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夕聊诗一堆滚滚红尘,总想花木逢春

一堆滚滚红尘,总想花木逢春

张三中

  多年后好多人事物是堆废品

  我也是,你也是,她也是

  一堆尘土,堆在各人的山坡

  惟一请你放心的一堆尘土

  可能还不如无足重轻的废品

  别总以为曾经的自己

  像风像雨像闪电一样

  一堆滚滚红尘如粪土

  却总想着花木逢春

  这大把年纪了

  老母还滚出一行热泪

  我琢磨着她的来世

  可能会做仙

  本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平白如话、以议论入诗。

  对于以议论入诗,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批评者认为,以议论入诗与诗的特性相悖,诗若“一涉议论,便是鬼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而赞赏者认为,以议论入诗,能使“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但不管怎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对以议论入诗的创作方法有了更客观的评价标准,即“那些平白如话,而又表达了群众心声或者阐述了深刻思想的诗句,可以世代流传。”(秦牧《艺海拾贝·核心》)

  阅读与鉴赏诗歌(无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新诗),都应去深入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情”,都应去深刻感悟诗中所寄寓的“理”。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拈花一笑”“顿悟成佛”,但是作为诗歌评论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诗中所蕴含的“情”发掘出来,将诗中所寄寓的“理”揭示出来。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的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再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的议论:“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人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底蕴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那么,湖北大悟籍诗人张三中在他的《一堆滚滚红尘,总想花木逢春》这首以议论为主的诗中,又是在对我们表达什么、启迪什么呢?

  从诗的标题来看,“一堆滚滚红尘,总想花木逢春”,应是在运用一种“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一种“开门见山”的议论方式,来对现实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某些人物做派进行嘲笑或自嘲。

  诗的首节开篇写道:“多年后好多人事物是堆废品/我也是,你也是,她也是”——因为“我也是”概莫能外,所以,诗人所描述的现象和所揭示的本质显得客观而实在。紧接着诗人巧用“隐喻”来议论和说理:“一堆尘土,堆在各人的山坡/惟一请你放心的一堆尘土/可能还不如无足重轻的废品”——这“堆在各人的山坡”的那“一堆尘土”,除了喻指一个人死后的坟头或化为尘土的尸骨,我再也联想不到更为准确的指代物;而“惟一请你放心的一堆尘土/可能还不如无足重轻的废品”——事实就是这么让人“触目惊心”,但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关于人生价值的启迪:如何看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何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如何选择去做“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诗选·有的人》

否则,就会像《红楼梦》的作者借小说人物“跛足道人”之口唱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好了歌》)若是那样的话,那么“一堆尘土”就真“可能还不如无足重轻的废品”了!

  诗的第二节,诗人更是以直白的“比喻”来议论点题:“别总以为曾经的自己/像风像雨像闪电一样/一堆滚滚红尘如粪土/却总想着花木逢春”。我臆测这一定是诗人在对现实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某些人物做派表示一种轻蔑和嘲笑——这表明诗歌创作,除了能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还能以议论入诗、寓理明情。同时,读了这一节的议论性诗句,我还产生了这样一些自省与反思——人贵有自知之明,切莫妄自尊大;既不要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也不要迷恋昔日辉煌而自我感觉良好;该退隐时当退隐,该放下的应放下;要戒贪戒嗔戒痴,不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总之,这种巧妙的以议论入诗,的确具有一种使“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的审美效果。

  诗的最后一节仍是诗人用了一种议论方式来叙述与抒情:“这大把年纪了/老母还滚出一行热泪/我琢磨着她的来世/可能会做仙”。这一节诗句看似与诗的主题——嘲讽现实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某些人物做派——联系不太紧,但是,这种由远及近、由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到对身边亲人的关怀、由议论到抒情,其跳跃性和跨越感,恰恰正是诗歌艺术的特长之一。“这大把年纪了/老母还滚出一行热泪”——就像影视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运用这一“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现了“老母”的一种慈悲胸怀和柔情深情;“我琢磨着她的来世/可能会做仙”——就像小说中的一句“内心独白”,诗人运用这一“内心独白”,既含蓄地赞颂了“老母”,又巧妙地将“她的来世/可能会做仙”,与诗人前面所嘲讽的“一堆滚滚红尘如粪土/却总想着花木逢春”似的人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由此,我从这首虽以议论入诗、但却寓理明情的诗歌中,得到了这样的启迪:有的人祈祷“花木逢春”、渴望永垂不朽,却最终“还不如无足重轻的废品”;有的人虽有“大把年纪了”,却还能为“好多人事物”“滚出一行热泪”,足见其具有菩萨心肠和慈悲胸怀,这样的人即使去了“来世”,也“可能会做仙”——真正永垂不朽!

  综上所述,本诗虽然平白如话,却毫不平淡似水;全诗虽以议论入诗,读来却并非无情、无趣、无美。

:合阳县歌

相关链接:

蝶‖张三中诗,周国瑞评(“悟文序评跋”选编之十二)

一堆滚滚红尘,总想花木逢春(10首)‖张三中(诗歌连载第二十三辑)

《悟文观止》征稿启事(汇编)

友情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邮政大悟分公司

大悟中职校楚才高中

武汉学海书店

大悟教育书店

大悟新城镇金岭人民公司

大悟金岭客栈

大悟阿里巴巴幼儿园

深圳《好汉坡文旅》

大悟超前婚庆公司

北京晨夕商贸

++++++++++++++++++++

悟文观止

主编:尹谧肖鹏张三中

副主编:章芳、徐克栋、尹钊东

实名投稿:原创、照片、简介邮箱:

qq.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3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