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 http://pf.39.net/bdfyy/tslf/190620/7232741.html
高考最新热点时评素材(可免费下载文档)
为了信仰,一往无前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①
张向阳
年03月22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马克思主义真理与道义的力量,鼓舞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中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出自《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号。多年前,上海法租界的民居里,《共产党》月刊编辑出版,为孜孜以求的有志之士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今天,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仍然精心保存着这份月刊的创刊号。封面上,“共产党”三个字庄重醒目。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了从思想上把全国各地的早期党组织统一起来,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月刊应运而生。在风雨如晦、上下求索的岁月,一共出刊6期、每期仅约50页的月刊,由于介绍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中国革命的实现可能而备受青年欢迎,这份半公开性刊物的发行量一度达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材”、早期党组织进行交流的平台,《共产党》月刊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信仰一往无前。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毛泽东同志赞誉《共产党》月刊“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旗帜鲜明源于信念坚定。从创刊日期选定,到栏目设置,再到文章选登,《共产党》月刊的细节饱含深意。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纪念日,这批热血沸腾的中国革命者选择这天创刊;开办“国内消息”“短言”等栏目,他们不忘分析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等基本问题;初步探讨党的纲领,他们为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提供了思想武器……《共产党》月刊的发轫、发展,为建党起到了宣传和组织的作用,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运的紧密相连。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由于运营经费短缺等原因,《共产党》月刊曾中断了3个月;编辑部迁到一个不到6平方米的亭子间办公,编辑环境异常艰苦;编辑人员冒着被监控和迫害的危险,采用化名来保护作者和刊物的安全……困难重重,但丝毫没有动摇中国革命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决心。马克思主义真理与道义的力量,鼓舞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信奉“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在生命最后一刻都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以至于蘸着墨汁吃粽子,直说味道很甜;方志敏在就义前慷慨陈词,“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坚守崇高的信仰,无数革命先辈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在苦难中磨砺,真理越辩越明。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共产党》月刊在年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它镌刻的激昂文字鲜活依旧,它开启的真理之路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多年前,《共产党》月刊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奋进新征程,筑牢初心使命、感悟思想源头,我们更加坚信,旗帜鲜明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束熊熊燃烧的火炬必将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在时代前沿、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一双特别的手
王成绩
年03月22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是一双很特别的手。一眼望去,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拳头都攥不起来……但是,正是这双残缺的手,带给人前行的力量。
这双手的主人叫史君高,他今年已经90多岁了。他年轻时是一名解放军战士,退伍后曾任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党支部书记。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玩耍时闯了祸犯了错,严肃的老书记从不大声呵斥,而是用这双我们那时觉得“可怕”的手挥一挥,我和小伙伴们就会认错离开。
后来,我从长辈那里得知了这双手背后的故事。老书记参军时打了不少硬仗。一次战斗中,为了突破敌人的防御网,他把导火线剪去一块,扛起炸药包冲向碉堡。碉堡被摧毁了,他却不幸负伤,右手被炸断三根手指,腿上残留了炮弹皮。每每回忆起这浴血鏖战的烽火岁月,老人都会打开话匣子,讲述一个个英勇的细节,重温一次次光荣的胜利。
退伍后,这双紧握钢枪、敢打敢拼的手,变成了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手。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史君高继续积极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他带领群众修路修渠挖水塘,提高农作物产量,建设美丽家园,帮助村民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30多年过去了,他渐渐成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一个传奇,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一颗保卫家国、保卫人民的心,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老人第一时间捐赠了0元。他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奋战在一线的“战友”,再备几个口罩、再添一分守护。他说:“我是个老军人,也是个老党员,我想做一辈子好军人、好党员,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再给中国加一次油!”鲜红的党旗下,老人用半只手敬了一个礼,这种“以身许家国”的付出和奉献,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力量。
当领取军功章、手捧鲜花时,他的这只手并没有攥紧。对于荣誉,老人看得比谁都豁达。他总说,自己没什么功劳,功劳是国家的、是党的。放眼神州大地,从在部队保家卫国、回地方为民造福的老英雄张富清,到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的“布衣”院士卢永根,从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周永开,到无私奉献担使命的“老师妈妈”张桂梅……这是一张永远写不完的名单,也是一种始终不变的信念。这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展现出人格的魅力,饱蘸着信仰的味道,矗立起精神标杆。
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幸福,奉献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将责任、担当和奉献贯彻一生,是这双手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作者为山东省长岛中学教师)
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人民论坛)
李浩燃
年03月22日05: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前不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故事取材于福建与宁夏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如同荧屏所呈现的那般,宁夏闽宁镇已由昔日“干沙滩”,蝶变成今日“金沙滩”。
闽宁镇的“沧海桑田”,正是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赞叹:“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岁月为证,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青山不老,换了人间。在四川大凉山,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阿土列尔村村民走下新修的级钢梯,搬进了漂亮的新房子;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有了公路、通了隧道、住进安居房,实现整族脱贫、“一跃千年”;在西北塬上乡村,依靠云计算管控,“活”的水网不断延伸,农民不再担忧“十种九不收,麻雀渴得喝柴油”……历经脱贫攻坚战,曾经贫瘠的一方方土地,旧貌换新颜,色彩更斑斓。观察卫星图像,8年来,广袤大地上的绿色在增长,道路在延伸,产业在发展,乡村在变迁。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从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中,我们看见“人”的力量。“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燃灯校长”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千方百计“拔穷根”,付出真情,带来感动,唤起“同心干”的心劲儿。也正因如此,在反贫困的史诗画卷中,亿万中国人都堪称“编外”扶贫干部。无数滴汗水,凝结成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一双双手臂,托举起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从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中,我们读懂百年大党的初心。云贵川交界处,有个远近闻名的“鸡鸣三省村”,村民申昭时在通户路路口处竖起一块石碑:“感谢共产党”。这是普通群众发自内心的表达。8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矢志消灭贫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可谓扶贫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常的坚毅和非凡的实绩证明,就是要同贫困作坚决斗争,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在建的川藏铁路穿越崇山峻岭,5G信号加速覆盖广阔城乡……今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神州大地舒展着更新更美的图画,跃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脱贫的乡亲们盘算着更红火的日子,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国家发展的荣光。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接续奋斗,我们就没有什么险峰不能攀登,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姜辉
年03月22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工程职责使命,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工程深入发展。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工程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闪耀着真理光辉、凝结着时代精华,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南。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上下功夫。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贯穿到阵地建设、学术研究、智库建设、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融入各类研究任务和成果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长期以来,工程立足中国实际,通过扎实研究和创造性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突出、更加巩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立足时代特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丰富其创新形式、载体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长期以来,工程始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一个个具体案例和详实数据,彰显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是人民法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也是司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从法官的角度来说,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要正确理解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比如,人民群众在实施见义勇为、正当防卫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时,遇到“扶不扶”“劝不劝”“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难题时,司法要及时亮明态度,辨明方向,进一步提高司法裁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让失德违法者输得明明白白,让司法裁判更具有公正性、公信力和亲和力。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司法有着重如山、坚如石、明如镜、平如水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在法官日常调解和判决家庭伦理、婚姻继承、邻里纠纷等案件中,往往体现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院裁判文书,让法律的“刚”与文化的“柔”相结合,既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丰富内涵。
法律是相对稳定的,而法官面临的案件却是多样的、变化的。法官不仅需要坚定法治信仰、精通法律,也要明民风民俗之理,晓调和判定之法,这样才能善解心结,定分止争。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法官,以真情和真诚,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将公平正义带到群众身边。他们融合法、理、情,将法律裁判写在锦绣大地上,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心里,让法律可敬、可信、可亲。这些热气腾腾的司法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诠释了法治的宽度、厚度和温度。
辨法析理,需要人文关怀;字斟句酌,关乎是非曲直。作为司法机关,人民法院承担着以案释法、增强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的普法任务。近年来,人民法院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打破物理阻隔,亿万网民能在线观看案件审理。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成为惯例,庭审观摩、公众开放日、新闻发言人制度、法院自媒体建设等已常态化运行。
一份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裁判文书,就是一粒法治种子,一抹和煦阳光,一缕清新春风。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必将起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让裁判文书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出口和生动样本。
让智慧城市更聪明更暖心(现场评论)
江南
年03月22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院,停车的问题让人头疼,有时甚至“停车1小时,看病10分钟”。而在浙江杭州,自引入城市大脑“医院周边治理应用场景”后,以地处闹市、毗邻西湖医院为例,周边车辆平均等候时间已从90分钟缩短到最短3分钟。同样因为城市大脑的不断迭代进化,今年1月初,西湖景区停车场69根停车杆全部“下岗”,可以“先离场后付费”,而杭州全市“无杆停车”收缴率已达92.5%。难怪有市民感叹,杭州城市大脑,不光越来越聪明,而且更加知冷知暖懂人心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数字治堵”到“数字治城”再到“数字治疫”,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和进展。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调研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杭州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如何继续探索创新?今年1月,杭州市提出了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建设水平和实际成效的5个“关键词”,除了要有“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动、确保安全”的“硬实力”,还要有“知冷知暖”的“软关怀”,在推动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提质扩面的过程中,更多注入情感因子、注重人文关怀。
知冷知暖,体现在坚持问题导向、换位思考,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带着人性化的“温度”为群众解难题,最大程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杭州近年来借助城市大脑,在全国率先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医后最多付一次”,率先创设“数字公园卡”、实现“20秒进入公园、30秒入住酒店”等,都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回应现实关切,依托数字赋能予以创新破解。
知冷知暖,也体现为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企业服务的乘数效应,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主动靠前服务、发掘需求,让企业、投资者和员工感受到有温度的“亲”与“清”。去年7月以来,杭州依托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探索将“无感智慧审批”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个‘线上行政服务中心’,目标是实现‘零纸质’‘零人工’‘零时限’‘零跑次’的‘四个零’无感智慧审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杭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施甜甜说,目前“亲清在线”上线惠企、惠民直达政策条,累计兑付资金77.3亿元、惠及企业27万家。
知冷知暖,还应更多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年11月至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玉石器等重要文物余件。
这次新发现,也让已历时90余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文化,再次广受 古蜀文化重视黄金,跟南方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
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然反映了古蜀与东南亚以至于更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从中原文化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黄金的地位并不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
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因此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但这次在三星堆发现的黄金面罩,从造型风格、使用习惯,到更晚期的金沙黄金面罩,在古蜀文化中可谓一脉相承。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绵延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把青铜礼器作为价值承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
古蜀文明和古代欧亚文明之间的联系也表现为,中原地区宗教祭祀重视“神主”或“立尸”,但不看重神像,而古蜀文明和欧亚地区一样,制作了大量青铜神像,且热衷使用有东南亚风格的象牙来祭祀。这些看起来貌似不少异域色彩,但都不足以说明古蜀是异域文化的产物,只能将其视为中华文明下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分支。
比如,把青铜礼器作为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价值承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无论是古埃及、爱琴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都没有将其上升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高度。而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从青铜礼器的形制看,中原夏商周三代的礼器和古蜀地区存有差异,但更多是相通和传承。如,夏代二里头的绿松石青铜兽面牌,在三星堆有类似发现,二里头的玉牙璋以及祭祀鬼神的陶盉,在三星堆也有大量分布。即使是在夏朝灭亡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仍在礼制上保守着中原传统。
从商代礼制上讲,三星堆曾发现中原殷式青铜尊,这次新发现的祭祀坑中,也有中原式青铜尊出土。尊是酒器,殷人重酒,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酒在商代祭祀礼乐中具有通神的重要意义。而中原礼乐的这一点,也被古蜀人所接受,使用了大量具有中原风格的青铜尊。
再如青铜神树,在中原观念中,宇宙中的神树是扶桑、建木,是太阳神鸟栖息和轮番工作的所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表现的九只鸟,也就是十只太阳神鸟。之所以表现九只,就是暗示有一只正是天上的太阳。此种观念和表达,都与中原文明别无二致。
又如,中原文明重视的“诸侯以龟为宝”,在金沙出土的大龟,有占卜灼烧的痕迹,也显示了古蜀文明在宗教、礼仪的价值维度,和中原文明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结合这次三星堆的新发现也可以看出,虽然黄金面罩之类显示出古蜀文化的一些地方色彩,但总体看,无论是青铜尊,还是中原云雷纹风格的象牙雕刻,都显示了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之下一个分支的事实。□李竞恒(历史学博士、巴蜀文化学者)
从减少“非必要熬夜”做起
03/:24: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日前发布的《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一项对名18岁至35岁青年进行睡眠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近六成(59.5%)受访者习惯晚睡,入睡时间均在23点以后。同时,受访数据显示,睡眠质量差同时也带来了“易感到疲劳困倦”“注意力难集中”“头晕、内分泌紊乱等身体问题”“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焦虑”“记忆力减退”等影响。
对于现代人来说,许多古训和老传统已经很难做得到了。比如说“早睡早起”“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早已经成为“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回忆。其实睡眠差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会对人体机能产生持续和不可逆的影响,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睡眠差主要是熬夜的问题,很多人可能忽视了熬夜的“熬”,也是煎熬的“熬”,它是对身心的长期透支和摧残。大量病例研究证明,与长期熬夜伴随的是癌症风险高、心脑血管病风险高、诱发糖尿病、引发神经衰弱、影响生育能力、伤害眼睛、免疫力下降、引发胃肠病、抑郁情绪多等可怕结果。
有专家讲,“人类还没进化到能熬夜的体质”,核心问题正在这里,我们不要指望可以通过一些现代手段,能够抵消熬夜的影响。熬夜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熬夜没有办法避免,但有些熬夜则是非必要,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非必要熬夜”。
有些熬夜完全是自身原因。比如,很多人睡觉前都会玩一会儿手机,有的可能只想刷10分钟短视频,可在不知不觉当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过去了。即便窗外出现了鱼肚白,身体已经十分疲惫,还是拿着手机,纵情于娱乐之中。有人提出睡个好觉先从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做起,这很有道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制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不能做到充分自制,那么就把一些App卸载掉,甚至于把手机扔在一边,反而成了最好选择。
对于很多人来说,熬夜驱动力来自工作。有些加班族迫不得已需要熬夜加班,但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当前加班文化有没有泛滥乃至被扭曲的一面?一些工作有没有必要天天加班、长时间加班?有不少人虽然不是每天加班,但是不在加班时也依然要保持“在线”,哪怕到了夜里十一二点。这是一种怎样的职场文化呢?
熬夜已经成了睡眠的最大杀手,有些熬夜不可避免,有些熬夜则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减少“非必要熬夜”做起。这涉及到个人、社会、单位,也需要一些市场主体作出思考和调整。因为“人类还没进化到能熬夜的体质”,自然也不能进入到必须熬夜的轨道。
影视圈“唯流量”现象该终结了
03/:49:36
来源:半月谈
有口碑,却没热度;频上热搜,口碑却“扑街”。口碑与流量之间形成反差现象,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已司空见惯。
流量是收视率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因为它关乎热度和变现,很多时候甚至被当成唯一评价标准。因此,“IP+流量”成为这几年许多影视剧的标配,但同时,这也导致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演员无演技,作品无内涵,“白甜宠”现象一时竟成为潮流。
从根本上看,当影视剧被流量所困,行业的天花板也在被拉低。流量可以带来热度,可以变现,从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来看,流量“无罪”。然而,影视作品还具有文化属性,是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和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唯流量”是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错位。
从大趋势看,流量的红利终会过去。这两年不少依靠大宣发、大IP、流量演员而未播先火的影视剧,往往“高开低走”;而一些紧扣现实题材、制作精良的实力作品,即使“裸播”,依然广受追捧。这说明,流量终究扛不起收视大旗,而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带来流量。
针对当前剧集产业出现的一些过度注重流量、数据等现象,年末,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必须脱虚向实,不能让那些被污染了的数据和流量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
年,我国电视剧产量同比降幅不少,希望减量能成为推动提质的重要契机。观众的审美素养会越来越高,不会一味地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因此,影视产业要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紧跟时代变化,围绕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最终依靠内容输出来获得口碑和流量双丰收,寻求商业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赵倩)
文档扫码下载链接:
本文转载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留言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