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祥和的春节,一起安静看花一

----------

那些花儿

那些草儿

都诉说着家乡

我的故乡密祉是滇西北的一个小镇,小镇坐落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山间盆地(坝子),仅几条极少的道路与外界相连,形成一种高度封闭的地理区域。我生于斯,长于斯,如若不是求学,我可能很少有机会走出这个山间盆地(坝子)。

坝区海拔米,纬度25度,这是两个很看似普通的数字,但稍加比较你会发现这两个数字很不平凡。华东屋脊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米,换句话说,如果你家住这个坝区稍高点的地方,海拔就已经在华东第一高峰之上;25度的纬度大抵在南岭沿线,中国东部地区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桂林、郴州、赣州、龙岩、厦门等城市接近,较所有的火炉城市(无论是“三大火炉”还是“四大火炉”)纬度更低。

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坝区温和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如果不到长江沿线的几个火炉城市体验一番,坝区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酷暑”和“严寒”。当然生于这些城市的人应该也理解不了冬日里热辣辣的太阳把你晒到接近中暑是种什么体会。

这里的人也和这个坝子一样温和而封闭。阻碍我们去探索外面世界的除了高山,还有遥远的距离带来的自然差异,这种自然差异也完美的反映到了文化中。注意,这种差异有可能是你小学语文学不好的原因之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密祉的(也可能是云南大部分地方的)小明可能就有疑问了:“老师我们家柳叶冬腊月就已经发芽了,这位老爷爷肯定写错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我的童年极度困惑,这当然是语文教学缺乏地方化的一个例子,更为主要的是我们远离了文化的中心,缺乏能够获得普遍认可的文化巨匠和文学作品,甚至如辛稼轩客居江西,杜甫旅居成都这般,都很少有巨匠来到云南,并形成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描绘云南风土人情的诗词歌赋首先是少,其次是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更是极少收录到你的课本里。

你可以试想一下:西安小哥诵《过秦论》、豫章学子《滕王阁序》、湖湘子弟更可登橘子洲、岳阳楼,临汨罗江来体味《沁园春、长沙》、《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实际上并没有在岳阳楼写成)、《离骚》,江南更不必说,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你可以跟朱自清、汪曾祺、鲁迅、茅盾、穆旦、金庸(查良镛)等等去体会他们笔下的江南。反观我们的语文,为了语文而语文,极难将精美的文字还原到真实的语境中去,也更难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心境,启发你去细致的观察和体味生活。

虽然有种种的差异,我却因机缘巧合摸索到了一个将故乡与外界联系的钥匙——植物。这要从两本书开始追溯,一本是初一下学期的生物课本,里边有成体系的分类系统,他们让我知道了身边常见的禾草是颖花类植物,其中茎圆的是禾本科,茎三棱的是莎草科;另一本是家里的以毛主席语录开头的红皮书《云南中草药》,直观的图谱,按图索骥,让我认识了马鞭草、枸杞、牙刷草、苍蝇网(茅膏菜sp.)等等。

离开云南后,接触更多的是华东、华中的植物,那些陪伴我童年的植物也仅剩怀念,极难有机会跟踪观察他们:可以做弹弓的电叶树、髓心海绵状的风车棍,酸甜的乌鸦果、艳丽的油果花、还有果实如拳头大小的桐油果,无时无刻不再挑动着我的好奇心,想要准确知道他们是什么,却苦于每年仅能在万物凋零的腊月回家,它们大多无花、无果,甚至连叶子也没了。

好在每年春节,总能抽出一两天时间外出去收集一些物种的照片。今年春节,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正好可以将往年奔波在旅途中的时间节省了下来,好好整理一番以往历年冬天拍的小枯草,一番查阅,收获颇丰。

话不多说,上图吧。(啰嗦了太多了)

01滇南山梅花Philadelphushenryi

一个与年有关的植物。每年,父亲都会用写春联剩下的红纸给我和弟弟做纸风车,纸风车的中轴很容易插入滇南山梅花海绵质髓心,固定起来很方便。

野迎春Jasminummesnyi02

为数不多的在春节盛放的野花,可以用绳子沿着花心穿起来做成漂亮的花环。嗯,小时候祸害过不少。与其相近的迎春花遍布大江南北,多为栽培。南昌北京路京九铁路下穿隧道两侧栽培的就是迎春。

03滇素馨Jasminumsubhumile

如果你还在记叶对生是木樨科的基本特征,滇素馨可能就要给你好好上一课了。

倒提壶Cynoglossumamabile04

相比于绿绒蒿、乌头、翠雀、龙胆等一众拥有蓝、紫色系的明星花卉,倒提壶堪称最草根的“高原蓝”。田埂、路边、荒地均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05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delavayi

都是一堆的枯草,来点颜值高的。偏翅唐松草,近几年比较火爆的园林植物。记忆中就是路边开着小紫花的杂草。

山玉兰Lirianthedelavayi06

我记忆中小镇上两种野生木兰科植物之一,土名“大波浪花”,估计是形容它白而肥厚的花瓣。

07紫药女贞Ligustrumdelavayanum

白蜡条。刚上中学时,学校的绿篱引种了小叶女贞(估计也是坝子里第一次引种),俗名也叫白蜡条。小叶女贞可以说是大家闺秀,紫药女贞只能在让出自己的俗名,在原来的“白蜡条”前面加个“野”字,感觉成了别人的备胎。现在看来,无论是耐修剪,还是观赏价值,紫药女贞都要远胜小叶女贞。至少在云南的高原区,完全没有引入小叶女贞的必要。

椆树桑寄生Loranthusdelavayi08

偶然拍到,至少儿时没有记忆。椆树桑寄生是一个分布很广的种。

09马缨杜鹃Rhododendrondelavayi

怎么形容马缨杜鹃呢,就一个字“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采挖严重,坝区周边已经很少见了,在太极山一线还有很多古树。

钩苞大丁草Gerberadelavayivar.henryi10

叶背被白色厚绵毛。一个小学同学告诉我这个叫火绒草,收集叶背的棉毛来燧木取火,我信了。火绒草这个错误印象让我在后来鉴定火绒草属的东西时一直改不来。

11香花木樨Osmanthussuavis

花冠管较长,且花量大,我见过盛放的香花木樨照片,极为震撼。季节的缘故,每次未等到你盛放,我就走了。

野八角Illiciumsimonsii12

太极山是整个县的最高峰,几乎每家都会在正月踏雪朝圣。野八角坝区是没有的,太极山却很常见,有几次亲戚摘了做调料,不知道最后吃了没有。当我后来知道八角属里有莽草这样的狠角色,而野八角本身也有毒,顿时一阵后怕。

13鸭脚黄连Mahoniaflavida

是不是很像阔叶十大功劳。花和花序味道还好,微酸,根、干极苦,不愧“黄连”二字。

滑叶藤Clematisfasciculiflora14

很漂亮的铁线莲属植物,小时候没印象。

15扬子毛茛Ranunculussieboldii

认识扬子毛茛在湖南津市,回到家,发现也蛮多。名字取得好,整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都有分布。

三棱杭子梢Campylotropistrigonoclada16

如果不是看到他的豆荚,我真不敢相信这东西是豆科的。

17救荒野豌豆Viciasativa

麦田杂草,儿时用豆荚做口哨,一通胡吹,声音很响亮。外公告诉过我,他们的儿时,这东西确实是用来度饥荒的。

四籽野豌豆Viciatetrasperma18

比救荒野豌豆少见。

19毛山野豌豆Viciaamoenavar.lanata

总状花序能结很多豆子,估计比救荒野豌豆更适合渡饥荒,但坝区少见。

牛筋条Dichotomanthustristaniaecarpa20

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木头的特性了,坚硬而有韧性,是凿子、刀柄的标配,也是自制戒尺的首选材料,年少时我对这种树充满敬畏。牛筋条属单心皮倒生的胚珠,外露的骨质果核使其成为蔷薇科里面的怪胎。

21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schwerinae

极薄的一层果肉,包裹着骨质的种子,小时候居然吃得飞起,那时得有多馋啊。这个东西耐修剪,耐整形,是很好的盆景植物。

扁核木Prinsepiautilis22

华山松林下很常见,也叫青刺尖,对他的印象就是采蘑菇的季节,不小心就被它的刺扎了,看过舌尖才知道,纳西人用扁核木果核榨油食用。

23栽秧泡Rubusellipticusvar.obcordatus

黄泡,一个很有故事的植物,坝子里大部分人应该都吃过,味道不多,可以培育做采摘类的水果。名字应该就是根据果实成熟的季节即插秧的时候。

云南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24

吃过他嫩枝,请举手,味道如何?嫩枝、嫩叶、树皮、根皮皆可食,太极山有少量的云南油杉纯林,坝区很少成林,估计每次饥荒,这东西都要遭一次殃。

25中华野葵Malvaverticillatevar.rafiqii

“采薇采薇”,采的就是他的亲戚,冬葵,在芸薹类蔬菜霸占餐桌之前,冬葵是主要的蔬菜,坝区也有采中华野葵做蔬菜的习俗。

篇末,

一棵牛至,

恭祝大家牛年大吉,和顺致祥、阖家幸福!

乱花渐欲迷人眼

若有鉴定有误之处

欢迎拍砖指正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7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