还是不甘平淡,要在貌似古朴的招牌设计上绞尽脑汁,弄出许多DIY的小花样来,真正别出心裁,可圈可点。
流连门头装潢,这也成为我逛街时的一个重要节目。
比如有个叫“夕子”的连锁店极其常见,招牌是一个很卡通的穿和服女娃娃,主营商品是和果子,相当于中国的麻薯,但更甜些,就着抹茶吃,非常耐饥爽口。
京都店家很喜欢悬挂灯笼,上面写着店名,也有些则半垂布帘,看上去宛如琵琶半遮面,别具风情。
尤其是清水寺商业圈,每条街都很窄,沿路挤满各色店铺,巷子四通八达,石板路向下望不到边,光怪陆离,吸引着人一直走下去,却又七扭八拐,一不小心就迷了路,然而转一转却又总能不期而返。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石板小巷,虽然什么都不买,却喜欢一路逛一路看,走到腰酸腿软也不舍得停下。走到路尽头看到一座八角塔,暮色朦胧中古意盎然,仿佛有无尽往事缓缓倾诉。我回过头来往上看,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出很远,长长石阶两旁八角楼檐重重叠叠,映着檐下红灯笼斜斜向上,如梦如幻。
最感慨的就是日本的店名可真是巧用汉字,美得纤巧雅致,比如有家店叫“洛婵”,清雅而又令人浮想联翩。又有一家卖扇子的店铺,取名“舞扇堂”,让人只是看到一个店名,眼前已经浮出画面:穿和服的美丽艺伎宽袍长裙,手执团扇在眼前缓缓滑过,露出如花美靥……中国文字之美,在日本京都发扬到了 。
而且京都的店名大多采取手写体,书法极讲究,即使只是寻常的餐牌,也是铁划银钩,笔笔有力,这在中国倒反而极罕见了。
走在清水寺街上,看着琳琅的书法招牌,手工陶瓷,常常会想起“胆瓶花落砚池香”一类的词句,连呼吸都变得悠长了。
后来去到东京,正如茂美女士所说,高楼大厦间霓虹闪烁,各家店面招牌争的是谁够大够亮,创意却是平凡。
的“歌舞伎町一番街”,于街口横空拉起招牌,中文汉字,一目了然,引人遐思。然而一路走过去,看着千篇一律的“花魁”、“美女”字样的灯牌,却多少有些寡然无味,嗒然若失。
最奇的是空中广播正在播放游客须知,说明*府誓将此街建成一条交易公道、平和安全的街区,游客如果遇到强行推销、拉客、宰客现象,请留在原地,等候当地警察帮助云云。说的竟也是汉语普通话,莫不是来此游狎的以中国人为主?
街角处有几个男人围着一个美女灯牌在指指点点,我有些好笑:都说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急回家,总要先到酒吧喝一杯,老婆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意,如何这几个人这般局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难道召伎也要开会讨论一番不成?然而走近了,擦肩而过时听见几句对白,才令我恍然大悟:说的是中文,而且是标准的东北普通话。
出了一番街,向右略行几步,看到一家叫作“养老乃泷”的面店,招贴浅显易懂,罗列着一碗碗各式汤面,明码实价标着日元。
早闻日本拉面盛名,但为什么这家面店会称为“养老”呢?“乃泷”又是什么意思?
我不得其解,便决定囫囵吞枣——先把问题吃进肚子再说。
店员一色的年轻帅哥,白衣黑裤,黑包头,红围裙,色彩分明,态度也分明,不论说什么他们都“HI”一声,恭谨有力。但事实上他们听不懂英语,我听不懂日语,可是彼此还是努力沟通了半天,然后靠比比划划了事。
我拿着图文并茂的餐牌点了份海鲜乌冬,看照片老大的一钵,上来却发现极小一只煲,只有几根粉丝,上面铺着几块豆腐、生菜、牡蛎等,阵仗倒是不小,下面还衬个 炉呢。原来只是把食材铺好,自煮自食。
水沸后熄了火,盛汤入碗,细嚼慢咽——不得不慢,太烫了。但滋味真是不错,非常鲜,也不知是食材的缘故还是调料的功劳。
回国后整理照片时又想起这家店来,试着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这“养老乃泷”是一家日本料理连锁店,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加盟店。相传是个孝子看见瀑布,就想象这要是酒就好了,可以盛回去给父亲喝。结果,泉水就真的变成了美酒——大意如此,至于具体的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就无法细究了。
记得在日本时,我经常会在街道上看到“饺子の王将”字样,知道必定是家很 的连锁店,每次都在心里说:哪天一定要尝尝这饺子的滋味到底怎么样。
然而每当到了吃饭的时候,却偏偏遇不到任何一家饺子店了,结果一直到回国,我也没能品尝一次王将饺子。本来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却没想到,竟然在我的家乡大连重逢了,这才知道王将饺子在大连也开了分店,于是时隔一年后,才终于坐下来细细品尝了一回。
其实就是中国的锅贴,煎得焦*喷香,配上日本酱油和芥末,慢条斯理地一边品尝一边回忆着一年前坐在日本电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街边“饺子の王将”的招牌,不免有种特别的感觉,仿佛那一切重新流过眼前,又好像时光被我吃进嘴里了。
本文选自《西岭雪:走一步看一步》(人生也是一次随兴的旅程,而身体是灵*借住的客栈,与畅销书作家西岭雪走一步看一步,体验美妙11国之旅)。中国地图出版社年8月出版,各大新华书店及当当、卓越、京东均有销售。详情见篇末蓝色小字“阅读原文”
==========================================
感谢订阅西岭雪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