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

记忆中的年

本来这篇稿子是在年三十写的,但是,事不凑巧,就要快写完的时候,键盘出了毛病,怎么动也动不了了。于是,年初一,请教了一下侄子梓隆,今天早上把键盘线从电脑主机上拔出来重新插了一下,结果就行了。今天上午又配了一下图。现在,发出去,虽然晚了点,但是,好饭不怕晚,您就讲将就看看吧!谢谢。这篇稿子把我印象中的年放在一年里来写,可能有点挤吧,但也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

以此怀念逝去的父母!

今天是年三十。不知不觉一年又要过去了。逝者如斯,时间过得真快啊!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一上了年纪,便会经常回忆过去的事情,而除夕尤甚。一有点闲空,幼年过年时的一些情景便会浮现在眼前,宛如昨日。小时候的过年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年,没有年味了。那时候,那时候的过年,实际上是从腊二十三开始的。我们几乎年年都是这一天放年假。当时也不考什么试。不过,有时候老师还是要让我们评一评五好学生的,一个班有六七个的样子。我没评上一次。因为我那时候站错了队,属于调皮之列,评不上是必然的。不过,大家也没有人拿这个当回事儿,有它无它照样过年。放了学,我们直接从学校奔往新城大集。那时已经普及了初中和高中。初中是那种几个村合办的初中,叫联中。学校里面另有高中部,时称“土高中”,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农业基础知识。那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绝不是现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学校叫大由联中,就在本村的北头。放了寒假立即去新城赶大集,是我们学校同学们的传统节目。学校距离新城很近,大约三四公里的样子。新城实际上是一座老城,据传说春秋时候齐桓公曾经在这里操练过车马战阵。民国时成为桓台县的县城,称“新城”。建国后,县城迁到索镇,这里成了桓城公社驻地。不久,又改成新城公社。新城大集就设在老县城区域内。那我们赶大集,是去干什么呢?说来很可笑。原来是去鞭炮市捡拾哑炮。哑炮就是当时没有引爆的那些鞭炮。那时候的鞭炮都是家庭作坊制的,拇指般粗细,十来公分长。里面都有满满一桶子火药。我们捡回来,剥开,把里面的火药放在一个带有带螺母的螺丝里,拧紧,然后用力往地上一甩,便发出很大的声响。一般一个爆仗的火药能摔三四次,实在是既省钱又有乐趣,只是其中的危险没有人去考虑。但是,多少年下来,却也没有炸到手的传闻。王家“四世宫保"牌坊鞭炮市设在新城镇南边的王家“四世宫保"牌坊附近。“四世宫保”甚是壮观,建于明朝,题额由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题书写。现在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到这一天,这里是人头攒动,爆竹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卖鞭炮的人都拿出自己的最好的鞭炮争先恐后的燃放。他们把鞭炮挂在一根大长竹竿上,举得高高的,点燃后,就像机关枪一样,连续不断的炸响。围观的人都情不自禁的捂住耳朵。一挂响过,大家都围拢过来,你一挂我两挂的买起来。见此情景,其他的卖主也挂上一挂放起来。于是整个的鞭炮市场就好比是一个鞭炮擂台,互不相让。如果是录下音来,绝对像是炸药库爆炸一样的声响,雷声震天。我们就在这隆隆的炮声中去捡拾那些哑炮。有一次,我们亲眼见到一个不知哪里的小孩,在捡拾到一个后,刚要看一看,手中的哑炮竟然忽然爆炸,接着便是鬼哭狼嚎一般的声音。所幸我们一伙并没有发生此类惨剧。这样,到了年初一,我们便可以享受这冒着生命危险捡来的成果继续冒险的里程。到了腊月二十六这天,我们开始打扫卫生。根据惯例,家中所有的旮旮旯旯都要打扫干净,所有的坛坛罐罐都要擦洗干净,所谓万象更新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平房,又没有套间,因此,打扫卫生时,屋里的所有的能搬得动的东西需要全部搬到院子里,待扫完屋子后再用抹布抹干净,一件件搬进来,摆整齐。如果摆不好,就会招来母亲的批评,说我们干活总是没有个样。于是,我们就重新摆放调整一下,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扫屋子是最繁重的活儿,又脏又累。因为整个屋子经过一年的蓄积,到处是灰尘,尤其是屋子的四壁、横梁、檩条上,扫帚划过,灰尘簌簌落下。这项工作都是母亲亲自去做。到了后来几年,二哥和我才开始承包了这个活儿。因为太脏,就需要弄一身行头。母亲穿上不知多少年以前的一件破瓜子,脖子上扎上一个毛巾,头上用一个包袱裹住头,只露出两只眼和鼻孔。然后举着早已绑上长柄的笤帚,开始一面墙一面墙的扫起来。扫了大约十来分钟,母亲总会从屋内出来,坐在马扎子上歇一会儿,喝口水漱漱口,然后继续扫下去。这时候,母亲的身上已经落满了灰尘,眼睫毛、鼻孔里也满是灰尘。扫完了屋子,基本上过年的准备工作就过了大半。小孩子们还是无忧无虑的玩耍着。大人们则在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的穿的用的。吃的东西是不多的。主要的食品有两类,主食有馒头、煎饼、窝窝头。纯白面馒头是不多的,仅有的十来个是留作招待客人的。我们自己吃的馒头基本都要掺上玉米面或者地瓜面的。现在来看,没有想到,时来运转,现在这种食品成了健康的小杂粮食品!看来咸鱼翻身也许是真的吧!煎饼是当时的主食之一。煎饼的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摊煎饼,一种是滚煎饼。现在大家吃的煎饼大都是摊煎饼。这种煎饼是要用小石磨子先碾出煎饼糊。这个过程叫推磨。推磨是个累人的活儿,喜欢干的不多。碾完后,把碾好的煎饼面糊舀到火热的鏊子上,然后用一个木刮子刮掉多余的面糊,鏊子上只留下薄薄的一层。十几秒钟之后,就要揭起来,否则很快就会糊掉的。翻过来,再次放到鏊子上,又是十几秒的光景,一个煎饼就制作成功。那时候,比较讲究的家庭都是吃摊煎饼的。这种饼吃起来更有韧道,有嚼头。好像更排场一些。大家听说过的山东人煎饼卷大葱主要的就是指的这种煎饼。在解放战争时期,这种煎饼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沂蒙六姐妹就是给解放军做煎饼的模范。摊煎饼但是我们家从来不吃摊煎饼。因为我们家没有人喜欢去推煎饼磨子。其实,滚煎饼也是不错的。滚煎饼的制作很简单,不需要碾成面糊,而是直接把面粉中加入水,和成大面团。制作时,先把鏊子预热,然后把手中的面团放在鏊子上,从一个边开始,快速的在鏊子表面滚一圈,就形成一张煎饼,然后立即揭起来,再翻过来烙一下,一张煎饼便成功了。这种煎饼水分少,嚼在口里嘎嘣脆,储存的时间也能更长一点。一般的,烙一次,就能吃半月。我们家是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的。条件好的人家,还要买上一部分高顶子烧饼,跟现在的馒头差不多,但是,基本上是上下一样粗细,硬度更高一些,不容易霉变。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馒头,而称之为烧饼,也有人称之为“老婆烧饼”,我不知为什么。不过,我只知道里面没有老婆!滚煎饼好多人家还有蒸年糕的习惯,但是,我们家是不蒸的,因为母亲没有那个闲工夫。有了面食,还要准备菜肴。那时候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的就是买上几种蔬菜,比如芹菜、韭菜、藕、韭黄、青蒜苗之类。然后生产队里杀上几头猪,家家户户分上几斤肉,当然是肥肉好了,因为那时候没有油吃啊。不管怎么说,有了菜,有了肉,还差两样,那就是鸡和鱼了。这两样东西是必须具备的年货。取其“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鸡是好办的。因为家家都养着鸡,就看那只鸡倒霉,成为被宰杀的对象。杀机也是个技术活。两三个人把鸡们围拢起来,抓住哪只算哪只。鸡们可能也知道,被人抓住肯定没好事,于是便拼命的逃跑,有的甚至振翅飞起来,所谓鸡飞狗跳大致就是这样吧。抓住鸡之后,杀鸡者用左手抓住鸡得两只翅膀,另一只手把鸡的头朝后扳过来,扳到左手里。这时候,鸡的脖子就向外凸出来,持鸡人将鸡脖子突出来的地方的鸡毛拔掉,然后拿过早已磨好的菜刀,在拔光了毛的地方,用力一划,脖子上流出血来,滴到下面的一个碗里。随后,杀鸡人随手将鸡往地上一抛,鸡就开始在地上挣扎。正常的情况,是扑棱几下便死在哪里了。但是,如果杀鸡者手脚不利索,用力不足,没有割断鸡的气管,便随手扔出去,结果,鸡竟然能满院子里跑几圈,甚至飞到屋脊上去,也并不罕见。至于鱼,那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了。为了实现“年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家有两种措施。一种是买一张“年年有余”的年画贴在床边的墙上,争取孩子们在大年初一醒了以后,第一眼就能看到这张带鱼的宣传画,然后随口就叫出声,哎呀,好大的鱼啊。另一个办法就是花三、五毛钱钱买一条大约两斤左右的咸鱼。母亲用线拴起来,挂到从屋梁上面垂下来的绳子上。其高度自然也是经过母亲的精心算计,争取能让孩子一睁眼就能看到,然后有孩子说出母亲心中的期盼,好大的鱼啊!这不起眼的布置,体现的却是贫困中的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当然,那时候,我们家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父亲在苑城供销社上班,此时已经退休,但却又被原单位返聘,在原单位看门,现在说叫当保安,一月能多拿七块钱。大哥当时在河北当兵。七八年的时间里没有回家过过一个年。二哥那时候已经接了父亲的班,也在供销社上班。虽然工资不算多,但是总比在生产队要强得多。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忙到年三十回不了家。其实,在除夕之前,过年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上就绪。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姐姐、弟弟就已经开始做些零星的活儿。把经年未用的锅盖垫、落了一层灰尘的篦梁子,结满了水垢的水壶,一年基本都没有用过的大大小小的食盒,一筐一筐的胡萝卜和白生生的蔓菁,锅碗瓢盆,都要洗得干干净净。涮洗实在一口大铁锅里进行。每洗完一遍,便把那一锅水就地一掀,那些水就随意在院子里流淌。一上午或者一天下来,满院子里就成了一个天然的滑冰场。我和姐姐的两只手都懂得红彤彤的,手背上还有冻裂的小口子。在除夕的前一天,我们还和好一池子煤泥。煤泥现在已经是很难见到了。就是用煤粉和生土按一定比例拌均匀,然后放入水,用铁锨反复搅拌成的燃料。和煤泥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实则是个有讲究的技术活。首先,煤粉要细致均匀,不能有大块煤渣,否则,炉口进不去。其次煤、土比例合理。这个配比一般要掌握在3.5:1;如果配比不准,煤泥进入炉膛后,要么煤散不上火,要么烧熔炉条不通透。第三就是掺水要适度。只有这样,煤泥达到一定的黏度,才能好烧而且炉火旺。按比例将三样物资混合后,用铁锨反复掺和、拨拉、搓摁、翻铲,最后反复的打几遍,一堆好的煤泥就和好了,然后用铁锨一掀一掀的运进屋中的煤泥池子。一番骚操作,无论天有多冷,肯定是要出一身臭汗的,实在不是个好活儿。一般父亲和哥哥都是在年三十的上午回家,回到家正能赶上中午饭。父亲和二哥回家一般总会带些许的年货,常记得有两三支火鞭,一个刀鱼块,一个带毛的猪头,二三十个高顶子馒头,一卷对联、一幅中堂字画,还有几本解放军画报等等。如此一来,家中的年味立即浓了起来。吃罢午饭,一家人兵分两路,开始忙活起来。父亲拿着烧红的掏火钩子,在那个猪头上烙来烙去,弄得满院子一个烧猪毛的味道。二哥这时候已经用炒勺打了一锅浆糊,准备贴画子贴对联。首先是把屋内的六扇屏换下来。这个是一年换一次的。所谓六扇屏,就是找会写毛笔字的先生用毛笔在规格相同的长条型油光纸上写上许多字,不装裱,直接贴在墙上。因为一般都是六条,像六条屏风,因而农村称之为六扇屏。实际上就是一幅字画。那么,上面写些什么字呢?在我的记忆中,内容一般毛主席诗词。中间的四扇写小字,字数多,两侧的两扇则是写大字,一般五到七个字。最常见的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七律·到韶山》。两边的对联大多也是取自毛主席的诗词,常见的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之类。那时候,这么一幅六扇屏,市场价值大约是一元钱。后来成为著名的农民书法家的长山镇宋勉之老先生的正楷字画,在新城大集上,就是一块钱一付。要是留到现在的话,估计要值一两万了。贴上字画,还要在满屋的墙壁上贴几张年画,比如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比如罗盛教、杨根思等抗美援朝英雄烈士画像。当然,还有一张最重要的,是邹平县委县府《致解放军烈属、家属及复员退伍军人的一封信》。四开红色电光纸打印,红底黄字,背景是一枝绽开的梅花。这在那时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一份荣耀。因为大哥当兵,我们家自然就会分到一张。我们把它贴在椅子后面条几板上侧的墙上,因为这里比较显眼啊!这些贴完后,我又跟着哥哥贴对联。贴对联是从五代时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据说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时后蜀国的国王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后来,对联的内容开始丰富起来,但主要的还是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一副对联包括门框上贴的对联、门簪和门心三部分。裁对联时,门框上的对联要尽量裁的窄一点,门簪要宽一点,寓意为穷对子富咱。因为那时候是文革时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最小生产单位。这种贴法是利用汉语谐音,来表达社员们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反感与反抗,意为生产队可以穷一点,但咱一定要富裕。这种做法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却体现了一种农民式的狡黠与幽默。不过,令人惊奇的是,那个不得人心的生产队和人民公社,竟然真的在这种民意的瞩目下,寿终正寝,化为一段历史。“人间正道是沧桑”,信哉!门框上的对联要尽量裁的窄一点我们贴对子的顺序是先院门,后大北屋(正房),再后是大北屋两侧的小北屋(耳房)。那时候的院门大多都不是现在大家常见到的农村那种带两扇大门的过道家门,而是一种简易栅栏门,俗称“寨门”,就像现在农村中常见的那种牛羊圈圈门差不多,只不过略微大一些。基本上是起不到安全防护作用的,但由于当时民风还算朴实,尤其是家家户户没有什么可偷,因而,也就一直被各家所采用。院门的对联,是在门口两侧的土坯墙上竖向各贴一联,然后再在寨门的横梁上贴门簪。远门的对联一般是七字联,多采用毛主席诗词中的联句,但也有其他的。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等。寨门的横簪大都写五个字或者四个字,主要的有“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好”、“欢度春节”、“人勤春早”、“勤俭持家”等。对联虽小,意义却大,从中不难看出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大北屋是家中的正房,既是会客室又是起居室,一室多用。所有人家都是这个房间的对子内容最为讲究。门框上的对联大都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门簪则是“人寿年丰”。那时候的屋门分为内外两道。外面一道是简易的,称为板门子,由单层的木板组成,上半部有花格,糊着毛头纸。主要起美观作用。板门子的下半部的门心一般是贴个正方形的,但是,其中一个角是朝上。内容大都是四个字。比如梅开五福,竹报三多”、“腊梅报喜,飞雪迎春"之类。板门子里面是大门。所谓大门,无非就是两扇木门而已。不过,当时的木门是真正的实木门,比较厚重,大约有四五公分厚,晚上睡觉从里面插上插销,确能起到安全门的作用。这两扇门的门心比较大,每扇门当然也需要贴对联。我记得我们家几乎都是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两联。

那时候家家养猪,猪圈门上自然也要贴个联语。我们家一般贴“大养其猪”。记得我的邻居邓鸿星叔叔家猪栏门上的那个联语写得最有水平,让我至今难忘。写的什么呢?原来写的是“养猪是关系肥料”。自那时以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对这句话记忆犹新,但是一直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年的六月份,我在阅读《毛泽东选集》第六卷时,才发现了这个话的来源。原来,这是截取自年12月毛主席对浙江省兰溪县上华高级合作社汇报材料《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中的一句话。毛主席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不知道写对子的人是没有读懂呢还是根本就没有看全整句话,就把这前半句话抄上了。结果,害得我思考了五十年,才找到它的源头。

贴完了对子,哥哥便开始打扫庭院。我就负责把一些破靴子烂鞋以及瓶瓶罐罐之类的东西扔到院墙西边的空场子里。扔扔扔,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打扫卫生就是一贯做法。就在我们要打扫完院子的时候,母亲也就回来了。当时我母亲还在大队里的缝纫组上班。虽然是手艺活,但却不挣钱,而是挣工分。干一天记十分工。母亲是我们村最优秀的裁缝。好多老人一直到现在还是赞不绝口。据说,母亲最拿手的手艺是裁剪。她先用皮尺给做衣服者量一下身材各部位的尺寸,量完后,俯身在案板上记下来,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样,量一个尺寸记一个尺寸,最后说不定还要重新量一遍。但是,母亲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实在不知道母亲是通过什么妙法一下子记住十多个数据而不混淆。母亲会做多种服装,其中做的最多的还是普通的中山服、学生服。缝纫组共有三个人,几乎承担了村里一千多人的制衣任务,幸亏有好多人不做新衣,否则,即使是把她们忙死也是完不成任务的。母亲实在太忙了。一天下来,腰疼胳膊酸,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但是,无论多么累,年还是要过的。母亲回到家的时候,差不多就要下午四点了。回来后立即着手包水饺,赶制这一年中最后的晚餐。母亲像个铁人一样,忘记了劳累,开始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拿过来,让姐姐点上火,开始炸菜。炸菜,是我们这里过年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炸菜,就是把鱼、肉、蔬菜等食材进行腌制后,在沸腾的食用油里进行炸制。在农村也称之为“过油”。那时候,无论家里穷富,总是要“过油”的。即使没有鱼肉,炸点豆腐皮子、萝卜丸子也是好的。节后炖白菜的时候放上点,大家都特别喜欢吃。我们家还算是条件比较好的,因为父亲和我二哥都有工资,虽然不多,但比在生产队里劳动还是强的太多了。我们家一般过油时炸制的食品有刀鱼段,炸松肉,炸水萝卜丸子,炸豆腐箱子,炸豆腐叶子、炸豆腐棒子。炸豆腐叶子就是把豆腐切得薄一点,放在油里干炸,将其中的水分逼出来,直到表皮黄澄澄的,捞出来。可以用来和其他青菜凉拌着吃,比如白菜拌豆腐皮就是个好菜,非常爽口,是个难得的下酒菜。豆腐箱子,这是一道著名的鲁菜。就是把豆腐切成四公分见方的正方体,放在油里炸的过。捞出后,把一个面切成连刀状,断而相连,像是一个箱子掀起了盖子。然后把箱体剩余的部分用勺子挖出中间的部分,放入早已调制好的肉馅,盖上箱盖,在鸡蛋面糊中滚一下,然后放入油锅中炸制。眼看着外面炸成金黄色,豆腐箱子就算炸完了。如果来了客人,在炒勺里放点水,烧开之后,按照客人的人数,以一人一个的标准把豆腐箱子放入锅中,煮一会,放点食盐、味精、香菜,盛到汤碗里,便是一道非常上档次的大菜。此外,妈妈还将切成长条的猪肉以及带鱼块裹上面糊,放进油锅里炸,是为炸松肉和炸鱼。直到现在,这两种过油菜品一直是饭店里面的常见菜肴。看到这刚出锅的各式各样的炸货,恨不得一下子就拿过来吃上一通,可这实在是不行啊,因为炸货是接下来十几天里饭桌上不可缺少的年菜。如果早早吃光了,年后来了客人,可就傻眼了!在过油临近结束的时候,母亲还要给我们一个惊喜。她将面粉、鸡蛋、白糖、泡打粉、水,按一定比例和面后,揉成面团。然后,擀成一张大饼,在面板上划成条状,切成铅笔般粗细,五六公分长短的面条,然后放入锅中炸制。经过几分钟,锅中漂浮起一段段小拇指般粗细的糖果果,出锅后的糖果果黄澄澄金灿灿,看上去就是很好吃的样子。一吃,又香又甜又脆,让人爱不释口,实在难以割舍!这种东西母亲给它起的名字叫“小果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然是满口津液,余香满口。前几天,我在超市里也发现了这种食品,人家叫“油京果”,十三块钱一斤,我当即买了半斤,可谁知,就是吃不出当年母亲炸的小果果香甜和脆了。油京果好了,这些活干完了,已经到了七点来钟了。母亲号召全家人齐动手包饺子。母亲和面,二哥切白菜馅,姐姐烧火,弟弟仍然是在外面放鞭炮。父亲开始把二哥切好的白菜馅加上早就腌制好的肉馅,放上酱油,食用油、香油、食用盐、五香粉,然后上下翻飞进行搅拌。大约十五分钟之后,面也醒醒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包饺子了。我则负责擀剂子,我把母亲切好的面剂子在手中团一下,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圆圆的薄薄的直径大约十来公分的包子皮。擀剂子也是技术活,要求四周皮要薄一点,中间部位要厚一点,这样可以避免煮饺子时出现破损。母亲和二哥负责包。于是,大半小时的功夫,两锅盖子水饺就包完了。这个时间里,姐姐已经把锅烧开了,母亲开始下水饺。可能是我擀剂子的功夫不到火候的缘故,每次一锅饺子煮熟后,总发现有几个水饺破了皮,甚至露了馅。这本来是个缺点,可是我却因此获得了母亲的夸奖。母亲说,老三擀的这剂子真不错,这一锅又挣了不少。原来,我们这里有个习惯,初夕之日,大家都要说过年的话,也就是吉利话,以图个好彩头。比如要多说“过年好”、“大吉大利”、“如意”、“顺心”、“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等吉祥话。而不吉利的话自然是不被允许说的比如“破"、“坏”、“老”、“死”、“病”等。即使必须要说,也要反话正说,比如,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平安,用“碎”的谐音“岁”来期盼岁岁平安。而水饺煮破了,自然也不能叫煮破了,也不叫煮烂了,而是称为“挣了”,意为新的一年要挣不少钱的意思。呵呵,我伟大的母亲,我要早知道擀坏了剂子会受夸,我一定会多擀坏几个的。包子煮熟了,照例是先给过世的老人盛出来。这是准备祭祖用的,祭祖,也叫“请老的”。一般是四个小碗,每个碗里五六个水饺。母亲把这些饺子摆在八仙桌子上,放上四双筷子。另外把今天下午炸制的菜肴盛到四个盘子里,也端到桌子上,放到正中央。然后,父亲点上香,朝着桌子拜三拜,把香插到一个盛满小米的茶杯里,袅袅青烟,霎时在屋内弥漫开来。只见父亲跪在桌子前面,磕了三个头,然后说,爷爷奶奶,俺爹俺娘,今天是大年三十,孩子请你们一块来过年了,请你们吃好喝好,保佑一家人旺香香的。说完又磕了几个头。随后,母亲也如法炮制。只是母亲在说老人的时候,是称呼他们老ye老nia。站在一旁的我们感到很好奇,等母亲磕完了头站起来,我不禁就把心中的疑惑向母亲提出来。我说,娘,咱这是装啷着吗?装啷着是我们当地的方言,假装的意思。母亲回头瞪了我一眼,说,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于是,我便不敢再问。这个仪式完毕后,开始“送老的”。父亲拿着引燃的香,走到院门外,朝着祖坟的方向作揖三次,然后让跟在后面孩子放一挂鞭炮,然后回家吃饭。这顿饭,就是一年的最后一顿饭,也叫年夜饭。年夜饭看上去很丰盛,有鱼有肉有酒,但是,肉和鱼是不准动的,只是放在碗里让我们看看罢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招待客人。一家人围桌而坐,没到家的也给他摆上一双筷子和酒杯,留出座位,表示团聚了。这就是照例要喝一点的,父亲还是喝三盅,我们其他人没有喝酒的习惯,只是舔一舔表示意思罢了。年夜饭最主要的饭食其实还是水饺。母亲还把水饺里面放进红糖馅,是为糖包子,谁的碗里多,意味着谁的运气好。但是,在母亲的运筹下,我们所有人几乎都能吃到一个或几个糖包子,看来一家人的运气都不差!吃完了饭,就进入到守岁的环节。守岁,俗名“熬年”。这个传统要求这一个晚上全家人都不睡觉,要喝酒吃菜,时刻准备着一种叫做“年”的怪兽,直熬到黎明十分年兽溜走为止。说起来,这个环节最有文化气息。这个环节的主角是父亲。父亲总会在这一晚说一些年年都说的话题,比如年的来历,比如过年的风俗等等。当然,父亲还有许多只有在大年夜才会说的一些年话。比如“一夜联双岁,五更分二年”,“好歹溷混罢,那有乜斜钱”,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有时候,父亲还要考我们的学问。有一次,他问我的弟弟。弟弟还是很聪明的。那时候虽然才念一年级,但是,已经能够大段的背诵三字经了。当背到“人不学,不如物”一句时,父亲问他,你说"人不学不如物"是啥意思。弟弟自然是不明白的,便不假思索,张口答道,“人要是不学习,还不如那个杌(wu)子来”,结果引来全家的哄堂大笑。父亲并没有笑,他说,对,人如果不学习,还不如那个杌子来,那个杌子还能让别人坐一坐呢!其爱子之心,一听便知。当然,父亲还会拿出这一年的家庭账本,认真的核算一下,一年的收支情况,并和母亲做一些明年的新归规划,确定一个小目标。每到这时候,我们已经感到有些困了,母亲便安排我们去睡觉。当第二天清晨我们被邻居家的火鞭惊醒的时候,才发现,母亲还没有睡。她利用一晚上的时间,给我们全家人将衣服整理好。新衣要锁扣眼、订扣子,旧衣服也要嵌个不同花色的边,看上去像新的一样。姐姐的衣服就属于这种情况。另外还要把屋子再打扫整理一遍,前文提到的挂在屋梁上的咸鱼就是这个时间挂上的。等着一切干完后,母亲才有点时间料理自己的事情,比如洗洗头,把自己的衣服也熨一熨。我们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放火鞭。因为我们这里都讲究“人勤春早”,自然,谁家起得早,意味着谁家的人就勤快。而起的早晚的标准便是放火鞭的早晚。一般的,第二天拜年的时候,大家都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话题来寒暄。比如,你们家今天早晨几点啊?你们放火鞭不少啊之类。我们拿出昨天晚上就已经接续的很长的火鞭,走到院子中央,我将杆子举起来,二哥去点着火鞭,霎时间,院子里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就此开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完了火鞭,又开始包水饺。水饺馅有两种,一种是肉馅的,基本都是白菜肉;另一种是素馅的,是豆腐的。据说吃了这种素水饺,可以一年没有是非,很素净。同时,因为是豆腐馅,又有“都”“福”的音,因而很得人们喜欢。看来现在好多人一年到头是非不断,估计都是年夜里没有吃豆腐素包子有关啊!天亮之后,吃过饭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开始给家族的老人们拜年了。这个习俗到现在基本没变,这里也就不啰唣了。时代发展到现在,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过年的一些习俗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变的唯有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和美好未来的希翼。食品安全大于天萝卜白菜最安全从《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说开去“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真相记忆中的黄帅和反潮流反潮流英雄李庆霖事件始末凭鱼跃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7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