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款式伏羲式
相传,伏羲为了教化尚未开启智力民众,发明的琴瑟,以及一些基本的音律常识,通过抚琴鼓瑟教化万民,至今古琴中的经典款式——伏羲式,相传是为了纪念伏羲发明琴瑟的功劳而命名的。
弦中之音,通天达地。
圣人教化,礼乐文章。
音正声润,国昌雨顺。
帝王之尊,爱之不释。
伏羲式——最古老的一种样式:
它也是圣人造琴的一种,形状与神农式非常接近,只是在琴的下部起弯的地方多了一个弯,即:有两个连续的弯,而琴体外形的其它部位与神农式几乎完全一样。
伏羲是远古时的一位圣人,被后人尊为三皇五帝之首,创立了华夏文明的基业,传说神农是他的儿子。有许多关于伏羲造琴的传说。汉末蔡邕在他的〈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非常有意思的是伏羲式琴与神农式琴在外形上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个弯的微妙区别,这也许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古圣人的传承排序,反映出古往以来尊崇长幼尊卑之分严明有序的传统。
伏羲式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原因有二:一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二是大多琴谱在列举古琴的样式时,总是将伏羲式放在首位介绍,以彰显其古。
适合经营生意者,不喜变化者,修行者。
仲尼式又称为孔子式、夫子式。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除此之外,别有变化。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孔子的一生几乎可以几首琴曲连起来:离鲁国,思奸臣当道,朝堂不明,愤作《龟山操》;适晋国,闻窦氏遇难,难见明君,怒作《将归操》;困陈蔡,见幽兰独放,壮志难酬,怨做《幽兰》。琴为文人修身养性之器,其样式一旦与孔子有所牵连,便更得几分文人之爱。
如果您是活泼好动的人,可以选择这款古琴,可以对您的性格有平衡作用。
神农式《新论》“琴道篇”中记载:“琴,神农造也。”唐代魏徽等所著的《隋书》写得更为具体:“丝之所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由此看来,七弦琴是在炎帝神农发明的基础上,又由周文王加以完善的。
七弦琴即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琴,神农式是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种,这种式样是否就是神农所创制,并没有什么依据可考,但是可以肯定这种式样是非常古远的,最古老的式样之一,人们崇拜圣人所以谓之所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传为著名诗人李清照遗物的“正吟”琴,就是神农式的。
混沌式此琴造型古朴圆润,取天地混沌初开之意,无始无终、周而复始,绵绵不绝。
绕梁绕梁,“四大名琴”之一;形容歌声优美、余音缭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馀音嫋嫋,不啻绕梁。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一位叫韩娥的女子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悉,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绿绮式“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蕉叶式顾名思义,因琴体像一片蕉叶而得名。蕉叶,在我国传统文化有中有很丰富的意象:窗前植一丛蕉叶,或得荫下清凉之感,或赏蕉窗夜雨之景,颇有一番诗情画意,所以此样式极俱文人气息,但也极为难斫。蕉叶式与其它样式不同的是,其它样式多是在琴的两侧有所变化,而此样式不仅在琴体两侧有变化,而且琴面也有一些变化,甚至有些蕉叶在琴底也有一些处理。琴额中央为仿蕉叶之茎,刻有一长条浅沟(有些蕉叶在琴底也有浅沟)。琴面的边缘及琴两侧模拟蕉叶有一些起伏的曲线,叶边很较,曲线自然流畅,无一丝造作之感,因此琴腹内部的处理也比一般的样式要复杂一些。另外,蕉叶式琴首的护轸也与其它样式有所不同,常见样式的护轸是左右各两个,而蕉叶之有一个,由蕉叶的叶柄弯曲至琴底充当护轸。正因为蕉叶有如此多的变化,所以此样式才成为古琴中最斫的一种样式,极其费工,也最见斫琴师的功夫。在瓷器行里,说到方器比圆器的难易程度时,常有“一方抵十圆”之说,我想蕉叶式古琴也是如此,做一张蕉叶比做几张普通样式费工,也这是普通练习琴中少有蕉叶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合式一一最素净的一种样式古琴的样式,自明清以后,风格多趋向于华丽、繁琐,但唯有一种样式例外,那是正合式,“大巧若拙”一词在此样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琴首、颈、肩、腰等处,浑然一体,一线直下,无一丝变化,此样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当不过。正合式为明代以后出现一种样式,因其造型素净、大方,也颇得琴人喜爱。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落霞琴名初见于《洞冥记》汉武帝见:“庄女从东来,弹落霞之琴”。“落霞式”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最后的辉煌,动人的情怀。这款琴是属于文人造琴,是一种抒情比拟,该式琴两侧边作对称的波状曲线,落霞式琴声音大多宽宏。
梁鸾式琴体两侧向内略有凹陷的弧线,为明朝新增的琴式。独特的弧线造型,于简约之中增添一份灵动、柔和气质。此款式比较接近正合式和混沌式,但是腰部略窄。非常秀气端庄。
霹雳式“霹雳式”亦称“凤势式”。“霹雳”,即响声极大的雷。以此为名有典故可寻,据《广博物志》记述:“列子尝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另外,古代有古琴名曰“霹雳”明陆延枝《说听》卷下记载:“吾乡有金某者,得古琴曰霹雳,携入都,介所识巨璫以献,上试其音清越。”
连珠式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师旷式又称“月形式”,相传为古代大音乐家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师旷(前年前后),字子野。春秋晋国杨邑人。活动于春秋晋国悼公、平公时期。师旷不仅音乐造诣高深,而且关心民生,以乐论政,具有高明的治国理念,后人尊之为“乐圣”。
大鹏式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李白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王鹏先生在研究传统斫琴工艺的同时,还创设出许多新的古琴形制,例如这种根据古刀币造型创制的“大鹏式”,其造型古朴端庄、线条简洁典雅。
宣和式宣和(年-年)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宣和这个年号一共7年。宣和七年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宋徽宗在位期间曾主持多项重要艺术研究活动,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均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宋徽宗好琴,曾设立“万琴堂”,“宣和式”古琴应该也是徽宗宣和年间由宋徽宗或官方主持创制的新造型。
玉琮式“玉琮式”也是王鹏先生创制的古琴新造型,其器型规整,边角端正,轮廊分明,主要创作灵感来自良渚时期的玉器造型。良渚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以方圆两种几何形体构成外方内圆中空的造型,玉琮的四个侧面是对称的八块长方形凸面,为古代祭天地的重要礼器之一。
钟离式因琴形制似八仙之一汉钟离所持扇子而得名。
据朱慧鹏《斫琴法式》记载:明代“鹤鸣秋月“琴形制奇特,传世琴学书籍中也没有发现有对此种琴式的定名,因此后人将该琴名定为琴式名称,这似乎并不符合琴式的传统定名习惯。从此琴的主体形状来看,很像八仙之一汉钟离所持的扇子,加之琴文化在道家文化中也有着较深的影响力,所以不排除以钟离之扇为形斫琴的可能,因此本书将此琴式暂定为钟离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