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zg/140117/4328656.html
忽必烈
(.9.23-.2.18)
随13世纪来而来,伴13世纪走而走,这就是忽必烈。今天距离忽必烈诞生已整整年,而人们对蒙古帝国的畏惧与好奇似乎并未衰减。放眼13世纪人类史,蒙古人的出镜率绝对首屈一指:突厥人西迁、拜占庭帝国衰亡、奥斯曼帝国兴起、中国历史进入元时代、日本镰仓幕府衰落……忽必烈继承了祖父成吉思汗的骁勇善战,建立元朝、征战南国、东征日本……有元一代,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区域,中国疆域空前辽阔。有人评价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征服者和杀戮者,有人评价他是新秩序的建立者。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崇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诞辰周年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
忽必烈生于年,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孩子,他的生母是唆鲁禾帖尼。据说他是成吉思汗最钟爱的孙子。从小,忽必烈就同父亲拖雷一起征战沙场,父亲去世时他才17岁。然而直至过了而立之年,忽必烈才掌握重要领导权。尽管成吉思汗指明了继承权的分配问题,子女们也遵循了他的遗嘱,但是到成吉思汗孙子辈掌权的时代,蒙古国已经变得四分五裂。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死后,其妻子昭慈皇后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她的儿子贵由继承了王位。贵由汗死后,其遗孀钦淑皇后宣布摄政。后来,蒙哥当选为蒙古国大汗,他是拖雷和唆鲁禾帖尼之子。蒙哥即位不久便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任用了刘秉忠、许衡、姚枢、张文谦等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自此,忽必烈在中原的势力不断壮大,其作为征服者的一生就此拉开序幕。
忽必烈与草原年,元宪宗蒙哥于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阿里不哥被称为蒙古草原上的“家族守护者”,他有着身为金帐汗国的汗王哥哥拔都。蒙哥的妻子斡儿哈那哈敦、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大多数亲王都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他们反对忽必烈执政,认为他过于“汉化”,行为举止不够“蒙古化”。总结起来,这是中原的蒙古势力和草原的蒙古势力的对抗。
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中统元年三月一日(年4月12日)来到开平。他在那也召集了一次忽里勒台(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与亲信们会盟,有窝阔台之子合丹、阿惕昔吉或阿只吉、帖木格·斡赤斤之孙脱合察儿、也松格、旭剌古儿、察兀都。忽里勒台推举忽必烈为汗,举行了仪式册封。忽必烈依旧是要推让几次,最后勉强答应。他在阴历三月二十四日(年5月6日)即位,44岁荣登大汗位子。
忽必烈即位后,让人前往蒙古腹地,将消息友善通报给阿里不哥,并让他服从忽必烈的统治。阿里不哥于是也组织了一次选举,让拥护自己的人选他为大汗。年的阴历四月(年5月12日—6月10日),他们在哈拉和林地区举行了选举。许多大将军都来捧场,甚至还有带兵南征的将军,例如威震中原西北的浑都海。
阿里不哥让四川的蒙古军队联合反对忽必烈,但后来他们全被忽必烈击败。阿蓝答儿带兵从哈拉和林来帮助浑都海,从凉州进军四川,最后在姑臧地区被亲王合丹击败。就这样忽必烈占有了蒙古在中原的全部地区。
忽必烈和合丹、脱合察儿决定到蒙古草原故土与阿里不哥会谈。《元史》称,他们在中统二年阴历十一月(年11月24—12月23日)在昔木土湖附近交战。最终,忽必烈胜利了,但没有追赶自己失败的幼弟。十天后,阿里不哥卷土重来。他在额列惕即“沙陀”的地方突袭忽必烈的军队。这一次战斗双方平分秋色,晚上各自回营。
这一时期,忽必烈没能收取蒙古故土。阿里不哥的势力依然盘踞在那儿。但是接下来转折发生了,察合台的后代阿鲁忽曾支持阿里不哥。他是突厥斯坦汗国的国主,势力延伸到阿姆河。可是几个月后,他转而支持忽必烈,令阿里不哥腹背受敌。
最后,由于阿里不哥行事残暴,支持者纷纷离他而去,年,阿里不哥、阿速台、昔儿吉等人都来投降忽必烈。忽必烈接见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上前请罪,被人们用帐帘罩住了,只能这样继续跪拜。忽必烈让他进入御帐,然后让他站着。忽必烈看到他在哭泣,自己也被感动落泪,于是说:“我的弟弟啊,我们两人到底谁有理?”阿里不哥回答道:“以前是我,现在是你。”成吉思汗侄子脱合察儿那颜马上说:“合罕所欲的是今天,不问过去的事,只追寻欢乐。”然后,宴会就开始了。但是第二天,忽必烈就让人把反对他的各个将领抓起来,杀死了十几个人。阿里不哥和阿速台虽然没有被惩罚,可是阿里不哥却在一个月后离奇死去。
忽必烈与元朝蒙古骑兵
在领导草原大军大举南下攻打宋朝这一点上,忽必烈证明了自己是个十足的“蒙古汉子”。他把成吉思汗创立的战术同从中原和穆斯林军队那学来的围攻战术相结合,在取得战役胜利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蒙古大将。他学习汉族文化的长处,例如他把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人的民族传统和骁勇善战相结合。然而,在蒙古人中的保守派看来,忽必烈对汉族文化的钟情无疑意味着对蒙古民族的背叛。
年,忽必烈突然与宋朝停战,挥兵西北向其弟阿里不哥的驻地哈尔和林进军。终于在年,迫使阿里不哥对哥哥忽必烈臣服。但是忽必烈的侄子海都拒绝归顺,其后30年间一直伺机袭扰中国边境。
忽必烈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蒙古人的首都——哈尔和林,而是折返中国,回到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花园之城——上都。由于宋朝在忽必烈讨伐阿里不哥期间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所以忽必烈返回中国后便发动了对宋朝的新一轮进攻。
这番作战,忽必烈在传统蒙古人作战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条新战法:由于之前蒙古军队在攻破那些顽强抵抗的城池后进行了残忍地劫掠和屠城,这一做法广为人知,他充分利用汉人对于蒙古人战争方法的熟悉和了解,主动提出如果各地能够投降蒙古,蒙古人必将与汉人和平相处。
忽必烈的保证,加上他对难民的善待,赢得了汉人的信任。年,年仅7岁的宋朝皇帝归顺蒙古。此后忽必烈继续征讨散落在中国东南部的宋朝残余势力,并攻下广州,对最后的抵抗者发起海上打击。然而,事实上在宋朝皇帝投降蒙古的那一刻之前,忽必烈就已经取得了对宋朝战争的胜利。
元时期地图,除元朝本土以外还有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听命于元朝皇帝,但实际上各自为政
相比其在军事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忽必烈在政治上的领导能力更让人刮目相看。元朝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忽必烈还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其执政期间兴修了多条主要道路和运河。忽必烈推行仁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救济,实行国家控粮政策:在丰收年景,国家收购农民余粮,贮藏于国有粮仓之中,遇到农业歉收的年份则开仓放粮。忽必烈保留了汉族的官僚体制,也维护了蒙古人的特权地位。他鼓励人民追求知识,下令大量印制书籍,修建观测台以随时更新天文发现。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大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忽必烈也并非全部都好,没有过失。忽必烈拥有的庞大军队产生的巨大开销给纳税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他还两次攻打日本,劳民伤财,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还无端葬送了几千人的性命。忽必烈花费大量银两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把纸币引入流通领域。然而,由于其过度发行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忽必烈立下诸多功劳,如保护人民免受海都侵扰以及统一了全中国,今天中国的版图就是在忽必烈时期形成并基本上保持下来的,但是,沉重的赋税还是给纳税者——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忽必烈虽被誉为明君,但事实上,他也为元朝后来的衰落埋下隐患。其实,他自己也预见到了蒙古的分裂。俄国的别儿哥从未承认忽必烈的最高权力地位,始终保持自己所占领土的独立地位。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独立的伊儿汗王朝。北方的大草原上,海都也保持着他的独立统治。因此,虽然在忽必烈治下中国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顶峰,但不久之后,汉人仍然推翻其继承者的政权,建立了后来的大明王朝。年2月,忽必烈逝世。从此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位蒙古统治者能达到他的高度。而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相关记述也使得忽必烈成为了蒙古专制君主制度下的绝佳代表。
忽必烈与日本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他即位后很快发出了进攻日本的指令。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却在日本折戟沉沙。
《日本与蒙古远征军海上大战图》局部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其旧臣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面对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美国作家莫里斯·罗沙比称这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日本镰仓幕府对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元帝国的要求是一种变相的友好还是切实的威胁。于是忽必烈的使者们一个又一个地被派到了日本,却始终无法给他们的皇帝带回一个满意的回复。
实际上镰仓幕府并非如此昏聩。他们不但与南宋有贸易关系,而且还经常默许海盗骚扰朝鲜半岛,对于大陆上的情况虽不是洞若观火,可也多少了解一些。早在年,幕府就因为怕触怒对面的庞然大物而禁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海盗战争。
面对忽必烈越来越强硬的使者,镰仓幕府的实际当权人“执政”北条时宗慢慢认识到这一场战争恐怕无法用装糊涂的态度糊弄过去了。不过,他认为依靠日本武士的战斗力,足以打赢这场和蛮族的战争——毕竟是生活在闭塞的岛上,北条虽然知道元是一个大帝国,但认为这个帝国不过是大一点的蛮族国家而已。年,北条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战争动员,在九州的各路军队向西移动,准备通过一场抗登陆战打垮元军的进攻。同时,为了稳定军心,幕府还下令都城内外停止其他活动,组织大规模的祈祷,祈求元军不能得逞。
蒙古型皮铠
身经百战对阵久疏战阵
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6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此时,对马府城内恰恰发生火灾,正一片混乱(推测为元军预先派遣的谍报人员所为)。守将宗马允仓促应战,为元将所杀,部将宗马弥二郎,肥后武士口井藤三等皆战死。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接着,于14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14日傍晚,元军数百人在壹岐岛登陆,守将平内左卫门景隆是日本著名的平将门旁支,是全日本威名赫赫的猛将,而且竟然还有一支在当时整个日本都被人羡慕的骑兵部队,因此赫然向元军发起主动进攻。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势把元军吓了一跳,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感到怪异——只有一百多个骑兵骑着驴子大的马,在看惯了欧亚大陆骑兵军团对战的元军眼里,平内左卫门景隆的军队更像杂耍艺人。战斗的结果是日军在元军的密集队形乱箭齐发之下前仆后继,完成了武士道的最终要求,几乎全部“成神”,平内左卫门景隆于城破之际自杀。唯一的收获是逃出去的残军向本土报告,发现元军有一种奇怪的武器:铁炮,也就是最原始的火炮。
描绘镰仓时代元日战争的绘画
16、17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这里是日本古代威名素著的“松浦水军”根据地,日军感到正中下怀,松浦水军战舰在四员大将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率领下扑向元军,发动攻击。结果,虽然元军对航海的认识不佳,但打仗的本领当时的确无人可比。松浦水军此战大败,四员大将全部阵亡。水陆军连战不利,日军被迫将主力推向元军最可能在本土登陆的地点博多,集中兵力准备一搏。
元军的优势在于其所用军队和将领素质在那个时代堪称顶尖。担任进攻日本任务的元军由三员大将指挥,即总指挥,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统率的兵力含朝鲜半岛军大约在两万上下,另有数千名水手。虽兵力并不雄厚,但都是很有战斗经验的。忻都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代,执掌朝鲜半岛国政多年。洪茶丘是朝鲜半岛叛将,曾参与镇压三别抄军,刘复亨是山东出身的北方汉军将领,父子三代均为元军悍将。与之相比,日军在此前较大的战争,要上溯到将近一百年前的源平合战了,面对身经百战的元军焉能不败?
20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清晨,元军兵分两路,在博多登陆,日军大将少贰资景、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十万迎战,选择在登陆地点进行会战,是因为日军认为这里沙滩较软,蒙古骑兵无法发挥其优势。但实战结果证明这点地利不足以影响战斗结果。
日本文献《八幡愚童训》记载了此战的经过。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武士们,元军发出大笑,并猛敲战鼓和铜锣,日军战马纷纷受惊,骑士们从马上摔下来。元军乘机发起猛攻,“轻甲快马,豪盛勇猛”,甚至会将杀死的日本武士剖腹取肝嚼食。日军被吓得魂飞魄散,掉头逃跑,元军连取今津、佐原、百道、赤坂,因为攻击进展太快,日军竟有数千眷属来不及撤退而被俘获。日军大将青屋势等恼羞成怒,以数百骑兵发起反击,但元军不但作战勇猛,而且装备精良。他们使用的弓箭虽然力道并不很大,但普遍淬毒。他们还使用一种带有巨响的火器(推测类似后来的“万人敌”),令日军惊恐万状。结果,青屋等几乎全部战死,仅有菊池家的家主菊池武房装死后得以生还。
抵御元军侵略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今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筥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今日已离海岸很远
台风救了日军
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那里有一座水城,日军希望依托它能够挡住元军的铁蹄。只是以元军的攻城水准来看,这座不大的石砌城垒也未必能指望得上。
战争的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由于他身材高大,身穿鲜艳的红色盔甲,胡须长达腹部,引来对方注意。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这种后退中翻身射箭的手段本来是元军的拿手好戏,蒙古语称为“曼古歹”,日军这一次属于歪打正着。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军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对日军的战斗力元军基本没有看在眼里。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惊喜过度的日军因此编出了八幡大菩萨帮助退敌的神话故事。此后在壹岐岛等地发现的元军搁浅船只证明其舰队主要毁于大风。
这次台风对元军的威胁之大也可以想象,因为元军两万多人,居然用了九百艘船只,平均每条船上只有三十来人,其尺寸之小,抗风浪能力之差可想而知。无论如何,第一次东征日本,元军因大风造成大批船只失事,据称溺毙,失踪一万三千余人,损失惨重,被迫中止。与之相对,日军在作战中,只有斩首39级,俘虏27人的战果。更重要的是,这次攻击给双方都带来了重大的后续影响。
日本镰仓幕府在庆幸之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此后数年大兴土木,修建了北九州绵延的沿海防御体系,并大力投入军事建设,由于了解了元军的作战特点,日军的战法和训练也相应有所改进。元军在这次试探性的攻击中发现日本并非像描述的那样富庶。对征服日本,下级官兵兴趣便不那么大。同时忽必烈正忙于灭亡南宋的最后攻击,也无法分出兵力对日本发动作战,于是继续派出使者,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压服日本。
不过,感到双方矛盾无法调和的镰仓幕府态度十分强硬,在年和年两次将忽必烈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斩杀。蒙古贵族上层对此极为震怒——当年,成吉思汗便曾经因为使者受辱而与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开战,最终将其灭亡。忽必烈如法炮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年第二次出兵讨伐日本。这一次,忽必烈出动兵力约十五万人,是当时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舰队。然而,这次的作战进展比第一次要艰难得多。元军兵分两路,主力江南军约十万人因种种原因直到7月才抵达日本海岸,而东路军约五万人则循旧路再次登陆北九州。兵分力薄的元军因为受到沿海防御工事的阻碍,寻找登陆点便花费很多时间,登陆后,又遭到早已有备,装备训练都得到很大提高的日军的截击。伤亡较大,加上疫病横行,元军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7月30日,在海上徘徊太久的元军再次遭遇台风,这一次的损失更为惨重,特别是迟迟方到的江南军因为仓促建造的战船质量低劣而几乎全军覆没,东路军损失也几乎达到七成。元朝的第二次对日征讨再次失败。以后,虽然忽必烈还计划过第三次征讨,但因形势所限,最终没有实施。
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的战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在与元军作战中耗尽了力量的镰仓幕府也因此走向衰落,甚至无法给付参战日军将领的赏赐,引发强烈不满的镰仓幕府不久被足立尊氏所取代。可以说,这两次战争,对于整个东亚的历史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摘编自
《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法]勒内·格鲁塞著
《世界大历史》,[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主编
《国家人文历史》年第17期,文/萨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