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7/6172911.html刘晔,淮南成德人,算起来也是汉室宗亲。他父亲叫刘普,还有个哥哥叫做刘涣,大他两岁。刘晔七岁时,母亲生了重病,临终前对他兄弟两个说:“你父亲身边有个宠信的侍者,此人品性不端,我担心去世之后,此人祸乱家庭。你二人答应我,长大之后必将其除之,则我死而无憾。”兄弟二人当面答应。六年之后,刘晔十三岁。有一天,他突然对哥哥说:“母亲临终前说的那件事,可以办了。”哥哥刘涣这时也不过十五岁,回答说:“还不行吧。”刘晔不再与哥哥商议,直入室内,将侍者杀死,然后到母亲的坟上拜祭。家里人大惊,刘普心想,这孩子疯了吗?他派人把刘晔找来,刘晔给父亲磕头说:“这是母亲临终时的嘱托,孩儿行事有自作主张之处,请父亲责罚。”父亲听完之后,觉得这孩子虽然过分了些,但行事老练、大胆,不是一般人,没再责罚。汝南郡名人许劭,善查人看相,曾见刘晔,道此人有佐世之才。等刘晔长到二十多岁时,逢汉末动荡,人多拥兵自重,其中有一股势力以郑宝为首,最是骁勇,当地人对其十分忌惮。郑宝知道刘晔是名门望族,他有意驱赶百姓至江表,想让刘晔首倡此事。刘晔不肯,但人单力孤,没有机缘反对。恰好,曹操派使者来向刘晔查问事情,刘晔向使者陈说时事,请使者到家中居住。郑宝听说后,带数百人,拉酒肉来见使者,刘晔心中一动,机会来了。他命人把郑宝手下安排在中门外,设酒饭款待,然后带郑宝到内室饮宴,同时密令健儿,要在行觞敬酒之际杀掉郑宝。不料,郑宝不喜饮酒,始终头脑清醒,安排来敬酒的健儿不得机会。见此情形,刘晔也不再坐等,直接抽佩刀,酒席宴上砍杀郑宝,斩首以示其手下,并道:“曹公有令,敢妄动者,与郑宝同罪。”郑宝手下人正喝呢,这下吓呆了,也不敢报仇,纷纷回了营寨。营寨里少说也有数千人,刘晔怕他们闹事,带人乘快马赴营寨,找到主事将官陈说利害,安慰情绪,众人表示愿意听从指挥。刘晔不欲带兵,便将其悉数带到庐江太守刘勋之处,刘勋又惊又怪,问是个什么道理。刘晔说:“郑宝带兵无法制,众人常抄掠得利为生,又无积蓄,如我硬加管理,必生怨恨,不如到您治下,也算个好归宿。”再说刘勋,他当时在江淮之间横行,小霸王孙策也头疼。这天,孙策派使者来,卑辞厚礼,劝刘勋去进攻上缭,说得之可富国。刘勋得了好处,进攻又可富国,群党皆称贺,只有刘晔不同意,他说:“上缭这个地方虽小,但易守难攻,一时之间难以拿下。我们兵疲于外,内部空虚,孙策有可能乘虚而入。到那时,将军进退无所,岂不难堪?”刘勋这时哪里听得了劝,兴兵至上缭,果如刘晔所言,孙策攻其身后,刘勋穷途末路,只好投奔了曹操。再说曹操,此时庐江附近有山贼陈策,带众数万,据险而守,此前派偏将去征讨,均无功而返。曹操有些挠头,向群臣问策。当时,大多数人的建议是:“此地山峻谷深,守易攻难,得之又无益,不如放弃。”又是刘晔出来表示不同意见。他说:“陈策等人,都是因乱而敢于犯险,然后啸聚山林为盗为匪,非有天威爵命,难以降伏。之前偏将出征,其时中原尚在动荡之中,策等才敢抗命。如今天下初平,大势已定,此时明公不如先悬赏招募,然后再大军临境,号令颁布之日,则军门开而虏自溃也。”曹操笑道:“爱卿所言,与我所思相近。”曹操果然先命猛将开路,再派大军跟进,一到跟前,陈策就怂了,率人投降。回来后,曹操封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封刘晔为主簿。汉中这个地方,也是山峻难登,军粮转运不利,打得甚是费力,曹操有了退兵之意,让刘晔在后督军,安排撤退。刘晔略一思虑,他觉得张鲁可以打下,如果撤退,军粮不继,很可能不能全身而退。他骑快马去见曹操,坦陈利害,建议全力进攻,曹操应允。曹军遂进攻,多以弩箭射击张鲁军营,张鲁败走,汉中被拿下。刘晔又接着建议,“明公新得汉中,蜀中必然震动。那刘备乃人杰,不可低估。他得蜀日浅,蜀人未必完全听从,不如趁机进军。如若迟缓,诸葛亮善治国,关张勇冠三军,蜀军民既定,又得天险,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后必为忧。”曹操摇了摇头,没做打算。事后看来,当时的确是攻蜀的好机会,曹操那时得汉中,已经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后期求稳求安,没有再做追击,错过时机。曹丕继位,黄初元年,刘晔担任侍中。当时,曹丕下诏问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进攻吴国。众人都说:“蜀国乃小国,名将仅关羽而已,关羽一死,军队没有战斗力,不会出兵。”刘晔则认为不然,他说:“蜀国虽小,刘备却欲以威武示强,势必出兵展示实力。再说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恩如父子,关羽死而不报其仇,不合乎二人的关系。”后来,刘备果然全国动员进攻吴国,孙权为了求援,主动向曹丕上表称臣,群臣皆贺。刘晔出来唱反调。“吴虽称臣,但却是迫于外敌,因难而称臣,难以取信。当因其穷,袭而取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不久之后,传来了刘备夷陵之战失利的消息,吴国的态度,也由臣服转为抗衡,曹丕十分生气,意欲讨伐。刘晔说:“吴国新得胜,上下同心,又兼有水之地利,仓猝之间难以取胜。”曹丕不听。黄初五年,曹丕率军攻吴,他问群臣,你们说:“你们说,孙权会不会亲自迎战?”众人道:“陛下亲征,权恐怖非常,当举全国之力以应之,又不敢委命他人,必自将兵而来。”刘晔却说:“孙权不会来的。他觉得,陛下会因为自己是万乘之尊,注意身份,越江湖打仗这种事必然是别的将领的事情。他一定会静观其变,率军待命。”曹丕停留数日,孙权果不至,曹丕班师而还。回来后,他对刘晔说:“爱卿所言甚是。你当想想,如何消灭二贼,而不要只知道他们的情况。”魏明帝曹叡继位,对刘晔也很信任。曹叡想伐蜀,群臣以为不可,刘晔每回与曹叡单独见面时,都说可伐,但出门对群臣说时,又说不可伐,而且每回都说得头头是道。当时有一位中领军叫做杨暨,是曹叡的近臣,他很敬重刘晔。这一天,杨暨随驾出行,又说起伐蜀之事。杨暨和群臣意见一致,建议不伐,曹叡说:“你这是书生之言,不懂兵事。”杨暨也不含糊,他说:“臣乃儒生,不晓军事,但侍中刘晔大人也说不可伐,不可不听。”曹叡眉头一皱,“刘侍中明明和我说可伐。”杨暨答:“愿当面对质。”等到把刘晔叫来后,刘晔对此不发一言,闹了个无果而终。等到杨暨单独面见曹叡,说起此事,刘晔说:“伐国,乃大事,与陛下商量之后,常恐睡梦中泄露,又安敢与群臣相商?兵者,诡道也,不可不密。陛下轻率讨论,恐敌国已知之。”曹叡听了,点头称是,“刘侍中考虑得周全。”等出了宫廷,见到杨暨,刘晔又说:“钓大鱼者,必放长线,然后随而牵之。人主又岂是大鱼可相比。您是一位直臣,但说话不可不深思精虑。”杨暨听了,也点头称谢。听到这里,您心里恐怕也有点儿打鼓了,刘晔这是有点儿耍心眼儿,两边逢迎,以示好拉拢。有人就发现了这一点,对曹叡说:“陛下,他就是看您的意思,然后趋而合之,下回您见了刘晔,您试试故意把话反着说,看他是不是也支持,如果是的话,那他这套您就看懂了。”曹叡照此施行,果然发现刘晔只是在揣摸上意,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见,从此便对刘晔日渐疏远了。据《三国志》的注疏记载,后来刘晔因此得了疯病,郁郁而终。到这里,关于刘晔的故事基本讲完了,以下是小方叔叔的一些见解。关于刘晔,还有一些小片段没讲,在早期,他看人也是很准的,对于孟达的叛变、公孙渊的反叛,都提前预料到了。他早年则表现出了勇气果绝的一面,杀父亲的侍者,斩酒席上的郑宝,都是十分果断地完成了任务,虽为谋臣,却有刺客般的决绝。但他晚年的事,让人感到很看不透,怎么就玩起了这种见人下菜碟、左右逢迎的把戏了呢?要说,也能理解,以他的资历、他的人设,和他所在的那个位置,刘晔完全可以不用再去周到地为君主谋划,只消动动脑子,想想怎么说出一番令人主和群臣信服的说辞,就能够煞有介事地左右逢源,求取一份安稳的差事。这时,如果再坚持己见,动辄以天下苍生为使命,喊着“陛下,万万不可,臣冒死以闻!”反而会显得不合时宜,而且是有一定风险的。他这个状态,用现在的一个词可以称呼,叫做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躺平”。当然了,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不完全是躺平的人。接到一项工作,有很多人会考虑性价比,我付出多少,我得到多少,一定要付出最少,得到最多,最好是,不出力就能把钱挣了。一旦开始考虑性价比,便离躺平不远了,一旦你只想待在地狱的第十七层,相信我,生活一定会把你踹到第十八层的。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
崔琰:曾经假扮曹操的美男子被赐死了,理由是......
毛玠:赐我自杀的宝剑,好比重赏的恩惠
鲍勋:我父曾救你父,杀我你不留情
小方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