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山东大学周年校庆、儒学高等研究院10周年院庆,进一步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凝聚校友力量,同时引导和鼓励儒高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传承山大精神,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山大人,儒学高等研究院特开展寻访优秀校友专项活动。
王碧玉
1.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级儒学高等研究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王碧玉,师从丁秀菊教授。在校期间,我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一职。从山大毕业至今,我就职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要从事图书出版宣传策划、师生赛事项目统筹等工作。
与导师丁秀菊教授的合影
2.可以分享一下您在山大的求学经历吗?
初遇山大,印象深刻。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山大,参加推免生复试。走进南门,小树林绿荫闪闪,山大学生三五成群,欢畅交谈,青春肆意。一路问询来到学院办公室,期间所遇见的山大老师,和蔼可亲,如沐春风。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浸润在一草一木之中,而正是这些“契合”,让我毅然选择了山大。
语言之妙,妙不可言。从本科到研究生,汉语语言与文字,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字,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但我却觉得“饶有趣味”。对于我们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是研究的对象,是一种需要敏感对待的客观存在。我们需要站在语言之外,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我觉得,在山大求学,就是要学会把“理所当然”变成一种“有理有据”,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文史楼、八角楼,是我偏爱的自习场所,我们专业四人组成的汉语言文字学之家,是我钟爱的快乐源泉。三年间的专业学习、熏陶与积淀,让我对语言文字有着一份淡然的信仰,也期待日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
打开视野,培养格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我们求学的核心,但非全部。“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三年间,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我会积极参加由学院精心组织策划的前沿讲座、知行讲堂、“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在这里你会邂逅学术前沿热点、跨学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研方法,还会结识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正是山大给予的这份“见识”与“氛围”,让我在职场中受益良多。
3.可以分享一下您与导师之间的故事吗?您对咱们院其他老师有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印象。
我的导师是丁秀菊教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研究。丁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虚朴素的作风、宽厚善良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唯一的女导师,丁老师细腻且耐心,在学习、生活、求职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丁老师常常与我进行“亦师亦友”的长时间交谈。我很喜欢这种相处方式,我觉得“交谈”比“课堂”更接近人的思维,更具有持续性。在这种浸入式的交流中,我不仅舒缓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压力,同时获得了有效的学术信息与论文思路。
汉语言文字学的课堂,自由、亲切。冯春田教授、孙剑艺教授、宋开玉教授带给我们的学术指导与人文关怀,以及他们身上涵养的科研精神与学术素养,让我觉得,正是他们,使学术变成“人的学术”与“传承的学术”。我们汉语言四人组,也在这份自由与亲切中,渴求知识、敬畏学术,获得了很多人生启发。
毕业答辩现场
4.在山大求学的过程中,您能和我们分享自己比较难忘或者对您帮助最大的事情或经历吗?
在山大求学期间,除了“书业”之外,我比较重视打好“社会实习”与“校园实践”这对组合拳。香港文汇报的实习经历和研究生会的宣传工作,为我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未来求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一的暑假,我选择留校,并在网上寻找各种媒体的实习信息。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新闻比较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份很酷的工作;另一方面,我认为实习需趁早,不能临时抱佛脚。一份丰盈且对口的简历,非一日之功,扎实的实习经历才是最好的求职敲门砖。就这样,我来到香港文汇报实习。济南的夏天很热,从学校到报社,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的车程,那时候宿舍没有空调,每一寸土地都是燥热的。从年暑期到年暑期,我在报社坚持实习了一年时间。我的想法是,不通过频繁更换实习场所来增添经历的数量,而是通过产出作品来增加经历的厚度。我希望能在感兴趣的媒体行业中,做出直观的成果。经过一年的语言文字与新闻技巧的锤炼,我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有三篇文章分别获得香港文汇报新闻作品“最佳写作二等奖”和“最佳写作优异奖”,这些也正是日后求职中所需要的“值得”。
我与宣传的缘分始于研究生会宣传部。宣传部的主要工作是传播与分享“故事”,是展示与坚守“形象”。在此期间,感谢学院的信任,让我担任中新社山东分社“第三届尼山论坛新闻战役报道”学生学术评论组组长,与儒学院各专业的同学一起合力完成论坛期间30多场学术讲座观点综述类稿件的写作,让我们的采编能力有了一次质的飞跃。此外,我们还一起创办了“儒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