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2.
祸福相倚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对立的东西总是相辅相成的。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一下对立面。可能现在你得了小便宜,但小便宜的背后确实大陷阱,千万不能得意忘形。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这就是祸福相倚。
3.
为道日损,学会做减法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学问是学以聚之,当然是与日俱增。而大道至简,所以悟道要与日俱减;一个要做加法,一个则是减法。
现实中,人们都以为越复杂的越精密,越高级。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学会做减法,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人生会越来越简单明了。这是老子留给我们的大智慧。
4.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修直挺拔的树木先遭到砍伐,水质甘甜的井先枯竭。
长的很直的树,都被人看中,砍了去做家具等。弯弯曲曲的树木,反而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许多人一直为“有用”的事情忙碌,创造价值、营造关系,拧紧发条与时间赛跑,将一些“无用”的情趣爱好推向边缘,挤进死角。
于是,有用多了,无用少了;抱怨多了,快乐少了;应对多了,从容少了;日子也过得焦虑、无趣。
5.
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物物”,前一个“物”是动词,意思是立足于现实,驾驭外物;“物于物”,意思是超越于现实,不被外物左右。这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世界扭曲自己的心灵和本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要顺从这个本性,不要用情欲物欲伤害它。庄子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就是要培养和呵护自己的心灵,在庄子看来,养心主要要做到平淡、寡欲和清静。
人本来就是目的,不是手段。如果我们把人生当作获取金钱、地位、名利的手段,那就本末倒置了。人就成了外物的奴隶,表面上看是你获得了金钱、地位或名利,但实际上,你只是他们奴隶。
6.
嗜欲深者天机浅
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
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7.
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
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现,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
8.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不需要言语来宣扬,四时运行具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再去讨论,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定不需要议论。
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不要去争论自己的功劳,要默默做事。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
道家思想认为,你做成功了事情,不要占有功劳。这是大道告诉我们的,道产生万物却不说拥有了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
历史上,道家人物也都是这么做的。如张良,范蠡等等,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来源:儒风大家洞见资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