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读书会的流程如下:首先由每个读自己所带《道德经》的其他翻译版本,接着王德岩老师给纠正了一些词的意思,然后大家再表达自己的理解并相互讨论,最后由王德岩老师来解答大家的疑惑。
大家读了第24章——[企者不立]、第25章——[有物混成]、第26章——[重为轻根]、第27章——[善行无辙迹]。读书会的最后周竟医生阐述了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并用太极拳的方式来解释《道德经》的思想。
第24章——[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①
跨者不行②
自见③者不明④
自是⑤者不彰⑥
自伐⑦者无功⑧
自矜⑨者不长⑩
其在道也
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①企:踮起脚后跟。②跨:大跨步走。③见:见解。④明:明白。⑤是:正确。⑥彰:彰显。⑦伐:夸耀。⑧功:功劳。⑨矜:矜持。⑩长:官长。?馀食:剩饭。?赘形:多出来的瘤子。?恶:讨厌。
踮起脚跟,站不久。跨步向前,行不远。固执己见的,反而不会明白。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我矜持的,反而不成官长。这些行为与道比较。就像是剩饭、瘤子。谁都讨厌这样的人所以有道之士是不会这样做的
企者不立:踮起脚跟,站不久。
企,其实就是踮着脚尖站着。如企鹅,就看上去是踮着脚尖站着。企,下面是个止,只要是止,就跟足有关。“企”通“奇”,所以奇正相生,也有一定道理。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上去就有种企盼。但是这个姿势维持不了太久,所以说: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跨步向前,行不远。
跨,就是类似跨栏这样,大跨步向前走,但是走不远。
以上两句为生活之中人们常见的现象,好像是有种急迫的心情,想要快些达到目的,反而更慢了。由此自然引出后面的四个自: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就有一种引申和升华,意思是做事情要保持一种常态比较好。如果着急想要快些出成绩,就失去平常心,容易陷入一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状态,结果适得其反。
从现象出发立言,这是老子行文的内在节律。
自见者不明:固执己见的,反而不会明白。
自见,只能看到自己的见解。自见者不明,是指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不能换个角度,换位思考,所以无法到达明的境界。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不能明,没有一种内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
自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正确,不能去倾听别人的道理,是否也有合理的因素,所以他得不到大家的拥护,也就始终不能彰显自己的才能。这是对有才能的人的一种警示,不要一意孤行,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想法,要思索别人的想法是否也有道理。
自伐者无功:自己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
做出点成绩,不知道低调,不知道成绩有参与者的一份,不懂归功于大家,总是夸耀为自己的功劳,说多了人们内心反而生出厌恶,结果反而无功。
自矜者不长:自我矜持的,反而不成官长。
长:如官长、首长,就是领导者。自矜,就是领导者有种矜持,有种高大上的架子端着,没有放下来,不接人氣。现在人说的不接地氣,其实就是不通人氣,所以大家内心不服氣,不拥护他,最终不能成为大家的官长,带领大家做事。
其在道也:这些行为与道比较。
道者应该有:谦下、柔弱、不争、无执的特点。上面说的四自,这在道来讲呢?说明这些行为:固执、自以为是、矜持、夸耀,等等,都是不合道。
曰余食赘形:就像是剩饭、瘤子。
就好像是剩饭搁时间长了,又没冰箱,结果就馊了;或者又好像是身上长出瘤子,多出来一块东西,难免显得多余且累赘。
物或恶之:谁都讨厌这样的人。
物是广义的,不仅仅是人物,还包括了一切生命,哪个生命愿意有个赘形呢?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之士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道之士,善于从心静之中观察和返观,必然会观察到这种现象,也会从自身言行反馈回来的氣象之中返观到那种被人厌恶的无形的感觉,所以自然去避免处于这样的境地。
第25章——[有物混成]
有物①混②成
先天地生
寂③兮寥④兮
独立不改
周⑤行⑥而不殆⑦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⑧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⑨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①物:东西,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形而下的物质。②混:浑然一体,内蕴“象、物、精、信”,浑然一体而未分离。③寂:没有声音。如,寂静,形容无声。④寥:没有形象。⑤周:有两个意思:1、无所不至,如周到;2、环绕,如圆周,如环之无端。⑥行:流动。⑦殆:懈怠,停止;殆通怠。⑧逝:离开。⑨域:时空、宇宙。⑩人:人与民不同。人在过去是指比较上层的,接近统治者、王者的意思。在现代,人与民都是一个意思。?法:取法,效法。?自然:自己这个样子。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先于天地就已经存在。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立存在,谁也无法改变他。循环遍及一切,运行永不停止。可以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把他命名为道。再勉强把他命名为大。他不断变大而离去。离开而远去。远去又返回。所以说: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也很大。宇宙内有四大、而人占了其中之一。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他自己、
有物混成: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
物:东西。不是现在的物质的概念。在汉字原始含义之中,是指杂色的牛,所以这个杂色也与“混”相应,联想后面章节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表示这个浑然一体的物,其中内涵丰富。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就已经存在。
隐含了天地是由其生成的含义。
寂兮寥兮: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
寂:寂静,表示很安静,没有声。联想:大音希声。寥:表示空旷,没有有形有质的物的存在。如:寥寥无几。无声无息,也没有有形有质的存在。
独立不改:独立存在,谁也无法能改变他。
周行而不殆:循环遍及一切,运行永不停止。
周:有循环、圆周、无所不至的意思。比如,周到。《黄帝内经》曰:如环之无端。圆周循环可以说是一切生命和物质的运动方式。我们看到的直线运动,实际上也是内含圆周,好比现代的枪械,内部有膛线,旋转出去;或者化圆周为直线,如汽车、火车、发动机等。殆:停止。小到微生物、中到人类生命、大到宇宙星辰的这种内在的圆周循环,是由大道的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机”所推动和赋予的。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联想: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字之曰道:把他命名为“道”。
“行”的象形是一条大道,两边有岔道;也有一种象形是十字交叉的大道。联想: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可见,“行”本身与“道、德”都有关系。
首,则有最高的意思,如首领、首长等意。
综合几个含义,道是最高的,是需要动脑筋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行走在通往最高级别的道的道路上。
强为之名曰大:再勉强把他命名为大。
正如《道德经》其他章节所言:道隐无名。名,一定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有形世界的某个东西的名。无名是说,“道”本身的内涵,是无法用我们现在理解的万物之名来给他命名的。因为名,往往就有一种固定的含义,但是“道”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就容易把“道”小化了、固定了。但是为了描述这个万物的根源,必须起个名,且尽量去吻合他的特征,所以说是勉强命名。大,有不断变大的含义。
大曰逝:他不断变大而离开。
逝是离开的意思。
逝曰远:离开而远去。
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淌不息而离开远去。
远曰反:远去又返回。
反通返,也有与顺生万物相反的意思。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三句,是对宇宙生成的一种描述,不断膨胀而远去,然而最终还是要返回,所以是周行而不殆。
故:所以:
道大:道很大。
天大:天很大。
地大:地很大。
人亦大:人也很大。
域中有四大:宇宙内有四大。
域:为空间、宇宙之意。这里,大有关键、重要的含义。重点在“人亦大”,指出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啊在四大之中占了一个。
老子特别重视提出“人”。要注意到,在老子这里,鬼神不重要,人重要。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黄帝内经》曰: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人为天地之正。所以是人是四大之一。
人法地:人效法于地。
地法天:地效法于天。
天法道:天效法于道。
道法自然:道效法于他自己。
自然,是自己原来的样子。道就是自身这样子。如果道之上还有道,那这个道就不是道。他之上的才是道。所以自然就是道本身的那个样子。他效法他自己。
所以《庄子》曰:“道自本自根”。也好比万物之自然,就是万物内在的自己的本来的那个样子。
如果由我来重新编排道德经的81章,那么我会把第25章列为第1章。
在这一章之中,老子对道进行了定义,并定义了很多相当重要的名。
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有物、有混(混沌元氣),有天、地、先天、母等概念。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结合“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实就是对道运动而生成天地万物的描述。实际上是,道生成了混沌元氣,混沌元氣运动而产生天、地、人、万物。
“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描述了域内的四个层次,并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道天地人的4个层次的巨系统和盘托出,并重点提出人为域内之重。
通过这一章短短的85个字,既描述了道的概念、内涵,还描述了道的运动、“道-天-地-人”的巨系统。得承认,老子的立言的功夫实在是了得!
第26章——[重为轻根]
重①为轻②根
静③为躁④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⑤重
虽有荣观⑥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⑦
躁则失君⑧
①重:凝重。②轻:轻浮。③静:安静。④躁:躁动。⑤辎重:载有器械和粮草的车辆。⑥荣:富丽堂皇。⑦根:根本。
⑧君:主宰。
凝重是轻扬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整日行于大道也不离辎重;虽有华丽的生活;安居却泰然自若;那为什么拥有万乘的侯王;还那么轻躁地管理天下呢?轻浮就会失去根基;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重为轻根:凝重是轻扬的根基。
重为轻根是一种自然。好比树木,根部比较重,而叶梢轻扬;也好比一个建筑物基础厚重,上层建筑相对轻些,这样整个建筑物结构才能稳定。所以,重为轻根,是从自然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金句。
静为躁君: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生活之中可以观察到,当心浮气躁的时候,静坐一会就会自然安静下来,克制住浮躁的心氣。这是生命现象。
有这两句作为铺垫,就自然引出老子下面想要说的话。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君子整日行于大道也不离辎重。
这里的君子,指低于君王的士大夫级别;辎重,指的是军中的载有粮草器械的车辆。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指的是,安然乘坐在载有辎重的车辆上,且语带双关,形容君子有一种凝重安静而不轻浮躁动的神态。为啥呢?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是现代的驴友,出门做好各种准备,给养丰富,心中不慌,也就自然从容淡定,安静凝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有华丽的生活,安居却泰然自若。
荣观,指很好的生活条件。燕处:安居的意思;超然,有种超脱而不浮躁。不因为生活很好而有种浮躁,不影响他的凝重安静。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那为什么拥有万乘的侯王还那么轻躁地管理天下呢?
万乘之主:表示大国的君王,拥有很多的战车。轻,指轻率,不看重、忽视自己的身体、生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士大夫级别的管理者,都知道要安静凝重,无奈啊,拥有万乘车辆的侯王,为啥还很轻率浮躁地治理天下呢?这样就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了。
君子是辅佐侯王的。奈何万乘之主,就是连君子这个级别都要稳重,而侯王怎么反而轻率行事呢?说明这是老子在当时作为柱下吏,接近最高管理层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发出的喟叹。这种递进的文风,是老子的风格。
轻则失根:轻浮就会失去根本。
这里轻与首句的重为轻根,含义又有所不同。首句还隐含了有轻重互根的内涵。这里的意思是:总是轻浮,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根基。老子说话的对象主要是侯王,但是读者作为《道德经》的粉丝,应该想想,对于我们修之于身、家、乡,该如何引以为戒呢?
躁则失君: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总是躁动而不懂得安静下来,就会失去主宰。从修之于身、修之于家的角度看,就相当有实用价值。身、家之中何为主宰呢?
此两句是呼应本章开头两句,同样的意思,反过来说,再次强调,轻浮、躁动是要不得的,很危险的,以加深读者印象,自然深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轻躁的现象?又该如何克服呢?由此,对静、重两字加深了理解。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善①行,无辙迹②
善言,无瑕③谪④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⑤,无关楗⑥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⑧明
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⑩
①善:善于。②辙迹:车轮留下的痕迹;这里泛指行走留下的痕迹。③瑕:玉的缺陷。④谪:谴责,责备。⑤闭:关闭门户。⑥关楗:拒门的木头。横为关,竖为楗。⑦约:约束。⑧袭:覆盖、掩藏;比喻不外露,深沉。⑨资:借鉴、帮助、资助等。⑩要妙:奥妙,幽眇等含义。
善于行走,无迹可寻;善于立言,无暇可谪;善于数术,不需要使用筹策;善于关闭,不需要关楗而不可开;善于捆绑,不需要用绳约束而解不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没有被抛弃的人;总是善于救物,而没有被抛弃的物;这就是深沉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贵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看上去聪明实际上是大大的迷糊、这就是善的奥妙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无迹可寻。
行,指行于大道。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别具备两个含义。甲骨文为中间大道,两边斜径,合于: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里的施,就有斜径的意思。金文为十字通衢,中间为中道,有东西南北中五行,需要守住中道、行于中道的含义。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指行于大道有种凝重而不轻躁之意。这里,善行无辙迹,指的是行于大道要无迹可寻,暗含一种无形的玄妙,接近不言之教。
善言无瑕谪:善于立言,无瑕可谪。瑕,是玉的有缺陷的地方。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数术,不需要使用筹策。
筹:古代用竹子制作的辅助运算的工具。策与筹类似。这里应指的是善于心算、推演,而不需要有形的辅助工具。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关闭,不需要关楗而不可开。
这个闭的才,在金文,实际上是个十,横为关,竖为楗,是拒门的木头。所以楗,是木字旁。简化字把關、開的門去掉了,方便书写辨认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信息。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绑,不需要用绳约束而解不开。
无形的约束,不需要有形的绳子。
前文5个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善。《道德经》中的善,是善于的意思。与现代语义之中的善,差别较大。学习《道德经》需要注意到,今义与老子时代已经有所差别,需要借助汉典、名家注释,并对出现该字的章节通篇揣摩;望文生义是最常犯的错误。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在前文对善进行定义之後,也就对后文的善不会误解。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总是善于救人,而没有被抛弃的人。
在圣人眼里,每个人都很珍贵有用。比如伸出手,五个手指不是一般齐的,但是每个手指都有功用。假如认为无名指没有啥用而砍掉,就发现有用了。一个团队之中,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出他的作用。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都是不合适的。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总是善于救物,而没有被抛弃的物。
天生万物必有它的用途,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如吃核桃剩下的两瓣核桃中间的分心木,就有“补肾、固肾、活血、补血”的功效。圣人慧眼让万物各得其所,各自发挥功用,而不浪费。这也符合老子“俭”、“啬”的思想。
是谓袭明:能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这就是深沉的明。
袭,深沉。结合上文可知,袭明,指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圣人智慧境界。
故:所以。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