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曰兮历史系古今中外最复杂,最矛盾

高祖被人说是一种痞子气息,但是实际上哪有一种痞子能像高祖一样百折不挠?他虽然做事仍然有很多市井气,但他遇到什么事都能做到坦然处之,从善如流,他的将领能随便拍他肩膀称他兄弟,历史上还有哪个开国帝王有这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能力?万事皆不能让他动摇拘泥,他的大风歌那种飞扬的神采在历史中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我简直能想象刘邦的眼神,那一定是很明亮的眼神。你可以说他品行有缺陷,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精神态度肯定是独特的。他天生就能团结人,就能让人信任,我想他会说,我一个小小的亭长怎么就成了汉高祖呢?然后他诙谐一笑,默默喝茶。

项羽则不一样,他是一个贵族,他身上背负的东西是沉重的,那是一种天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逼迫他这么做,你不能说他小时候喜欢胡闹就否定他在成长后的作为,曹老板还不是长大后改头换面?诸多联军面对暴秦,是谁先冲上去的?是哪些人在作壁上观?他这人的性格沉闷而暴烈,虽然贵族的身份要求他待人接物都要有贵族气息,但是他本质里是看不起在座的所有同仁,他自矜于自己是个真正的贵族,所以干了很多傻事,比如不想放权,恪守条约,不做联盟等等等等。

但这不能说他不聪明,彭城之战高祖拉了一堆盟友组成了五十六万的联军称项羽在外偷袭彭城老家,项羽得到这个消息时还在战争状态,放在很多人身上这根本就是无解的死局,但是项羽凭着骑兵机动性绕了个圈子轻轻松松就掏心一击打溃了联军,这种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压倒性优势使得项羽完全鄙视那些反抗他的诸侯们,我想在他心中他是孤独的,高贵的,以至于是自恋的,所以他才会做出垓下歌,那种对女人宝马的依恋和对自己的哀悼都能看出项羽的精神上的孤独和自恋。

我们为什么喜欢项羽?

因为项羽他的那种自命不凡,他反复鄙视这个世界,又反复认定这个世界必须要由自己来拯救。

在项羽的世界观里,世界分为四种人,项羽,废物,仇人,父老。

他最后凝聚在史书上的形象,是西周人。

纵观项羽的一生,从二十三岁会稽起兵到三十一岁乌江自刎刚好属于人生的青春时期。他这短暂的一生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误都与青年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他的一生是年轻冲动的一生,是热血求美的一生。

我们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冲动浮躁、敢想敢做、自以为是、好勇斗狠等等。这些特点利弊共存。所以对于年轻人就需要约束,管制。一旦当一匹烈马甩掉束缚他的缰绳的时候,他就注定要一番疯狂。所以当这些特点和充满国仇家恨、一身蛮力的项羽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就会被异常放大,他会比一般人更冲动,更浮躁,更好斗,更自以为是。

一、年轻气盛

项羽年青,作为一个将军,他勇冠三军,无愧战神。项羽从起兵到结束身经七十多战,无一失败。多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在军帐里,他果断自负,敢想敢做,从不瞻前顾后。在战场上他以一当百,血染战袍,英勇无比,从不临阵退缩。他的士兵都是热血男儿,都愿意跟随他血洒疆场,死心塌地建功立业。不禁让人感慨,男儿英雄,立世当如此。但年轻往往伴随着率性,率性往往伴随着自负,自负往往伴随着骄奢。这一点在年轻的项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对项羽而言,支撑他战斗的唯一信念就是复仇,国仇家恨让他双目怒火冲天,杀尽天下秦人成为他宣泄仇恨的手段。所以在他英勇作战以少胜多的同时,会下达这样的军令:凡见项羽帅旗不降者,破城之时便是屠城之日,襄城一战毫不犹豫射杀五千秦兵以壮声威更是血誓。而唯一可以制衡他的便是叔父项梁,但定陶之战项梁被杀之后项羽就像脱了缰绳的烈马,成为军队主帅之后更加肆意妄为。一方面武力上疯狂求胜,另一方面穷兵黩武使得他愈发自负不可控制。大败章邯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兵有他无可奈何的成分,但从结果来看何尝不是变相的泄私愤呢!长期的胜利让他更加坚定了强大的武力才是征服天下的唯一手段。所以项羽自恃武力强盛,不屑阴谋诡计,鄙视权术巧诈,最终导致兵败自杀。

项羽年青,作为一个领袖,他少谋独断,自负吝啬,不能用才容人。

他的性格是在从小被灌输仇恨的环境中,在不败的战场上形成的。少谋是因为他不屑用谋,独断是因为他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自负是因为他对武力的极度自信,吝啬是因为别人在他眼里不配,不能容人用人是因为他出身贵族骨子里的那一份骄傲。

不适合做一个领袖终究还是因为年轻,他的这些特点都和他的年龄息息相关。因为年轻,所以经历的少;因为经历的少,所以纯真。项羽勇猛过人,打仗从不失败,所以不会体验到挫折,便不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为没受过委屈所以不知道包羞忍耻,不知道忍辱负重,不知道能屈能伸,所以他看不清。刘邦爱给予别人荣耀不是因为大方,而是因为别人对他有用,有价值。而项羽认为“他的荣耀只给予他认为值得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他认为的值得的人?那就是和他一样的英雄才配得到他的荣耀。他把章邯当做自己的对手,所以在章邯率兵来降的时候给了他对手的荣耀,封章邯为雍王,营中带兵。司马欣义薄云天为救项羽叔侄以身犯险,所以司马欣来降时给了他荣耀,封他为上将军,带兵做西进的先锋。董翳劝降章邯功不可没,所以项羽将他留在军中带兵。在坑杀二十万秦兵后独独留下了他们三个人,在项羽定都彭城分封天下的时候,更是让着三人分别为王治理秦地。而在项羽分封天下之时,十八路诸侯均是当初在联合灭秦过程中有功劳的人,不论身份地位,荣耀只归有功者。这看似公平合理,但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秦灭六国,六国对秦人是一样的痛恨,无不渴望恢复故国。现在暴秦已处,按照六国百姓的愿望,恢复旧制,迎立故主,才是项羽作为天下之主应当给予他们的公道。而独夫项羽自恃武力之强,迁旧主于蛮荒,王佞臣于故都,这使得六国百姓怨声载道。有功之臣背弃旧主,独自为王,六国礼法不能得以遵循,又如何能治理长久呢?而六国贵族此时对项羽之恨怕是丝毫不亚于对暴秦之恨吧。武力控制得了一时,却不可能统治他们一世。另一方面作为和项羽一起联合抗秦的功臣却很少有能够得到丰厚奖励的,他们为王也是有名无实。因为项羽对这群在巨鹿作壁上观的小人深恶痛绝,你们不该得到我的荣耀,所以给你们一个王,领一点封地各自回家吧。只要英布、蒲将军这些功勋卓著的楚将才得到了应有的奖赏。所以当汉王封坛拜将,举义旗出陈仓讨伐项羽之时,诸侯云集景从,自然见怪不怪了。

二、美学追求

项羽的一生,他极尽英雄主义,信奉行为艺术。很多人都在贬低他,讽刺他,说他幼稚病,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他注定失败,还有人为他不肯卷头重来而惋惜。但我认为恰恰这样的项羽才是真正的项羽,有血性,真性情,大英雄,好汉子。真英雄不屑阴谋诡计项羽不屑用计不善用人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对自己人格完美和内心追求的维护。他认为英雄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要不贪生不畏死,要敢做敢当,要有尊严有骨气。我项羽英雄一世绝不与小人为伍。在实践中他从来不肯降低心中英雄的标准,时时刻刻以一种完美主义来约束自己。

“如果赢得不光彩我宁愿不赢”,“与其狡诈取胜不如慷慨面对失败”。这就是项羽的美学。所以在鸿门宴上他选择违逆范增心愿也迟迟不下杀令,最终放刘邦一条生路。不是因为他优柔寡断,不是因为他被刘邦的小伎俩迷惑了,而是因为他彻底看清了刘邦的小人嘴脸,你不是说我听信谣言吗?你不是说我滥杀有功之人吗?好,我就放你一马,看你这小人能掀起多大的浪来,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很轻松地灭掉你。这天下是我项羽打下来的,你刘邦终究只是一个卑贱的蝼蚁。锦衣夜行归故乡项羽兵进函谷关攻占咸阳之后,想的最多的事就是衣锦还乡。此刻仇雠已灭,天下太平,是百姓享乐的时候了。他不顾范增反对,执意离开咸阳,分封诸侯之后回师彭城。此时有一个叫韩生的秦人,给项羽献策。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韩生劝说项羽道:“关中依恃山川河流为屏障,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称霸。”项羽却一方面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一方面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家乡,便说:“富贵了而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韩生退下去后说道:“人们说楚人像戴上帽子的猕猴,今天一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即将韩生煮死。韩生所言正是范增所虑,也本该是项羽进一步建立帝王霸业的大好时机,然而项羽有自己的考虑。皇帝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着大仇得报功成名就应当及早返乡,与乡人同乐,还百姓太平。至于皇帝算了吧,我不想在秦人的土地上逗留片刻。这也说明了项羽根本就志不在天下,但自从叔父去世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束缚他了。放弃皇帝霸业一心求归故乡,也只有项羽才有这样的胸怀和艺术了。天之罪非我无能

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退至乌江,为了彰显自己的行为艺术,东城快战最后一击最为壮烈。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十八人被数千汉军包围,此时项羽还是没有放弃逃生欲望的。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无愧战神称号,捍卫自己的荣誉,他决定最后一搏。你们都看好了,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紧接着突围、斩将、砍旗,他用事实行为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但后世有人说项羽至此尚不知自省,一味顽固不化,穷兵黩武,可悲至极。反过来想,如果项羽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放弃武力,活用计谋对策,重用贤能之士,和刘邦一样“公平”角逐天下,结果真的会不同吗?在退一步,楚汉之争项羽打败了刘邦坐拥天下,他又能做什么呢?历史会怎样说呢?天下兴亡自古以来以民心为重,项羽的杀降、屠城、火烧秦宫早已经在百姓心中种下了魔鬼的种子,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赢了又如何?只不过是让百姓在经历一个暴秦王朝,仅此而已。杀了一个刘邦,不久之后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刘邦,武力再强盛又怎能和民心相抗衡。如果项羽忍辱负重,放弃操守,摒弃荣誉,不择手段,注定要变成一个统治天下的魔鬼屠夫,那么赢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项羽还会有人去歌颂去铭记吗?这样的项羽你会喜欢吗?但好在历史不容假设,项羽对人格荣誉的捍卫,对美学的追求使他注定成为一个英雄,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永远不朽的神话。我们应该感谢项羽选择了悲壮的坚守,所以我们才会有英雄去缅怀。不过这一切秉性使然。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逃至乌江边上,项羽此时还是有逃生欲望的,但是亭长的一席话使得他彻底放弃了逃生的机会。返回江东,重整兵马东山再起,即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有什么脸面在回去呢?八千子弟随我征战,消灭暴秦本该衣锦还乡,如今大家死伤殆尽,剩我一人独还,我哪里还有颜面见父老乡亲?项羽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顿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不畏战场,向死而生的伟大注定了他是一个英雄,足以万世流芳。这一刻他生命的终点成了他追求美学的最高点。

三、清者自清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诗人北岛的这句诗就是对社会道德沦丧,规则遭受破坏,小人得势,君子遭殃的深情揭露。刘邦和项羽的较量又何尝不是卑鄙和高尚的较量呢!只不过结局早已注定。对项羽而言,我宁愿我的墓志铭振聋发聩一些也不要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苟延残喘。如果世道注定要卑鄙的人才能畅通无阻,那就让我项羽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学的殉道者吧!在项羽短暂又漫长的31年生涯中,他对自己英雄主义行为艺术的标准从来没有放松过,这就导致了他在面临重大机遇和选择的时候只坚持自己的,只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把是非对错结果评价全部交给了时间和后人。

也许在范增喊出“竖子不足与谋”时,项羽只是心领神会:哥的世界,你不懂。

项羽是贵族出身,是周朝最后的贵族。

秦国是个平民国家,从商鞅改革开始,打击贵族,鼓励平民耕战,调动了民力,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贵族把持政权的国家。东方六国也进行过改革,但都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最终人亡政息。贵族统治时间久了,必然腐败。像楚国的一班昏君奸臣,楚怀王和令尹子兰等人。这些人败给了谁?败给了张仪等平民出身的人。

秦灭六国,就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但是秦朝建立后,二世没能继承秦国的一贯国策,变得腐化了。秦国历史上从穆公开始,似乎没有出过昏君,照贾谊过秦论的说法,几代传下来,一直在积极进取。但是王朝建立后,却出了个胡亥傻小子,最终葬送了百年霸业。我反对秦国暴政导致失败的说法,说暴政,不如说昏政。

贾谊过秦论认为秦朝亡在暴政:愚民、弱民、防民等措施上。我认为恰恰相反,秦朝的暴政暴得不够。愚民、弱民、防民做得不彻底。像张良项梁叔侄等六国贵族的后代,都是漏网之鱼。像张良刺杀秦始皇,竟然逃脱了。如果真正地贯彻了防民的做法,像商鞅当年作法自毙一样,张良能逃到哪去?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空话耳。真要是这样,恐怖分子张良插翅难逃。项伯也曾经杀过人,被张良包庇了。项梁叔侄在会稽竟然强龙压过地头蛇,还跟太守是好朋友。可见秦朝镇压六国贵族的工作做得是多么疏漏。最终秦朝就亡于六国贵族后代之手。张良项羽这两个当时最杰出人才为首的贵族后代,蠢蠢欲动,最终推翻了秦朝。

项羽灭秦,就是贵族的复辟。

刘邦灭项羽,则是平民对贵族的再次胜利。周朝贵族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布衣将相之局的平民汉朝继承了平民政权秦朝。秦朝成了汉朝的先导、前奏。

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平民战胜贵族是大势所趋。项羽灭秦,不过是历史的一次曲折。是贵族最后的回光返照。

贵族阶层往往腐败无能,但是也会出现杰出的人物,比如屈原、项羽、张良。

贵族阶层有其可恨可笑的一面,但是也有其可贵的一面,比如屈原的不同流合污,项羽的勇猛善战,张良的散尽家财图谋复仇。

而平民阶层的可贵之处在于充满生机与活力,灵活变通,能屈能伸。可鄙之处在于没有原则,生存第一等等。

项羽从小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将军,当军事家,不愿意做学者和剑客,也对政治没兴趣。但他的作战风格又不同于韩信。韩信是谋战派,项羽是勇战派。但是以此来区分韩信和项羽,很不恰当。因为项羽打仗也不是单单靠勇,他对战局的判断,对战机的把握都是天才级的。有人说韩信胜在战略,项羽胜在战术。把擅长战略归在韩信头上,不如归在张良和刘邦头上。刘邦集团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很好。而项羽打仗主要靠自己,不善于利用盟友的力量。个人英雄主义。好像山中之王的老虎。而刘邦阵营好像是一群狼、狐狸、狗等动物的集团,擅长团队协同配合作战。

刘邦是典型的平民,没有操守,利字当头。他能团结一批人,建立统一战线,就是靠一个利字。韩信、彭越、陈平等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不是为了共同的信念、理想或气质、秉性。他们都是平民出身,都想飞黄腾达、宰割天下,都是拿生命赌明天的赌徒,都是机会主义者。

韩信陈平等人之所以在项羽阵营混不下去,是因为项羽阵营是贵族集团,等级森严,想靠军功平步青云,可能性不大,也没有机会。

张良是刘邦集团中唯一的贵族了吧。但是他却主动屈尊降贵,走近了刘邦。他的转变发生在何时?我以为就发生在博浪沙事件之后。此前张良散尽家财,雇佣刺客,图谋复仇,不计后果,完全是贵族做派。刺杀失败之后,他隐身民间,接了地气,看到了陈胜刘邦等人的生机活力,自此转变观念。但是他的贵族做派始终没有抛弃,汉朝建立之后,他隐居家中,辟谷修道,不问政事,对那一群布衣出身的统治集团保持着疏离的姿态。他知道这一群平民出身的家伙,不过是一群利益动物罢了。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的战术就是以多胜少、人海战术。所谓十面埋伏是也。当然人数不足时也能用智。所谓的智,就是诈。兵不厌诈。战国军事家孙武或许是贵族的后代,但其思想完全是平民化的。只要能胜利,无所不为,什么手段都能使。不再有春秋及以前的贵族作战的理念了。春秋时期坚持贵族做派的宋襄公成了笑柄。

项羽身上还不时流露出宋襄公式的天真的贵族做派。比如要求和刘邦单挑。

宋襄公也好,项羽也好,其实都体现了费厄泼赖精神,光明正大地较量。然而最后阴谋诡计占了上风。

美国影星约翰韦恩曾经拒绝让他的角色在背后射杀一名男子。他代表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诚实、有个性、英雄主义。

当然米国人在对付敌人的时候,是会比敌人更狡猾的。

品质,还要加上智慧。否则就会成为受人欺负的老好人。而项羽则太单纯了。刘邦集团的人正面扛不过项羽,就动用智慧,比如彭越对项羽的游击、骚扰。其实就是无赖打法。当然在战场上这是允许的,是智慧的,是应该受到称赞的。

而在拳击比赛中,就不一样了。泰森的风格,帕奎奥的风格,就像项羽。但是泰森碰见霍利菲尔德,气得咬人。帕奎奥更是被梅威瑟调戏。如果说梅威瑟的打法更接近阿里,那么霍利菲尔德的搂抱式打法就只能叫无赖打法。人们普遍欣赏泰森,欣赏帕奎奥,和人们欣赏项羽是一个道理。

垓下突围集中体现了项羽的性格和精神。

垓下歌体现了项羽的儿女情长,他是个有深挚情感的男人。他不像刘邦那样没人性地把儿女踹下车去。说项羽只带了多人突围,其他的都抛弃了。我认为不叫抛弃。因为不走的人可以投降刘邦,刘邦也不会杀他们,跟着项羽走,反而是死路一条。

东城快战,体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看得人热血沸腾。男人嘛,都是力量崇拜者。小男孩都喜欢吕布武松那样的人,谁他妈喜欢宋江唐僧以及哭哭啼啼的刘备?但是长大之后,男孩子们都开始崇拜阴谋诡计了。我认为这是一种退化、腐化。英雄主义精神不应该被抛弃。其实荷尔蒙决定着男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抛弃英雄主义情节以及力量崇拜。很多人只是压抑了而已。压抑自己,夹着尾巴做人,顺从,听话,讨好上级。自己给自己去了势,阉割了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且认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反而自以为得计。像项羽那种人则叫做幼稚。

中国人大多崇拜成功者,不管他是如何成功的。或者说中国人有两种价值观,好像两条河流。英雄崇拜、贵族精神是一条时断时续的河流。权力崇拜是主流。成者王侯败者贼。

孔子还具有贵族精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有浩然之气。

到荀子,就甘当臣妾了。

孔孟、屈原、项羽、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杜甫……

司马迁反抗汉武帝的强权,忍辱不屈。强权专制就是流氓精神,皇帝就是最大的流氓。司马迁之于汉武帝,就是贵族精神与流氓精神的反抗。对于司马迁这种不顺从者,汉武帝无法容忍,一定要打击之,阉割其阳具,就是要阉割其反抗精神。汉武帝阉割的不是司马迁的阳具,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阳具。从此知识分子就被去了势,一个个奴颜婢膝起来。天地苍茫一根骨,一根阳具。司马迁就是这一根让专制者如鲠在喉的阳具。汉武帝阉割了其身体上的阳具,却无法阉割其精神上的阳具。司马迁这根阳具塞进汉武帝的嘴里,堵住他的喉咙,汉武帝必然要咬掉它。

项羽也具有反抗暴政强权的精神,他反抗秦朝暴政,蔑视秦始皇的威势。

司马迁责备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不效法古代帝王的统治术。其实这也正是项羽可贵之处,超出司马迁之处。司马迁本质还是儒家,只是时时流露出反抗精神。他的思想比较混沌。而项羽却靠其天然的秉赋气质,蔑视帝王统治术。所谓的古代帝王的统治术,三代圣主、周公那一套,就是王道,就是仁义,就是儒家那一套。早已被老子和庄子批判过。项羽自称霸王,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韩非子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我认为恰恰相反。上古争于气力。中世逐于智谋。当今竞于道德。

上古之人比较单纯,谁力大谁为王,跟动物一样。后来智谋者胜出。再后来智谋者更进一步,宣扬道德了。因为智谋者太多,会影响统治的稳定。周公就是宣扬道德的。

道德逐渐瓦解,春秋战国又讲智谋了,楚汉战争也是如此,韩信张良都是讲智谋。

汉武帝后又讲道德,儒家的仁义忠孝。东汉末年道德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不安,儒家的道德被搁置一边。宋以后才又重新得势。

晏子二桃杀三士,就是智谋对力气的胜利。晏子是法家,是维护君权的,肯定要打击武士,一如后来汉武帝打击侠客。

与晏子同时的孔子,讲道德,成为笑柄。但是儒家和法家天然的有亲缘关系,早晚结合一起。他们共同的敌人就是竞于力气者。这也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蔑视四肢发达的人。正如孔子蔑视子路。儒家法家都厌恶恐惧四肢发达者。因为四肢发达者往往心灵也健康,也有勇气,不愿屈服、听话,不好管理。

讲道德的蔑视智谋,讲智谋的蔑视力气,讲道德和讲智谋的共同蔑视力气。最终导致我们这个民族阴柔、阴险、软弱、腐化,屡次被生气勃勃的少数民族击败。你不是专制吗,不是讲智谋吗,讲道德吗,为什么总被人家落后的少数民族击败呢?这就说明你有问题。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还沾沾自喜于少数民族被自己同化,吹嘘自己文化的强大,真是无知无耻之尤了。那些入主中原被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统统变得和汉民族政权一样,腐化堕落,软弱不堪一击。这就是汉文化的优越性。汉文化就是毒药!谁喝谁死,慢慢地腐烂,慢性自杀。辽国是这样,清朝也是这样。

道德自然是要讲的,但不是儒家的吃人道德。

智谋也是要讲的,但不是阴谋诡计。

力气也是要讲的,但不是奥运冠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口号真的好!这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并且我认为体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身体健康、强壮,有助于心灵健康,有助于思想的解放,有助于培养独立精神。身体强壮了,我们还怕小偷吗?还会做缩头乌龟吗?还不敢反抗吗?城管还敢打你吗?抢包的抢你前也得掂量掂量吧。

看看项羽有多神勇,正常男人,带起子的,都会为之热血沸腾。

骑将夏侯婴率领的人,在项羽面前都是杂碎。跟项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项羽斩将搴旗易如反掌。项羽大喝一声,赤泉侯杨喜拨马就跑,跑了几里地才敢停下来。司马迁真是把项羽写神了。项羽的神勇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第一条。真男人都想像项羽一样神勇,女人都希望被项羽干。

最后项羽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他不承认自己是被刘邦集团打败的,不认为自己是被张良韩信等人打败的。韩信的人海战术,彭越的骚扰,并不能叫高明,只是一种聪明罢了。正如足球比赛中的铁桶阵,虽然可以胜利,但很难叫做高明。项羽是勇战派,不搞阴谋诡计,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项羽的勇猛进击、费厄泼赖精神,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第二条。

虽说和敌人打,不必费厄泼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需要费厄泼赖,痛恨阴谋诡计。

像吕马童这样的人,背叛了项羽,无颜见项羽,项羽和他打招呼,他反而出卖项羽。然而项羽不计较,不恨他,反而要成全他,把自己的人头送给他,让他求取高官厚禄。这样的一个要自杀的人,反而能宽容理解一个背叛他的人的逐利行为。项羽的心胸何其宽广。

项羽好战,但是最后厌战了。他早就厌战了。争夺天下于他没意义,当江东王没意义,活着也没意义。他只是要为国复仇,要当一个大将。这些目标他早已实现。他不想再驱使江东父老为其卖命,以换取自己的王位。

项羽这种不愿宰割天下的精神,厌战反战思想,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第三条。

项羽自杀之后,一群人冲上来抢他的尸体,活像一群鬣狗在撕咬一只老虎的尸体。鬣狗,一种吃腐尸的肮脏可厌的动物。然而能打跑狮子,吓跑豹子。

争抢项羽尸体的人,一群可鄙的家伙,抢骨头的狗一样的人。司马迁实在是太高明了。看起来他只是在客观叙事。然而不动声色中已经肆意嘲笑了这一群杂碎。

项羽不是英雄,难道赤泉侯杨喜这样的人是英雄?难道韩信是英雄?难道刘邦是英雄?

韩信只是有智谋,刘邦是成功者,崇拜刘邦的人都是信奉成王败寇的人,都是成功学的爱好者。这样的人只要能成功——所谓的成功,也就是升官发财——做狗也愿意的。

项羽也有缺陷,残暴。杀宋义,宋义就是个阴阳怪气的小人,该杀。杀义帝,义帝有什么资格剥夺项羽的军权?杀骂他沐猴而冠的人,骂人,该杀,但烹太残酷了。屠城也太残酷了。除此之外,项羽还有什么人品上的缺陷吗?

一只无关品质的老虎已经足以让人崇拜。何况项羽呢。

一只老虎被一群狼、狐狸、狗打败了。我仍然认为虎才是英雄。

狗永远是狗,胜利了你还是狗。

赞赏

长按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1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